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要挂科学家的科学招牌,最要紧是会用满口的科学名词。假如你说“我要一杯热开水”,你的说话就太“不科学的”了,你非得要说“我要二百五十西西的氢二氧,它的温度须要达到过沸点,并且要维持着比较高的温度”。明明一句简短而人人都懂得什么意思的话,必得要改成啰哩啰嗦而多数人不懂的话,这方才是合乎科学的资格。这是许多人对于科学名词的感想。
我现在说明科学名词存在的理由,分三层来说:第一,科学研究的东西往往不是平常人知道有的东西。氢二氧,固然可以叫它“水”,温度达到沸点固然可以叫做“开”或是“滚”,但是像钠、声波、维他命都是平常不知道有的东西,所以不得不给它们些名词,以便称述。
第二,科学家所研究的事情往往不是平常人所问的事情。比方东西动的快慢名曰“速度”,其实就是快慢;可是比方东西往下掉的时候它的速度越变越快,它的变法究竟变得有多快,这是科学要问而平常人不要问的事情,因而不得不给它个名词叫“加速度”。再比方各种传染病从染着过后到发出来有各种不同的期限,因而就给这期限一个名词,叫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
第三,也是最要紧的,就是科学所以要用科学名词则为着要改组日常所见的东西跟事情的观念。因为咱们日常所用的名词,跟这些名词所代表的观念往往是很不清楚很不一致的,只要一仔细认真地想要把它弄清楚,想要找出它所代表的实在的东西跟事情,就会发觉出来许多分歧跟矛盾的地方。
比方“力”是一个很笼统没有清楚范围的观念,科学就分出力(狭义的),是质量乘加速度;动量,是质量乘速度;动能,是半质量乘加速度平方等等不同的事情。冷热就分出温度、热量、比热等,都是各有各的意义跟范围的。照平常观念,鲤鱼也是鱼,鲸鱼也是鱼。科学就根据卵生胎生等现象分出鱼类跟哺乳类,而把鲸鱼跟猫、狗、人类一同归在哺乳类。
为照理想的办法,为避免平常语言容易引起误会计,最好完全用符号或希腊、拉丁等字母来代表科学分析出来的各种有定义的观念。但为便于学习跟记忆,当然是用略有关系的普通文字方便些。不过要记得这完全是为迁就多数人方便的办法,科学是绝对不负遵守词字在语文上的“正当”用法的责任的。
还有假如平常的名词,经查考的结果,知道他所指的东西并不存在,所说的事情并无其事,或是所指的事物经分析过后内容各部太不相干,不成有意义的观念,例如神仙、手气(赌钱的手气)、药的寒性热性等等,科学压根儿就不谈这一套。如果要谈的话,就拿它们当语言学跟社会科学的材料了。
总结起来可以说,科学的所以用名词,不是因为好好儿的老牌名词不够时髦,必得改了洋装才够引人注意,也不全为科学要研究平常不知道有的东西跟不注意的事情而题新名词,乃是因为咱们平常所持的观念跟所用的名词太含糊太不一致,一经细查,就觉出来或者是没有这回事,或者它并不是一类事,因而不得不另造一些分析严密、范围清楚的名词,才可以做散布跟推广正确知识的合用的工具。
(摘编自赵元任《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材料二:
说明文说明一种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掺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读者读说明文也只是理智方面的活动。读了作者的文章,再根据平时的经验加以考核,的确有那么一个道理的,就认为“是”,道理并不如作者所说的,就认为“非”,其间绝对不容有偏好偏恶的事情。
但是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以带一点儿风趣。赵先生这篇文章的第一节就有风趣。第一节不过说一般人对科学名词存着误解,以为科学名词只是科学家要挂科学招牌才造出来的。但是赵先生认为说了这一层不够,他更举出一个显明而有味的“热开水”的例子来。在这个例子里,前一句多么简单明白,后一句多么“啰哩啰嗦”不容易懂得。看了这个好笑的例子,我们不免想:科学名词的应用果真全是这样的傻事情吗?这就引动了求知欲望了。在引动了求知欲望的时候看下文,当然比骤然地看来得亲切。所以,这个例子增加了这篇文章的效率,并不是随便砌进去的“闲文”。现在有许多学者著书立说,为了使一般人易于接受,往往采用最通俗的带一点儿风趣的讲法;道理就在于此。
说明文说明道理。道理是附着于事物的,它本身不是“视而可见,触而可知”的事物,有时不很容易领会。为了使读者领会起见,说明了道理之后,最好指出一些实例来。譬如第一个道理:“科学研究的东西往往不是平常人知道有的东西”,所以不得不给它们定一些名词。读者看了这说明也许要问:哪些是平常人不知道的东西呢?哪些是给这些东西特定的名词呢?然而看了下面指出的实例“钠、声波、维他命”就明白了,知道这些特定名词的确必要,如果没有这些特定名词,这些东西简直没有法子称述。关于第二个、第三个道理也是如此。
① ,又比较难以领会,所以除指出实例外, ② 。所指出的实例是“力”“冷热”“鱼和鲸鱼”,以见通常名词和科学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有笼统和明确的分别,要求观念明确,当然要用科学名词。下一节说明科学观念为什么不完全用符号来代表。再下一节说明另外有一些名词非但笼统,简直和科学观念全不相干,那是科学所不谈的。看了这两节中说,一些科学名词以现在的方式而存在的缘故就了然了。
末了一节统括前面所说的三个道理。前面是分开来说,这里是合起来说,而偏重于第三个。原来第一个、第二个道理也就是第三个道理。单只为“平常不知道有的东西跟不注意的事情”,还不一定需要科学名词,但是这些“平常不知道有的东西跟不注意的事情”跟我们的科学观念有关,科学观念能使我们知识趋于正确,那就非特定科学名词不可了。
(摘编自叶圣陶《文章例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我要一杯热开水”为例生动呈现出许多人对科学名词的误解,自然引出下文对科学名词存在的三个理由的阐释。
B. 材料一举科学中将“力”分为狭义的力、动量、动能的例子,说明科学名词的存在是为了改组日常所见的东西跟事情的观念。
C. 材料一认为,只有完全用符号或希腊、拉丁等字来代表科学分析出来的各种有定义的观念,才能避免平常语言引起的误会。
D. 材料二第一段指出,说明文只需清晰说明道理而不掺杂个人感情和绘声绘色的描摹,读者读说明文也只是理智方面的活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在说明科学名词存在的理由时,遵循了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既符合认知规律,也突出了重点。
B. 为便于学习记忆,人们会用略有关系的普通文字代表科学观念,如屠呦呦将C15H22O5命名为“青蒿素”。
C. 材料一最后一段使用“所以”“不是因为”“也不全为”“乃是因为”等词语,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
D. 材料二中“效率”一词与今天最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文中指说明文传递知识的效果及风趣的程度。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 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旨在“选一些好文章给少年们读读”。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材料一入选的理由。
5.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中对科学技术名词的使用作出了以下规定。请结合材料,对这条规定加以评析。
科学技术名词应首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规范名词。“全称”和“简称”均可使用,减少使用“又称”,不宜使用“俗称”或“曾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 桩 阿 城
①街的东首一有阳光,便会长出矮矮的一截树桩。赶街的年轻人们并不奇怪在意,说笑着过去。那树桩冒出一股烟子,有老人见了,背着手立下,哑哑地问一声:“可吃了饭了?”树桩点点头,虚虚笑一笑,再不言语,慢慢看人赶路。
树桩无姓,亦无名,人只唤大爹,年轻时认不得,只知现时是如此。树桩多少年纪?认不得,只听街中老幼皆呼大爹。
街子极老极旧,铺面虽宽,进身却窄,仅容一个扁扁的货架,摆一些“金沙江”“红缨”,间或有锡纸的“春城”,并不常见吃烟的人买,锡纸上于是有一层灰。也有铺子卖些针线百货,鲜鲜的更显着门板旧。街又极狭,挑担子的人横着换肩,扁担便捣着两面的铺板。街中有细石条条相连,两旁又有尺宽的浅沟,一条街的污水便顺着流出去,有雨时清,无雨时浊。山寨里的汉子们掮了柴、猎物、药材来街上卖了,钱烧手,就钻进极小的酒店里买酒吃。吃来吃去,便醉了,于是滚在尺宽的沟里醒酒,之后又吃,摸摸钱没得了,才一身泥水,跌跌地赶路回去。
这街子其实是在重重大山之下,滇人称为坝子的谷地中。川流汇聚之地,就是小小的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无非是柴米土产,些微百货。文化,却一言难尽。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入滇擒孟获,率军路过这条街子,时正深夜,人困马乏。孔明于昏暗之中瞥见一扇门上贴有字纸,心中奇怪,下车看了,不想却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君子豹变小人革面;下联是: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还有横批:惠心勿问。孔明心下一惊,想这蛮夷之地,如何有这等异人?待事后派人寻访,联也不见,人亦不见。传说到底是传说,却不无根据。这街子上每逢旧历新年,对联中常有异词,懂得的人说,用典用词都极古。问那户主,常常不知道,只说是老辈如此写,后世传摹,无非讨个吉利。
然而这条街子上最得意的是出有名的对歌手。滇中多山,常常人走比肩,却拉不起手来,原来当中隔一道深谷。若要汇在一起,非绕半日不能。人在山中走闷了,遇见人自然欢喜,于是要聊。无奈扯起嗓子对嚷,一是不能持久,二是近乎争嘴,少趣味。于是就唱,有腔有调,话也说了,乏也解了。又有男女隔谷碰见,少不了戏谑调情,那意指在城里人听来过于直白,可词却是风趣巧妙,令人忍俊不禁。嬉笑过后,各自转过山去谁也见不到谁。据说无数好歌,从此流传开来。现代又有一个写电影插曲的人,来搜集了去,竟一个中国唱遍。
这个街子虽小,以往每年三月却有一次盛会。各乡歌手都来聚在四面山上,你唱了我唱,我唱了他唱,最后赢出一个高手。高手极为荣耀,各寨请去,围了柴火唱,通宵达旦,如醉如痴。日后高手在山里走动,没有不认识的,没有办不成的事。
只可惜这歌子忽然断了,成为“四旧”。小学里学生上音乐课,街上人听了,都叹息太淡太直,如何就能成歌?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街子竟失了自己的歌。②偶有人不自禁,唱一两句,觉省到了,张嘴僵在那里,看看没人,才慌慌地舔一舔嘴。
赛歌会不再有,自然高手空了如许年。
不料忽然传来消息:昆明有人又唱了,而且成千上万人在一起唱,还要对,很是热闹。歌子的解禁之令并无明文行下来,但其他诸事慢慢都许做,百姓自然明白,这歌子也可以唱了。街子里闹闹地说了半月,就到了旧时赛歌的这一天。街子决心复得往日的殊荣,自然操办了一下。一传十,十传百,天知道竟百里之内无人不晓,近万数赶了来,坐满四面山上,哄哄的像起雷。县上专区都来了干部,在街口置几张桌,放一排缸子,摆一溜坐头,真正一个大会。先由街上出人唱了,一曲刚了,对面山中人就起了对,曼声过来,万颗人头立刻又都摆过去。街上人不服气,又作出对,歌声才落,对方又逼过来。人头摆来摆去,渐渐热烈起来。
唱着唱着,却发现有些奇妙,原来尽是四十多岁的人起歌对歌,年轻人只听只笑只嚷只拍掌,却不会唱;有略会的,自知词不多不妙,不敢起对,怕在万人前失了面子。专区来的一个老文化干部就叹了,说自己三四十年前在此赶这个会,曾听到一个男子极是会唱,敌了无数歌手,对了半个月,赢到高手。再打听名字时,百姓眼里就喷出火来,嚷:“你李二都认不得?”
大爹就是姓李行二。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树桩竟如此风流过。
大爹其实就在山上人里,括住耳朵听对歌,烟子一筒接一筒地吃,慢慢地笑。有那眼尖的,领了人挤上山去请大爹。
等到消息传过来,说是找到一个当年的高手叫李二,万人不由轰动起来。有那上了岁数的婆婆们,竟哀哀地哭着,挤下山去,问问他可还记得自己某年某月某日与某女子对过歌?那说词可又还记得?
年轻人说话无轻重,自然又笑话这些婆婆们老不要脸。不料大爹都认得,一个个叙话。原来婆婆们当年也都是有名有姓的歌手呢。干部们忙把坐头让出来,请老人们坐了。③一个人站出去向四面唱说了此事,上下远近地鼓掌,将一群过路的鸟惊散开,却又找不到落脚之地,慌慌地飞过山去。
四下里自然要请大爹唱,大爹笑了,笑纹不再收回去,慢慢地说:“有对才好。”回身请了一个婆婆。那婆婆竟面若桃花,轻轻盈盈地出来,擦一把泪,请大爹起。大爹合了眼,发一个长音,万人立刻静下来,天似乎也退远了。大爹久不运嗓,粗粗嘎嘎,情韵风趣却在:
你是山上的枇杷树
我去坡首挖了来
将你做成个土琵琶
一天到晚抱在怀
四面山上早轰出一片彩来。看那婆婆,女子到底不一样,也是一个长音,尚存清亮,四面先就唱彩,婆婆早有了对:
我是山上的枇杷树
根根须须石首埋
莫说做哪样琵琶梦
挖个石卵怀中抬
四面山上又轰出一个好来。年轻人都呆了,想不到老人们当年这样风流,人老了,调情依旧,更显老歌一股风韵,醇厚幽默,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
大爹不在意输赢,又与其他几个人对了几首。婆婆们脸上泛光,万人面前,荣耀至极。随婆婆们来的儿孙们,也被人围着,像是什么都知道,指手画脚,得意非凡。
有街中人拿来酒,敬了老人们。大爹吃了几口。绷出筋来,却待要再唱,忽然口不能张,往后便倒。
④自此,这街子,这山里,又唱起了自己的歌子。李二的名字,被年轻人记在心里,见了外地来人,便说李二。人人都觉得,大爹替这街子、这山里立了一个碑。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事发生在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沟,写街面破败老旧,却孕育出了美丽的山歌,意在赞美山乡的诗情画意。
B. “诸葛亮入滇擒孟获”的传说、老街历史与每年三月的盛会,为后文“树桩”形象的反转做了铺垫。
C. “树桩”与婆婆们对歌,年轻人“当下就有人记住会了”,体现了他们对对歌这种民俗活动认同。
D. 本文融合了典雅的书面语和通俗的口语,形成了独特的“雅俗交融”风格,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句子①中“长”字化静为动,此“树桩”非彼“树桩”,而是指大爹,这也暗示了人物的生存状态。
B. 句子②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人们在赛歌会中断后不敢又不愿唱歌的尴尬场景。
C. 句子③中的场景描写,为下文大爹与婆婆们四面轰动的对唱场景做了必要的渲染和铺垫。
D. 句子④的叙述与前文对歌的中断形成呼应,交代了结局,也承载着复杂的情感与历史的感悟。
8. 作家朱伟说:“没有歌唱的日子,老人成了树桩,街也就成了死街。而有了歌唱,树桩的生命一下子迸射开来,一瞬间突现出风流神采。”请谈谈你对“树桩”这一人物形象“沉默”与“重生”的理解。
9. 阿城《树桩》中的“赛歌会”与沈从文《边城(节选)》中的“赛龙舟”在小说中有何共同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圃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馀,先散之宗族:宗族之馀,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馀,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之。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著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有删改)
【注】①瘗:埋葬。②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③谗慝:为奸作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 虽,意为即使,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的“虽”意思不同。
C. 苟,意为苟且,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的“苟”意思不同。
D. 徒,意为白白地,与成语“徒费口舌”“徒劳无功”的“徒”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家财殷实,作者从居住环境、音乐、饮食、外出游玩、宾客等方面表现其奢华富贵,写出了他纵情所好的生活方式。
B. 端木叔在六十岁之时,气血体力渐渐衰竭,便抛弃家事,并遣散宾客、宗族、库藏、珍宝等,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不留一点财产给子孙。
C. 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的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荒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D. 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谢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
14. 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注】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
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用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春深时节乡间小路上行人稀少,农具之声不时传入耳中,衬托出宁静的氛围。
B. 颔联写诗人愿同野农分食,却嫌尉卒敲钲之声喧闹,突出了诗人在乡间随性自适。
C. 晚春闲花将要凋零,而香气仍存,只是杯中浊酒让诗人本还愉悦的心情平添一份烦闷。
D. 诗中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 苏轼在《新城道中》发出“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感慨,苏辙在本诗中对此作了回应,请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2)青年应该是爱国的一代,你们积极向上,在九一八纪念日当天,年级语文组老师开展爱国系列活动,借《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告诫学生勿忘国耻,好战必亡,但忘战必危。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语言实践呈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特征。谐音造词(如“栓Q”源于“thank you”的谐音、旧词新解;如“刺客”被赋予“价格远超预期的高价商品”新义)、符号代指(如“xswl”代指“笑死我了”),表达方式层出不穷。①不仅这种创新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②更为网络交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然而,部分创新表达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偏离初衷。④例如“绝绝子”从表极致赞美演变为泛化敷衍用语;⑤低俗化倾向在匿名社交平台尤其明显,⑥甚至出现故意使用污秽词谐音。此类现象引发社会对语言生态的担忧。
语言学家指出,网络语言的动态发展本质是语言对社会环境的自适应调整。青少年通过语言创新寻求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的心理需求,这是代际差异的自然呈现。若因噎废食地否定所有新形式,反而会割裂代际沟通。
因此,规范网络语言并非禁止创新,而是建立弹性引导机制,不能( ),治理该问题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学校端开展语言素养教育,重点培养青少年的语境判别能力;家庭端需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矫正子女语言偏差;_____。这要求我们既要理解语言流变的必然性,更要警惕娱乐化对思维深度的侵蚀。
18. 文中第一段、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过度娱乐化表达受算法优化限制,平台端须落实主体责任。
B. 过度娱乐化表达受算法优化限制,主体责任须由平台端落实
C. 平台端须落实主体责任,通过算法优化限制过度娱乐化表达。
D. 平台端须落实主体责任,过度娱乐化表达受算法优化限制。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削足适履 B. 因循守旧 C. 矫枉过正 D. 本末倒置
21. 请结合文本概括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双重性特征。
22. 请根据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申论写作要求,针对文中青少年网络语言现象,拟写申论提纲。要求:体现“申述现象-议论分析-提出对策”逻辑,每点不超过20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哗哗哗”的流水声,夹着拖拉机马达的吼声,好像是雄壮的交响曲。
——马烽《三年早知道》
风拂大地,麦浪翻滚;机器轰鸣,昼夜不息;仪表运转,数字跳动……在奋进中国的脚步里,劳动和奋斗始终是最强音。
——《人民日报·光荣属于每一个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北省沧州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四县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