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

信息类文本阅读 (5)论述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分享:杨老师 11-16 现代文阅读I 下载支付:1.00点

(1)论点

论点是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证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考查着力点:(1)分析文本的论点和分论点。(2)分析文本所用的论证方法。(3)分析文本所用论据的作用。

 

【设问形式】

    形式一: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观点的一项是。

    形式二: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式三: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观点的一项是。

 

【必备知识】

    论证方法主要是以下八种: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理论论证。

 

作用:

1.事实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2.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3.类比论证: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5.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6.因果论证:论证过程有主有次,有面有点,有详有略,既准确又精炼。

7.引用论证: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8.理论论证:能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答题步骤】

客观题:

第一步,统观全文

精读原文,把握文章整体结构,题文对照,初步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二步,分析题干和相关的文本内容

明确题目具体要求,厘清初步答题思路,并从文中找出论点、论据及其在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进一步细化各自的作用。

第三步,对应验证

对照题目选项和上一步所分析的结果,确定最终答案。

主观题:

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观点

精读原文,把握文章整体结构,题文对照,初步明确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第二步,统观全文、组织答案

明确题目具体要求,厘清初步答题思路,并从文中找出论点、论据及其在论证过程中所使用的论证方法,进一步细化各自的作用并组织好答案。

 

 典型真题

 

【题目】

(2024高考全国甲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矛盾。发达国家过于强调“公海自由”原则,希望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开发更多的公海资源。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公海作为人类共同财产的原则。如果公海被确定为人类共同财产,那么它就不得被占有,所有国家共同参加公海管理,积极分享公海开发中获取的利益,并保障公海只用于和平目的。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总的来说,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

在地区和双边层面,由于相关成员在海洋利益方面拥有更多的交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如果某个地区内或者两国间存在海洋权益争端,应该致力于让局势降温,避免引发军事冲突,为海上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安全的环境。地区大国和地区性的安全架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其二,建立高水平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充分发挥海洋作为运输大动脉的作用,提升两国间或者地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水平。其三,对两国或者本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开展联合行动,保护海洋资源、打击海上违法犯罪以及联合进行海上搜救等。

(摘编自宋伟《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与新的海洋文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着眼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 文章用了较大篇幅讨论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

C. 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D. 文章围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开,分析问题时注意区分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答案】

2.D【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A.“主要论述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错误。文章开头先说明了海洋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而正文主体部分主要论证的是如何实现目标,也就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着眼点,即怎么做的问题,可见主要论述的并非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愿景。

B.“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错误。选项中的“这些”指“海洋的发展和生态环保问题”,讨论的目的在于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可见并非“凸显了这些问题的优先性”理解偏颇,曲解文意。

C.“以证明公海是人类的共同财产”错误。第四段对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主张,是为了得出“人类共同财产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海环境和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愿景来说更为可行”,进而归结到:全球层面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应着眼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制度体系,故选D。

【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生态正义”主要指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正义关系的一种理论主张。它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反思的产物。生态正义的流行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不无关联,并以环境伦理学中的主潮——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代言人。有鉴于自然已伤痕累累,并以各种方式如生物多样性消失、植被退化、土壤破坏等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还我公平”则被非人类中心主义视为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呼唤。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流派,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奈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不遗余力地将生态危机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其将人置于中心地位,而不考虑非人类生物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其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才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基于此,赋予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承认其内在价值,并让人类对其讲义务和道德,就成为这些流派的理论旨趣,并希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然不被人类奴役和破坏的目的。

环境正义虽然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环境正义诞生于美国,是由广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低收入阶层组成的环境弱势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环境正义主张“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文化、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应得到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缺乏政治或经济的力量而被迫承担不合比例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对环境善物与恶物的公平分配是环境正义追求的首要目标。此外,它还强调人们在环境事务中应拥有参与权和知情同意权(参与正义);主张社会应对人们的独特性,尤其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做到心理和文化上的承认认同(承认正义);以及认为社会应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行为或决策是否促进了人们生活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能力正义)。也就是说,环境正义是“集分配正义、参与正义、承认正义和能力正义为一体的综合性框架”。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关注的对象虽同为“环境”,但二者对“环境”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想象。生态正义意在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关心的是外在生态大环境的安全,也即荒野、湿地、国家公园和濒危物种不受人类的过度干预和破坏。环境正义旨在强调人类在环境事务上的公平公正,关注的是身边“小微环境”,也即人们“工作、生活和玩耍”的地方免遭环境不正义行为的侵害。

(摘编自戴小俊、温作民《差异与演化:正义论域下的环境正义与生态正义》)

材料二:

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生产方式的任何变迁都不会改变资本逻辑的性质,相反会不断激发资本增殖对“供求两端”的全球统治力,生态殖民化愈演愈烈。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恶化、土壤退化、物种减少、森林锐减、毒害物质跨国转移、恶性流行性病毒大流行等全球问题愈发严重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态环境。这一严酷现实也引发西方社会的广泛忧虑和讨论,形成了种类繁多甚至相互歧向的生态正义思想。整体而言,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大致形成了以主张“生态优先和自然价值”为主题的生态中心主义、以维护“人类社会内部的环境权益”为主旨的环境正义理论和以推动“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谐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正义理论三种理论进路。客观地讲,由于三种理论产生于浓烈的问题意识,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依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在学术层面,生态中心主义是第一个尝试重构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基础的思想流派,期望从根本上实现对人类中心主义秉持的“征服自然”思想的道德责难和伦理超越。环境正义对人类社会内部的环境权益分配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对完善现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分配体制具有参考价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阐释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和资本增殖的反生态逻辑,深化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现代性视域。在实践层面,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在谋求政治革命、塑造生态理念、调节社会生产、抑制异化消费、打破资本垄断、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样从正反两面给予我们启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生态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有效驾驭资本,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如何更好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正义,必须在超越西方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正义发展路径。

(摘编自王岩《生态正义的中国意涵与逻辑进路》)

 

对点练习】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环境正义”理论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界,并且深受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

D.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并平等地承担生态治理义务。

【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环境正义主张……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可知“环境正义”的观点主张。

ABC三项说的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适合作为“生态正义”理论的论据,不能作“环境正义”理论的论据。D.阐述的是环境平等,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环境正义”理论。故选D

阅读全文
信息类文本阅读 (5)论述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