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一定的材料所表达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想倾向,表现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是褒扬还是贬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扬还是反对等。具体体现为在句、段、文章中,作者对具体的事、物、景、现象的看法和态度等。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与“概括”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纳在一起,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设问形式】
形式一: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式二: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式三: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形式四:下面这段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方法技巧】
答题的时候,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应用查找到的有关词句与选项对照,辨别、比较、筛选,通过分析进行取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要领是:
一、从全文中筛选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信息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比较文中不同的内容表述,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两种方法:
(1)正反对比:要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
(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这要仔细辨析,方可取胜。
在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时,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信息类文章,语意是单一的,但不见得总是直白的,有时也讲究一点含蓄,一点形象。树立文章体式的观念,明白不同体式的特点,在阅读时就会采取不同的理解策略。
(2)从提供的语言材料中查找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要注意话题范围。一篇文章有话题的范围,一段文字也有话题的范围,这在阅读时要心中有数,一般来说,高考阅读题在选材时,要尽量做到话题的范围集中,有时候高考命题对原材料大段地删减,是因为文字长,观点不集中。最终呈现在考生面前的是几百字的内容和话题相对集中的文字。
(3) 抓行文思路,掌握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作者创作一篇文章,总有他的思路。一般情况下,掌握了一篇一段的思路脉络,也就对全篇理解了。文章有写作的思路,而阅读解答试题也有思路脉络可寻。首先是正确理解语义的问题;进一步则是能够根据不同的要求,筛选出关键性的语言信息;再进一步,则是对这些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必要的结论。语义理解、信息筛选、综合加工,这就是阅读解答试题时的思路脉络。
(4) 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写作背景。有时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倾向、成长过程、思想风格,会影响作者的观点认识。而文章的时代特点、背景材料也可以间接影响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这就是“知人论文”和“知时论文”。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在考场上只能通过阅读材料来把握。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等来体现。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也很重要,有时阅读材料会给人以提示。
(5) 审题要认真仔细,从试题信息入手。试题题干中常常会指出阅读范围、解题思路、角度及要求,有时选文还有注释或附记,甚至选项中也有某种暗示。
【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把握
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二步,查找评论文字,作出判断或概括
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在一般信息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典型真题
【题目】
(2024高考新课标I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
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要把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
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
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
(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分)
【答案】
5.①要有全面、宏观的视角,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要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世界局势的变化;②要客观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盲目乐观或悲观;③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④要对战争的不同阶段有清晰认识和科学分析,既不幻想速胜,也不失去信心;⑤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把握战争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①从全局视野看,材料一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材料二批判“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可以得出:要有全面、宏观的视角,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要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世界局势的变化。或:要从世界整体局势出发考虑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局部利益或冲突,而是要看到长远的、全球的联系和影响。
②从辩证思维看,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下及持久作战下的劣势和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优势,批判了“速胜”论和“亡国论和妥协论”。可以得出:要客观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盲目乐观或悲观。或:分析问题时,应运用辩证法,既要看到表面的强弱对比,也要深入分析背后的人心向背、正义非正义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随时间推移可能发生的变化。
③从人民立场看,材料一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材料二“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可以得出: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或: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根本,无论是在军事斗争还是社会发展中,都要依靠和发动群众,实现真正的全民动员和参与。
④从动态评估看,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进行整合,可以得出:要对战争的不同阶段有清晰认识和科学分析,既不幻想速胜,也不失去信心。或: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局势的判断不应静态不变,而要考虑到各种变量和趋势,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做出灵活应对。
⑤从科学预见看,材料一预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认为这场战争“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材料二“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可以得出: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把握战争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规律。或: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预见,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保持战略定力和战术灵活性。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五千年华夏文明,有一个字贯穿始终,那就是“福”。“福”是中华民族的深沉文化基因,反映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福”的文化象征、心理寓意极其丰富,伴随着时代变迁,“福”的思想内涵不断演变、拓展,并逐渐有了新的定义和解读。
从甲骨文字形看,“福”代表着祭祀、祈福。祈愿祝福是“福”的文化内涵核心,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理想社会执着追求的文化表征,这一基本意义和精神追求至今未变。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精神观念的升华,“福”的内涵发生了明显拓展。“福”起先是“腹满”的意思,后因跟“富”为同源字,表示家富则有福;后来又演化出“禄”,代表着社会地位升迁为福。《尚书·洪范》提出“五福”概念,将长寿、富足、健康心宁、好德、善终都视为“福”,将“福”的内涵予以扩大和具体化。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都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由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福”象征着幸福、吉祥、健康和祝福的状态,涵盖了个人及整个社会的美好愿景。后有学者对古代“福”字的内涵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阐述了当代幸福人生的意义和标准,即富足、健康、平安、修德、繁衍、和谐。从以上释义可见,“福”与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密切关联,既有对当下的感受,也有对未来的盼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福”是一种情感渴望、文化认同和行为习惯的结合,体现了个体在传统文化中所寻求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心理内涵之一。从内容维度来看,个体对“福”的追求不局限于生活富足层面(物质福,如富足),也体现在精神和情感的满足上(精神福,如幸福)。从时间维度来看,个体对于“福”的感知,包括对当下的心安的体验(当下福,如心宁)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未来福,如祈福)。从主体维度来看,个体对“福”的期待不仅有个人的祈愿(个人福,如出入平安),也有对和谐社会的憧憬(社会福,如国泰民安)。
“福”文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包含着认知和体验两个方面。从认知层面来看,“福报”观念让人们主动做出“受弱、不争”的亲社会行为,在逆境中更乐观、灵活和积极,更愿意接受一时的困难和牺牲。如秉承“吃亏是福”观念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先做出吃亏、让步,互动方往往会予以感戴、尊重、人际接纳等积极反馈,这有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从体验层面来看,个体的情感体验包括对“福”所产生的幸运、吉祥和幸福等相关情感的认同和体验。个体可能会因为体验到“有福”带来的愉悦、满足和安心感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拥有更乐观的情绪,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都得以提升;也可能因为觉得“无福”而丧失积极性,流露出更悲观的情绪和生活态度。由此,“福”很可能是一个包括认知和体验的3轴6维度的结构(见下图)。
“福”的心理结构
随着时代发展,“福”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需要我们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其促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和谐文明发展的文化魅力与永恒价值。目前关于“福”文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资源转化利用的路径、宣传路径及其在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应用等,未能在时代高度上明确回答当下人们对“福”的理解是什么、“福”有何具体价值。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挖掘“福”的心理结构和意义,探讨其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决策的影响,为“福”观念和利他奉献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有效性提供证据,更好地推动“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讲好中国“福”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摘编自陈丽君李纾《“福”的心理结构与社会功能》)
材料二:
我国地域辽阔,加上历史悠久,人群分布广,故上古时期“福”字的表达样式多种多样。“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具有图画性的特点。下图商代甲骨文“福”的左边是一个人(两只“手”)抱着酒坛子(酉),准备虔诚地把它放在祭台(示)上。在古人看来,“福”是通过以酒来祭神祈求天神的保佑,赐予他们福气。所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说:“福,佑也。”
商代甲骨文
汉字的形态还因记载介质不同而出现多样化,如镌刻在钟、鼎上的称为钟鼎文(金文),镌刻在石头上的称为石鼓文,镌刻在陶器和砖头、瓦片上的称为砖瓦陶文。福文化早期的观念也渗透在这些器物上。记载介质有如生活的环境,无论环境怎样改变,“福”字总会寻找到适合的表现形态。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9年度重点项目“汉字阐释的理论构建与汉字文化的普及”的阶段性成果中,就集中以“福”字为例,梳理了它在甲骨文、金文发展阶段纷繁多样的表达形态。
金文阶段的“福”字,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有的是将该字的结构左右互换;有的还省去了捧酒樽的两只“手”,酒樽的样子也变了;有的在上头还加上房顶屋盖,表示在室内敬神祈福;有的“示”放到酒樽之下,两边平添了两个背对背的人,等等。在金文中,“福”字的图绘成分相对减弱。到了秦代的小篆,酒坛子讹变为“畐(fù)”,祭台的“示”依然保留,以表意,“畐”表音,从此“福”字成为了会意和形声皆备的复合字了。以后便以这一小篆的构形作为基文,发展成为隶书、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福”字字形演变
(摘编自林焱《“福”字渊源》)
【练习】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的内涵在《尚书·洪范》中被扩大和具体化,长寿、富足等“五褔”概念成为后人认知“福”的基础。
B.个体对“福”的感知和体验是复杂的,可以从内容、时间、主体等多个维度对“福”的心理结构进行分析。
C.秉承“吃亏是福”等“福报”观念的个体更积极、乐观,愿意主动吃亏、让步,懂得感戴、尊重和人际接纳。
D.尽管“福”字的表达形态随着时间和记载介质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但其基本意义和精神追求保持至今。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有一定局限性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中国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有像《山海经》这样涉及自然的神话记录、有像《徐霞客游记》这样有关山川河流人文风物的考察记等,但都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大的区别。
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下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诚然,中国现今的生态文学现状,似乎还更多处于呼唤人们树立与自然共生、收敛一己物质欲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阶段,偏向于现场直观传输,还缺乏更加深远精湛的思考表达。在我看来,生态文学应当是人类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修正改变,是人类跳出自身中心藩篱,主动调整已有成法,融合大自然法则的新的伦理建设和行动出发。
(摘编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一次变革与革命》)
材料二:
生态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生态文学创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在各个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高度。
首先,生态文学是反映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文学样式,回答的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这一永恒问题。人与自然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生态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目前,我国生态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已经形成多重的角度,为读者提供了审视人与自然共生关系的多元视角。但如何在作品中进一步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构建起人与自然深入的双向互动关系,仍然存在深入探索、不断实践的空间。
环境保护是我国生态文学书写的一个突出主题。一些作品书写环境破坏所产生的严峻后果,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呼唤人们树立起生态伦理观念。不少生态文学作品注重探讨人类行为背后的伦理选择,多将自然环境作为表现主体,多从真实、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入手,书写人类行为影响下的自然环境发展状况。在环境保护意识主导的创作中,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掠夺等生态问题时,人类如何承担起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是这些生态文学作品探讨的首要内容。但这里存在一个亟待提升的问题,即人类往往处在客体地位,是创作者疾呼环境保护的一个文学符号,人类个体行为的深层动因没有得到全面阐释,人与自然之间尚未完全构建起深入的双向互动关系。
其次,“天人合一”是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文化思想源泉。作为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为现代生态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种哲学思想影响着生态文学的创作内容和表达深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乏对自然生态的描摹与赞美,这些作品形成了蕴含丰富生态思想的传统美学表达,为生态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审美经验。
从《诗经》《楚辞》中的借物喻情,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再到王维自然空灵的理想世界等,自然万物成为重要的文学意象符号,山水田园始终是文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守望、相互慰藉,蕴含着独属于中国的生态美学特色。注重营造意境,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创作方法,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是当下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如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就以优美的语言、空间的留白,描绘了一幅关于额尔古纳河两岸壮美风光的画卷,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融进空灵、悠远的意境之中。
此外,民间资源为生态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不少民间神话故事蕴含着人类的生态意识,蕴含着人与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当下的生态文学创作可以有针对性地盘活这些民间资源,通过有效转化与创新,进行重述和新编,“老树发新芽”,使之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新的人文内涵。
再者,好的生态文学作品,应该以情感介入的方式,在文本中实现人、自然与文化三者之间的融合,在表达效果上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振。这种情感机制要求有细腻的表达方式与必要的文学想象。这就需要当下的生态文学创作不断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诗性表达,因为对自然生态的书写是生态文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在人物塑造上,应该注重时代性与经典性。创作者要具有塑造时代新人的意识,推出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物形象,打破“二元对立”的脸谱化刻板模式,超越对人物外在行为表现的描绘,深入挖掘内心世界,深刻描写人物的思想轨迹与情感历程,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感。此外,生态文学创作还可以创造性地融入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如有效借鉴科幻文学丰沛的想象建构和面向无限未来的广阔视野,从而为传统的生态文学格局敞开一扇新的窗户。
(摘编自胡哲《生态文学提升创作质量的着力点》)
【练习】2.两则材料都提到“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但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懂得感戴、尊重和人际接纳”错误。根据材料一“秉承‘吃亏是福’观念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先做出吃亏、让步,互动方往往会予以感戴、尊重、人际接纳等积极反馈”,可知“感戴、尊重、人际接纳等"是“互动方”对“秉承‘吃亏是福’观念的个体”作出的“积极反馈”。故选C。
2.①材料一引述“天人合一”意在对比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在伦理主张、目标上的区别,以突出后者的全球视野。②材料二引述“天人合一”意在强调天人合一思想给生态文学提供思想源泉和创作启示,从“怎么做”的角度探讨提升生态文学创作质量的着力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中国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但都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大的区别”“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下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可知引述“天人合一”说明了传统文学与如今的生态文学伦理主张和目标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比以突出强调生态文学具有全球视野,能实现人与自然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
②根据材料二“‘天人合一’是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文化思想源泉”“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为现代生态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种哲学思想影响着生态文学的创作内容和表达深度”“这些作品形成了蕴含丰富生态思想的传统美学表达,为生态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审美经验”,可知引述“天人合一”,说明它是我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传统文化思想源泉,影响着生态文学的创作内容和表达深度,为生态文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富有启发性的审美经验,可以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创新发展生态文学。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