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

作文热点主题:“文化自信”

分享:杨老师 05-24 写作素材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留言

【模拟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红楼梦》在日常生活的细腻叙写中寄寓作者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深刻思考。它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当你逐渐有所领悟,它便能吸引你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摘自语文高中教材《红楼梦》导读)

2.  当代经典阅读,“阅读”这两个字,用“传习”比较好。“阅读”有注重知识的倾向,“传习”经典的目标,主要在于修养身心,要把获得知识与修养身心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把经典当作知识性的文本来看。                    

 ——(摘自《光明日报》对李景林教授的访谈)

3.  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就文字而言,文言文和白话文有相当的距离,就内容而言,《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权术心机,《西游记》主讲佛法,《红楼梦》深奥的“色、空、幻、灭”主题,孩子心智不甚成熟,都无法充分理解。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

——(摘自秦春华《“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

学校计划举办“传习经典”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学生家长),张先生(文史专栏记者),何老师(高中语文教师),黎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高中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切题立意】

1.传习文学经典,修养身心。

2.“传习经典”,要有选择性。

3.传习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4.阅读经典,传习优秀文化。

5.传习文学经典,领悟社会人生。

【偏题立意】

1.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偷换概念,跑题)

2.传习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同上)

3.阅读练就不一样的自我。(扩大范围,偏题)

从阅读经典走向传习经典

各位嘉宾、各位观众:

大家好!我叫黎明,是振华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很高兴在此与诸位交流思想。我发言的题目是“从阅读经典走向传习经典”。

我想谈谈我对经典传习的认识。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其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这个道理特别适用于我们的经典阅读。“阅读”这两个字,用“传习”比较好。“阅读”有注重知识的倾向,“传习”经典的目标,则主要在于修养身心,要把获得知识与修养身心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能只是把经典当作知识性的文本来看。

从阅读经典走向传习经典,就是说要学会在阅读中观察社会、思考人生。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引领我们透彻观察和深刻思考社会人生。读《红楼梦》,如果只关注知识,那就是本末倒置。我们读《红楼梦》其实是在读曹雪芹这个人,在读这个人的才学、眼光、识见乃至胸襟气度,深入到这个人的灵魂深处去体悟他生命的大悲哀;我们读《红楼梦》,其实是在读一段历史,那就是钟鸣鼎食之家,在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中,呼啦啦似大厦倾,落得个茫茫白雪真干净……

从阅读经典走向传习经典,要把获得知识与修养身心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经典,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大学》是立本,示人为学之规模;《论语》是亲切,指示功夫在日用家庭之间;《孟子》是养气,一生坚守其志;《中庸》是究其精微。所以儒家经典的“不刊之鸿教”意义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事、读书、做人。也就是说,既要修为己之学,也要成己、成人、成物。

从阅读经典走向传习经典,在阅读中增强文化自信。

各位嘉宾,经典不仅是一部部典籍,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它流淌着华夏儿女的思想与情怀,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与智慧。经典著作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符号,其中体现出来的是自强不息、爱国奋斗的民族精神,体现出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诗词文化……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这厚重的文化更是被书写在了一部部经典著作中。阅读这样的经典,自会有一份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在心中。 

传习经典是否有年龄区分,从我个人的切身体会来说,只要有阅读的渴求,早些传习经典著作也无妨。古人云:开卷有益,更何况经典。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早在初中时期,我就在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完了四大名著。当时,我对有些内容不甚理解。随着我阅历的增加、学识的增长,之前不理解的逐渐理解,认识肤浅的也变得深刻。此外,常读常新,还让我有了新收获。

各位嘉宾,开卷有益,从阅读走向传习,传习经典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考场范文】

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

一考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与时俱进的步伐,一些城市的街道已不满足于古老的地名,而加入了浪漫的“洋文化”。不仅新修的大街,就是普通的古街道、幽深的小巷也改为焕然一新的“洋地名”,这背后反映的是地方对经济的追求,亦是百姓对民族文化的否定。

地方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

老地名替换,是地方有关部门的决定,他们希望通过改换地名来提高地方土地价值,使老地方“焕然一新”,刺激游客及当地人的更多关注,以此提高经济效益。那么,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确定这样的改动会产生好的影响呢?“一招鲜”不可能“一世名”,这是一种短视。

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崇尚“洋品牌”,似乎一串字母或由个性符号构成的品牌就档次更高。这种盲目跟风的消费心理铸成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基础,随之成为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的“风向标”,纷纷将许多民族品牌换成了稀奇古怪的外文品牌。甚至有些地方名胜景点也取个“洋名”引得游客先睹为快,良好的效果对地方旅游消费经济提供了灵感,更换地名以“改头换面”源于经济效益的冲动。

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而非“抱残守缺”。

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民族文化,记载着古代地理人文,有时,一个地名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民族的魂魄。如若洋化,便是对历史的否定,对民族文化的否定,长此以往,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将成为无根之浮萍。

正如不断掠夺中国文化历史主权的韩国,因为对自己历史的质疑和不自信,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去寻找牵强的历史依据,来填补民族文化自信的空缺。而古老的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拥有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丰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反映在古迹中,反应在节日里,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来相信我们的“老地方”,更具有民族人文价值,更是民族的根。

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独一无二的“老地方”成为一道流传千古的金字招牌。

要想吸引人群,“改个洋地名”是个馊主意,鼠目寸光;不如着手从历史的角度不断深入探究古老地名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古地名在对外文化、经济交往的地位、作用,既丰富古老文化,也能与时俱进;也可将老地名的故事书写在地名旁,增添适量标志建筑,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名洋化,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和地方特色的亵渎,我们要相信自己民族的悠久历史,相信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踏着民族自信,昂首向前,才能踏出一条康庄大路,通向“中国复兴梦”!

【亮点评说】

本文的现实意义很强,从当下一些城市的街道改成洋地名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指出其背后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百姓对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并进一步剖析其实质:地名“从古变洋”,既是地方有关部门之过,亦是百姓之愚;坚守古地名,就是坚守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最后指出解决方案,深入探究老地名的历史文化,让“老地方”成为金字招牌。文章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层深入,体现了考生思考的深度。

 

【素材积累】
1.名言名句

①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

②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③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徐特立

④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习近平

⑤我们要有经常讲的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的自信它应该反映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以及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行动、我们的理想之中。——彭凯平

⑥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刘怀丕

2.热点素材

王蒙眼中的文化自信

年满83岁的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最近在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王蒙谈文化自信》出版座谈会上,讲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期待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王蒙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做到文化自信?为什么不能不自信?我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扶正、补缺、去邪的作用。王蒙认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
    所以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在世界文化的范畴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在当代文化领域,我们努力争取进入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濡以沫、融会贯通的美好境界中去。是否,随之而来的是将迎来中国文化中的“古典主义”的复兴?
【深度解读】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文化自信,应当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
3.背诵语段

①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没有中断,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华民族早就懂得“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禀赋和生存耐性。正是中华文化既坚守根本又不断与时俱进,才使得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绵延至今。

②文化自信思想理念的确立,不是偶然的、随意的,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大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综合国力大增、人民生活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物质世界的巨大变化也必然影响和投射到精神世界上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丰富。正是在这样的情势下,历史人物文化热、古代地域文化热、古典诗词文化热、汉字文化热、中国饮食文化热、中医药文化热、成语典故文化热、故宫学文化热、对外文化交流热等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热应运而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信力。
4.写作思路
【文章重要位置设计】

标题

1.  昂首挺胸坚持文化自信

2.  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开头

示例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示例二: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年12月,中央领导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

示例三: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结尾

示例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示例二: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坚持“四个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范文展示】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

 中央中央领导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坚定“四个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特别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足够的历史底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全球五分之一人口守望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文化的脉搏之所以坚定、有力,正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厚积薄发。

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近百年来根植中华沃土,披沙拣金、革故鼎新,不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中华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扎根于文化。文化自信是全体人民能够接受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能以其巨大感召力增强全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汇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文化自信来自于民族“精神基因”的最深处,是人们源自心底地对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力的认同和坚守,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文化自信作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坚定信念和重要基础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信,要坚守传统、融通中外,更要面向未来。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放眼未来,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去创造奇迹。


阅读全文
作文热点主题:“文化自信”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