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知识(《百合花》)
标题的作用
以茹志鹃《百合花》为例
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新颖、吸引人。
②起线索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百合花被在小说中穿针引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交代或突出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写百合花被,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
④揭示、深化小说主题。以“百合花”为题,突出了小说人性美、人情美的主旨。
知识点二: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思路: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别人的描述、作者的议论、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知识点三:小说中“我”的作用
以茹志鹃《百合花》为例
1.“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整个故事。“我”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也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
2.作品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致观察,有助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3.“我”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通过和通讯员、新媳妇的交往故事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
4.“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5.通过“我”富于浪漫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色彩。
知识点四:细节描写
概念: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如场景、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细节描写。
作用:①刻画人物性格。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的氛围)。④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衣服肩上的“破洞”是一个极具匠心的细节描写,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塑造人物形象
“破洞”是小通讯员羞涩、质朴性格的外在体现。他接新媳妇被子时慌张挂破衣服,这一细节既展现了他年轻战士的青涩与不善言辞,又凸显了他内心的纯真。同时,“破洞”未被及时修补,也暗示了他乐观洒脱的性格,不拘泥于小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2)推动情节发展
“破洞”成为贯穿小说的线索。它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如通讯员回团部时“我”对“破洞”的牵挂,以及他牺牲后“破洞”仍未缝补,这些细节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也为后文新媳妇缝补“破洞”、献出百合花被的情节做了铺垫,使故事更具连贯性和张力。
(3)深化主题表达
“破洞”的修复过程象征着军民之间情感的升华。新媳妇通过缝补“破洞”,不仅修复了与通讯员之间的关系,更体现了人民群众与解放军的鱼水情深。这一细节将个体情感与宏大主题相结合,以小见大,深化了小说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讴歌。
知识点五:环境描写
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推动情节的发展。
*渲染故事的环境氛围。
*深化小说主题思想。
*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知识点六:次要人物的作用
以茹志鹃《百合花》为例
①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其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对乡干部的描写,体现了他工作上的事苦与认真。
②描写乡干部,为新媳妇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衬托主要人物。
④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知识点七:散文化、诗意小说特征
故事情节淡化: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完整的情节发展脉络,缺少戏剧性冲突;选取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片段特写的形式呈现。
虚化人物:散文化小说中少有对人物性格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缺少丰富化和个性化的鲜明特征。而且一般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物,常常无主次之分。
营造意境(特定的环境情韵):散文化小说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所谓“气氛”,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突出情调:主旨较含蓄,多是通过“气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