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又无比坚定地回答,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红军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历史观、英雄观、时代观。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长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比如大革命时期的《沁园春·长沙》、五次反“围剿”时期的《西江月·井冈山》、红军长征时期的《七律·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的《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水调歌头·游泳》等等,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诗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篇佳句。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重重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帝王进行评说。1958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人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而在审视整个中国历史时,毛泽东认为他们虽有武功,但文治明显存在欠缺。毛泽东的“批判”,既洋溢诗情,也充满理性。这是对封建帝王代表人物的评判,批判也只是着重一个侧面,况且“ A ”“ B ”和“ C ”处在不同阶段,分寸掌握也有所区别,并未一概否定其历史作用。这些功业显赫的封建帝王尚且如此,其他人物也就更不足挂齿了。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革命诗词往往记录着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
B.《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壮丽秋景是革命者浪漫主义精神的表现。
C.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名言佳句。
D.《菩萨蛮·大柏地》中当年壁头的弹洞后来成了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眼里关山好看的装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发出了时代之问,十年后又在《沁园春·雪》中给予了回应。
B.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既有对革命实践的描写与回忆,也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与展望。
C.《沁园春·雪》下片以“惜”字领起对封建帝王的评说,表达了毛泽东对他们的失望与否定。
D.读毛泽东诗词,了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创造未来。
3.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所引用的《沁园春·雪》中的诗句内容,填写第三段中空缺的部分。(3分)
A B C
4. 毛泽东诗词具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一梳理概括。(4分)
5. 毛泽东对帝王将相的评说对我们看人看问题有什么启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找不到方向、又不见人迹的迷茫无助的心情。
B.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C.伍原看到了一个老乡,迫不及待地想伸手拉住,老乡却“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本文标题与《百合花》的标题各有什么象征意义,试结合小说内容加以概括。(4分)
9.小说中多次写伍原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除提点刑狱。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等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绍熙元年,会《孝宗历》成,参知政事王蔺以故事俾万里序之,而宰臣属之礼部郎官傅伯寿。万里以失职力丐去,帝宣谕勉留。会进《孝宗圣政》,万里当奉进,孝宗犹不悦,遂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权总领淮西、江东军马钱粮。朝议欲行铁钱于江南诸郡,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不赴。
万里为人刚而褊。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节)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会高宗崩A孝宗欲行B三年C丧D创议事堂E命皇太子F参决庶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他的,代词,与《马说》“其真无马邪”的“其”用法相同。
B.会,恰逢,与《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的“会”意思相同。
C.伟,意动用法,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的“劳”用法不同。
D.且,并且,与《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浚被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他,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
B.宰相王淮曾经向杨万里请教哪些人是人才,杨万里写下朱熹等六十人的名字,王淮便依次提拔任用他们。
C.《孝宗历》修成,杨万里不愿根据旧例为之做序,宰相便让礼部郎官傅伯寿做序,杨万里于是请求离职。
D.韩侂胄当政时想网罗名士,于是以高官之位相许,请杨万里为他的南园做记,但被拒绝,韩侂胄很生气。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
(2)万里疏其不便,不奉诏,忤宰相意。
14. 杨万里听闻韩侂胄对金用兵后恸哭失声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短歌行》中“对酒当歌”四句,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
B.《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虽变化不大,却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字,带有楚风的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1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 。
(2)在《涉江采芙蓉》中,“ , ”写出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张望故乡的情状。
(3)“风”经常撩拨文人情思,成就千古佳句。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牵引出词人的故园之思,秦观的《鹊桥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让人深味相逢的美好。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当辛弃疾立亭远望“烽火扬州路”时,是谁在叩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然而,一生要强的辛弃疾,也曾有拍马屁的嫌疑。
公元1203年,在家赋闲9年,已经年满64岁的辛弃疾,突然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这让他 A 。欣喜之余,他挥毫写了一首《六州歌头》,其中写道:“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正是这首诗,使辛弃疾留下了拍马屁的嫌疑。
原来这首诗是( ① )。前三句“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歌颂的是韩侂胄的曾祖父、北宋名臣韩琦。后三句“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则直接称赞韩侂胄;说他谈笑之间,就整顿乾坤,把天下大事处理好了。韩侂胄何许人也,值得辛弃疾大拍马屁?
韩侂胄是南宋宁宗时期最 B 的权臣,此人靠与赵宋皇室之间的裙带关系发家,走的是外戚路线。宁宗的曾祖母宪圣太后是韩侂胄的姨母,宁宗的皇后韩氏,是韩侂胄的侄女,“枕头风”一向很硬。有了如此强硬的后台,韩侂胄想不牛气都难。
辛弃疾之流本是韩侂胄重点打击的对象,( ② ),并被授予如此重要的职位呢?原来此时韩侂胄的靠山宪圣太后和皇后韩氏先后死去,后台倒了,韩侂胄虽然依然大权在握,但他心里开始有了一种隐隐的不安。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韩侂胄放松了对于理学的禁令,并起用了像辛弃疾这样一批和理学关系比较深的人。
辛弃疾虽然不把荣华富贵放在眼里,( ③ )。那就是年轻时就立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这是他一辈子都在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现在他已经六十多岁,烈士暮年,时日无多,他多么想再获得一个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啊,故而向贵戚有所祈求,向权势有所期待。
其实欲望没有高尚与卑劣之分,再正当、再光明的目的,也是一种私心。但是在欲望面前,谁都难免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堪称英雄的辛弃疾也不例外。只不过,知道了他拍马屁的动机和背景,虽然诗写得有些肉麻,但其情可谅,其志可叹,依然使我们不失一份尊敬。
18. 请在文中横线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李清照”“苏轼”“白居易”“李白”中任选2人写出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表达和谐一致。(4分)
20.下列选项中修辞手法和文中加点句“‘枕头风’一向很硬”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姑娘们都私下里叫他“北京话”。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文中最后一段划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正确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总喜欢充满幻想的去生活,活出诗意,活成自己期望的模样。《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们具有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模样。《红烛》中,“蜡烛”象征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和青春模样。《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在青春路上,有的人因时尚而美丽,有的人因奉献而光彩,有的人因知识而动人,有的人因自信而进步……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青春模样”。
你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青春模样是怎样的?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是怎样的模样呢?请结合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桃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凤翔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