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
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
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
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练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
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
(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
材料二:
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
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
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
(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化经历了从语音美探索到声律、韵律研究的长期过程,最终在唐代定型。
B. 近体诗的格律规范包括平仄、对仗等要素,通过“对”“粘”等手法构建诗歌的音响整体。
C. 齐梁时期诗歌虽未完全合律,但音韵学的兴起为格律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D. 格律诗因其严格的规范逐渐限制了诗人的创作自由,导致其在近代被自由体诗完全取代。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经》到近体诗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化的过程是诗人不断突破形式束缚、追求自由表达的过程。
B. 近体诗格律形成既是对前人艺术经验的总结,也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规范,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C. 材料二认为,格律诗在当代已经完全失去了艺术价值,现代诗人应当彻底摒弃格律,追求完全自由的表达形式。
D. 两则材料都认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完全是消极的,它限制了诗人的创造力,是诗歌艺术发展的障碍。
3. 根据材料一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早在先秦时期,《诗经》就已体现出①______,但由于汉语表意文字的特性,声律系统的形成相对滞后。汉代五言诗中已能观察到平仄相异的萌芽,晋代进一步发现诗句内平仄相间、联句间平仄相对的规律。到了齐梁时期,随着音韵学的兴起,诗歌格律研究②______。印度梵文拼音法的传入推动了四声理论的完善。唐代沈佺期、宋之问最终完成格律定型,确立了近体诗的规范体系。格律包含声律和韵律两要素,通过平仄交替、对仗粘对等手法,构建出抑扬顿挫、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这种形式不仅体现了③______,还通过严格的格律和精炼的形式,促使诗人锤炼语言和浓缩内容,达到含蓄凝练的艺术境界。虽然格律在后世被视为创作束缚,但其对诗歌音乐性和形式美的探索,至今仍为现代诗歌创作提供重要启示。
4. 闻一多曾认为“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5. 以下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节选部分,它虽为新诗,但其中的诗句仍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某些特点,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分析。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项脊轩
谭学韵
多年以后,震川先生回到了那一间小小的项脊轩,望着枝缠藤绕的篱笆木门,心里头百感交集。他轻轻拂袖,掸去门把上的尘灰,吱呀一声,门开了,像是知晓故人的归来。
沿着青石板路望去,繁芜的杂草丛中,手植的枇杷树映入眼帘,亭亭如盖,亭亭如盖……几缕阳光从密密匝匝的叶隙间倾泻下来,用丝缕温情雕刻着往日的小轩:茂盛的兰桂,反照的日影,案头上的书卷,未燃尽的油灯,乳白色的象笏,以及亲人们的音容笑貌……
和震川先生一样,我也回到了那条灰白色的街道,站在那一栋旧式居民楼面前。原先安装在一楼、面朝大街的深青色大铁门已经拆除,留下来的只有因频繁开关门撞击而成的凹缝。我畅通无阻地迈进仅有少量太阳光线照进的小巷,视线在两侧灰暗斑驳的水泥墙上搜寻着、扫描着,然后定格在某一瞬间——儿时在墙上刻下的三只小火柴人儿,它们还在。
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满怀温柔,满怀感动,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汇。
那栋楼是爷爷留下的,一共五层,爸爸一家住在五楼,三叔家住在四楼,四叔家住在三楼。老式居民楼没有独立的阳台,没有直上直下的电梯,但有夕照下的阅读时光,有一家人的团圆饭,有三个小屁孩儿的笑与泪……在那栋旧楼房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悲欢离合,成为难以割舍的童年记忆。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描绘修葺前项脊轩的模样——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潮湿如青苔般肆意滋长,屋内昏天暗日,待久了令人产生晕眩之感。书斋空间有限,案头上书卷尚且无法安放,更何况他勃发的意气。和项脊轩相比,我对自己的旧屋不禁要感叹一句:幸甚至哉!
旧屋的“阳台”只是沿着窗户搭建的一排粗铁丝网,上面放着许多植物盆栽。有两盆“肥美”的芦荟,是奶奶从乡下移植过来栽种的;有一盆兰花和一盆水仙花,是每年逛花市时妈妈必须置办的“年货”;还有爸爸最爱富贵竹,时不时带回来几枝,一齐放在长型的陶瓷花盆中,直至插满,苍翠欲滴。闲暇时,他们总爱争论谁的植物更耐看或更旺盛,而我在一旁观望“看戏”,偶尔充当一下“墙头草”,心里也甚是愉快。
我喜欢下午趴在阳台边上读书,阳光透过铁丝网洒落在书上,形成格子状的光影。累了,便俯视街道上穿梭往来的人和车,猜想着他们的故事;抬头远眺,目光越过林林总总的居民楼,可以望见眷恋在半空上的落日。夕阳西下,书面上的光影逐渐从书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从阳台一头的盆栽移动到另一头的盆栽……
再回望几百年前的项脊轩,修葺过后,一切都焕然一新,震川先生得以在干爽明亮的书斋畅意阅读,读书时的思绪也随之清晰起来。于是乎借书满架,无所不读。忽而偃仰啸歌,听万籁声;忽而冥然兀坐,写一案文……豪放自在,悠然自得。眼倦时,透过一扇嵌着古木的窗牖,可见寂寂庭阶啄食鸟,可见一轮明月上半墙,亦可见几枝桂条影斑驳,有如东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妙也。渊沉于此,震川先生也不禁发出感叹:东坡啊东坡,只恨我生不在彼时,要不我也能与你共享那一夜的月明,畅谈那一刻的人生,你也不用遗憾少了那一个闲朋挚友。
如果说,震川先生未分家时的项脊轩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那么我的则是“楼中通上下为一”,一家只需在自己所在的楼层往楼梯处喊一声,响亮的回声便可迅速将信息传达至不同层的另两家。而在家中,最经常吆喝的要数奶奶了。她喜欢上下穿梭于三层楼,也不嫌累,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相聚,只要她喊一声,我们便会来到她所在的一楼,聚在一起吃饭。
饭桌上的时光是轻松和谐的,特别是年夜饭,一家人相聚于此,小孩儿坐在一起互相打闹嬉戏,奶奶不住地唠叨柴米油盐生活琐事,父辈们举杯畅饮,聊聊过往一年的经历和收获,谈谈新一年的计划和希冀,颇有一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况味。在这一围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饭桌上,过去一年纷纷扰扰的烦恼和形形色色的喜乐,似乎都得以安放在桌的一隅,弥漫在空气中的,是一家人、十颗心汇聚在一起而发散开来的温暖。
2012年,爸爸拿出了十几年的积蓄,购买了当时市里一个新楼盘的套房,我们一家成为最早从老楼搬走的。还记得搬家大货车来到楼下的那一天,我在自己房间里独自待了很久。日影下的文字、饭桌上的碗筷、泥墙上的小人……直到爸爸妈妈敲开房门,我才从深重的记忆中醒来,走出房门,客厅空空。
随后几年,三叔和四叔也陆续从老楼搬离,迁到不同的小区。虽仍在同一市区,但因奔波于各自的工作与家庭,一起聚首围桌吃饭的时光越来越少了。而由于年龄的增长,腿脚不便,奶奶不再能够频繁地来往于三家之间。尽管如此,老人家仍常念叨:要努力读书啊,阿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你考上大学。
震川先生也曾回忆起大母的喃喃之语:“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听罢,仿佛夹杂着时光远逝的一丝悲凉,但在苦累暗淡之中,又一切都生了光辉。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想象归有光回到项脊轩充满温情的场景,与《项脊轩志》中家散妻逝的凄凉之景形成鲜明反差。
B. 当父母发生争论时,“我”从旁“观戏”,偶尔还充当“墙头草”,父母间情感不和并没有影响孩童的愉悦。
C. 作者详写大家庭群居的热闹,略写小家庭陆续从老楼搬离,含蓄表达了自己对大家庭离散的伤感。
D. 奶奶希望“我”努力读书,在有生之年看到“我”考上大学,这让“我”感受到长辈对自己殷切期待,倍感温暖。
7. 下列对“再回望几百年前项脊轩”这个段落,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想归有光在修葺后的项脊轩读书写字的欢快情景,说明环境能影响人的心境。
B. 作者采用了对仗、排比的句式再现《项脊轩志》中的情景,既使材料集中,又节奏明快。
C. 庭中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之景都有种宁静清幽的美。
D. 归有光认为苏轼当时缺少有像他这样可以畅谈人生的闲朋挚友,是苏轼一生的遗憾。
8. 作者为何要把自己曾居住的楼房说成是“我的项脊轩”?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9. 本文设置了归有光和“我”两条线索,他们时而相对,又时而交融,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情之所发,才之所利,皆于理有当焉。而特有所止以戒其流,则才情皆以广道之用。止才情之流者,性之贞也。故先王之情深矣,其才大矣,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而一顺乎道。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有是心,为是言,而岂不贤乎?戒后世以为情,立大法、谨大防以为才,固通志成务者所不废也。然而终以丧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无所择,情动而因溢于他也。因是而慕神仙、营宫室、侈行游,若将见为游刃有余之资,可以唯吾意而无伤;而淫侈妖巫之气,暗引之而流。无他,才无所诎而忘其诎于道,情无所定而不知定以性也。固其得于天者,偏于长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访道,董仲舒、倪宽之流,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郛郭①,而味其精核,无能儆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乐其天也。虽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宽大之政,而无改道之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则武帝之为此言也,其贤矣乎!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武帝》,有删改)
材料二:
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疲耗中士,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选自司马贞《史记索隐》(唐),有删改)
【注】①郛郭:fúguō,意思是外城。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正确的字母依次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括号中。
朕不变更A制度B后世C无法D不出E师F征伐G天下H不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焉,文中是句末语气助词,与《石钟山记》中“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的“焉”用法相同。
B. 被,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中的“被”意义相同。
C. 咨,询问,与《蜀道难》中“侧身西望长咨嗟”的“咨”意义不同。
D. 聊,依靠,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坚贞的性格,才能让情感的抒发和才能的运用有所节制。王夫之肯定了汉武帝情感深沉,才能卓越,而且能与正道一致。
B. 在王夫之看来,董仲舒等人虽然所谈论的都是本性与正道的表层含义,但是能够用他们所理解到的要义来警醒、告诫汉武帝。
C. 汉昭帝、霍光继承汉武帝的事业后,施行宽大的政令却没有被怀疑改变先人之道,得益于汉武帝的理智清醒和正确判断。
D. 在司马贞看来,汉武帝登基并非合法手段,但是当时四海归顺。他祭祀、巡游、边战等消耗国力极多,百姓疲惫,认为他与嬴政差不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是心,为是言,而岂不贤乎?
(2)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14. .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班固、司马贞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笼鹰词①
柳宗元
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
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
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
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
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
[注]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柳州时②清商:清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风凄厉,严霜飘飞,虽肃杀萧索,雄鹰仍直冲云天、披云裂雾,又迅疾地掠过山岗。
B. 苍鹰捕猎时,扇动着强劲羽翼俯冲而下,斩断荆棘,攫取狐狸和兔子又重回九天之上。
C. 苍鹰的爪和喙上沾着猎物的羽毛和鲜血,令百鸟躲藏;它独立四顾,踌躇满志,激奋昂扬。
D. 苍鹰虽然因外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羽毛脱落,但仍使狸鼠之辈惊惧彷徨,寝卧难安。
16. 有人认为“情物交融,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心灵的自在,精神的自由,是许多文人墨客追求的人生境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庭坚在《登快阁》里说“________,________”,二人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被纷乱现实束缚的厌恶,而追求心灵与精神的独立自由。
(2)《石钟山记》中苏轼夜乘小舟来到绝壁之下,听到了山上栖息的鹘鸟的惊叫声“________”以及“________”这两种声音,渲染了石钟山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
(3)下图是由明代李在创作的,让我们想到《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小题共5道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豆塑是中华古老的民间技艺,兴于唐,盛于清。其时农耕文明发达,为粮食画的形成流传奠定了物质基础。诗人杜甫在《忆昔》中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意思是开元盛世,仓库米谷满了。于是坊间悄然兴起了五谷粮食画制作。到乾隆时期,豆塑作为敬献皇帝的贡品,被视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寓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题材上,豆塑既可以表现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也可以表现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内容广泛;造型上,豆塑简洁明快、趣味夸张,注重神似,保持材料的天然神韵;手法上,豆塑吸取国画、书法、浮雕、装裱等艺术门类的特点,通过条块、凹凸、明暗、色彩的变化,创作出( )的立体画。
尤其是在北京市延庆地区,豆塑得以薪火相传。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设有非遗文化体验课,豆塑是其中一项。(甲)豆塑体验课以雄浑魏峨的长城为主题,(乙)所用材料为颗粒饱满的稻、黍、稷、麦、菽等组成,(丙)即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豆类。(丁)豆塑分为选用材料、设计图案、涂胶粘贴、整体调整等步骤。
在彩色卡纸上用铅笔画出长城烽火台、城垛,勾勒出崇山峻岭上树木的轮廓。将白色乳胶涂在卡纸上,根据豆子的形、色、纹选择相关位置。做线条时,用镊子一粒一粒地夹起、粘贴;做块状处,用手指轻轻捻、撒,鼓鼓的豆子仿佛被唤醒,跳跃着组成一幅画。黄色黍子贴出城堞,表达长城浮光跃金的吉祥寓意;红褐色豇豆贴成烽火台,呈现巍峨耸立的气势;绿豆、红豆、黄豆等贴成树木,构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风景,衬托腾飞巨龙的雄浑壮阔。然后,在上方空白处贴上“祖国万岁”几个字,是题目也是文眼。画面完成后,用棉棒、牙签等进行修整,使豆子粘得结实、平整、美观。
豆塑,激活了粮食自然的气韵,用慧心巧手,把食品升华成艺术品,绵延稼穑的收获,萃取生活的气息,丰盈文化的内涵,让田野芳香和绮丽愿景蓬勃生辉。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豆塑像春天的种子,扎根在肥沃的土地上蓬勃生长。
18. 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田谷熟雁来时 B. 麦田今岁屯干戈
C. 公私仓廪俱丰实 D. 燕未来前先得春
19. 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脉络分明 B. 层次分明 C. 口口相传 D. 漆桶底脱
20. 文中画波浪线标有甲乙丙丁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一处有错别字,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2. 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内容,以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发出观展邀请,要求:内容明确、表达得体。(120字以内)
5月15日——5月20日,为彰显延庆工艺匠人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创新精神,北京市延庆区委宣传部将在延庆区永宁镇“悦游工坊”举办“祥龙启福”2024 年北京市延庆区非遗大师作品展。此次展览以龙文化为主题,深入剖析龙在中华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探寻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恨水在《巴山夜雨》中勾勒出抗战时期的生存图景:漏雨的茅屋、扑灯的虫豸、呛人的蚊烟里,知识分子与百姓用“大明湖的香片”“南京的盐水鸭编织未来的约定,在李商隐的诗句中寻找心灵共鸣:《燕居夏亦佳》则以细腻笔触回溯北平夏日:槐树荫、冰酸梅汤、月夜弦歌,将流离中的精神寄托凝结成文人独有的生活诗学。
有人说,苦难是生命无法剥离的底色,无法回避却需要超越。有人认为,记忆不是简单怀旧,记忆是照亮现实的精神火炬。也有人觉得,期许不是空想,超越当下的期许才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在时代的风雨中个体该如何在现实的泥淖、记忆的微光与未来的想象之间找到平衡?
以上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辽宁省县域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沈阳市五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马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高三“零诊”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