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南省安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19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从长时段的历史和文化视野中观察新时代以来文艺领域的深刻变化重大变革,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大众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的宏大能动力量,新大众文艺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创造新形态、开辟新境界。

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面向等特点。同时,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这是新大众文艺的基础所在,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巨大数量增长,更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质量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全体人民在精神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主体的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文艺深刻地介入生活,生活直接地介入文艺。技术发展和媒介变革推动下的生活变革和文艺变革,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文艺各领域的基本条件和固有设定,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如春江浩荡,如万山红遍,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摘编自李敬泽《新大众文艺——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

材料二:

新大众文艺,首先破除了专业与业余的严格区分,对当前艺术越来越专业化的倾向是一种微妙的克服。创作走向过度专业化,是艺术的顽疾。艺术当然需要专业基础,每一种艺术创作都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然而一旦走向过度专业化,封闭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容易与广大读者、观众群体脱离开来,成为圈子艺术。但艺术过度专业化的问题,又很难从内部破解。近些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运用,艺术创作有了新的平台,大量非艺术圈的普通人有机会成为创作的主体。他们借助新技术提供的生产力与传播力,把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朴素情感,通过文字、影像、舞蹈等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大众文艺创作中来。专业与业余区分的打破,还表现在近些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给了普通创作者更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进入到创作的核心领域,在更大的平台上一展身手。

新大众文艺另一个特点是:文艺是新的,大众也是新的。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高等教育的普及,文艺受众群体的趣味、特点正在快速变化。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视野开阔,接受的讯息非常多元。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国际艺术最新成果都成为滋养中国青年观众的养料。他们的审美感觉,既是通过欣赏世界多元艺术培育起来的,又是从中国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他们享受着世界艺术的美妙,却又对中国自身的美学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开始有了更为高级的现代审美追求。

正是在观众这种苛刻的审美眼光中,我们的艺术创作不断与时俱进,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中国的审美风范。蓬勃生长的新大众文艺,正在塑造着古往今来最为独特的中国艺术面貌,也为世界的文艺发展提供一个全新样本。

(摘编自陶庆梅《不断扩展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广阔道路》)

材料三:

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现象,新大众文艺体现出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结合,其规模与效应、广度与深度,是有史以来的文艺创作所不可想象的。如何更好地发展新大众文艺,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议题。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要处理好人民性与商业性的关系。新大众文艺的一个生产特点,是在特定的平台上进行海量创作。我们不能过于理想地将新大众文艺视为大众对文艺直接的、自发的表达,而要重视平台在其中所起的组织与引导作用。承载新大众文艺的平台,要重视人民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统一。不能以商业利益最大化来设置算法,不能泥沙俱下地以流量为王,不能无底线制造爽点、迎合情绪,警惕技术至上论与技术决定论,警惕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泛滥,做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大众文艺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大众化化大众的辩证。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专业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理解新大众文艺所传达的生动的大众生活,学会借助新媒介发声,学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做好文艺精神、文艺手法的普及工作。同样,新大众文艺不能拒绝继承和借鉴古往今来的文艺经典,在保持新鲜活泼文艺样态的同时,汲取专业文艺创作经验,实现自身的精品化。

(摘编自黄平《抓住大众文艺发展的新机遇》)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大众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创造新形态、开辟新境界,其大批量的出现是新时代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浪潮中的一个突出现象。

B. 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改变着文艺主体形态,推动了文艺与生活的双向互动,而传统文艺创作方式正逐渐走向消亡。

C. 专业与业余区分打破根本原因是大量非艺术圈的普通人借助网络和平台有机会以主体身份参与大众文艺的创作。

D. 新大众文艺要通过汲取专业文艺的创作经验来普及,专业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深入理解生动的大众生活来提高,二者相辅相成。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言论具有高屋建瓴式的预见性,为新大众文艺的涌现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B. 创作走向过度专业化是艺术的顽疾,要预防其成为“圈子”艺术,否则容易脱离广大读者和观众群体。

C. 互联网时代,中国青年观众有更“高级”的审美追求,相对于中国美学,他们更愿意接受世界多元艺术的影响。

D. 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处理好人民性和商业性的关系,二者切不可顾此失彼。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中国的审美风范”观点的一项是(   )

A.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将中国的神话元素成规模地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让古老的神话故事与今天的青年一代相碰撞,以全新的中国审美走出本土,走向世界舞台。

B. 舞剧《只此青绿》,由团队综合灯光照明、演员造型、服装道具等现代舞台技术方案创作,完美呈现了古代画轴中层层叠叠的丰富色彩,展现出气韵生动的壮丽山河。

C. 影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深入中国传统风俗人情、生活礼仪、审美意蕴之中,用现代摄影技术的各种手法,将中国传统的风雅之美绽放在大荧屏上。

D. 歌曲《伟业》,是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来自各行各业的三十多位劳动者代表一起合唱的,唱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的时代心声。

4.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之繁荣文艺创作论坛在深圳举办,此次论坛汇聚了全国文艺领域上百位专家学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推动“新大众文艺”在中国大地上涌现的因素。

5. 三则材料都围绕“新大众文艺”展开,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眼皮底下的村庄

任巨龙

我走出村庄的时候,阳光明媚,清风徐徐。留在身后的村庄却在不停地向我招手,盼我早些回来。屋子不能没有主人,树木、蔬菜需要及时打理,我还没有走远,一只无形的手已经牢牢地抓住了我。

村庄深处,还有很多属于我的事情,走得再远,也不会变成别人的事。这些事在村庄的某个地方耐心地等着,直到我回来把事情了结。

空气里飘来泥土的气息,飘向哪里,哪里就有生命和律动。①于是,荒野田园、飞禽走兽、禾黍百草、山川河流,都在泥土的气息里复活。村里人也如复苏的草木,脱去冬装,走出家门,在春天的原野上追逐春风的影子,追逐可期的明天……

我坐在地头的埂子上,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抚摸着泥土,思绪像浩荡的春风。我对土地说:相信我吧,既然选择了你,就会陪你到天荒地老。土地默不作声,像年迈的父亲。父亲的肤色如泥土般灰黄,粗细的皱纹,如大地干涸皴裂的开口,只是那双依然明亮的眼睛,总是专注地凝视着田野——宽厚包容,默默奉献。父亲的心血汗水全部洒在了大地上,最后又回归大地,化作泥土,永远相伴。

草木葳蕤的时候,万物竞相生长。原野上百花烂漫,沙枣花的芬芳与村庄里槐花的淡雅、苹果花的繁盛相互辉映。经年之后,阔别乡土的人们,遇见田野,闻到花香,就会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的村庄和土地。很多离开村庄的人又回到村庄,看看乡土,看看故人。还有一些人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村庄和土地是很多人的起点和终点。

我爱村庄的向日葵,也爱村庄的苜蓿草。②一片绽放的向日葵和一片紫色的苜蓿花,是村庄调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鸡汤。当我需要火一样的热情点亮生活,驱散阴霾的时候,我会走近向日葵。我喜欢向日葵太阳般可爱的笑脸和金黄的花瓣释放出来的温暖。

向往温馨浪漫的时候,我希望置身一片开满紫色花蕊的苜蓿草地。这是一种温柔安静的植物,它像草又像庄稼。从春天吐绿开始,苜蓿便受人追捧,还是嫩芽呢,很多人已经悄悄地掐了拿回去做菜或包饺子。再长大些,便是村里牛羊和鸡鸭最合口味的美食。我喜欢静静地躺在一片苜蓿草上。

我躺在苜蓿草上,憧憬未来的时候,村庄里的另一个故事正在上演。土豆赶着自家的牛羊,正在田地周边到处寻找牧草。他和牛羊从地的东头转到西头,瘪着肚子,迈着急促的步子,卷起一路的灰尘,像一群忙着赶路的乞讨者。③在绿海般苍翠的田野上,却有一群找不到草吃的牲畜,这多少让人感到唏嘘和伤感。

在村庄这个地方,土地本身是公平的。能长五谷,同样也能长荒草;能养活村里的人,也不会让村里的六畜挨饿。是后来的人们扭曲了土地的博爱和公正。当农田越开越多,荒地便越来越少。庄稼一天比一天长得好的时候,野草却日渐稀疏,很多人以为这是好事,其实不然。面对吃不饱肚子的原野,牲畜的目光里充满了忧伤和疑问,面对绿油油的庄稼,它们不明白,这么多的为何不能吃?如果一座村庄养不活自己的牲畜,让它们在出生的土地上挨饿,这是村庄的不幸,也是土地的悲哀。

村庄的土地,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期待。有的时候,在村庄的土地上渴望一种不现实的存在,其实也是村庄的生活。

只有到了秋天,一切才真实地展现出来。季节和土地一样,从不亏欠任何东西,庄稼也好、荒草也好、禽畜也好,都在时节中成长或老去。满眼的丰收里,有金黄的稻谷,也有饱满的野草种子;有日渐肥壮的牛羊,也有新长成的麻雀和乌鸦。村里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说:你骗土地一时,土地骗你一季。付出了多少辛劳,就收获多少回报。这些精准的农谚,在秋天都得到印证。

那些没有吃饱荒草的牛马和驴子,却在秋天里干着最苦最累的重活。车装得满满当当,主人挥着鞭子,发出愤怒的吼叫,催促牲畜多拉快跑,好像走慢了要耽误大事。牲畜即使吃得不好或是没有吃饱,也攒足劲,干出和吃饱了一样的活,从不玩弄投机取巧或出工不出力的花招。这个季节,主人心里是有数的,总会给些奖赏。草料管够,还会添加些苞谷、麦麸或是油渣之类的精料。④为了这口精料,它们付出的反而更多。倒是那些关在棚圈里育肥挣钱的牲畜,每日吃着精料,过着吃饱了睡、睡好了又吃的安逸生活。在村庄的世界里,牲畜有时候也思考命运这个头痛的问题。

一场又一场的大雪覆盖村庄的时候,冬天就到了。没有了庄稼,原野上空空荡荡,风吹着雪如白色的沙尘从上面掠过,四野便是一派迷蒙,仿佛回到久远的时代。每一场大风大雪,都会折断村里的一些树木。为了不碍事,有人会将它们伐了,拿回去当柴,烧火做饭。对于倒下去的树木,村里的牲畜是很难过的。毕竟夏日的酷暑里,这些树木的浓荫为它们遮挡过燥热的骄阳。地里没有庄稼,牧羊人便放心地将牲畜赶进地里觅食。但庄稼地一贫如洗,除了扎脚的庄稼茬和枯枝败叶,还会有什么呢?牲畜用前蹄不停地扒拉积雪,费了很大的气力,找到的不过是几片枯黄的树叶或是秋天留下的草茬。冬天才刚刚开始,更多的雪还在后面,很多牛羊扒拉着扒拉着就停了下来,不知是失望还是灰心,站在雪地里迷茫地张望,肚子里好像装满心事和无奈。毕竟活下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下一口草料在哪儿?下一场风雪什么时候到来?都是牲畜的顾虑和担忧。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中“眼皮底下”有多重寓意:首先意味着村庄距离作者极近,还意味着作者对村庄时刻牵挂关注,即使离开了也把它放在心上。

B. 文章既写离村感受、泥土感悟,也写植物与乡村生活,内容丰富;作者思绪在事物、情感间自由转换,从泥土到父亲,从苜蓿到憧憬,写法灵活自然。

C. 文章引用农谚,如“种瓜得瓜”等,通俗易懂,充满地域特色;有些言淡意远,如“是很多人的起点和终点”,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 本文借土地抒发对村庄的情感、对生命的思考,这与《我与地坛》作者借地坛寄托心灵,探讨生死、命运,表达对生命的敬畏类似。

7. 关于文中画线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多个并列的四字短语,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泥土气息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B. 句子②运用比喻,将向日葵和苜蓿花比作心灵鸡汤,形象地表现出其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滋养。

C. 句子③写田野虽充满绿意,牲畜却找不到草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对牲畜生存状况的同情。

D. 句子④写出了牲畜面对主人照顾时表现出的感恩心态,它们要付出更多劳动以回报主人的精料。

8. 文中多次出现“土地”意象,请结合全文分析“土地”的丰富内涵。

9. 文本后半部分从“牲畜”的角度进行描写,有怎样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乙巳,神宗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安石素与韩绛、韩维及吕公著相友善,帝在藩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维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以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耳。”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矣。”又问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安石退而奏书。

(节选自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

材料二: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

(节选自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注】①承无穷之绪:继承永久的帝业。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祖宗A守天下B能百年C无大变D粗致E太平F以何G道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称,称赞,与《屈原列传》中“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称”意思不同。

B. 因,沿袭,与《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因”意思相同。

C. 见,表被动,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同。

D. 苟,暂且,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苟无恒心”的“苟”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经好友韩维的大力举荐,得到神宗皇帝的赏识与重用。

B. 材料一中,面对神宗皇帝进一步追问,王安石后来以“奏书”的方式进行了回答。

C. 王安石犀利地指出本朝百年弊病所在,并从不同方面进行阐释,条理清晰,情真意切。

D. 王安石有褒有贬,既肯定了神宗在本朝建立的功业,又揭露了太平背后潜在的危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

(2)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

14. 王安石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罢举赴蓟门从事

刘沧

人生行止在知己,远佐诸侯重所依。

绿绶便当身是贵,青霄休怨志相违。

晚云辽水疏残雨,寒角边城怨落晖。

此去黄金台上客,相思应羡雁南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强调人生的去留行止常与知己相关,友人此次因为科举失利转投河北蓟门任职,暗示友人赴任是得到了赏识。

B. 颔联中“绿绶”与“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都使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官职身份,此句劝解友人获得官职已是珍贵。

C. 尾联用典表意的同时借眼前实景抒发情感,一方面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诗歌更具文化底蕴,一方面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D. 整首诗围绕送别展开,既有对友人理解和劝慰,也有对友人前途的祝愿与期许,更有离别时的不舍与牵挂。

16. 该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明和朋友在西湖乘船游玩,感受着小船轻轻摇荡,湖风吹起了衣襟,这让他想到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两句。

(2)某博物馆展会上有一幅以珍珠、玉石为材料制作的画作,画中有美玉和鲛人的元素。导游介绍说,画作灵感来自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两句。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

图片2.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人类一样,每棵茶树都存在个体差异,有的抗寒能力强,有的却稍微降温就容易感冒。当第一股寒流来袭,头号冻感茶树就像瞭望哨,迅速向同伴发送加密香气小分子——香叶醇和芳樟醇。同伴们收到信号后,会迅速启动自我保护御寒机制,______,如同在手机里收藏重要信息,方便随时调取以更好地应对寒冷。

既然植物能够传递信息,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这种交流是单向提醒还是双向互动?接收者是否会做出回应?传统理论认为,植物间的化学通信如同广播电台——受胁迫个体单向发射信号,邻近植株被动接收指令。然而,研究发现,与单株植物相比,多株茶树抗寒能力明显增强。①基于此,②研究人员提出了大胆的一个推测:③受体植株并非被动接收信号,④人类的语言交流类似,⑤植物之间也存在对话交流。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了植物间双向交流、抱团取暖的秘密:头号冻感茶树感知到低温,会立即释放特殊气味分子,邻近的茶树不仅能接收警报,还会投桃报李,释放名为角鲨烯的神秘物质,促进头号冻感茶树体内一种名为油菜素内酯的积累。当角鲨烯回传至受冻植株,其受损伤程度会显著降低,这相当于受助者给施救者披上防寒服。可以理解为,茶树群体中存在类似人类社会的互帮互助网络,受助者可能通过某种形式反哺信号源,形成互助闭环。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还会在体内储存由香气信号转化而成的葡萄糖苷

B. 还会把香气信号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

C. 此刻,香气信号还会被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

D. 此刻,香气信号还能转化为葡萄糖苷储存在体内

20. 请根据上下文,分析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成语“投桃报李”在文中的含义及效果。

21. 以下是某植物之间传递“信号”的示意图,请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对该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要求包含关键信息,语言简洁,不超过80个字。

图片1.png

22.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短视频3秒能抓住人的眼球,外卖30分钟能送到,技艺3个月能速成⋯⋯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只看到“能”,却忽视了决定人生高度的还有“耐”。

对于“能”与“耐”,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安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