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I

现代文阅读I

高考信息类文本选择题备考策略

分享:杨老师 03-16 现代文阅读I 下载支付:0.00点

【考情透视】

1.选文考查形式呈现多样化。

既有单一文本(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也有复合文本(如2023年新课标Ⅱ卷、2024年新课标Ⅰ卷、2024年新课标Ⅱ卷);复合文本一般给出两则材料,也可以是三则材料。

2.选材高擎思想大旗,引领时代潮流。

2023年新课标Ⅱ卷材料一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关于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启发广大青少年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2024年新高考Ⅰ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启示我们“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新课标Ⅱ卷的《<月背征途>推荐序》引导学生从航天人的奋斗中,感受时代的奋进潮流。

3.试题命制呈现考教结合风向。

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料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新课标Ⅱ卷关联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与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的相关内容。2024年新高考Ⅰ卷关联选必上第一单元的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研习内容,体现教考结合的取向。

4.试题不断创新,力避机械刷题。

2023年新课标Ⅱ卷第4题对材料二最后两自然段中词语“敲诈”“斗智”“拷问”的使用进行考查,简析其作用,这要求学生要有文本意识,以分析词语作用的形式,从而考查费孝通论述类文章的语言特点。

 

【解题步骤】

在解答问题之前,首先要对题干和选项进行仔细审查,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精准定位关键词,对常见陷阱保持警惕,并根据题意排除错误选项和不符合要求的答案。

科学答题详细步骤(带着问题去阅读)

(1)【一看】即看题——建立题与文本的关联问题——关键词筛选,题文信息逐一比对。①确立关键词,回归原文定位。②详阅各选项,于原文中寻找相应内容区位。

(2)【二看】看正文——把握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回归原文定位,找依据,确定选项。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①对于关键名词术语的阐述。

②留意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性词语,以及具有指代意义的词汇。

③关注关联词的使用。

④识别中心句、要点句及过渡句。

⑤理解特殊句型,如判断句或具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以及疑问句等。

 

【常见设误陷阱】

设误陷阱1:曲解文意

选项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错误地分析和概括。判断时,要仔细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部分词语,从而改变了原文意思。

例1(2023·新课标Ⅱ卷,T1—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

[原文](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材料二第三自然段)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

【解析】“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说法有误,曲解文意。结合“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分析可知,社会科学只是没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并不能说不能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从材料二第三自然段来看,如果达到了某些条件,社会科学也是可以通过实验展开研究的。

 

设误陷阱2:说法绝对

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是绝对的情况。判断时,只要选项中出现了“只要……就……”“只有……才……”一类的关联词,都要考虑其说法的绝对。

例2(2019年全国卷Ⅰ第1题A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解析】原文第二段是“只有……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而A项将其改换为了“只要…就能…”这一充分条件,说法过于绝对。

 

设误陷阱3:无中生有

选项增添了原文没有的信息,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判断时,须看原文有无此说法,或有无此说法的充分依据。

例3(2019年全国卷Ⅰ第3题D项):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解析】原文末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强调是“精”,而未提到说“少”,所以D项“也应少而精”中的“少”属于无中生有。

 

设误陷阱4: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如以部分代整体、以特殊代一般等。判断时,要特别留意表示数量、范围、程度等的修饰、限制词语。做题时,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一要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例4(2020·新高考Ⅰ卷,T1-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

[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解析】选项以偏概全。从原文看,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有两个原因,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二是“治学的基础”,选项只强调了“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一个方面。

 

设误陷阱5:偷换概念

选项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做题时,要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要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例5(2021·新高考Ⅱ卷,T1-A)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

[原文]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解析】选项偷换概念。由“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的影响”来看,应当规范的是青年的“网络行为”,而并非“网络”。

 

设误陷阱6:张冠李戴

选项故意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做题时:(1)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2)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3)要留意文中代词的指代,如,之、其、此、这等,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例6(2023·新课标Ⅰ卷,T1—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

[原文]“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

【解析】选项张冠李戴,“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说法有误。从文中看,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设误陷阱7: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故意把“因(果)”错断为“果(因)”;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选项中一旦有“因此”“因为”“所以”之类的关联词,都要注意辨析是否存在因果混乱。

例7(2019年全国卷Ⅱ第2题D项):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原文对应点:第三段“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

【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让杜甫“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的原因是“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而非“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常见陷阱8:混淆时态

就是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说成既成事实,或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或相反。判断此类选项,要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表示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等,看是否出现混淆时态的现象。。

例8(2024·九省适应性考试,T1—A)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    )

[原文]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解析】混淆时态。选项中“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错误,这里的“后者”指游牧型畜牧业。原文是说“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可见选项中“早于”说法错误,时间不对应,混淆了时态。

阅读全文
高考信息类文本选择题备考策略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