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11-04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常平仓是中国经济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实践之一,在调节粮食市场、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借用常平仓制度强调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的重要性,指出“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平仓发源之早、作用之深、延续之久、影响之广,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也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常平仓的概念首次见于正史是在《汉书·食货志》,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此后常平仓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这一制度在个别历史时期暂停过,但大多数朝代的正史中都可看到相关记载。隋唐以后,常平仓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到今天,河北蔚县仍保留着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常平仓旧址。

学界认为,常平仓的思想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管子·国蓄》载:“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夫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战国时期李悝的“平籴法”也被视作常平仓的早期思想渊源之一。李悝建议政府根据不同的收成情况,通过分级收储与抛售实现“取有余以补不足”。实际上,在更早的《诗经》里,或许已经蕴含了常平仓的思想萌芽。《小雅》篇:“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汉代经学大师郑玄的解释是,政府以仓廪存粮,面向百姓放粮,可谓常平仓的雏形了。

常平仓制度给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了重要影响。如,受常平仓制度启发,隋唐时期出现了地方组织的“义仓”和“社仓”,特别是“社仓”到宋代逐渐分化独立出来,与官方的常平仓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市场调控和备荒仓储的基本制度。这种多层次的保障机制也成为延续千年的社会“稳定器”,体现了在公共治理方面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效结合。

常平仓思想的深远影响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和工商业。随着近代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在面对金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从古代应对粮价涨跌的历史经验中寻求借鉴。晚清时期,《南洋官报》一篇文章谈到国际贸易应当考虑“平准圜法”(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1932年,上海《时报》在报道纽约英镑市价暴跌的新闻时,使用了“平准基金”和“平准汇率”的表述。此后“平准基金”便进入我国的现代金融制度当中,沿用至今。

不仅如此,常平仓还可能是最早对现代西方国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中国传统思想与制度。美国农业调整法关于粮食仓储体系的设计就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美国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充分借鉴常平仓制度和青苗法、市易法等经济思想,于1933年和1938年推出两部《农业调整法》,制定了一系列利农政策,建立了美国  永久的现代常平仓制度,为美国彻底战胜大萧条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

(摘编自张亚光 《常平仓的经济思想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面对粮食价格波动下行的挑战,我国充分发挥政策性粮食收购逆周期调节作用,有助于粮价止跌企稳,保障种粮农民利益,也为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性粮食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有逆周期调节作用。这是由我国国情和粮食生产特点决定的,也是粮食安全治理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长期存在“两丰两平一歉”周期波动规律。我国通过收购和投放政策性粮食,调节市场粮食供求平衡,引导粮价回归合理水平。过去几年,通过投放政策性粮食,抵御住了粮食价格迅猛上涨带来的冲击。现在,通过政策性粮食收购,同样可以有效抵御粮食价格下降带来的冲击。

政策性粮食逆周期调节,是我国几千年粮食治理经验层层积累的结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建立储备粮,汉代正式形成常平仓制度,承担着“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调控职能,通过储备粮的高抛低吸进行逆周期调节,实现以丰补歉,熨平周期,解决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的问题。现代粮食储备制度是从古代常平仓制度发展演变而来,虽然时代变了,名称变了,用于调控的粮食更加丰富,但内在运行逻辑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有了丰厚历史的滋养,我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将会更上一层楼。

(摘编自刘慧《政策性收购熨平粮价波动周期》)

 

1、下列对原文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平仓是中国经济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政策实践之一,可发挥搞好粮食储备调节的重要性。

B.常平仓的概念首次见于正史是在《汉书·食货志》,此后,常平仓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

C.通过分级收储与抛售实现取有余以补不足的主张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李悝。

D.我国通过政策性粮食的收购,可以抵御粮食价格迅猛上涨和粮食价格下降带来的冲击。

 

2、下列对原文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唐时期,出现地方组织的义仓社仓。体现了在公共治理方面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有效结合。

B.“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其中的解释为买入,解释为卖出。

C.美国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充分借鉴常平仓制度和青苗法、市易法等经济思想来应对粮食危机。

D.现代粮食储备制度是从古代常平仓制度发展演变而来,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运行逻辑保持不变。

 

3、下列对原文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中可见常平仓的雏形,蕴含了常平仓的思想萌芽。

B.晚清时期,《南洋官报》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的国际贸易应当考虑“平准圜法”,就是取法于常平仓思想。

C.政策性粮食收购逆周期调节作用,有助于粮价止跌企稳、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维护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大局。

D.长期存在“两丰两平一歉”周期波动规律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

 

4、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进行政策性粮食逆周期调节?(4分)

 

5、常平仓生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也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影响。(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近来的遭遇,使刘思扬胸中充满烈火一样的仇恨,然而此刻,在自己的战友面前,却不能痛快地让怒火熊熊燃烧,喷射,他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苦恼。

天慢慢黑下来。夜,来到陌生的魔窟。

牢房里很黑,看不清房内的一切。只有一道道微弱的淡黄光线,穿过窗户,把铁窗上的栏杆影子,印在凹凸不平的楼板上。栏杆的影子,弯弯曲曲地十分柔软,好像不是用铁,而是用什么轻薄的带子悬挂起 来,风一吹就会四散飞去。这是哪儿来的光线?从密云里透出的月光,还是岗亭上射出的灯光?远处,泉水淙淙地流过,比白天听得更清楚。这是涧水从后边山头上泻下,窗口上望得见怪石林立的山壁,却望不见那条山涧。泉水的声音时大时小,没有停过;只有注意去听,或者沉静的时候才听得着,不去注意,又好象没有似的。和泉水潺潺声一道传来的,还有风声,夹着松涛,这是午夜的劲风,在漆黑的荒山上咆哮。刘思扬静静地听着,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朦胧中,他好象看见那流动的泉水,轻轻滑过山头的悬崖,又像正坐在那翠绿的松林中间,听松枝在风中自由地摇曳……记忆在眼前轻轻展开,刘思扬重新经历着过去的事情:狱卒出现在窗前。牢门打开。在叫自己。同志们苍白而激动的脸。火热的握手,默默无言地告别……难忘的同志们,今夜定会和他一样,睡不着觉。 他们会低声谈论着他,猜测他的命运。刘思扬眼前, 出现了渣滓洞那些不能再见面的,曾经朝夕相处、同生共死的同志们的眼睛……远远地浮现出那对又大,又亮,流露着深情和痛苦的眼波……眼波突然一变,成了深夜里越墙而入的刺人的目光!窗外响起了一阵巡逻的夜哨的脚步声,渐渐近了,是两个从不同方向巡夜的哨兵突然遭遇,发生了误会,同时拨响枪栓,大声询问“口令”。然后,两个哨兵在谈话。刘思扬想听他们谈的什么,但太远了,听不清楚。哨兵的脚步声逐渐远去,泉水和风还在不息地响。

“你怎么不睡觉?”背后忽然传来成岗低沉的询问。刘思扬的思路被打断了。

“我……睡不着。”

铁链锵锵地响,成岗动了一下。嵌在脚上的铁镣,像冰一样冷而且重。刘思扬一时看不清他的身影,只能听到他淡淡的声音:

“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刘思扬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能说 明此刻的心境,只简单地说:“想渣滓洞的同志们。” 成岗不再说话,在铺位上默默地躺着。刘思扬独自坐着,眼睛仍然盯着黑暗的墙壁……天亮了,楼上楼下还是静悄悄的。刘思扬睁大眼睛,躺在屋角里, 望着房顶上雪白单调的天花板。没有黎明时的歌声, 也没有熟悉的战友们读书的声音,一点略带生命气息的响动都没有。山上的涧水,潺潺地流,在这万籁无声的清晨,听得十分清楚。

   这里不像渣滓洞。这个感觉,昨天一到就产生了,此刻,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深,更鲜明了。一年来,他习惯于用渣滓洞人们的眼光,来衡量一切,因而,他感到白公馆这个地方,完全不像渣滓洞那样活跃和充满斗争。甚至,这里连渣滓洞那种深夜里激动人心的梆声也没有……

到了放风的时间,刘思扬拖着沉重的铁镣,蹒跚走出牢门,希望尽快打量一下这座魔窟 的环境。走到楼栏杆边,了望了一下四面的高墙,墙上布满电网,只能从电网的孔隙中,才望得见远处的山峦。高墙中间包围着一个天井模样的院坝,除了他们住的这座楼房,在院坝右边还有一排房子,粗看像平房,细看却有几层,有一间门上挂着“管理室”的牌子。管理室旁边,是条阴森的隧道,通向平房底下黑黝黝的地底。院子里有谁栽了几棵绿色的小树,幼小、纤弱,那岩石的院坝不能给它们以些许的营养, 但这些小树竟然活着,叶片绿绿的,细小的枝干,就像从树上攀折下来,活生生地硬插在岩石上的。墙头上,涂满了反动标语。刘思扬瞟了一下,什么“以三民主义训练思想,以三民主义规范行动,以三民主义约束言论”。还有一些大字:“统一思想!”“以三民主义消灭马列主义!”……

刘思扬不屑再看。

又隔了一阵,才看见,几个骨瘦如柴的人,赤着脚,慢吞吞地也到院子里来了。他们似乎只会按照迂缓的习惯动作,缓缓地散步,眼神灰暗而迟滞,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张望。他们很少抬头上望,最多,只用冷冷的目光,微扫一下楼上新来的人。像根本没有发现刘思扬似的。只有一个稍微年轻点的,提了个瓦盆,在给那几株小树洒水,仿佛无意之间,多看了刘思扬一眼,但也只是多看一眼,再没有更多的表示。 真是个冰冷的世界。刘思扬对于铁窗生活,早已逐渐习惯了。不管是在二处,或者渣滓洞,他都得到过无数同志式的友爱和关心。一张字条,几句鼓励的话,轻轻的一个微笑,和那些在牢房阴暗角落的墙壁上坚贞的题词……都使他感到是和集体生活在一起,免除了冷淡和寂寞。可是,走进白公馆的第一分钟,那种可怕的寂寞,就开始使他心里发凉。此刻他的这种感觉更沉重了,比成岗带给他的更加沉重。这里的人们面目呆滞,几乎没有表情,多年的囚禁生活,似乎使他们失去了欢笑的可能。同样是中美合作所里的集中营,但是,渣滓洞和白公馆大不相同。白公馆关的人少些,尽是案情严重的人。他们不是用日、月, 而是用年岁来计算时间。那些苍白而衰弱的人,许多是被捕了十年八年的,他们被埋在活棺材里,也许早已丧失了对自由的怀念。

也许,这里有党的组织?但是刘思扬无法相信,这里能出现渣滓洞那样狂热的斗争。

         (选自(红岩)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刘思扬的压抑、苦恼的心理状态开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远处,泉水淙淙地流过,比白天听得更清楚与古诗鸟鸣山更幽使用相同手法。

C.文章描写两个巡夜的哨兵同时向对方拨响枪栓,大声询问口令,主要是为了刻画了愚蠢可笑的反动派形象。

D.文段通过白公馆与二处、渣滓洞的对比,暗示这里的斗争环境更残酷、压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来到陌生的魔窟”,将抽象的具象化,让的到来显得直接、不容抗拒。

B.渣滓洞的同志今晚也在怀念刘思扬,表达了彼此间深厚的革命友谊。

C.放风时间,刘思扬希望尽快掌握“魔窟”坏境,说明了他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D.院子里的小树象征着“魔窟”里的革命势力,幼小纤弱但顽强不屈。

8、请梳理概括走出牢房放风后刘思扬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44分)

(一)文言小题(本题共7小题,14分)

10.下列句子中对“爱”的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疼爱,爱护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喜欢,喜爱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              吝惜,舍不得

D.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                      同“,隐藏 

11.下列句子中对“安”的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沛公安在(《鸿门宴》)                        哪里,什么地方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安抚,抚慰

 C.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稳;安全

D.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论》)   安定,安逸

12.下列句子中对“辞”的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推辞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拒绝 

C.其文约,其辞微   (《屈原列传》)               言辞,文辞

D.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告别

13.下列句子中对“道”的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登泰山记》)    道路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学说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师说》)                道理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      志向

14下列句子中对“以”的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B.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用,凭借

C.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   )               同“已”,已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    并且

15.下列句子中对“其”的词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方其破荆州 (《赤壁赋》)                    表示第三人称,他

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      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应当,千万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表示第三人称,它的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此亡秦之续耳                            刘备,天下枭雄

C.蚓无爪牙之利                            凌万顷之茫然

D.沛公何操                                如今安在哉

(二)古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材料一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材料二

故善治天下者,先以不治治之。曹参之相惠帝,日以饮酒为乐,而海内以治,何邪?若参,可谓知治乱之方矣。秦之亡,不在乎无制,而患乎多制;不患乎法疏,而患乎过密。使参而相汉,复苛推而详禁之,是续亡秦之焰而炽之也。故参宁受无功之名,而不忍图有功以祸当世,则利泽阴施于斯民。民安于汉而不离,汉业藉以久远者,参之功也。史以参比萧何,参亦自谓不及,然何非参比也。何智谋虽过于参而不学,故干戈甫定,而役民大治宫室,其意务媚于主,而无抚民之心。参苟居何之任,必不为此。以何代参,则何亦不能如参之明于国体而无所变更也。汉苟无何,则参之才足以立法;苟无参,而他有才者继之,则汉之法乱矣。参尝闻君子之道矣,故其所为近道如此。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杂著》)

材料三

至武帝之世,则张汤、桑弘羊等用事。治狱之吏,言利之臣,人持所见尽变易汉家法度更行一切之术其于狱市不胜烦扰。于是民不堪命,乃作不靖,至攻城邑,杀守令,吏莫能禁,天子为遣绣衣使者【注】兴兵诛之,数年不定。然则是清净之足以致治,而烦扰之足以生乱也,亦已明矣。而后之从政者,犹莫之悟,事无大小,辄使吏与其间。天下无事,民安其业,吏方以补弊起废自任,及至举措之不当,豪强吏民乘势作奸,此民之始病也。呜呼!欲反损,俗吏之殃民,类多如此。若曹参者,其真知治体者哉!

(节选自崔述《在亭丛稿·曹参论》)

【注】绣衣使者:汉武帝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因身穿绣衣而得名。

 

17.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人持所AB尽变易C汉家法度D更行E一切F之术G其于狱H市不胜烦扰。

 

1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且,将,将要,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中的意思不相同。

B.盖,大概,因为,与《屈原列传》盖自怨生也中的意思相同。

C.莫之悟,莫悟之,宾语前置,与《齐桓晋文之事》未之闻也句式相同。

D.益,文中指益处、好处,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谦得益中的意思相同。

 

1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相国,他完全遵循萧何的制度,选用质朴稳重者为官,斥退言辞雕饰、严酷苛刻、追求声名的官吏。

B.材料二认为,秦朝的灭亡,问题在于制度太多、法律过严。曹参继任相国后如果沿用苛刻的法律,就会延续秦朝错误。

C.材料二认为,萧何智谋胜过曹参,但无安抚百姓之心,天下还未平定,就役使百姓大修宫殿,将心思都花在讨好君主上。

D.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时,俗吏却以补偏救弊自居,等到举措失当,横行不法的吏民趁机作恶,百姓由此遭殃。

 

2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2)民安于汉而不离,汉业藉以久远者,参之功也。

 

21.材料二与材料三所论述的治国观点一致,但史实依据有所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3)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

2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2)好的比喻往往取材于生活,巧于运思,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 ________”,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形象生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说理深刻。

3)自问自答的形式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如“                      ”两句,有助于抒发思想感情,增强表达效果。

4)在《赤壁赋》的结尾,主客二人于人生感悟上高度契合。他们           ”,空间被遗忘;          ,时间被忽略,共同抵达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乐境。

(5)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1.png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对外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①     ,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②         ,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①对假期时间的这场重新分配,②实则是教育时序的一次重要归位——③当寒暑假的“长空白”遇上春秋假的“短留白”,④我们正在触动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当我们的教育开始尊重季节的节奏、生活的脉络,或许(  )真正明白:好的教育不在“多学几节课”里,而在“多看一片云、多种一棵苗、多遇一个人”的留白处。春秋假的探索,(  )是教育回归本真的第一步。它提醒我们:教育(  )追赶时间的赛跑,(  )顺应生命的呼吸。 

 

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句子,使整段句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4、文中划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4分)

 

25、文中括号处关联词填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能   不过  不仅  更是

B.才能   不过  不是  而是

C.就能   尽管  不是  而是

D.才能   虽然  不仅  更是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泰戈尔

请结合这句话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