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技术、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
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许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美学艺术上称之为“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产生一种喜悦感,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建筑群最主要材质就是木头,体现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观点。
而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
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拱,斗拱是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这就有了特殊的构件斗拱。斗拱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木材本身的结构把它穿插架构在许多木构件之间,一层层地叠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顶之间。斗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唐宋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它的最初出现只是为了连接柱子和屋顶,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拱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协调,而且衔接得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看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字,十分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
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色彩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建筑物上也如此。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易潮湿被腐蚀,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多,寺庙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
(摘编自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
材料二: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历历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摘编自沈福煦《建筑的情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代建筑因缺乏现代技术与材料,仅能利用天然资源进行简单人力加工,这种条件决定了其主体为木结构与石头结构。
B.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
C. 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形色色,不计其数,讲究屋檐与屋顶的造型艺术,这都源自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
D. 在中国古代,因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且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中的屋檐、屋顶、斗拱是梁启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所提到的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建筑的构建和因素。
B. 材料二首段提出唐诗形象化多与建筑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形象因文学积淀含情脉脉,印证了建筑形象的情态化。
C. 苏轼《海棠》诗与拙政园“海棠春坞”似乎互为比兴,相得益彰。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
D. 材料一侧重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探究其美学价值,材料二侧重写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情态,两则材料都采用了递进式论证结构。
3. 下列选项中体现“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B.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C.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D.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4. 材料二多处引用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 山西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其木构建筑群包含斗拱、飞檐、朱柱青檐、曲线屋顶等元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改革者
李春雷
改革,是这个时代最热辣的浪花。
而“改革”一词,到底来源于哪里?
赵武灵王!
历史公认,赵武灵王,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而他倡导的“胡服骑射”,更是“改革”的滥觞和代词。
赵雍,即本文的主人公——赵武灵王。
①当时,虽已是战国初期,礼崩乐坏,但周天子在上,余威和名分尚存。
公元前326年,赵雍之父赵肃侯猝然去世,正逢乱战之际,邦国林立,诸侯争霸。西有暴秦,东有强齐,南有悍魏,北有鹰燕,内有中山,更有匈奴、楼烦等游牧集团伺机侵扰,群狼环视。
赵国主丧,子幼。觊觎已久的秦、楚、齐、燕、魏国认为这是瓜分赵国的最佳时机。于是,五国联盟,以吊唁名义,各率精兵数万,合围赵国。②一时间,赵四周大兵压境,城头黑云翻滚。
赵雍甫一上任,就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
可是,他临危不乱,在父亲托孤重臣肥义的辅佐下,展开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救国战争:
命令邯郸和代郡、太原郡、上党郡的赵军一级战备。同时,联合韩、宋两个友好国家,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又重赂越王和楼烦王,使其分别攻击楚、燕和中山,以分裂五国联合之势。然后下令全国戒严,所有外国军队不得入境,只许五国使者代表各自国君,前来吊唁。
五国联军没想到年少的赵侯有勇有谋,严阵以待。于是,五国使节规规矩矩地参加赵肃侯葬礼之后,偃旗息鼓,灰溜溜撤走。赵雍,在战国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即获点赞。
赵雍继位时,赵国无论疆土、人口和实力,在诸国中皆处弱势。
在肥义的辅佐下,年轻的赵雍明智机警而低调。他明白,赵国是在夹缝中图生存,最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少冲突,暗长膘。
赵武灵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赵雍与韩宣王实行联姻。赵雍迎娶韩宣王女为夫人,立为后,生公子章。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在赵雍的极力斡旋和主持下,会同诸侯国,扶持燕太子公子职正式继位,是为燕昭王。自此,燕国与赵国同声共气,守望相助。赵国,不仅减少一个强大敌手,更搬掉了中山国的一大靠山。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绝膑而死,其生母惠文后和庶母宣太后在选立新秦王问题上爆发激烈争斗。赵雍密切关注,插手秦政,巧借燕国势力,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公子稷,是为秦昭王。
这两项绝妙的外交政策,为赵国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赵雍最大的酝酿,还是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进行“胡服骑射”。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体是车战。将官乘车,每辆兵车后跟随几十名步兵。车是计算兵力和国力的单位,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战车适合广阔的平原,好处在于冲击力强,是移动的军事堡垒。然而战车的巨大缺点就是机动能力差,追击时像牛,退却时似龟,特别是在丘陵和草原地带,面对游牧民族机动灵活的骑兵军团,就不堪一击。
称霸图强,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
公元前307年正月,赵雍主持召开军事会议,连续五天。之后,率领群臣沿边境巡视考察。
作为一国之君,他甚至身穿胡服,潜入胡人部落,察其饮食起居、骑射演练。
下定决心之后,他正式提出“着胡服”“习骑射”。
“胡服骑射”一经抛出,即在赵国上下引起强烈争议。
自周以来,身份等级制度严密,服饰就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让士大夫阶层在心理上高人一等,不惜以死捍卫。胡服,既挑战了赵国高层旧臣的尊严,更损害其利益。而伴随“骑射”推行的军功爵制,全依军功大小确定身份高低,则彻底废除了旧士卿的世禄制,这才是真正触及宗室贵族利益的最痛点。
赵国的贵族,没有一个拥护改革。
武灵王和肥义商量,首先在赵雍的亲叔叔公子成身上做工作。
历史的天空,应该记住战国时代一个夜晚的一番激情对话。
对话人,便是赵雍、公子成。
赵雍:“礼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观俗而顺宜,因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国也。故礼服各地不同,其便一也……”
公子成缄默不语。
“赵四周虎狼环视,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先君耻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赵雍又抬出先君。
公子成低头,越发沉默。
赵雍又说:“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若奇装异服者志淫,则吴、越无秀士乎?”
至此,公子成方大哭跪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今王将继先君之志,臣敢不听命乎!”
赵国全面实行“胡服骑射”。
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从此成为中国军队最早的正规军装。后来,逐渐演变改进为盔甲装备。
胡服骑射,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使中国军事史中除车兵、步兵和舟兵之外,出现了骑兵这一崭新的兵种。
“胡服”,也即“貂服”,以皮革为主。
③“改革”一词,由此滥觞!
(有删改)
文本二:
纪实文学与中国故事
李春雷
纪实文学既是时代的,又是历史的。
纪实文学的前身,就是中国古代记录历史最主体的纪传文学。“纪传”两个字,来源于司马迁。《史记》的体例就是本纪、世家、列传等。这其中,“纪”和“传”都有了。正是以《史记》为首的二十四史和别的纪实类文字,共同记载了中华文明史。我们现在了解的历史知识和中国故事,都来源于此。
纪实文学是以真实为基础进行创作的文学体裁。严格地说,它不允许虚构,只是用文学笔法对真实故事和人物进行重点和摘要式记录,既可写最新发生的,也可写最新发现的,可写今天,也可写过去。而这些,正是在记录时代,记载历史,讲好中国故事。
④纪实文学,既然是文学,便有其艺术性,在文字和结构上有着特殊的精准和精妙。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和张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纪实文学和中国古代的纪传文学之间有着源流关系,二者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文学性,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也具有这两个特点。
B. 文本一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公子成这一人物形象,侧重展现改革面临的阻力及公子成作为旧贵族的典型代表的态度转变。
C.文本一详写五国围赵、赵韩联姻、干涉燕国秦国事务、说服公子成这些事件,但对赵武灵王的最终结局只字未提,使文章焦点高度集中。
D. 两篇文章文体不同,文本一侧重记叙和描写,使用比喻、对比、用典等修辞,语言生动典雅;文本二侧重议论,语言严肃庄重,简约精到。
7. 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句子①写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其政治象征意义和礼仪影响力仍在,为后文赵雍改革埋下伏笔。
B. 句子②渲染出赵国面临危险局势时的紧张氛围,与后文五国使节规规矩矩吊唁的场景形成对比。
C. 句子③内蕴丰富,既写出了“改革”一词由此发端的事实,也暗示了改革精神的散播和传扬。
D. 文本一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体现了句④中纪实文学在文字和结构上有着特殊的精准和精妙。
8. 文本一在写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前,讲述了其化解五国危机和一系列成功的外交举措,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这样叙述的原因。(4分)
9. 文本二中提到:“纪实文学既是时代的,又是历史的。”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吕氏①曰:“为学必先虚心下气,乃能受天下之善。”自古圣贤为学,无不自逊志始。既能逊志,又必不怠,以充养而扩大之,然后己之所修,进进日益,如井之泉,愈汲愈来。来者,源源自生之意也。然知此理者多,持此念者少。信能念兹在兹,然后道聚于其身。学者读圣贤之书,闻师友之教,岂不欲从事?惟不能笃行,所以乍出入,乍信疑。苟信之笃,无一毫伪心,则所谓允怀也。是心常存无所间断则道自然参会贯通是所谓积也。惟敩②学半,此交修之义也。大抵教人与受教者,其功各半。师举一隅,学者当以三隅反。圣人之教,引而不发,上一半固赖提指之力,下一半必自用功可也。自古圣贤著书垂谟,载之方册,其教止及于半,其工夫之半,学者必自加讲求之力。
(摘编自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材料二:
子曰:“好学近乎知。”
圣人之言,有若不待辩而明,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
夫所谓智者,是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也。夫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不可以多得也。然识之不明,岂无可以致明之道乎?有所不知,岂无可以致知之道乎?学也者,是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向也不知,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知者哉?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是所谓“不待辩而明者”也。
然古之所谓学者,后世莫之或知矣。今自童子受一卷之书,亦可谓之学;虽学农圃技巧之业,亦不可不谓之学。人各随其所欲能者而学之,俗各随其所渐诱者而学之,均之为学也。虽其学之也,有好有不好。其好之也,有笃有不笃。而当其笃好之也,均之为好学也。
今童子受书如射御书数专为一艺者姑不论,学农圃技巧之业者亦姑不论。而世盖有人焉,气庸质腐,溺于鄙陋之俗,习于庸猥之说,胶于卑浅零乱之见,而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进退无守,彷徨失据,是其好之愈笃而自病愈深。若是而学,若是而好者,果可谓之近于智乎?此所谓“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也。
(摘编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注】①吕氏:指吕祖谦。②敩:教导。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是心A常存B无所C间断D则道E自然F参会贯通G是所谓H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善,好的学问,形容词用作名词,与《鸿门宴》“今事有急”的“急”用法相同。
B. 道,途径、方法,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义相同。
C. 之或知,“之” 作“或知”的前置宾语,与成语 “时不我待”的“我待”结构相同。
D. 病,弊病、缺点,与《种树郭橐驼转》“病偻”的“病”意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指出只有做到谦逊立志,不懈怠,不断地充实、涵养,使学问扩展增大,才能使自己所修习的学问在汲取中不断涌现出来。
B. 材料一倡导教导和学习参半,大致上让教授的人和受教的人各自的功劳各占一半,体现了相互促进、共同修习的道理。
C. 材料二认为,孔子“好学近乎知”这句话似乎不需讨论就很明白,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却要加以讨论才能清楚。
D. 材料二中认为,小孩子接受书卷的知识,学习农业或园艺方面的技术,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这些行为都称为“学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
(2)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
14. 两则材料都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但主要目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稻田
韦庄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①肥。
更被鹭鹚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②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③。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䎬(bà)稏(yà):水稻的别称。②这首诗是韦庄离开越中亲友,西行入蜀途中,经过盘豆驿时所做。③桃塞:桃林塞,在闵乡县西,接潼关县界。蒲城:在陕西东部,靠近闵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第一首诗描绘江南水田风光,侧面映射出唐末百姓生活相对安宁的社会现状。
B. 第二首诗“孤云一点净中生”,象征诗人的孤寂,暗含诗人飘泊流离的感伤。
C. 第二首诗尾联“凭轩”点明诗人的观景位置,“无限情”直抒诗人的愁绪。
D. 这两首诗歌都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画面。
16.《稻田》与《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的前四句在写景的视角方面都富于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时所说“ , ”。
(2)《神农食经》记载茶的功效“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说明陆游写草书和喝茶并不为提神之效。
(3)与左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 题。
换垃圾袋时,我们常有一不小心撕破袋子的尴尬,想多买点备用,于是打开购物软件,“免撕”“可抽取”“一拉即收”“不脏手”等关键词映入眼帘,如此细分的需求令人惊讶,也引人思考。
经济飞速发展, 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原来的需求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升级了。当现有的产品与升级的需求不相匹配,是因循守旧,还是( )?想要迎头赶上,又该何处用力?不久前,大容量的“吨吨桶”还备受欢迎,但近来,“迷你杯”“玲珑杯”“口袋杯”……这些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的产品,因为满足了消费者通勤、出差、健身等不同场景的需求,销量颇为可观。
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供给方如何更好贴近消费端的需求?想要打开市场新天地,既要在产品创新上寻思路, 甲 。比如,垃圾袋从“点断式”变为“抽取式”,技术的突破,使浙江某市不仅实现从濒临破产到业绩翻番的蝶变,还打开了海外市场。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某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
实践证明,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必须紧扣消费升级需求。只有贴近消费需求和使用场景, 乙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播撒创新的种子很关键,而静候其破土生长的耐心和定力同样重要。从0到1不容易,手撕钢的背后是长期攻关,平均每两天就会遭遇一次失败;从1到100也并不轻松,北京冬奥会的防寒“神器”——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经历了几百次试验才实现量产。
对于企业而言, ①转型发展的道路绝非坦途, ②创新也不是轻而易举。③深耕技术赋能,以差异化破局, ④朝着“正确的方向”埋头苦干, ⑤方能铸就核心竞争力,⑥才能赢得未来,赢得市场。
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另辟蹊径 B. 推陈出新 C. 革故鼎新 D. 与时俱进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第五段“从0到1”和“从1到100”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说明。(3分)
21.文中第六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赢得口碑。2025中国乙巳(蛇)年贵金属纪念币中的15克梅花形纪念币,背面图案深受消费者欢迎,请结合纪念币图案,简要分析其受欢迎的原因。(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时间是我们最残酷的敌人,它从不等待,也从不怜悯,只会不停地向前奔跑。
材料二:时间是我们最仁慈的朋友,它治愈了创伤,抚平了遗憾,让那些曾以为无法跨越的沟壑,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垫脚石。
作为即将成年的你,在时代的巨变中,面对时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2026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