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青海省西宁市二中优质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2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论及创作构思时,有人把文艺创作看作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境界。捕风捉影,或谓系风捕景(影),原来比喻事物的虚无缥纱,无根无据。苏轼则用来谈论作文:用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说明艺术创作就是要善于捕捉主观的那种无定质、无定状的感觉或心象。明末王思任论戏曲创作时说:火可画,风不可描;冰可镂,空不可斡:盖神君气母,别有追似之手,庸工不与耳。形象地说明了像汤显祖这样的剧作家具有描风”“斡空的传神写意能力,这正是非凡的艺术家高于庸工的地方。司空图曾说,诗人捕捉事物形迹之外的风貌神理,如觅水影,如写阳春(《诗品·形容》)。其意是说,水影极其幽微玄妙,勃发的春意亦妙不可言,只能以化工绝妙的办法,摹神绘影,写其形容。清人王夫之则说: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其意亦是。

那么,究竟如何捕风捉影呢?南宋罗大经出题而未解。他说: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泉者不能绘其声,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亦未知道妙云尔。清人金圣叹语焉而未详。他只是说,捕捉这种若有若无的影像时,需要别具灵眼灵手,而究竟这种灵妙的”“为何物,他没有说。后来的毛声山则试图说明捕风捉影之法。他在评点《琵琶记》的一篇总论里说:才子之文,有着笔在此而注意在彼者。譬之画家,花可画而花之香不可画,于是舍花而画花旁之蝶:非画蝶也,仍是画花也;雪可画而雪之寒不可画,于是舍雪,而画雪中拥炉之人:非画炉也,仍是画雪也;月可画而月之明不可画,于是舍月而画月下看书之人:非画书也,仍是画月也。这里所谓笔在此而注意在彼,即是说明要用以形传神以实传虚的办法,把虚无恍惚的感觉中的影像捕捉住并表达出来。由于花之、雪之、月之是无定形之物,故而用实有之物来表现时,不是依靠实有之物的孤立静止状态,而是依靠实有之物之间的关系与动态,如花旁蝴蝶的飞动,雪中人的拥炉,月下人的看书,这都是通过”“的特有动作,表现了花香”“雪寒月明的微妙境界。静止不动的、孤立的”“难以表达形迹缥缈的香韵”“寒意之类感觉,只有流变不止的动态才能生动地体现形迹不定的事物的神情。

如果说捕风捉影所捕捉的虽是无形却还是有影的事物,无中生有则要说明如何从中生出来。晋人陆机《文赋》有两句不寻常的话: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明代张凤翼注云:文章率自虚无之中以求其象,叩寂寞之乡而求音韵。所谓形其无形,声其无声也。《文赋》的这两句话正是说明文艺创作过程中艺术形象从无到有的独特现象。今人钱锺书指出:陆语自指作文时之心思。思之思之,无中生有,寂里出音,言语道穷而忽通,心行路绝而顿转。曰叩’曰求’曰课’曰责’,皆言冥搜幽讨之功也。

苏东坡论画,主张意在笔先,必先胸有成竹 而后作画,这似乎在谈论捕风捉影的妙处。郑板桥论画,亦主张意在笔先,但又主张胸无成竹,这就是在谈论无中生有了。所谓胸无成竹,即是反对在创作中受先入为主的格套所拘,而主张随机应变,在即兴之中创造出独特的、鲜活的艺术品。板桥又认为,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说到底是一个道理。他在题画竹中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这一个道理,都是为了完美地表现画家心中的意绪才情。苏轼主张先立意而后运笔,郑燮则主张随意而运笔。其实苏轼所谓先立意之,也不过只是一瞬间,少纵则逝,这同郑燮主张意笔同时运行,相去也不远,都有某种随机即兴性。

胸无成竹,颇能说明艺术创作的自然化工之妙。所谓天机自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郑燮题画竹说:未画之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之后,胸中不留一竹。方其画时,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他又说: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种触动灵机,随意而作的艺术创作境界,大概十分难得,非达到物我圆融的精神境地是难以生发的。

艺术家的这种创作境界,实则反映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现象,这就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客体达到神合于一体时,即兴而作即可达到化境。因为这时艺术家笔下的形象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它并不受制于艺术家事先之框范,而是按照自己的生命逻辑而生发,因而也无法第二次完全重复它的生命经历中的某一刹那或某一阶段。这大概就是创作的最难得的极境。只有那些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圆熟的艺术技巧的艺术家,遇到某种令人兴发的机缘,才能获得这种境界。因而,当他达到这种境界时,也并不清楚它缘何而来。这种创作境界,对于艺术家来说,在事前的确是胸中所的,但对于将要诞生的艺术形象来说,却是其生命经历中所必的。故而郑燮在题画时又称: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

(摘编自叶长海《读书谈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凡艺术家比“庸工”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能够捕捉事物形迹之外的无定质、无定状的感觉或心象。

B. 在毛声山看来,花容易画出,但花之香无法直接画出,可以通过画花旁蝴蝶的飞动来表现花之香。

C. 对陆机文艺创作的观点,钱锺书抓住其中四个动词,强调文章创作时广泛搜求、苦思冥想的重要性。

D. 何敢妄拟前贤”,表明郑板桥虽有秉承先辈遗风的心志,但在画竹方法上略逊一筹而难以比拟前贤。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捕风捉影”原指事物像风和影子一样虚无缥缈,与其在文艺创作中的含义不一样。

B. 罗大经、金圣叹无法详细解释如何“捕风捉影”,他们的文论水平远不如毛声山。

C. 根据语境,“叩寂寞而求音”中的“寂寞”并非孤单冷清的意思,而是指寂静无声。

D. 即使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圆熟的艺术技巧,画家也不一定能达到随意而作的化境。

3. 下列选项,最能表现画线处“艺术家的这种创作境界”的一项是(   )

A. 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王履《华山图序》)

B. 意在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C.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汤临初《书指》)

D. 总是写前一篇时,他不知道后一篇应如何;及至写后一篇时,前一篇已是写过。(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4. 为什么说“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请结合全文及以下材料,谈谈艺术创作中的虚实关系是怎样的。

实者虚之故不系,虚者实之故不脱。不脱不系,生机灵趣泼泼然,以坐挥万象将无忘荃蹄之极。(李日华《广谐史序》)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虎雏再遇记(节选)

沈从文

四年前我在上海时,曾经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只十四岁,生长在边陬僻壤,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试来造就他。虽事在当日,就经那小子的上司预言,以为我一切设计将等于白费,所有美好的设想,到头必不免落空,我却仍然不可动摇地按照计划作去。我把那小子放在身边,勒迫他读书,打量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他在我教育下将来成个知识界伟人。谁知不到一个月,就出了意外事情,那理想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一切水得归到海里,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方能发展他的生命。我明白闹出了乱子以后,他必有他的生路。对于这个人此后的消息,老实说,数年来我就不大再关心了。但每当我想及自己所作那件傻事时,总不免为自己的傻处发笑。

这次湘行到达辰州地方后,我第一个见到的就是那只小豹子。除了手脚身个子长大了一些,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见他时,我真是又惊又喜。当他把我从一间放满了兰草与茉莉的花房里引过,走进我哥哥住的一间大房里去,安置我在火盆边大柚木椅上坐下时,我一开口就说:祖送,祖送,你还活在这儿,我以为你在上海早被人打死了!

他有点害羞似的微笑了,一面为我倒茶一面却轻轻地说:打不死的,日晒雨淋吃小米包谷长大的人,哪会轻易给人打死!

我说:我早知道你打不死,而且你还一定打死了人。我一切都知道。说到这里时,我装成一切清清楚楚的神气。你逃了,我明白你是什么诡计。你为的是不愿意跟在我身边好好读书,只想落草为王,故意生事逃走。可是你害得我们多难受!那教你算字的长胡于先生,自从你失踪后,他在上海各处托人打听你,奔跑了三天,为你差点儿不累倒!

那山羊胡子先生找我吗?

什么,‘山羊胡子先生’!这字眼儿真用得不雅相,不斯文。被他那么一说,我预备要说的话也接不下去了。

可是我看看他那双大手以及右手腕上那个夹金表,就明白我如今正是同一个大兵说话,并不是同四年前那个虎雏说话了。我错了,得纠正自己。于是我模仿粗暴笑了一下,且学作军官们气魄向他说:我问你,你为什么打死人?怎么又逃了回来?不许瞒我一字,全为我好好说出来!

他仍然很害羞似的微笑着,告给我那件事情的一切经过。

旧事重提,显然在他这种人并不什么习惯,因此不多久,他就把话改到目前一切来了。他告我上一个月在铜仁方面的战事,本军死了多少人。且告我乡下种种情形,家中种种情形。

谈了大约一点钟,我那哥哥穿了他新作的宝蓝缎面银狐长袍,夹了一大卷京沪报纸口中嘘嘘吹着奇异调门,从军官朋友家里谈论政治回来了,我们的谈话方始中断。

到我生长那个石头城苗乡里去,我的路程尚应当有四个日子,两天坐原来那只小船,两天还坐了小而简陋的山轿,走一段长长的山路。在船上虽一切陌生,我还可以用点钱使划船的人同我亲热起来。而且各个码头吊脚楼的风味,永远又使我感觉十分新鲜。至于这样严冬腊月,坐两整天的轿子,路上过关越卡,且得经过几处出过杀人流血案子的地方,第一个晚上,又必需在一个最坏的站头上歇脚,若没有熟人,可真有点儿麻烦了。吃晚饭时,我向我那个哥哥提议,借这个副爷送我一趟。因此第二天上路时,这小豹子就同我一起上了路。临行时哥哥别的不说,只嘱咐他不许同人打架。看那样子,就可知道打架还是这个年轻人的快乐行径。

在船上我得了同他对面谈话的方便,方知道他原来八岁里就用石头从高处砸坏了一个比他大过五岁的敌人。上海那件事发生时,在他面前倒下的,算算已是第三个了。近四年来因为跟随我那上校弟弟驻防淑浦,派归特务连服务,于是在正当决斗情形中,倒在他面前的敌人数目比从前又增加了一倍。他年纪到如今只十八岁,就亲手放翻了六个敌人,而且照他说来,敌人全超过了他一大把年龄。好一个漂亮战士!

这小子大致因为还有点怕我,所以在我面前还装得怪斯文,一句野话不说,一点蛮气不露,单从那样子看来,我就不很相信他能同什么人动手,而且一动手必占上风。

船上他一切在行,篙桨皆能使用,做事时灵便敏捷,似乎比那个小水手还得力。船搁了浅,弄船人无法可想,各跳入急水中去扛船时,他也就把上下衣服脱得光光的,跳到水中去帮忙。照风气,一个体面军官的随从,应有下列几样东西:一个奇异牌的手电灯,一枚金手表,一支盒子炮。且同上司一样,身上军服必异常整齐。手电灯用来照路,内地真少不了它。金手表则当军官发问:护兵,什么时候了?就举起手看一看来回答。至于盒子炮,。用处自然更多了。我那弟弟原是一个射击选手,每天出野外去,随时皆有目标拍的来那么一下。有时自己不动手,必命令勤务兵试试看。但这小豹子既跟在我身边,带枪上路除了惹祸可以说毫无用处。我既不必防人刺杀,同时也无意打人一枪,故临行时我不让他佩枪,且要他把军服换上一套爱国呢中山服。解除了武装,看样子,他已完全不象个军人,只近于一个好弄喜事的中学生了。

我不曾经提到过,我这次回来,原是翻阅一本用人事组成的历史吗?当他跳下水去扛船时,我记起四年前他在上海与我同住的情形。当时我曾假想他过四年后能入大学一年级。

现在呢,这个人却正同船上水手一样,为了帮水手忙扛船不动,又湿淋淋的攀看船舷爬上了船,捏定篙子向急水中乱打,且笑嘻嘻的大声喊嚷。我在船舱里静静的望着他,我心想:幸好我那荒唐打算有了岔儿,既不曾把他的身体用学校锢定,也不曾把他的性灵用书本锢定。这人一定要这样发展才象个人!

他目前一切,比起住在城里大学校的大学生,开运动会时在场子中呐喊吆喝两声,饭后打打球,开学日集合好事同学通力合作折磨折磨新学生,派头可来得大多了。

等到船已挪动水手皆上了船时,我喊他:祖送,祖送,唉唉,你不冷吗?快穿起你的衣来!

他一面舞动手中那支篙子,一面却说:

冷呀,我们在辰州前些日子还邀人泅过大河!

到应吃午饭时,水手无空闲,船上烧水煮饭的事完全由他作。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回忆“我”强迫虎雏读书失败的教育经历,表明了“小豹子也只宜于深山大泽方能发展他的生命”的观点。

B. 虎雏在寒冬里主动去帮助水手扛船的这一细节,突出了他勇敢热情的性格特征,也饱含着作者对他的赞赏之情。

C. 我”与虎雏再次相遇,他与学校里的某些大学生迥然不同,我感受到了他身上保留的性灵美,心中不免庆幸。

D. 沈从文创作大量关于湘西的作品;是出于热爱故乡、讴歌美好人性以及批判青年知识分子情感勇气薄弱的目的。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虎雏”“小豹子”都是主人公祖送的特定称谓,运用比喻突出了他浓厚的野性气息。

B. 最文明的方法”“知识界伟人”均是反语,调侃了“我”曾试图改造虎雏的荒唐想法。

C. 打不死的,日晒雨淋吃小米包谷长大的人”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虎雏旺盛的生命力。

D. 文章在叙述与虎雏再次相遇的过程中引入地方民风的介绍,使内容丰富,有地域特色。

8. 文中两次写虎雏“害羞似微笑”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9. 矛盾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有力因素之一。《虎雏再遇记》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处有矛盾。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始皇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至汉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材料三: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四世有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所困,国日以蹙,去安邑而都大梁,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取偿,身遭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岂惩秦之祸A以谓B爵禄不能尽C縻天下士D故少E宽之F使得G或出于此也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指趁着,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的“因”词义不同。

B. 务,指致力于,与《过秦论》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

C. 本,指推究、推原,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本”字词义相同。

D. 焉,用作兼词“于之”,与《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瑀认为,八百诸侯与周武王约定共伐纣王,是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痛恨他。

B. 唐太宗认为,周施仁义、秦行欺诈,这两种不同的守护天下的方式影响了国运的长短。

C. 春秋末到战国,各国诸侯及卿相都争相供养各类人才,苏轼认为这会加重老百姓负担。

D. 在洪迈看来,若魏、齐等国能自守家园、睦邻友好,那么或许还能和强大的秦国抗衡。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2)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14. 三则材料都探讨了国家兴亡的原因,但角度各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陆游

西州落魄九年余,濯锦江头已结庐。

谁遣径归朝凤阙,不令小住奉鱼书

尘埃眯目诗情尽,疾病侵人酒兴疏。

寄语莺花休入梦,世间万事有乘除

[注]①诗人在蜀地任散职多年,颇适应蜀地生活,浑熙五年朝廷征召他还朝。②奉鱼书:恭敬地接受正式的任命诏令。鱼书,古代朝廷在新官员上任前会统一派发委任状和鱼符证明身份。③乘除:指事物的盛衰消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时间和空间起笔,既点明诗人贬谪生涯之久,又暗含着对往昔仕途生活的感慨。

B. 颈联以“尘埃眯目”喻现实困境,诗人的诗情因此受到摧残,身患疾病也使他无心饮酒。

C. 寄语莺花休入梦”运用拟人修辞,劝美好春景勿扰,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D. 尾联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入梦来”都写到“入梦”,但表达情感不同。

16. 这首诗的前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昨天,李老师应邀参加了在西安举办名人画展,其中有一幅山水之作,令人震撼,其山峰之高与绝壁之险,不由让她想起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与归有光皆借庭院植物寄托志趣,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___________来暗喻其对高洁品格的坚守,而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以“____________后使旧栏生辉,寄托人文精神的延续。

3)互文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古文字中的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小篆的字形上面是,表示屋顶;下面有4,表示几根小草;最下的,表示冰;中间还有一个。整个字形描绘的是屋顶之下,人躺在冰面上,(   甲   )。透过文字,仿佛能感到沏骨的寒冷。

在寒露节气时,大江南北,有饮秋茶、赏枫叶、品螃蟹、吃芝麻等不同习俗。①人们认为,不但菊花茶可以明目醒脑,还能够祈福消灾,是秋日最佳饮品。②北方的深秋,枫叶红遍山野,北京香山迎来一年一度的赏枫高峰期。③江南地区,则有无蟹不成秋的俗谚,这是因为螃蟹为了过冬大量摄取食物,储存了丰富的脂肪,此时的肉质最为肥美。④除此以外,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还有寒露吃芝麻来养阴防躁、润肺益胃。

在寒暖转化的季节,寒露牵动着人们内心最细腻的情愫。卢照邻《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再如宋之问《初到陆浑山庄》:          又如王昌龄《送十五舅》:           寒露与秋风、落叶、夕阳、虫鸣一起组成了秋天的协奏曲。如果说秋风、虫鸣带来听觉上的萧瑟与悲凉, (   乙   ),寒露带给人的则是触觉上的寒冷与凝重。正因如此,文人墨客笔下的寒露,常与人的衣物联系在一起,如王安石《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衣裳为帖身之物,寒露打湿衣衫,那种切肤的冷意更让人感到,在肃杀的天地之中,人是那样的微渺,孤独寂寥是那样的清晰。

愿我们在这枫红菊黄的斑澜季节里,体味自然的变化,轻抚内心的记忆,让心如露水般澄澈,迎接饱满而沉静的岁月。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幕愁衣单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A. ①④②③                          B. ①④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④③②①

19.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2. 请参照第一段对会意字“寒”的解释方式,任选一个会意字,对其构形逻辑作出合理的解释,揭示古人观察自然与生活的智慧。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成长而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青海省西宁市二中优质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