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02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搪瓷缸子

史鑫

一九四八年的一个秋日,屋前白杨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你爷爷吆喝我去给他打酒。我怯生生地看了看他,高高瘦瘦的你爷爷像一棵白杨树,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你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又长高了。这时,你奶奶在旁边催促,快去快回,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了。我一听急了,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

钱家酒铺在村子西边,桥头旁的大柳树下,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酒是地瓜干子酒,钱老头戴着老花镜,拎着竹制的酒提子,从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开始打酒,一边打酒一边问,你爷回来啦?我说,你快点打酒。他又问,你爷啥时走哇?我说,你快点打酒。钱老头哈哈大笑,花白的山羊胡子一撅一撅,这孩子,还挺倔。

大号的搪瓷缸子很快就打满了,几乎要溢出来。我递钱过去,钱老头摆摆手,这次不要,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的时候再说。我右手端着搪瓷缸子的把儿,左手托着搪瓷缸子的底儿,小心翼翼地端起来,缸子上有一枝红梅,像燃烧的火把。我抬腿迈步,一转身,酒就溢了出来。我急中生智,低下头,吮了一口,啊!又辣又香的酒,真好喝。又低头喝了第二口。酒降到缸沿以下。我继续走,酒在缸子里晃荡,又溅了出来。我干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眼见着,缸子里的酒下去了五分之一。

啊!几百米的路,像是走了一整个秋季。待我如履薄冰地转过街角,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看见你奶奶在大门口走来走去,焦灼不安的样子,一看见我,连忙迎了上来:

怎么才回来呀!你奶奶满脸是泪,带着哭腔。

俺爷呢?

刚刚走啦,部队上的人来催了。

我把搪瓷缸子递到你奶奶手里,撒腿朝南崖头跑去。俺那儿啊!别撵了,你又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你奶奶焦急的声音追了上来。

我站在高高的南崖头上,远远地看见一队人马沿着河滩向东边走去。我把两手拢在嘴边,使劲儿喊,爷呀!你啥时回来呀!河道上的秋风很大,很快把我的喊声吹散,也很快把一队人马吹得看不见了踪影。

……

今年春节,一家人在吃团圆饭时,八十三岁的父亲谈起这件事,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是最后一次见俺爷,只可惜,连壮行酒都没喝上,都怪我呀!

我爷爷他……再也没回来吗?我问父亲。

第二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吧,在一次战役中,他壮烈牺牲了。

爷爷什么都没留下?

父亲缓缓站起身,去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红布兜走了出来,他解开布兜,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搪瓷缸子,缸子可真大,多处已经掉瓷了,露出里面发黑的生锈的铁,唯独,那枝梅花还在,红得像火。

父亲端详着手中的搪瓷缸子,微笑着说,这个搪瓷缸子,差点被你奶奶扔掉!

为啥?

那天你奶奶在家门口左等右等不见我回来,就迈着小脚去南崖头找我,结果,看见我躺在南崖头的坡沿上,小脸通红,不省人事。你奶奶顿时吓得哭了,摇晃着我,叫我的名字,见我没有反应,你奶奶连忙把我抱起来,往家走去。俺可怜的娘啊!抱着我,小脚啄地,像鸡啄米一样,吃力地走着。快到家门口时,钱老头正好经过,他懂些医术,把你奶奶叫住,把我接过去,用手探探我的鼻息,翻看我的眼睛,按按我的脉搏,说没事,应该是酒喝多了,回家睡一觉就好了。天哪!你奶奶惊叫起来,八岁的孩子,怎么会喝醉呢?钱老头把眼一瞪,他端回来的缸子里,还剩下多少酒?你奶奶挠挠头,差不多还有一半吧!钱老头大笑,看看,这熊孩子居然喝了半斤,你别怕,这孩子随他爹,有酒量,再说,俺那酒也不是假酒,好着呢!

怪不得没见你醉过。那么,后来呢?我有点儿急不可耐。

确实,我睡到第二天才醒了过来。一醒来,我就问你奶奶,俺爷的搪瓷缸子呢?你奶奶朝我腮上拧了一把,怎么,还没喝够?我急了,连忙下床,依然有轻微的晕眩感,我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找那个搪瓷缸子,最后,在南墙根下,找到了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有些地方磕掉瓷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哦!大家长吁一口气。后来,就被你藏了起来,一直没用过?我猜测着说。

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父亲伸出一根手指头,斩钉截铁地说。

什么时候?

我参军的时候,俺跟你奶奶用这个搪瓷缸子,娘儿俩喝了一次壮行酒。喝完之后,这个搪瓷缸子被你奶奶珍藏了起来,说要一代代传下去,现在交给你们。

哈哈!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再看搪瓷缸子上的那枝红梅,也似乎开得更艳了……

文本二:

小道具”是短篇小说情节中具有道具性质的小物件。原为戏剧术语,指戏剧舞台上供人物表演用的小物件。“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具有其它艺术手法所不易取代的特殊艺术功用,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艺术效果。它常常是故事情节的枢纽,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小道具”项链为线索,由借项链、用项链,一直写到丢项链、赔项链,把人物的命运紧紧拴在项链上,由项链引出一幅幅生活画面。此外,有些作品中的“小道具”还可以成为纵贯式点线结构中串联各点的红线,起到勾连故事、增强作品思想容量的作用。“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主要是供人物“表演”用的,它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交代时代背景等方面,均具有特殊的功用。另外,借助“小道具”还可增强作品诗的意境,使之隽永深刻,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有些作品中,“小道具”又富有象征意义。

(摘自阎景翰主编《写作艺术大辞典》)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中父亲向“我”讲述他父亲的故事,采用了“你爷爷”这样的称谓,将单向讲述变为双向互动的对话,有利于增强父子之间的亲密情感。

B. 钱老头打酒时所说的“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这个细节,以“乐”衬“哀”,暗示了爷爷牺牲的悲剧结局,具有含蓄而充满张力的艺术效果。

C. 父亲回忆中 “小脚啄地,像鸡啄米一样”的细节,生动刻画了奶奶抱着醉酒的“我”时的吃力,既体现奶奶的慈爱,也为后文搪瓷缸子被扔做了铺垫。

D. 文本一中“壮行酒”两度登场:爷爷未及饮的壮行酒藏着仓促离别之憾,父亲参军时的壮行酒承着家国担当,使得情节前后呼应,也丰富了主题。

2. 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快点打酒”重复两次,突出“我”急于完成打酒任务,暗示爷爷部队出发时间紧迫,也表现“我”的天真急切。

B. 爷爷什么都没留下?”这个问句是“我”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缓解老父亲的悲伤,也很自然地将故事的叙述重心从“人”转向了“物”。

C. 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中“仅仅”一词,不仅强调了“一次”这个词使用次数的唯一,也体现了父亲对“搪瓷缸子”的珍视与爱惜。

D. 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这句话里交织着自豪与怀念等复杂情感,“笑”中有“泪”的叙事展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

3. 文本一的叙述多次在“过去”“现在”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安排有何效果?

4. 李斐在《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小道具”既具有“故事情节性”,也具有“文学意味性”。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二的论述对“搪瓷缸子”展开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迁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材料二: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伯父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 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 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一组是(   )

A. 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 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 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 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 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 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 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9. 把课内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Ⅲ)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唐太宗)尝问大理卿刘德威曰:“朕观近日刑网稍密,系囚日增,其故何也?”对曰:“此在主上,不在群臣。夫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虽有死刑条款,法官犹或减流;今陛下尊法,则吏不敢纵。倘能一断以律,则此风立革矣。”上欣然纳其言,命有司详定刑名。由是断狱平允,囹圄空虚。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材料二:

太宗尝罢朝,怒甚,谓左右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曰:“陛下欲杀何人?”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正色曰:“妾闻主明则臣直。昔桀纣昏暗,虽有龙逢、比干不敢言;今魏征敢直谏,正由陛下圣明之故。此社稷之福,妾安敢不贺?”上乃释然,厚赐魏征。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

时光武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慨然曰:宋公弘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从容谓弘曰:“谚云‘贵易交,富易妻’,此乃人情之常乎?”弘顿首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弘退,帝叹曰:“真义士也!”

(节选自《后汉书·宋弘传》)

材料四: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涂黑答题卡相应标号。

时光武帝A姊湖阳公主B新寡C帝与共论D朝臣E微观其意F主G慨然H曰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断以律,与《五代史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结构相同:均为状语后置。

B. 朝,穿好(朝服),与《氓》中“靡有朝矣”中的“朝”读音、意义均不同。

C. 且,将要,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的“且”意义相同。

D. 见,召见、接见,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意义与用法都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德威指出司法严苛源于君主偏好,谏言太宗尊法行刑,太宗纳谏后实现司法公正。

B. 长孙皇后得知唐太宗扬言要杀掉魏征,以沉稳而有策略的处事方式,平息了他的怒火。

C. 皇帝安排公主匿于屏风后,直接质问宋弘是否应抛弃贫贱之妻,暴露其仗势压人之意。

D. 韩非认为若用厚利游说求名者,会被认为品格低下而遭弃用,反之,也不会被录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顿首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14. 结合材料四,概括分析前三则材料及《谏太宗十思疏》中是如何“进言”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是他在舟中所作。②吴樯,归吴的船只。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第一、二句写作者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尚远。

B. 上片写到作者船抵武昌,系缆洲边,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那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

C. 上片最后一句,一个“认”字,便能看出此行归途重游,因为有前游印象,所以可以对照辨认。

D. 词的最后三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有相似之处。

16.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语意丰厚,有人考证这源于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得舍弟消息》中的“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请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异同。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每空0.5分,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末二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他创作时很可能借鉴了宋朝刘克庄《贺新郎》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

(2)《朝天子·咏喇叭》中写喇叭、唢呐的特征句子是“_______,于对比中流露出作者的憎恶之情;曲中通过“_______直接点明了宦官装腔作势,名誉地位全靠喇叭来抬的事实。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图片1.png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5)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面对DeepSeek等人工智能,我们要像《劝学》中“______________所说的那样,善于借助外界条件,让技术为我们所用。

(6)《红楼梦》中,黛玉对香菱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便把陶渊明《归园田居》的“______________翻了出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言谈间本该不吐不快的话,再三斟酌下还是铺垫了好几句。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绝没有别的意思”“退一万步讲等一番限定与修饰下来,交流的畅快也急转直下。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怕被误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会在铺垫和说明上多此一。结果就是,交流变得索然无味,理解变得无比奢侈。难怪有人总结现在聊天的套路:打破尴尬,用哈哈哈;表达开心,用哈哈哈;不知如何回复,也用哈哈哈其实,是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不太会让人出错

言谈间限定语越来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②纵观现代人的社交网络,③坚强与脆弱、独立与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④这些情感与思绪的交织,⑤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⑥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个语言的紧箍儿,⑦不求动人,但求不得罪人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哈哈哈’来打破尴尬、表达开心和应对不知如何回复时的窘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①   ,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连接方式正发生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依赖社交终端从事交流、消费、教育等活动,即终端化生存。终端化生存给主动选择它的人或被它裹挟的人造成信息茧房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算法个性化推荐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

各种智能应用深谙人的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优先呈现与用户需求契合的信息,而异质信息则被隔绝。同时,用户更容易获得多样的急需答案,但事实上并非正确的答案,陷入认知闭合需求。

个体在两者的诱导下,认为自己一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就具有某种普遍性和全面性,当这种    ②   的错觉与个人潜在的价值信念结合,会加速偏见的形成,使认知固化。如果长期沉浸在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导的信息茧房中,不仅会作茧自缚,而且可能成为对环境失去辨别力和判断力的    ③   ,成为困在自己狭隘认知里的囚徒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囚徒”所加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C.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3. 根据文段内容,在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内容。

终端化生存

_________算法个性化推荐

_________

用户→_________

 

三、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维特根斯坦

材料二: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尼采

材料三: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三模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