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就是设在齐国故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的兴衰发展历程大致可描述为:初创于田齐国君齐桓公时,繁荣于齐威王时。齐宣王时期,扩大学宫规模,建筑高门大屋,封官加禄,吸引各派学者,鼓励百家争鸣,人数多至数千人,达到发展的鼎盛期。齐闵王时国破君亡,学宫遭废。齐裹王复国而稷下“中兴”。直到末代国君齐王建时,存而渐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学宫消亡。其存在时间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前后历经六代国君,凡一百五十余年。
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争鸣的唯一学术中心。战国诸子百家的形成,固然与各国延揽人才、大兴养士之风有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一个百家汇聚的文化中心,“争鸣”的局面也是难以形成的。然而,在战国那样一个大国割据、战争频仍的时代,遍考养士之所,却少有百家学派汇聚之地。当时以养士最为著名者当属“四君子”:楚有春申君,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他们那里都曾宾客云集,名闻天下,但并没有形成学术文化中心。考其原因约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数虽多,但层次低下。“四君子”养士,都在“三千”以上,但往往“不分贵贱,客无所择”。寄食者众,有才者寡。二是服务私门,学派难入。其养士多为救急解困,主要在务实和功利层面,各派学者真正投奔者甚少。三是因人而养,聚散无常。人在则聚,人去则散。学术成就最高者当属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他养士三千余人,并“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而成了《吕氏春秋》。但随吕氏之亡,其士也如昙花一现,作鸟兽散。战国私门养士,风气虽炽,灿如云霞,但都未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
考察战国学术,能够成为诸子百家争鸣中心,且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成果最丰、影响最深远的,唯有稷下学宫。其原因在于它有三大特点:
其一,机构开放。稷下学宫在管理上采取机构开放、来去自由的政策。一是待遇优厚。齐国统治者在稷下建设“高门大屋,尊崇之”,足见校舍之富丽堂皇;齐宣王一次封七十六名稷下先生为上大夫,足见其地位之高。二是来去自由。游学是其主要形式:学生可以自由来稷下寻师求学,先生也可以自由在稷下招生讲学,可以个人游学,也可以从者数百人集团游学。来者,热情欢迎,精心安置,以礼厚待;走者,以礼相送,重金馈赠。三是学者治校。齐国统治者对稷下管理充分信任、重用学者,荀子曾“三为祭酒”;在具体事务管理上,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活动安排,师生之间、先生与先生之间,教学或学术辩论,全由稷下先生们自主组织。如此的办学方式,打破了私学界限,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争鸣和人才的培养、成长。
其二,思想兼容。齐国统治者对稷下各家学派制定“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方针,实行诸子百家各派平等、多家并存的政策。从文献记载看,儒、法、道、墨、阴阳、名家及农家、兵家,举凡当时重要的学术流派都曾在稷下先后存在发展。由于思想解放,地位平等,学术活跃,各派学者尽管有不同甚至相反的主张,却都能在稷下立足、讲学、争鸣,吐纳吸收,提升发展。甚至还往往出现派中有派、派中分枝的现象。例如:学宫中儒家就分孟氏之儒、荀卿之儒,而且两派之间,观点有异,相互攻伐;道家分宋尹派,田骈、慎到派和环渊派。各派思想也由于百家争鸣的深入,而逐渐融合或者发生演变。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最终实现了各派的共荣、创新、发展。
其三,学术自由。首先,稷下学宫所体现的学术自由,主要展现为统治者与学者之间的地位平等和尊重学术的理念,这一点史所难寻。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稷下学宫是田齐政权的国办机构,“喜议政事”是其基本功能,“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是稷下先生的强烈愿望,因而,他们可以对齐国统治者独立自由地发表政治见解甚至提出批判反对意见,而齐国统治者则对各种意见,一概采取从善如流、平等相待的态度,这就是一种更为珍贵堪称典范的平等精神。其次,稷下有所谓“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的记载,即指各派学者按约定时间举行集会,展开“争鸣”。集会对所有人员开放,通过演讲、辩论,各家学派都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观点,也能积极吸收别家思想。稷下先生的辩论,在形式上也是不拘一格的:或双方互辩,或舌战群儒;或先生之间,或弟子之间,甚或师生之间;或大会演讲,或小会研讨;或处堂上,或在树下。他们在辩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竞长论短,争论不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烈场面。
稷下学宫不仅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唯一学术文化中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师云集的高等教育大学堂,也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带有高端智库性质的政治参议院。它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最独特的创新。郭沫若曾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实不仅如此,放在世界文明史上,它也是一个奇迹。稷下学宫与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在公元前四世纪差不多同时出现,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它们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各具特色,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
(摘编自《诸子百家普及丛书·序言》)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稷下学宫初创于田齐国君齐桓公时,其存在时间与田齐政权基本相始终,共一百五十余年。
B. 战国“四君子”养士,虽人数多,但层次低下,且服务私门,聚散无常,故未形成稳定的学术文化中心。
C. 在稷下学宫,教学、学术等具体事务管理均由先生们自主组织,荀子曾“三为祭酒”便是其中一例。
D. 稷下学宫与雅典柏拉图学园同属世界上最早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二者在世界文明史上都创造了辉煌。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四君子”养士与吕不韦养士进行对比论证,阐述战国私门养士难以形成稳定的学术中心的共性。
B. 主体部分从机构开放、思想兼容、学术自由三方面阐释稷下学宫成为稳定的学术中心的原因,条理清晰。
C. 稷下学宫“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的集会为各派思想融合与演变提供了平台,推动其融合、创新、发展。
D. 尾段引用郭沫若对稷下学宫的评价,肯定了稷下学宫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与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齐国设立的________,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中心与思想摇篮。这里汇聚了儒、道、法、名等诸子百家学者,形成了________。学宫以“不任职而论国事”的开放姿态,吸引孟子、荀子、邹衍等大师讲学论道,其“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的务实学风,将________紧密结合。作为东方雅典式的教育机构,稷下学宫首创“稷下先生”称号,开创了学术自由、平等辩论的范式,其“期会讲学”的制度更成为后世书院的雏形;这座兼容并蓄的思想熔炉,不仅孕育了“隆礼重法”等影响深远的治国理念,更奠定了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的精神基因。
4. 文章在论述稷下学官“机构开放”特点时,提及“游学是其主要形式”。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当时某位学者带领团队前往稷下学宫游学,可能会经历哪些过程。
5. 文章指出,稷下学宫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带有高端智库性质的政治参议院”,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对诸子百家的了解,谈谈这一观点的依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七个铜板
[匈牙利]莫里兹
穷人也可以笑。茅屋里不但可以听到呜咽和号哭,也可以听到由衷的笑声。甚至可以说,穷人在想哭的时候也是常常笑的。
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再也不会像在童年的岁月中笑得那样厉害了,没有了我那笑得那么甜蜜、终于笑得流眼泪、笑到咳嗽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快活的母亲,我怎么会笑呢?
有一次,我俩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找七个铜板,就是她,也从来不曾像那一次笑得那么厉害。
头三个铜板是我母亲一个人找到的。她希望在缝衣机抽屉里再找到几个,因为她时常给人家做点针线活,赚来的钱总是放在那里面。在我看来,那个缝衣机抽屉是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只要伸手就能拿到钱。
因此,我非常奇怪地看着我母亲在抽屉里边搜寻,在针、线、顶针、剪子、扣子、碎布条等等中间摸索,又突然大惊小怪地叫了起来:“它们都躲起来啦!”
“谁呀?”
“小铜板呐。”我母亲笑着说。她把抽屉拉了出来。
“来,我的小乖乖,不管怎么样,我们得把这些小坏蛋找出来。呵,这些淘气的小铜板!”
她蹲在地板上,把抽屉放下来,直像是怕它们会飞掉。她又像人家用帽子扑蝴蝶似的突然把抽屉翻了个身。
看她那个样子,叫你不能不笑。
“它们就在这儿啦,在里头啦。”她咯咯地笑着说,不慌不忙地把抽屉搬起来,“假如只剩一个的话,那就应该在这儿。”
我蹲在地板上,注视着有没有晶亮的小铜板悄悄地爬出来。可是,那儿没有一样东西蠕动。事实上,我们也并不真的相信里面会有什么东西。
我碰了碰那个翻了身的抽屉。
“嘘!”我母亲警告我,“当心,会逃走的啊。你不晓得铜板是个多么灵活的动物,它会很快地跑掉,它差不多是滚着跑的。它滚得可快哪……”
我们笑得前仰后合。我们从经验中知道一个铜板多么容易滚走。
当我们平静下来的时候,我又伸出手去翻转抽屉。
“哦!”我母亲又叫起来,“当心,你这个小败家精!干什么急着把它放走呀!让它在那儿多呆一会儿吧!你瞧,我要洗衣服,得用肥皂,可是肥皂起码要花七个铜板才能买到,少一个就不行。我已经有三个了。还差四个。它们都在这小屋子里,它们逗留在这儿,但是它们不喜欢人去惊动。假如它们生了气,它们就一去不回了。当心,钱是很敏感的,你得很巧妙地对付它,要毕恭毕敬地。你不是会唱迷人的曲儿吗?也许我们可以把它从它的蜗牛壳里逗出来呢。”
天晓得我们在这唠叨不休的谈话中间笑得多起劲。不过那的确是非常好笑的。
“铜板叔叔快出来,你的房子着火啦!……”
我一面说,一面就把它的房子翻过来。下面是各种各样的破烂儿,就是没有钱。我母亲撅着嘴在乱翻,但是毫无结果。
我把那堆破烂儿抓在一起,放回抽屉里。这时我母亲正在寻思。她绞尽脑汁想她是不是曾经把钱放在别的什么地方,但是她什么也想不出来。
不过,我的心里倒动了一个念头。
“亲爱的妈妈,我知道一个地方有一个铜板。”
“在哪儿,我的孩子?”
“玻璃橱里,在那个抽屉里。”
我们站起来,走到早已没有玻璃的玻璃橱前,在它的抽屉里找到了那个铜板,我知道它一定是在那里的。这三天来,我一直准备把它偷走,就是不敢。假如我敢偷的话,我一定拿它买了糖啦。
“得,我们已经有四个铜板了。打起精神来吧,我的小宝贝,我们已经找到一大半了,再有三个就够了。我们既然花了一个钟头找到了这一个,到下午喝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那三个了。尽管那样,在天黑以前我还可以洗不少衣服呢。快点儿吧,也许其余的抽屉里都有一个铜板呢。”
每个抽屉里要都有一个可好了!那就真的了不起!这个老橱柜在它年轻的时候曾经收藏过很多东西。但是,在我们家里,这个可怜的家伙却不曾放过很多东西;难怪它变得那么破烂,生了虫,到处是窟窿了。
我母亲对每一个抽屉都唠叨一番。这一个抽屉豪华过一阵!那一个从来没有过东西!这一个呢,永远是靠借债度日的!“瞧,这一个最多!”她笑着叫道,拉出那个连底也没有了的最下一层的抽屉。
①她把它套在我的脖子上,于是我们坐在地板上,放声大笑。
“别笑了,”她突然说道,“我们马上就有钱了。我就要从你爸爸的衣服里找出一些来。”
墙上有些钉子,上面挂着衣服。你说怪不怪,我母亲把手伸进头一个口袋,就马上摸到了一个铜板。
“瞧,”她叫道,“我们找着了!我们已经有多少啦?简直数不过来了!一——二——三——四——五——五个!再有两个就够了。两个铜板算什么?算不了什么。既然有了五个,另外两个没有疑问就要出现的。”
她非常热心地搜寻那些衣袋,可是,什么结果也没有。她一个也找不出来了。就连最有趣的笑话也没法把另外两个铜板逗出来了。
下午喝茶的时候到来了,又过去了。夜不久就要来临。我父亲明天需要一件衬衫,可是我们没法洗。单是井水是洗不掉油污的。
这时,我母亲拍了拍前额:“哦,我有多么傻!我就不曾看看我自己的衣袋!既然想起来了,我就去看看吧。”
她去看了一下,你相信吗,她真在那里找着了一个铜板。第六个。
我们都兴奋起来,现在只缺一个了。
“把你的衣袋也给我看看,说不定那儿也有一个!”
我的衣袋!我可以给她看的,里边什么也没有。
到了晚上,我们有了六个铜板,可是我们好像一个也没有一样。那个犹太人不肯放账,邻居们又像我们一样穷,也不作兴去向人家讨一个铜板啊!
这时,一个叫花子走了进来。
“算了吧,我的好人,”她说道,“我在这儿糟蹋了整整一个下午,因为需要一个铜板。少了它就买不到半磅肥皂。”
那个叫花子,一个脸色温和的老头儿,瞪着眼睛看着她。
“一个铜板?”他问道。
“是的。”
“我可以给你一个。”
“这还了得,接受一个叫花子的布施!”
“不要紧,我的姑娘。”
他把一个铜板放在我的手里,然后蹒跚地走开了。
“好吧,感谢上帝,”我母亲说道,“再没有……”
②她停了一会儿,然后大大发出一阵笑声。
“钱来得正是时候!今天再也洗不成衣服了。天黑了,我连灯油也没有!”
她笑得透不过气来。这是一种可怕的、致命的窒息。她弯着腰把脸埋在手掌里,我去扶她的时候,一种热乎乎的东西流过我的手。
那是血,是我母亲的血,是她宝贵的、圣洁的血。我的母亲呀,就连穷人中间也很少有人像她那样会笑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起初并不知道母亲翻找缝衣机抽屉是在找钱,因为在“我”看来,从那个抽屉里拿钱是非常容易的。
B. 老橱柜虽然现在已经到处都是窟窿,但在“我”家还未变得贫穷时,它也曾收藏过不少好东西。
C. 叫花子本是来乞讨的,却在得知母亲的困境后,反过来给出了自己的铜板,母亲最终接受了叫花子的布施。
D. 母亲想要赶在天黑之前找到足够铜板去买肥皂,因为她没有灯油,天黑以后便没法再去洗衣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母亲倒转抽屉的动作比喻为用帽子扑蝴蝶,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翻找铜板时轻巧、急切的样子。
B. 文中玻璃橱“早已没有玻璃”、抽屉“连底也没有了”等细节,充分展示了“我”的家庭的贫困状况。
C.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塑造母亲形象,如明明只有五个铜板,母亲却说“简直数不过来了”,表现了母亲的幽默与开朗。
D. 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寻找铜板”这一生活小事来展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8. 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中的“笑”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①,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②,而夷子二本③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④有泚⑤,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⑥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处丧之法,将奈何哉?曰:哭泣不秩声翁,缞绖⑦垂涕,处倚庐,寝苫枕块,又相率强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使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不可用也。又曰:上士之操丧也,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若法若言行若道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使士大夫为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细计厚葬,为多埋赋财者也。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
(节选自《墨子·节葬下》)
【注】①赤子:初生的婴儿。②一本:孟子认为人都是父母所生,这便是天所指定的唯一根源,所以称“一本”。③二本:墨家主张爱无等差,就把父母和陌路人等同起来,所以称“二本”。④颡:额头。⑤泚:出汗的样子。⑥虆:盛土的笼。梩:锹、锸一类挖土的工具。⑦缞绖:丧服。穿在身上的为缞,戴在头上或缠在腰间为绖。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法[A]若言[B]行若[C]道[D]使王公[E]大人[F]行此[G]则必不能[H]蚤朝。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读xiàn,显现,与《〈老子〉四章》“自见者不明”中的“见”读音和意思相同。
B. 树,种植、栽培,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意思相同。
C. “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
D. “富之说无可得焉”与《大学之道》“虑而后能得”两句中的“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家信徒夷之两次求见孟子,第二次孟子直接指出其薄葬主张与厚葬父母的行为之间是矛盾的。
B. 夷之将儒家“古之人若保赤子”理解为爱没有亲疏厚薄之分,孟子认为夷之的理解是错误的。
C. 孟子以孝子仁人掩亲的故事论证儒家的“一本观”,否定墨家的“二本观”,夷之未接受其观点。
D. 材料二先列举了一些居丧守孝的具体做法,然后分析不同身份的人这样做后会出现的一些后果。
13.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2)使士大夫此,则必不能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
14. 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孟子与墨子对“丧礼”的不同看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拒霜花
欧阳修
芳菲能几时,颜色如自爱。
鲜鲜弄霜晓,袅袅含风态。
蕙兰殒秋香,桃李媚①春醉。
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
莫笑黄菊花,篱根守憔悴。
【注】①媚:一作娇。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反问开篇,引发读者对花朵短暂盛开的思考,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 三、四两句通过视觉描写,生动地展现拒霜花在霜晨中明艳、于微风里婀娜的姿态。
C. 五、六两句描绘蕙兰在秋天凋零、桃李在春天争艳的状态,与拒霜花形成映衬。
D. 全诗通过对自然花卉的观察和感悟,以小见大,将个人对生命的理解融入诗句。
16. “时节虽不同,盛衰终一致”被后人称道,请简要分析这两句的作用。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诗人举曹植为例,表面是在说喝酒,实际是表达自己和曹植一样遭人排挤、有志难展的愤懑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大致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是比较适宜于用短句的,这可以说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A 在汉语里,不用实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一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往往靠词的排列次序和虚词来表示。 B 一个句子过长,词语就多,这些词语的次序就很难安排妥当,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示不清。关系没有表示清楚,那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了。 C ,我们说话的时候,往往是用只包含几个词的短句,很少用到长句子。从修辞的效果上看,短句子的好处是明确、敏捷、有力。
当然,( )。汉语用长句,是汉语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受到欧洲语言影响的结果。汉语中一些欧化的句法先由翻译作品介绍进来,逐渐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写作,写作再影响了口语。
句子长起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修饰语用得多,二是联合成分多了。修饰语用得多有什么效果呢?话可以说得细致严密。因为修饰语是用来修饰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的。修饰得好,描写就会细致,各种关系就表现得严密。联合成分多又有什么效果呢?比如一个句子中有联合的谓语,可以把互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一气说出,不使语气中断。也就是说,联合得好可以使文章的条理贯通,气势畅达。
①长句有长句的用处,②短句有短句的用处,③在写作中,④必须按照思想情感的请求来造句。⑤一般说来,⑥在一篇文章之中,⑦完全用短句或长句虽然有,⑧但是不太多。⑨较多的是长短句并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答: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19.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一项是( )
A. 汉语既能使用长句,也能使用短句
B. 在汉语的表达中,偶尔也会使用长句
C. 汉语适宜用短句,不等于说汉语不能用长句
D 写文章时,要长短句结合
20. 根据上文,下列句子中联合成分较多的一项是( )
A. 他当时正站在账房间他那张凳子最低的一根横档上。
B. 他把鱼叉刺在鲨鱼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
C. 我们住在温泽里这座空荡荡的房子的两个小客厅中。
D. 大姑娘想起娘家的果木园,想起满树果子,想起果园里的蒿草堆。
21. 文末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结合上文,请从长短句的角度,分析这段话。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鲁迅《故乡》)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北省沧州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四县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南省天立教育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