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文言阅读

文言阅读

常用文言实词例释50个120个实词之外的)

分享:杨老师 03-14 文言阅读 下载支付:2.00点

(一)按

“按”是形声字,小篆从手(扌)部,安声。表示用手压或摁。

【字义例释】

①用手压或摁。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司马迁《鸿门宴》)

②追究,查办。

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巡行,巡视。

例: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二)拔

“拔”是形声字,小篆从手(扌)部,犮(bá)声。表示拉出、抽出。

【字义例释】

①拔出,抽出。

例:项庄拔剑起舞。(司马迁《鸿门宴》)

②选拔,提拔。

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

③突出,超出。

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攻取,占领。

例: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拜

“拜”是象形字,金文左边是“手”,右边像麦子。指用手拔东西。表示拔。后引申指一种双手行礼的动作。

【字义例释】

①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双足跪地,低头,下与腰平,两手至地。

例: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授给官职。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就任,接受官职。

例: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四)报

“报”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执”字,像罪犯被抓住后戴着手铐;右边是“又”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押着罪犯听候判决。表示断狱,判决罪人。

【字义例释】

①答复,告知。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报复。

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

③报答,酬谢。

例: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

(五)比

“比”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两人并排。表示并列、挨着。

【字义例释】

①并列,挨着。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接连,连续。

例: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③勾结。

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④比较,较量。

例: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⑤比喻,比拟。

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⑥合。

例:行比一乡。(庄子《逍遥游》)

⑦及,等到。

例:比去,以手阖门。(归有光《项脊轩志》)

⑧近来。

例: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韩愈《祭十二郎文》)

(六)毕

“毕”是象形字,甲骨文像装有长柄的网。表示古代打猎时用的长柄网。后引申为完毕。

【字义例释】

①完毕,完成。

例: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②用尽。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列子·愚公移山》)

③完,完全,全部。

例: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归有光《项脊轩志》)

(七)表

“表”是会意字,小篆上边和下边合起来是“衣”字,中间是“毛”字,合起来指古代穿衣皮毛朝外。表示衣服的表面,后泛指外表。

【字义例释】

①外,与“里”相对。

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②标志,标记,设立标记。

例: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③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章。

例: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出师表》)

(八)并

“并”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地上并排站着两个人。表示并列。

【字义例释】

①并列,并排。

例: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林觉民《与妻书》)

②合并。

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吞并,兼并。

例: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④全,全都,同,齐。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一起,一齐,同时。

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⑥并且,连。

例: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蒲松龄《促织》)

(九)伯

“伯”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白声(古音相近)。表示排行第一。

【字义例释】

①古代兄弟排行伯、仲、叔、季,伯为兄弟中年龄最长者。(伯仲:不相上下。)

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②父亲的哥哥,伯父。

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陈情表》)

③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

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李密《陈情表》)

④古爵位名,五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三等。

例:晋侯、秦伯围郑。(《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十)薄

“薄”是形声字,小篆从艸部(即艹),溥声(古音相近)。表示草木丛生的地方。

【字义例释】

①草木丛生的地方。

例: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

②迫近,临近。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③薄,与“厚”相对。

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微薄,少。

例:不终岁,薄产累尽。(蒲松龄《促织》)

⑤轻视,鄙薄。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十一)步

“步”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上下两个“止”字(“趾”的本字,表示脚),像走路时两脚一前一后。表示行走。

【字义例释】

①步行;徒步行走,与骑马相对。

例: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司马迁《鸿门宴》)

②步兵。

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举足两次为一步。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④使……行走。

例: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屈原《涉江》)

⑤长度单位,历代有所不同,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十二)操

“操”是形声字,小篆从手部(即扌),喿(zào)声。表示握在手里。

【字义例释】

①拿住、握在手里。

例: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

②掌握。

例: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晁错《论贵粟疏》)

③从事。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蒲松龄《促织》)

④采取。

例: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操练。

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⑥操守、品德。

例:虽贾人,有贤操。(范晔《张汤传》)

(十三)策

“策”是形声字,小篆从竹部(即),朿(cì)声(古音相近)。表示竹制的马鞭子。

【字义例释】

①竹制的马鞭子。

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杂说(四)》]

②驱赶、驾驭。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杂说(四)》]

③拐杖。

例:夸父弃其策。(《淮南子·地形训》)

④拄(手杖)。

例:策扶老以流憩。(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⑤计策,策略,政策,办法。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同“册”。古代写字记事的竹片或木片,装订成册的叫“策”,有时作动词用。

例: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⑦一种议论文体。如《教战守策》。

(十四)陈

小篆  隶书  繁体楷书  简体楷书

“陈”字本来写作“陳”,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阝(在左)],東(即东)声(古音相近)。表示堂下至门的过道,后引申为陈列。

【字义例释】

①陈列、排列。

例: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陈述。

例:衡因上疏陈事。(范晔《张衡传》)

③陈旧的,时间久的。

例: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

④同“阵”。战斗队列;阵势,阵地。

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十五)称

“称”字本来写作“稱”,是形声字,小篆从禾部,爯(chēnɡ)声。表示称粮食重量的衡具,后来作“秤”。后引申为衡量、权衡。

【字义例释】

①衡量,权衡。

例:称财多寡而节用之。(《晏子春秋》)

②称呼,称作。

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杂说(四)》]

③赞许,称道,表扬。

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出师表》)

④显扬,著称。

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⑤音chèn,相称。

例: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

(十六)出

“出”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止”字(“趾”的本字,表示脚),下边是“”,像古人居住的洞穴。合起来指走出居住的洞穴。表示出去。

【字义例释】

①与“入”相对。

例:遂与之俱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发出。

例: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出现。

例: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

④卓越,超出。

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十七)次

“次”是形声字,甲骨文从“二”,吹(省去口)声(古音相近)。表示第二、下一等。

【字义例释】

①按顺序排列,等次,顺序。

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临时驻扎。

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旁边。

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十八)处

“处”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几”字,像小桌子;下边是“止”字(“趾”的本字),像人脚。合起来指倚靠着桌几休息。表示止息、停留。

【字义例释】

①停留,休息。

例: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孙子·军争》)

②居住。

例:幽独处乎山中。(屈原《涉江》)

③处于,处在。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六国论》)

④处置,处理,安排。

例:朝夕处事。(《国语·敬姜论劳逸》)

⑤相处,交往。

例:与贵酋处二十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⑥为,做。

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

⑦音chù,处所,地方。

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⑧音chù,时刻。

例: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十九)独

“独”字本来写作“獨”,是形声字,小篆从“犬”部(即犭),蜀声(韵母相同)。本来表示一种名为独的野兽,后来借用来表示单独。

【字义例释】

①单独,独自。

例: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苏洵《六国论》)

②仅,只有,只是,唯独。

例: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袁枚《黄生借书说》)

③难道。

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老年无子。如“鳏寡孤独”。

(二十)夺

“夺”是会意字,金文下边是“又”字,像人手;上边的外面合起来是“衣”字;里面是“雀”字,像小鸟。合起来指被捕捉在衣服里的小鸟挣扎飞脱。表示丧失。

【字义例释】

①耽误,丧失。

例: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②强取,夺取。

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司马迁《鸿门宴》)

③强行改变。

例: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李密《陈情表》)

④革掉,罢免。

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二十一)发

“发”字本来写作“發”,是形声字,金文从“弓”部,癹(bá)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发射。

“发”字又是“髮”字的简化字,音fà。“髮”是形声字,小篆从“髟”部,犮(bá)声(古音相近)。表示头发。

【字义例释】

①发射。

例: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②出发,派遣,派出。

例: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③发生。

例:至初六日变遂发。(梁启超《谭嗣同传》)

④征发,调发。

例: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发作,焕发。

例: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打开,展开,开掘。

例: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⑦抒发。

例: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⑧起用,发迹,被任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⑨暴露。如“东窗事发”。

音fà,[束发]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

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项脊轩志》)

⑪音fà,[结发]刚成年的时候。

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十二)伐

“伐”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人”字,右边是“戈”字。合起来指用戈砍人颈。表示击打。

【字义例释】

①砍伐。

例: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②攻打,进攻。

例: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

③声讨。

例: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陈亮《畏羞于君子》)

④功劳,功业。

例: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马迁《魏公子列传》)

⑤夸耀。

例: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十三)反

“反”是会意字,甲骨文下边是“又”字,像人手;上边是“厂”字,像山崖。合起来指用手攀缘爬山。“扳”的本字,表示攀援。后借用来表示翻转。

【字义例释】

①翻转,颠倒,反复。

例: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贾谊《过秦论》)

②相反,反对,反叛。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鸿门宴》)

③反而。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④反省。

例: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学记》)

⑤同“返”,返回,回来。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愚公移山》)

(二十四)方

“方”是象形字,甲骨文像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后借用来表示方位等义。

【字义例释】

①两船并列。

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方形。

例: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观书有感》)

③方圆,见方。

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归有光《项脊轩志》)

④方向,方位。

例: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⑤方法,办法,策略。

例: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司马光《赤壁之战》)

⑥道理。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先进》)

⑦正,正在。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⑧方正,正直。

例: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⑨才。

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二十五)赋

“赋”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贝),武声(韵母相同)。表示田地税收。

【字义例释】

①赋税。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收缴。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授予,给予。

例:田非冢茔,皆以赋贫民。(班固《哀帝纪》)

④创作,吟诵。

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

⑤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如《阿房宫赋》。

⑥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如赋、比、兴。

(二十六)苟

“苟”是形声字,小篆从“艸”部(即艹),句声(古音相近)。表示一种草名。后借用来表示苟且、暂且等义。

【字义例释】

①苟且,轻率,随便。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暂且,姑且。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

③如果,假设。

例:苟富贵,无相忘。(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十七)会

“会”本来写作“會”,是象形字,甲骨文上边像盖子,下边像底座,中间像在蒸东西。合起来指蒸东西要器盖相合。表示会合。

【字义例释】

①会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盟会。

例:遂与秦王会渑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见面,会面。

例: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司马迁《圯上老人》)

④机会,时机。

例: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⑤领悟,理解。

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⑥正好,恰逢,恰巧。

例:会其怒,不敢献。(司马迁《鸿门宴》)

⑦当然,必然。

例: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

(二十八)将

“将”本来写作“將”,是形声字,小篆从“寸”部,酱(省略酉)声。表示扶、持。

【字义例释】

①扶,持。

例: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②拿。

例:呼儿将出换美酒。(李白《将进酒》)

③音jiànɡ,统帅,率领。

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贾谊《过秦论》)

④音jiànɡ,带兵的人,将帅,将领。

例: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⑤音qiānɡ,请。

例: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⑥将要。

例: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二十九)矜

“矜”是形声字,小篆从“矛”部,今声。表示矛柄。

【字义例释】

①矛柄。

例: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贾谊《过秦论》)

②怜悯,同情。

例:愿陛下矜愍愚诚。(李密《陈情表》)

③骄傲,夸耀。

例:意气扬扬,若自矜诩。(方苞《狱中杂记》)

④[矜持]竭力保持庄重。

例: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晋书·王羲之传》)

(三十)进

“进”本来写作“進”,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隹”字,像小鸟;下边是“止”字,像脚。合起来指鸟行走只能向前不能后退。表示前进。

【字义例释】

①前进。

例: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进献。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超过,更进一步。

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庖丁解牛》)

④出来做官。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推荐。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司马迁《孙膑》)

(三十一)竟

“竟”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辛”字,像刑刀;下边像人突出头部。合起来指用刑刀凿人头。“黥”的本字,表示古代一种在犯人脸上刻字的刑罚。后引申为完毕。

【字义例释】

①完毕,终了。

例: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究竟,终究。

例: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竟然。

例: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司马迁《屈原列传》)

④[竟日]整日,终日。

⑤[竟书]写完。

⑥[竟学]学完,学到底。

(三十二)解

“解”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的外面像左右手,中间是“角”字,下边是“牛”字,合起来指双手剖开牛角。表示分解。

【字义例释】

①解剖,剖开。

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庖丁解牛》)

②脱去,解开,分开。

例: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蒲松龄《促织》)

③解脱,逃脱。

例: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史记·高祖本纪》)

④撤退,离散。

例: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史记·魏公子列传》)

⑤解救,消除,免除。

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⑥解释,解答;排解,化解。

例: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⑦理解,懂得。

例:a.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林觉民《与妻书》)

b.不求甚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⑧同“懈”,松懈,懈怠。

例:胡虏益解。(《史记·李将军列传》)

(三十三)居

“居”是形声字,小篆从“尸”部,古声。“踞”的本字,表示踞坐。

【字义例释】

①坐。

例:令女居其上。(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②居住。

例: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③处在,位于。

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积蓄,囤积。

例:奇货可居。(司马迁《吕不韦列传》)

⑤驻守,镇守。

例:广居右北平。(司马迁《李将军列传》)

⑥用在“有顷”“久之”的前面,表示过了一段时间。

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⑦平时,平日。

例: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三十四)论

“论”本来写作“論”,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侖(即仑)声。表示议论。

【字义例释】

①讨论,议论。

例: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判定,判罪。

例:会论虞常。(班固《苏武传》)

③文体的一种。如《六国论》《过秦论》。

(三十五)名

“名”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口”字,右边是“夕”字,合起来指晚上看不见,只能说出自己和别人的名字以便联络、交流。表示名字。

【字义例释】

①名字,名称。

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②命名,取名。

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③名义,名分。

例: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④名声。

例: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⑤有名的,著名的。

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三十六)逆

甲骨文右边和左下边合起来是“辵”字(即辶),表示行走;左上边是“大”字(像人形)倒过来,合起来指有人自外而入。表示迎面、迎着,与“送”相对。

【字义例释】

①迎击,迎战。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预先猜想。

例: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并序》)

③倒,反。

例: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④违背,触犯。

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叛逆。

例: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⑥旅舍。

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三十七)辟

“辟”是会意字,甲骨文右边是“辛”字,表示行刑;左边是“卩”字,像人跪着。合起来指对人行刑。表示刑法。

字义例释

①同“避”,躲避。

例: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退避,避开。

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司马迁《项羽之死》)

③罪,罪名。

例: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④召。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开,打开。

例: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归有光《项脊轩志》)

⑥批驳。

例:辟邪说。(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三十八)舍

“舍”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座房子。表示房屋。

【字义例释】

①音shè,房屋,客舍,宾馆。

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放弃,舍弃。

例: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③开释,释放,赦免。

例: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④停止。

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⑤音shè,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例: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⑥对自己的家或卑幼亲属的谦称。如“舍弟”。

(三十九)施

“施”是形声字,小篆从“”部,也声(古音相近)。表示旗帜飘扬的样子,后引申为施行。

【字义例释】

①施行,实行。

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②施加,施与。

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③设置,放置。

例: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范晔《张衡传》)

④用。

例: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延续。

例:功施到今。(李斯《谏逐客书》)

(四十)疏

“疏”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疋”字,像人脚;右边是“”字,表示出,合起来指出远门。表示相隔远。

【字义例释】

①疏通。

例: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

②分条陈述。

例: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蒲松龄《促织》)

③离间,使疏远。

例:王怒而疏屈平。(司马迁《屈原列传》)

④稀疏,稀少。

例: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

⑤粗糙的饭食。

例: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

⑥奏章,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如《谏太宗十思疏》。

(四十一)遂

“遂”是形声字,小篆从“辵”部(即辶),(suì)声。表示一种禾名,后借用来表示通达的路,后引申为顺利。

【字义例释】

①成功,顺利地完成,称心如意。

例: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诗经·氓》)

②养育。

例:遂而鸡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③终于,竟然。

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于是,就。

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四十二)通

“通”是形声字,小篆从“辵(即辶)”部,甬声(韵母相同)。表示通行。

【字义例释】

①通到,通向。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列子·愚公移山》)

②通畅。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通晓,精通。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杂说(四)》]

④沟通,疏通。

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⑤通报,传达。

例: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普遍。

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四十三)闻

“闻”本来写作“聞”,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的左面是“耳”字,右面是“又”字,像人手,下边是“人”字,合起来指人附耳谛听。小篆演变为形声字,从耳部,門(即门)声。表示听见。

【字义例释】

①听见,听说。

例: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②知道,懂得。

例: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③见闻,学识。

例: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庄子·秋水》)

④使……听到,传报。

例:臣具以表闻。(李密《陈情表》)

⑤闻名,著称。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名声,名望。

例: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四十四)延

“延”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行”字的省略,右边是“止”字(像人脚),合起来指走长路。表示走长路、延长。

【字义例释】

①延长,延续。

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贾谊《过秦论》)

②蔓延,扩展。

例: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苏洵《管仲论》)

③迎候,引进。

例:秦人开关延敌。(贾谊《过秦论》)

④邀请。

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陶渊明《桃花源记》)

(四十五)引

“引”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人挽弓的样子。表示拉开弓。

【字义例释】

①拉开弓。

例: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②拉。

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延长,伸长。

例: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④引导,带领。

例:引以为流觞曲水。(王羲之《兰亭集序》)

⑤持取,拿。

例:引绳而束缚之。(马中锡《中山狼传》)

⑥退却,避开。

例: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⑦引用。

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⑧延请。

例:引赵使者蔺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连续。

例: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

⑩序。

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⑪乐府诗体的一种。如《思归引》《箜篌引》。

(四十六)向

“向”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房屋的墙上开了一扇窗。表示朝北的窗户,后引申为朝向之意。

【字义例释】

①朝北的窗户。

例: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

②向着,朝着,对着。

例:夫妻向隅,茅舍无烟。(蒲松龄《促织》)

③奔向,趋向。

例:闻操已向荆州。(司马光《赤壁之战》)

④接近,将近,将要。

例: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先前,原来。

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同“响”,响声。

例:砉然向然。(庄子《庖丁解牛》)

(四十七)志

“志”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士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心意。

【字义例释】

①志向,心愿。

例:此其志不在小。(司马迁《鸿门宴》)

②记事的书或文章。

例: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标记。

例: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记述,记载。

例:《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⑤记忆力。

例: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司马迁《屈原列传》)

(四十八)众

“众”本来写作“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日”字,下边是三个“人”字,合起来指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表示人多。

【字义例释】

①众人。

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众多,多。

例: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一般的,普通的。

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韩愈《师说》)

(四十九)置

“置”是形声字,小篆从网部(即罒),直声。表示开网释放、赦罪。

【字义例释】

①放弃,丢下。

例: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鸿门宴》)

②搁置,放下。

例: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鸿门宴》)

③设置,建立。

例: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项脊轩志》)

④放置,摆放。

例: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⑤赦罪,释放。

例: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史记·淮阴侯列传》)

⑥安置。

例:别置一所以羁之,手足毋械。(方苞《狱中杂记》)

⑦置办,购置。

例: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班固《苏武传》)

(五十)致

“致”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攵”部(表示送),从至(表示到),至声。表示送达、送到。

【字义例释】

①送到。

例: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同“麾”)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到达。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③招来,引来。

例:以致天下怨谤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获得,得到。

例: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⑤致使,导致。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并序》)

⑥表达,表示。

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马迁《屈原列传》)

⑦意态,情趣。

例: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⑧尽,极,特别。

例: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范晔《张衡传》)

阅读全文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支付: 2点
常用文言实词例释50个120个实词之外的)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