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10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之风盛行,王公贵族、文人僧侣、商贾绅士、平民百姓,皆以饮茶为趣,各种茶事活动应运而生。宋人的饮茶法,跟今人以开水冲泡茶叶的喝法不同,宋人的茶是饼茶,先将茶饼置于炭火上烘烤,以去除茶饼潮气,提升香气,再碾磨成末,以开水冲之,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这便是点茶

点茶法是在唐代煎茶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技术上更加讲究,精神上更注重审美体验。唐代煎茶法是将茶饼碾碎直接入茶釜烹煮,点茶法则要把茶叶碾得更细,如粉如末,饮用时并不加盐和其他调味物质,保持茶叶真味。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点茶法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煮,而是将茶叶末放入茶碗(盏),开水冲点,同时用茶筅搅拌(古称击拂)以使茶与水完全融为一体,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好的茶汤要有一层极为细小的白色泡沫浮于盏面,称为乳聚面;点得不好的茶汤,茶与水易分离开来,称为云脚散。所以,茶人必须掌握高超的点茶技巧,以使茶与水交融似乳,最佳的状态还能咬盏咬盏越持久,说明茶品和茶艺越好。宋人重视茶色,蔡襄《茶录》的第一句就是茶色贵白。为了衬托茶汤之白,宋代崇尚施黑釉的茶盏为点茶的上品。关于点茶的方法,在蔡襄的《茶录》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均有详细的记载,其主要步骤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注水、点茶、品茶等。其中关键的步骤在于候汤和点茶时的注汤、击拂。

宋代点茶法是茶叶品饮技艺发展的高峰,也是从调饮到清饮发展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斗茶是在点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推动了茶业的发展;分茶,早已有之,如《茶经》中的酌分入碗,至宋代则有了游艺幻化的色彩,灵动中充满艺术美感。斗茶和分茶这类游艺活动,增加了点茶的趣味性和艺术品位。盛极一时的点茶法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璀璨篇章,而且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如传到日本后,促进了日本茶道的诞生与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体系。

(摘编自王丽《宋代点茶的技与艺》)

材料二:

北宋文人写过很多茶诗,在他们写茶的诗词里,经常出现一些词,比如英华”“乳花,或者是粟花”“琼乳”“雪花”“白花”“凝酥,对点茶拉花做了相当细致精确的描述。这些诗词以非常文学性、艺术性的方式记录下了当时喝茶的审美感受。

苏东坡是最典型的,他写的茶诗极多。著名的《汲江煎茶》是他晚年遭贬海南后所写,描写夜深人静之时,亲自到江边汲水,亲手煎茶,享受茶末翻滚的乐趣: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东坡被贬海南,境遇凄惨,但他仍然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喝茶给他带来心灵慰藉。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候,把他对审美的追求都融入日常生活里。

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好饮茶,并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己家乡江西修水出产的贡品双井茶,他曾写过一首《双井茶送子瞻》,其中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两句,形容双井茶可比白云,碾成茶末比雪还白。诗中,描绘的是双井茶提供的白色视觉感受。点茶的雪乳形象,是隐喻也是明喻,因为双井茶的特色是生有白毫,磨末点茶可以凸显雪乳的效果。

欧阳修在一首名为《双井茶》的诗中说道: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双井茶茶叶覆满了白毛,用十斤茶叶才能制出一两好茶,可见采摘制作与保存之精。双井茶能负有盛名,固然离不开其白芽精制的特性,但文人墨客的揄扬与炒作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欧阳修、苏东坡到黄庭坚,人人力捧,赞誉双井的品级可以媲美北苑贡茶中的龙团茶。

文人学士吟咏双井茶啜饮之美,既赞扬了茶叶品种,也宣传了饮啜的方式,要点茶拉花,击拂出雪乳沫饽。南宋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前人饮茶的典故成了诗歌创作的灵感,前人的诗文美句可以引发想象。杨万里用六一泉煮茶,首先想到欧阳修;烹煮双井茶,就想到黄庭坚;落笔写下蟹眼”“松风,就不可避免会想到苏东坡;饮啜双井茶,想到同为上品的日铸茶与建溪龙团,还想回自己江西老家的滕王阁。从烹茶的过程联想到《滕王阁序》,落霞孤鹜,秋水长天,重新组构意象,一方面继承诗文传统,另一方面则延续了饮茶风尚的流传。

说起茶饮审美联想,很自然会想到茶的色、香、味三个不同范畴的美感,但是宋人对点茶的关注,似乎太过痴迷于拉花的过程,集中在的领域。假如太过于关注视觉美感,把饮茶的审美享受集中在啜饮之前的点茶拉花,看起来赏心悦目,听起来如闻乐音,绘声绘色,的确是极声色之娱,但这样就可能会忽视饮茶的,对茶饮审美的嗅觉及味觉范畴,不太措意。世上事物多半如此,类似茶的质地与内涵,本来具备富赡的发展可能,可以开发各种认知与审美范畴,但若有一方面走向极致,其他方面往往就受到忽视,甚至逐渐丧失其内涵的可塑性。宋朝人点茶、斗茶,从北宋中期发展到宋徽宗,就有强调视觉审美的倾向,也就对茶的味觉及嗅觉审美领域,逐渐有所忽视。

(摘编自邓小南《苏东坡与文人茶事》)

1. 下列对材料一中宋代点茶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点茶法追求“乳聚面”和“咬盏”持久,不仅要求技艺精湛,更融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意趣。

B. 点茶法在唐代煎茶法基础上进行创新,追求茶汤的味觉和视觉体验,体现了宋代茶艺的提高。

C. 点茶法既执着于发掘茶叶真味,又讲究茶盏与茶的搭配,反映了宋人雅致的生活美学。

D. 在点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斗茶等游艺活动,增添了点茶的趣味性和艺术品位。

2.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关系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侧重介绍点茶法的工艺和主要步骤,材料二则通过文人诗词补充其审美价值,二者构成“技艺——文化”的互补关系。

B. 材料一以历史发展线索,从唐代煎茶法讲起,到宋代点茶法,再到日本茶道;材料二则采用总分结构,聚焦于文人茶诗。

C. 材料一强调点茶法的技术标准(如“乳聚面”),材料二主要写北宋文人中的茶诗,二者在内容上可形成递进式论证。

D. 材料一客观介绍点茶法流程,材料二则通过隐喻(如“雪乳”“松风”)赋予其哲学意涵,二者构成“现象——本质”的辩证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点茶法是宋代主流茶艺,流程严谨,涵盖炙茶、碾罗、候汤、熁盏、调膏、击拂等步骤。先________,激发茶叶香气,再碾磨后过细罗得茶粉;待水沸、茶盏烫热后,取粉加少量沸水调膏,再分次注水并________,形成乳白茶汤。宋人评茶________,故多配黑釉建盏,二者形成鲜明视觉对比,既适配斗茶需求,也彰显了宋代雅致的生活美学。

4. 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宋代点茶法为何被视为“茶叶品饮技艺发展的高峰”。

5. 在贬谪期间,苏轼既有《汲江煎茶》“雪乳已翻煎处脚……坐听荒城长短更”感悟,又有《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思考。请简要分析同是面对困境,二处中苏轼表现有哪些异同。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太消极;又太狼狈。唯有这个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待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作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磕就开了!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文本二:

泡茶馆(节选)

汪曾祺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本地原来似无此说法,本地人只说坐茶馆是北京话。其含义很难准确地解释清楚。勉强解释,只能说是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泡蘑菇”“穷泡,都有长久的意思。北京的学生把北京的字带到了昆明,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便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汇。泡茶馆,即长时间地在茶馆里坐着。

或问: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茏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和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夹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三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跑警报”的“跑”比“逃”“躲”更准确,是因为“跑”能体现人们面对空袭时仓皇躲避的状态,符合当时的紧急情境。

B. 文本一详细描述了从“预行”到“解除”的整个警报过程,旨在如实记录历史事件,揭露战争的残酷性。

C. 文本二认为“泡茶馆”能让联大学生养浩然之气,是因为茶馆环境清雅,能让学生远离时代的污浊与混乱。

D. 两篇文本均体现出抗战时期的生活困境,文本一的“警报威胁”与文本二的“学生穷困潦倒”,共同反映了时代的艰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详写马尾松林的环境与“丁丁糖”“炒松子”的细节,既展现跑警报时的生活气息,也烘托人们从容的心态,细节生动鲜活。

B. 文本一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特质,如将多数人“跑警报”与罗姓女生“洗头”、郑姓同学“煮莲子”对比,凸显两人的特立独行。

C. 文本二对“泡茶馆”的“泡”字溯源,解释其与北京话的关联及新含义,语言平实且兼具趣味性,体现汪曾祺散文“俗白中见雅致”的风格。

D. 两则文本均以小见大,通过描写联大学生在特定时代的日常行为(跑警报、泡茶馆),折射出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立意深远。

8. 文本一将“逃警报”“躲警报”与“跑警报”对比,强调“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这一特点如何体现。

9. 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抗战时期联大学生在苦难中展现的精神特质,并谈谈这种特质与“民族魂”的关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癸巳,进李希烈爵南平郡王,加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督诸道兵讨之。杨炎谏曰:希烈为董秦养子,亲任无比,卒逐秦而夺其位。为人狼戾无亲,无功犹倔强不法,使平崇义,何以制之!上不听。炎固争之,上益不平。

李希烈以久雨未进军,上怪之。卢杞密言于上曰:希烈迁延,以杨炎故也。陛下何爱炎一日之名而堕大功?不若暂免炎相以悦之,事平复用,无伤也。上以为然。庚申,以炎为左仆射,罢政事。

初,李希烈请讨梁崇义,上对朝士亟称其忠。黜陟使李承自淮西还,言于上曰:希烈必立微功;但恐有功之后,偃蹇不臣,更烦朝廷用兵耳!上不以为然。

希烈既得襄阳,遂据之为己有,上乃思承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有删改)

材料二:

德宗在奉天,为朱泚攻围,李怀光自魏县赴难。或谓王翃、赵赞曰:怀光累叹愤,以为宰相谋议乖方,度支赋敛烦重,京尹刻薄军粮,乘舆播迁,三臣之罪也。今怀光勋业崇重,圣上必开襟布诚,询问得失,使其言入,岂不殆哉?翃、赞白于杞,杞大骇惧,从容奏曰:怀光勋业宗社是赖臣闻贼徒破胆皆无守心。若因其兵威,可以一举破贼;今若许其朝觐,则必赐宴,赐宴则留连,使贼得京城,则从容完备,恐难图之。不如使怀光乘胜进收京城,破竹之势,不可失也。帝然之,乃诏怀光率众屯便桥,克期齐进。怀光大怒,遂谋异志,德宗方悟为杞所构。物议喧腾,归咎于杞,乃贬为新州司马。

上曰:众人论杞奸邪,朕何不知?勉曰:卢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为奸邪也!德宗默然良久。

(节选自《旧唐书·卢杞传》,有删改)

材料三:

骁勇之士多死于锋镝,聪明之士多败于壅蔽,天下之祸常起于人所恃,而出于意之所不虞。其故何哉?恃之所生,祸之所萃也。

夫苟自恃其聪明,未有不败于其臣者也。盖恃则自盈,自盈则耻闻过,耻闻过则人不告之以善,而见闻日狭矣。见闻既狭,于是奸谀之徒谬为卑谄以媚适,将顺之于内,而窃其威柄,妄行赏罚于外。是国家之大权潜移于下,而祸乱乘之以起,皆自恃其聪明之过也。

故人君不贵乎智,而贵乎不有其智;不贵乎才,而贵乎不居其才;不贵乎聪明,而贵乎取众庶之言以为耳目。不如是,而好于自用者,未有不败于壅蔽者也。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深虑论》,有删改)

[注]①讨之:代指梁崇义,下文提到李希烈请讨梁崇义一事。②三臣:指宰相卢杞、度支赵赞、京尹王翃。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怀光A勋业B宗社C是赖D臣E闻贼F徒破胆G皆无守心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何”作“以”的前置宾语,与《鸿门宴》“沛公安在”的“安在”结构相同。

B. 从容,不慌不忙,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从容”意义不相同。

C. 克,约定,与《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中“克”意义不相同。

D.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与《劝学》“上食埃土”中“上”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杞奸邪狡诈,善于构陷。材料一中因忌惮杨炎反对自己而劝皇帝罢免他,材料二中则因怕李怀光揭发其过错而阻止其朝觐。

B. 李希烈与李怀光起初均受朝廷倚重,但最终都走向了反叛的结局:李希烈占据襄阳,将它作为自己的领地,李怀光因怒而图谋异志。

C. 对自己的决策失误,德宗事后均有醒悟的表现:材料一中想起李承的忠言,材料二中将卢杞贬为新州司马。

D. 君主见闻狭隘时,奸佞之徒就会假装卑躬屈膝来谄媚迎合,顺应君主的错误,窃取威权,妄行赏罚,导致君权旁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若暂免炎相以悦之,事平复用,无伤也。

(2)圣上必开襟布诚,询问得失,使其言入,岂不殆哉!

14. 材料三方孝孺向君主警示的“祸乱之源”具体指什么?材料一、材料二中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方孝孺的观点?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玕比喻秀竹。③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此处用桂子月中落的典故。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 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 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思及花落何处,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思考。

D. 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华丽繁复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16. 月”这一意象常常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请概括并分析赵诗、汤诗、及《春江花月夜》中作者以“月”这一意象所表现的情思。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主任引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告诫同学们千万不要忽视自身的小问题,也不要沉溺于网络,不然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

(2)学者钱锺书在讲述诗歌的“列锦”手法时,不仅分析了《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引用了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图片2.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过了,太阳增强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自己的戏法         ,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   ),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8. 第一段画横线的部分,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很有表现力。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那是夏季的心脏吗?”,和原句相比表达上各有怎样的好处?

20.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籽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

B. 有酸甜两种,籽粒特别丰腴

C. 有特别丰腴的籽粒,有酸甜两种

D. 有酸甜两种,有特别丰腴的籽粒

21. 填入文中第六段横线上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乐不可支                                                                        B. 得意忘形

C. 欢天喜地                                                                        D. 喜不自胜

22. 某班拟制作一期“校园四季”主题板报,其中“自然物语”栏目有一个介绍石榴的板块,安排了两幅石榴图片,请从本文中提取信息,为板报撰写一则介绍石榴花、果的文字。要求语言平实,不超过80个字。

图片1.png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汪曾祺《跑警报》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

我允许自己去在乎,因为世上有很多人害怕去在乎。——汤姆·希德勒斯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