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10-31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我不得不讨论一直避免直接批评的所谓“国学”一词。

②在过去中国自诩天朝,自信国力与文化还无远弗届的时候,传统文史无所谓“国学”。重提“国学”,大概要到中国不得不从“天下”(帝国)转型至“万国”(现代国家),而且还面临新的民族国家深刻危机的时候,那种严分“我者”与“他者”的界定,促使20世纪初的中国学者催生了现在的“国学”这个概念。1905年,邓实接连写了《国学原论》、《国学微论》、《国学通论》、《国学今论》四篇文章,大力提倡“国学”这个称呼,但就是邓实自己,也说这只是仿照欧洲的古学复兴,毕竟复古还是为了开新。在《古学复兴论》中,他把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表示这是借助“国学”追溯根本,以古学换取“复兴”。

③可是,毕竟“古”不是“今”,现代学术已经与传统文史很不一样。仅仅就史学而言,晚清民国以来,有关中国历史观点的最大变化,是“空间放大”(从中央正统王朝到涵盖四裔之历史)、“时间缩短”(把三皇五帝的传说神话驱逐出去,让考古发现来重建历史)、“史料增多”(不仅诸多发现至今仍在继续,历史观念变化也使得更多边缘资料进入历史书写)和“问题复杂”(各种价值观念、分析立场和评价角度,取代了传统或正统的历史观念)。这四大变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学术世界,仅仅用“国学”来表达有关中国的学问,即使不是圆枘方凿,至少也是“穿一件不合尺寸的衣衫”。

④怎么不合尺寸?从“国”这个字来说,现在所谓“国学”门径很窄,似乎并不包括汉族之外即以前陈寅恪所说的“异族之史,殊方之文”,如果说“国”就是汉族中国,是二十四史一以贯之下来的中原王朝,这当然还勉强好说(恐怕也难以涵括元朝与清朝),但是,如果你还想维护满蒙回藏汉苗的“五族(或六族)共和”的“中国”,这个习惯于追溯三皇五帝、捍卫周孔程朱之学、动辄要制礼作乐的“国学”,似乎就犯了错误。从“学”这个字来看,现在国学提倡者的所谓学问,恰恰和前面我提到的现代学术四个变化冲突:按照传统文化认知,中国文化总是在儒家文化范围或正统王朝范围,这就与“空间放大”不合;按照传统历史观念,中国历史得上溯三皇五帝,至少也得说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可是这就和“时间缩短”不合;按照传统文献范围,那些敦煌文书、甲骨卜辞、大内档案和居延汉简之类,大概并不是习惯使用的资料,更不消说域外文献、考古发掘、田野调查,显然和“史料增多”也不吻合;至于捍卫儒家、理学主流文化,最多勉强纳入佛教道教资源,也完全不符合“问题复杂”的取向。

⑤我出身古典文献专业,原本以为,我在大学里学的目录、版本、校勘、文字音韵、训诂六门,加上经、史、子、集四部,就应当基本是所谓“传统学问”,该算为“国学”。可没想到,现在所谓“国学”,仿佛比这个“传统学问”还要狭窄。看某些人的国学观念,似乎要回到汉代经学、宋代理学和清代考据学的时代,仿佛只有这样才出身清白。可是,这个时代其实已不是那个时代。

⑥其实,回头看看民国学术史就明白了。这个时代出现的新学术潮流有三:第一是充分重视新发现、新资料的运用,我们看到当时的新材料,都刺激出了新问题;第二是突破传统中国历史的空间,寻找中国周边各种殊族和异文,从周边来重新研究传统中国;第三是中学与西学的汇通,就是把中国传统学问和西方理论方法自觉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途径。陈寅恪曾总结过三句话,这三句话虽然是说王国维,但也归纳了当时学术的新方向:第一句话是“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也就是用地下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和现在传世文献上的文字材料来相互证明;第二个是“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就是外族的文献和中国的史书互补,像研究辽金元、西北史地就要通过这个方法;第三个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就是用外来的新观念、新理论跟我们中国本身所有的材料来互相证明,这样可以在旧话题中开出新思路。

⑦这是“国学”?记得季羡林先生为了弥补“国学”这个概念的问题,很勉强地提出了“大国学”,虽然用心良苦,其实徒费苦心。

(摘编自葛兆光《余音:学术史随笔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自诩天朝时,传统文史并无“国学”之称,该概念的出现与中国从“天下”向“万国”转型的背景相关。

B. 1905年邓实接连撰写四篇关于“国学”的文章,大力提倡“国学”,作者认为这是对欧洲古学复兴的仿照。

C. 现代学术“史料增多”,敦煌文书等均纳入其中,而“国学”习惯使用的资料范围狭窄,不含这些新发现史料。

D. 作者出身古典文献专业,认为大学所学的目录、版本等六门学问及经史子集四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 “国学”。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⑥段引用陈寅恪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史记》记载了楚考烈王事迹。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出土文字与实物和文献相互印证,为研究楚国晚期政治提供样本。

B. 近年来,中国与伊朗等国学界合作,对在中国出土的粟特人墓志、壁画,以及古波斯语文献进行联合研究,重现丝绸之路细节。

C. 中外历史学家合作,通过分析石笋、湖泊沉积物等自然标本,重建了中国过去数千年的气候变迁历史,与历史记载对比研究。

D. 辛德勇立足于对《汉书》不同篇章的精细比对,揭示出刘贺的真实面目,认为他是一个不幸卷入最高权力斗争的悲剧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作者认为,“国学”的界定与现代学术之间存在深刻矛盾。其“国”的范畴囿于   ①   ,无法应对“空间放大”的现代视野;其“学”的根基执着于   ②   ,难以接受“时间缩短”的考古实证;其研究方法习惯于   ③   ,与“史料增多”的多元格局格格不入。

4.有学者评价葛兆光先生的作品“语言周密,不落晦涩”,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

5.阅读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大国学”概念的基本内容,作者认为这一概念“徒费苦心”,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请明确观点,说明理由。(6分)

“大国学”的基本内容有三:一,从地域角度看,我们有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如齐鲁、荆楚、三晋、吴越、巴蜀、燕赵、河陇、青藏等等。二,从民族角度看,我们有多民族文化交融风格鲜明的学问,如敦煌学、西夏学、藏学、龟兹学、回鹘学等等。三,从发展角度看,国学是发展着的概念,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国学在今天不是让人们去墨守祖先留下的一套固有观念和思想,而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实现三个贯通:古今贯通、中外贯通、文理贯通。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钟绿

              林徽因

①钟绿是我记忆中第一个美人,因为一个人一生见不到几个真正负得起“美人”这称呼的人物,所以我对于钟绿的记忆,珍惜得如同他人私藏一张名画轻易不拿出来给人看,我也就轻易的不和人家讲她。除非是一时什么高兴,使我大胆地,兴奋地,告诉一个朋友,我如何如何的曾经一次看到真正的美人。

②很小的时候,我常听到一些红颜薄命的故事,老早就印下这种迷信,好像美人一生总是不幸的居多。尤其是,最初叫我知道世界上有所谓美人的,就是一个身世极凄凉的年轻女子。她是我家亲戚,家中传统地认为一个最美的人。虽然她已死了多少年,说起她来,大家总还带着那种感慨,也只有一个美人死后能使人起的那样感慨。说起她,大家总都有一些美感的回忆。我婶娘常记起的是祖母出殡那天,这人穿着白衫来送殡。因为她是个已出嫁过的女子——其实她那时已孀居一年多——照我们乡例,头上缠着白头帕。试想一个静好如花的脸;一个长长窈窕的身材;一身的缟素;借着人家伤痛的丧礼来哭她自己可怜的身世,怎不是一幅绝妙的图画!婶娘说起她时,却还不忘掉提到她的走路如何的有种特有丰神,哭时又如何的辛酸凄惋动人。我那时因为过小,记不起送殡那天看到这素服美人,事后为此不知惆怅了多少回。每当大家晚上闲坐谈到这个人儿时,总害了我竭尽想象力,冥想到了夜深。

③也许就是因为关于她,我实在记得不太清楚,仅凭一家人时时的传说,所以这个亲戚美人之为美人,也从未曾在我心里疑问过。过了一些岁月,积渐地,我没有小时候那般理想,事事都有一把怀疑,沙似的挟在里面。我总爱说:绝代佳人,世界上不时总应该有一两个,但是我自己亲眼却没有看见过就是了。这句话直到我遇见了钟绿之后才算是取消了,换了一句:我觉得侥幸,一生中没有疑问地,真正地,见到一个美人。

④我到美国城进入大学时,钟绿已是离开那学校的旧学生,不过在校里不到一个月的工夫,我就常听到“钟绿”这名字,老学生中间,每一提到校里旧事,总要联想到她。无疑的,她是他们中间最受崇拜的人物。

⑤我得到一个对钟绿依稀想象的背影,是由于一个男同学讲的故事里来的。这个脸色清癯的同学平常不爱说话,是个忧郁深思的少年——听说那个为着恋爱钟绿,到南非洲去旅行不再回来的同学,就是他的同房好朋友。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我与他同在画室里工作,天已经积渐地黑下来,虽然还不到点灯的时候,我收拾好东西坐在窗下看雨,忽然听他说:

⑥“真奇怪,一到下大雨,我总想起钟绿!”

⑦“为什么呢?”我倒有点好奇了。

⑧“因为前年有一次大雨,”他也走到窗边,坐下来望着窗外,“比今天这雨大多了,”他自言自语地眯上眼睛。“天黑得可怕,许多人全在楼上画图,只有我和勃森站在楼下前门口檐底下抽烟。街上一个人没有,树让雨打得像囚犯一样,低头摇曳。一种说不出来的黯淡和寂寞笼罩着整条没生意的街道,和街道旁边不做声的一切。忽然间,我听到背后门环响,门开了,一个人由我身边溜过,一直下了台阶冲入大雨中走去!……那是钟绿……

⑨“我认得是钟绿的背影,那样修长灵活,虽然她用了一块折成三角形的绸巾蒙在她头上,一只手在项下抓紧了那绸巾的前面两角,像个俄国村姑的打扮。勃森说钟绿疯了,我也忍不住要喊她回来。‘钟绿你回来听我说!’我好像求她那样恳切,听到声,她居然在雨里回过头来望一望,看见是我,她仰着脸微微一笑,露出一排贝壳似的牙齿。”朋友说时回过头对我笑了一笑,“你真想不到世上真有她那样美的人!不管谁说什么,我总忘不了在那狂风暴雨中,她那样扭头一笑,村姑似的包着三角的头巾。”

⑩这张图画有力地穿过我的意识,我望望雨又望望黑影笼罩的画室。朋友叉着手,正经地又说:

我就喜欢钟绿的一种纯朴,城市中的味道在她身上总那样的不沾着她本身的天真!那一天,我那个热情的同房朋友在楼窗上也发见了钟绿在雨里,像顽皮的村姑,没有笼头的野马,便用劲地喊。钟绿听到,俯下身子一闪,立刻就跑了。上边劈空的雷电,四围纷披的狂雨,一会儿工夫她就消失在那水雾迷漫之中了……”

“奇怪,”他叹口气,“我总老记着这桩事,钟绿在大风雨里似乎是个很自然的回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对“美人”的定义极为苛刻,认为真正负得起此称呼的人物世间罕有,因此对钟绿的记忆格外珍惜。

B. 文中“红颜薄命”的故事和亲戚中“最美的人”的身世,为后文钟绿的出场奠定了基调,暗示了其不幸的命运。

C. 男同学在暴雨中总会想起钟绿,是因为那次雨中的邂逅极具冲击力,钟绿自然纯朴的美在狂暴的雨中给他留下了永恒的印象。

D. 文章通过“我”的耳闻和男同学的讲述,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层层铺垫,最终完成了对钟绿形象的塑造。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将记忆中的钟绿比作“他人私藏的一张名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绿之美的不凡与“我”对这份记忆的珍视。

B. 钟绿的形象是“我”心目中理想美人的具象化,她凝聚了作者对真正的美、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与向往。

C. 作者描绘暴雨场景时,用了“树让雨打得像囚犯一样”的比喻,旨在渲染环境的恶劣与人物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D. 文章语言含蓄典雅,细腻温婉,带有一种淡淡的抒情色彩,与人物的美感回忆相契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8.本文题为“钟绿”,但直到第④段钟绿才间接出场,前文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对美人的看法与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9.男同学说:“我就喜欢钟绿的一种纯朴,城市中的味道在她身上总那样的不沾着她本身的天真!”《哦,香雪》的主人公香雪也被赋予纯朴而天真的特质。请结合两篇文本,比较分析钟绿和香雪在“纯朴”与“天真”上的异同。(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节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齐崔杼弒庄公也,有陈不占者,闻君难,将赴之,比去,餐则失匕,上车失轼。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占曰:“死君,义也;无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闻战斗之声,恐骇而死。人曰:“不占可谓仁者之勇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义勇第八》)

材料三:

秦皇帝东游,张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四: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张良与客A狙击B秦皇帝C博浪沙中D误中E副车F秦皇帝G大怒H大索天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等到,及,与成语“朋比为奸”中“比”的意思相同。

B.亡,逃跑,与《陈涉世家》“今亡亦死”的“亡”意思相同。

C.异,认为……奇怪,与《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

D.然后,这样之后,与《孟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然后”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陈不占赴君难时虽恐惧失态,但仍坚持“不以私害公”,体现义高于勇的理念。

B.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下邳,因敬老忍辱得到《太公兵法》,成为王者之师。

C. 苏轼认为张良的才能本可效仿伊尹、太公之谋,却冒险行刺,实属侥幸不死。

D. 圯上老人故意折辱张良,是因他缺乏荆轲、聂政之勇,需磨练其忍耐之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

2)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14.材料二中陈不占“怯如是”却被赞为“仁者之勇”,而材料三、四中张良狙击秦始皇的勇敢行为反被苏轼批评。结合四则材料,分析二者评价迥异的原因。(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信州

(宋)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①今江西上饶,此时词人贬居此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点明词人的身份处境,被贬谪至江城,甚至无钱购置房屋,奠定了全词困顿失意的感情基调。

B.过片借幽禽悲啼发问,以“月斜西院愈声悲”渲染凄凉氛围,层层递进,情感深沉动人。

C.结尾采用反问句式,以乐景写哀情,直接抒发了词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生活的强烈向往。

D.全词语言质朴自然,将身世之感、贬谪之怨与思归之情融为一体,情感真挚,感染力极强。

16.本词与白居易《琵琶行》同写于贬谪之地,都流露出“天涯沦落”之恨。请比较两篇作品在情感内涵上有何不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成分。(6分)

(1) 古典诗词中,“月”常常被用来烘托意境,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王绩《野望》中的名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现诗人的彷徨之情。

3)古代诗文中写雨,常常是为了表达悲伤之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对语言进行修饰和加工”这句话很容易引起一种错误的认识。②仿佛好像说话写文章都可以先有一个朴素的“坯子”,③然后对它进行修饰。④这样做虽然不会有好效果,⑤反而会产生种种流弊。

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    A     的,用以达到当前的特定的目的”。

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三个因素:一、题材,二、对象,三、表达方式。

题材:说一件事情的经过,解释一种自然现象,说明一种机器,介绍一个工厂,论证一种道理,发起一种运动,等等。

对象,即读者或听众:什么文化水平,内行还是外行,学生还是实际工作者,忙人还是闲人,等等;还有一种“混合对象”,各色人等都有在内,如广播听众。

表达方式:首先,(  甲  ),颇有分别。书面,是单篇文章还是一本书里的一章一节,是公开发表的还是供少数人参考的,等等。口头,是公开讲演还是小型座谈,还是三五人研究一个问题,是汇报还是传达,等等。这些因素决定当前的目的和需要,文章或讲话的长短深浅,庄重或者轻松,平铺直叙或者  B 

一切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选择都要符合(  乙  )。因此就不能说哪些词语、哪些句法、哪些修辞手法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甚至有时不得不用“陈词滥调”,有时不得不用“生造词语”),就看用在这里合适不合适。如果把“修辞”只看成是“修饰和加工”,就很容易引导到“刻意求工”的路上去,于是“涂脂抹粉”、“虚张声势”等等流弊都出来了。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陈词滥调”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B.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C.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21.请在文章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网络中也有很多“生造词语”,符合材料中所谓“修辞学”的要求,如“内卷”“躺平”“杠精”,请选择一个词语,结合材料从“题材”、“对象”、“表达方式”三个角度分析其妙处(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谈到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观戏’的人生,一种是‘演戏’的人生。‘观戏’者,静观默察,超然于纷扰之外,以冷静的头脑洞察世相,其乐在于智慧的领悟与审美的愉悦;‘演戏’者,投身其中,勇猛精进,以热烈的感情投身生活,其乐在于意志的发挥与价值的创造。”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