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东哥】注册本站!

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阶段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28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孟子担当起的一个任务是在《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所说的言距杨墨。他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十分明显的一点是,主张仁义的都强调利人,而杨朱所讲的是利己,主张利己,就是反对仁义。问题是墨子讲兼爱,这也是利人,墨子在这方面甚至比孔子讲的更为明确,然则孟子为什么把墨子和杨朱归在一起加以反对呢?

历来对这问题的回答是:按照墨子的学说,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而按照孔子之后儒家的学说,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墨子》已论说了两家的差异,书中有一位后学叫巫马子,对墨子说:我无法实行兼爱。我爱邹(邻国)人胜于越(远邻国家)人,爱鲁(本国)人胜于邹人,爱我乡人胜于鲁人,爱我家人胜于乡人,爱我亲胜于家人,爱我身胜于爱我亲。巫马子被说成儒家,《墨子》书中记他说,吾爱吾身,胜于爱吾亲,这说法有点蹊跷,不符合儒家主张的孝道,大概是墨家借以指斥儒家的夸张之词。除这一点之外,巫马子讲的爱有等级差别还是符合后儒主张的。

孟子在《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五节谈到爱,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喜爱、仁爱、亲爱,这是说,孟子以为爱是有等级差别的。《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记载一位墨家人士夷之与孟子交往的故事。孟子问夷之是否真的相信,人爱邻居的孩子可以和爱自己弟兄的孩子一样,因为人爱自己弟兄的孩子总是自然要比爱邻居的孩子多些。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由此前进一步,人应当把这种爱推广到邻居和社会其它成员。《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记载孟子的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孟子在同一节里所说的善推其所为。这是在爱有等差的原则下发展出来的。

从儒家爱家人推广到爱其他人,就是实践孔子所说的忠恕之道,也就是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没有任何勉强的成分,因为人的本性就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到别人受苦。由这一点善端推而广之,就使人自然地爱别人;而且也同样自然地爱父母先于爱众人。

这是儒家的观点。墨子则坚持爱众人与爱父母应当没有差别。不管这在实际上意味着少爱一点父母,或多爱一点众人,总之,是要消弭儒家主张的有先后差别之爱。孟子正是有鉴于这一点而责难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诚然,孟子和在他之后的其他许多思想家都曾清楚指出儒墨两家在爱的理论上的上述分歧。不仅如此,儒墨两家还有一个更根本性的分歧: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爱的德行;而墨家则认为,兼爱是要靠外力加之于人的。(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孙中原教授说,《吕氏春秋·爱类》篇记载,墨子对楚王说:臣北方之鄙人也。鄙人,就是卑贱的人,与贵族、统治者分属不同的阶层。《荀子·王霸》篇说: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役夫之道就是劳动者的道,而儒学则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确实有非人民性的一面。孔子是看不起劳动者的,《论语》中记载樊迟想学种庄稼,孔子就说小人哉,樊迟也。毛泽东就曾评论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我认同儒墨互补,但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司马迁、班固、《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这种观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儒墨互补”“诸子百家互补”“诸子百家与马克思主义互补,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

南京大学哲学院杨明教授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近代以后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一员,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好中国固有思想的融会贯通,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气质和中国的风格。因此,先秦时期所谓轴心时代的文化,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儒家有很多有益的成分,但它的身份等级制对中国现代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不摆脱这个障碍,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进行。墨家反对儒家以身份等级为核心的宗法思想,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李贤中教授说,我们看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儒墨两家问题意识不一样,孔子所关注的是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要完成道德人格的问题。墨子所关注的是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两家对人性的看法不一样,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墨子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通,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两家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也不一样,一个主张地位等差的爱,一个追求地位平等普遍性的爱。

(摘编自凤凰网《知名学者对话儒墨互补:将改变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是因为墨子的兼爱“无父无君”,堵塞仁义,同时利己不利人。

B.巫马子是《墨子》中一个辩论对象,不理解墨子无等级差别的爱,并认为这爱难实行。

C.夷之治墨学,孟子以“善推其所为”与他辨明仁爱的可推广,并没有否认推爱有等差。

D.墨子坚持兼相爱,要求爱他人与爱父母并无差别,这就意味着现实中要少爱一点父母。

2.下列对各家所持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友兰表明儒墨两家不仅在爱的理论上存在分歧,在是否施行爱上也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B.孙中原从人民性角度阐释儒墨代表不同的阶层,墨学当为役夫之道,儒学则守圣王之道。

C.杨明指出“轴心时代”文化中,墨家反对儒家以身份等级为核心的宗法思想,具启示性。

D.李贤中认为孔子关注个人修为,属道德层面问题;墨子关注百姓疾苦,属民生层面问题。

3.下列各项中,不支持儒家“仁爱”或墨家“兼爱”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B.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墨子·兼爱》)

C.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孟子是如何反对“墨氏兼爱”的?(4分)

 

5.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新时代儒墨两家应该如何互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起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平和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经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来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吗?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吗?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先生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经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指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还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这一评价对孔子只有讥讽。

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祝福》中也有反映。

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9.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共24分)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五石之瓠》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节选自《庄子·山木》)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皮肤冻裂

C.舍于故人之家             舍:寄宿

D.弟子志之                 志:立下志向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达,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庄子借助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即便是同样的东西被不同的人使用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价值也会不一样。

C.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却因为不能鸣而被杀,所以庄子看来只有处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这是唯一正确的存身之道。

D.庄子思想对现代人应对内卷、焦虑等困境仍有深刻启示:当我们停止用“成功失败”“贤不肖”等二元标签定义自我时,反而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分)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4分)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4分)

14.庄子在《山木》章中的阐述,告诉我们该如何保全自我?(3)

 

四、理解性默写(每空1分,共计15分)

15.(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明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君子的精神特质。

(2)在论述治理国家的步骤时,《大学之道》提到“_______,_______”,突出了管理家庭和家族对治理国家的基础性作用。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________,________

16.(1)用堆土成山的比喻来阐释功亏一篑的道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吾止也”。

(2)《论语·阳货》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诗》具有治家治国的功能。

(3)《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说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是说通过万事万物的探索研究,才能认识充分。

(4)《老子四章》中指出为人自夸和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12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刚健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了仁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绝不 ① 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人。”在他致力于河清海晏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不为统治者接受的时候,他不是改变初衷去曲意逢营,而是尊行“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原则。他始终坚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人生准则,决不与黑暗统治 ② ,因而广泛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成为后世坚持以独立人格和高尚气节为追求的榜样。

孟子明确表示生存和道义都是可贵的,但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则“舍生而取义”。他认为“大丈夫”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成为鼓舞中华民族奋然前行的精神力量。这种坚持独立人格、注重“大丈夫”气节的思想,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之一。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18.划线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A.这种不仅坚守气节,而且不被物质利益或暴力所诱惑,所屈服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B.这种不被物质利益诱惑,不为暴力所屈服,坚守气节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C.这种坚守气节,不被物质利益诱惑,不为暴力所屈服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D.这种不仅不被物质利益或暴力所诱惑、所屈服,而且坚守气节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本题4分)

如果说,道家的目光是超越的,儒家的目光是温暖的,墨家的目光是热烈的,那么,法家的目光是凌厉的, 会让人产生一阵阵寒意。

老子淡淡地走在路上,孔子苦苦地走在路上,墨子急急地走在路上。路边树丛间,早就有几副冷冷的目光。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者,完全不讲老子、孔子、墨子的情怀,,并把这种管理组成一种绝对权力。在韩非看来,社会管理离不开”“”“三种力量。是法今如山,赏罚分明;是运用谋术,控制群臣;是集中权势,制服天下。

猛然一听,法家让人不太愉快,但仔细一想,社会历史还真少不了法家。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墨子,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法家是现实主义者,对于现实的社会政治,老子主张尽量少管,听其自然;孔子主张道德领先,苦口婆心;墨子主张一腔热血,行侠江湖。这三条道路,。与他们不同的是,法家强硬地追求有效,依傍并试用权力。最后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的思想胜利了——真正让秦国强大并统一中国的思想流派,就是法家。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阶段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