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7期)
一、120文言实词积累(61-70)
61.去 本义是离开。
范蠡佐勾践灭吴,功成而去(离开),泛舟五湖;文种恋权,终遭赐死。西施随蠡游,乡人问:"词去(距离)国远乎?"答曰:"去(去除)荣华如弃履。"后三弃千金而三得之。
62.劝 本义是勉励、鼓励。
管仲射钩,鲍叔劝(劝说)桓公用之。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劝(鼓励)农桑乃要务。"齐桓公欲伐楚,仲劝(规劝)曰:"尊王攘夷,不可恃强。"后桓公九合诸侯,孔子赞:"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然临终未劝(建议)除三奸,终致尸虫出户。
63.却 本义是退、退却。
蔺相如却(离开)秦,完璧归赵。廉颇欲辱之,相如却(后退)车避道。秦王击缶,赵御史书:"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却(抵御)秦威,司马迁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64.如 本义是随从。
孔子如(前往)卫,灵公问阵。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如(按照)礼而行,灵公仰视飞雁,色不在孔子。子路问:"夫子何如(如同)丧家犬?"答曰:"君子固穷,如(假如)遇明君,吾其为东周乎?"
65.若 本义是梳头。
庄子与惠子游濠梁,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若(你)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若(如果)子非我,何辩之有?"
66.善 本义是美好。
张良遇黄石公,三拾履而得《太公兵法》。良跪曰:"谨受教。"公笑:"孺子可善(完善)教也。"后佐刘邦,善(擅长)用奇谋。天下定,善(修缮)导引之术,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司马迁论:"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当之。"
67.少 本义是不多、数量少。
甘罗十二使赵,谓赵王:"秦欲广河间地,君予五城,秦归燕太子,赵可伐燕得三十城。"赵王笑:"黄口少(年幼)子,安知纵横?"罗曰:"子少(轻视)我乎?项橐七岁为孔子师,少(缺少)年耳,岂少智乎?"得十一城而归。
68.涉 本义是徒步渡水。
陶渊明为彭泽令,涉(经历)世八十余日。郡遣督邮至,吏曰:"应束带见之。"叹曰:"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解印涉(徒步)归,作《归去来兮辞》。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陶潜涉(通假字,通设,准备、设置)酒相待。萧统赞曰:"自非涉(涉及)大道,孰能如此?"
69.胜 本义是胜任。
项羽垓下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姬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项王笑:"天亡我,非战之罪!"遂自刎而死。其力胜(超过)人而败,司马迁论之曰:"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胜(战胜)天下,五年卒亡其国。"然李清照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胜(承受)悲乎!
70.识 本义是认识、知道、懂得。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谓:"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有樵夫闻残曲,泣曰:"此《高山流水》也。"伯牙惊:"子何识(懂得)之?"答:"先父尝授琴谱。"遂引为知音。刘向叹:"音不可伪为识(识别),情不可虚致。"然《吕氏春秋》云:"岂必旧识(认识)?合志即可通心。"
二、选择性必修第三单元“多样文化”主题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种回味叫“舌尖上的中国”,它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美食特有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有一种意蕴叫“诗词大会”,参赛选手声情并茂的吟诵固然让人动容,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诗书气质和文化内涵更令人敬佩。
有一种浪漫叫“给航天器取名”: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每一个响亮的名字都是一张闪亮的中华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综合材料”:材料中谈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诗词文化(“诗词大会”)、传说文化(“给航天器取名”),总结了文化的意义,即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指出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写作时,要紧扣材料中提到的中华文化,不能偏离或无视材料。
(2)“以文化自信为主题”,明确了写作内容: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确文化自信的内涵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也就是说,要抓住对我国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积极践行、坚定信心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写作。
从对文化自信充分肯定的角度看,可以结合材料中谈到的饮食文化、诗词文化、传说文化,阐述中华文化在现代中国的重大意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助力扶贫、发展体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等。
从对文化自信积极践行的角度看,可以结合材料中的文化现象,谈如何坚定不移地践行文化自信:自觉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先秦到明清、从诸子到诗词…要做到如数家珍,用这些优秀的文化来指导实践行动。
从对文化自信抱持有坚定信念的角度看,可以结合材料,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植根中华大地,生发于5000多年的文明史内,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还可以联系当今实际,国绕着文化自信能构筑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来进行构思。
【立意指导】
(1)继承发扬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3)执中鉴西,贯通中外。(4)传承中华文化,自信面对世界。
【作文素材】
素材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文化自信,要坚守传统、融通中外,更要面向未来。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放眼未来,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文化自信去开天辟地,去创造奇迹。
素材二: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曾几何时,为了民族稳定,祖国大业,放弃了锦衣玉食的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破,何以家为”的信念携大军毅然北上;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的诱降,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义;抗日英雄方振武面对强敌发出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怒吼;少年时期的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也许现在对我们来说,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已被日益安稳的生活所替代,但是,谁说我们不能在国旗冉冉升起时深情凝视?谁说我们不能在国家处于不利时义愤填膺?谁说我们不能在国难当头时奋起出力?谁说我们不能唱响自信自强的爱国之歌!
素材三:中华诗词是一架沟通的桥梁,让东西方文化得以对话。自古以来,东西方文化便有着巨大的差别,很难“美美与共”。但BBC推出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热烈的追捧。他们读杜甫的诗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历史深处的一种温情、博爱与力量”,这便足矣。杜甫,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年轻人,他仗剑闯天涯,却一再碰壁:科举不顺,仕途不畅,饥寒交迫,但他写出了最真、最美、最有人性、最有同情心和穿透力的诗句。许多天才与杜甫都有着相同的际遇,如米开朗琪罗、巴尔扎克、梵高……这注定会让今天的年轻人产生共鸣,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伟大的艺术一定是关于人性的,而关于人性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一千多年来,杜甫的诗歌不断引发中国人的共鸣。现在,通过BBC的这部纪录片,“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和他的诗歌走向了更辽阔的远方,必将温润着更多的心灵。
【范文参考1】
携文化自信,踏强国征程
悠久的五千年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与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文化就像巍峨高山之上的并蒂雪莲,美不胜收,凌寒傲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骨架,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之所在。作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八大菜系令海内外人民赞叹有加;作为闻名遐迩的精湛武术,中华功夫令无数人心生向往;作为鼎鼎有名的中华国粹,京剧艺术令外国游客啧啧称奇……这就是我们的艺术,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诗歌在这里发源,茶道在这里诞生,佛教在这里兴盛与转型,作为中国的一分子,我们理应为我们的文化感到骄傲。当我们走出国门,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城市中星罗棋布的中国菜馆,可以在异国他乡品到祖国的好茶,可以与白皮肤蓝眼睛的人种一起欢度中国人的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在无形中改变世界,在给全球打上中国烙印的同时,也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深深埋入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田。
中华优秀时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两翼延伸,亦是时代文化的脉搏之所在。进入近代,中华传统文化遭到批判与打击,为时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以胡适为代表的海归人士主张全面吸收融合西方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转型。从此鞠躬、脱帽等礼仪取代了原先的叩头、作揖,使中华文化简洁明了,焕然一新。
中华文化是强国富民的强大驱动力,文化自信亦是文化强国的心脏之所在。中华文化是先辈们不断改良与探索出的结晶,是他们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遗留给我们的智慧与宝藏。我们作为一个堂堂正正、根正苗红的中国人,难道不该对我们的文化满怀信心吗?只有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我们才能永葆中华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完成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大业;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化兴国注定任重道远,但我们却应该勇于面对挑战,认真学习中华文化,积极弘扬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扩散到世界每一处角落,让我们奋勇团结,携着文化自信,踏上强国征程。
【范文参考2】
坚守文化阵地,牢记文化自信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同样,忘记民族传统文化也意味着对本民族的背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我辈当勿忘祖先创造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坚守文化阵地,守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自问自答,给关键概念下定义,为第三段的驳论铺垫)
揆诸当下,顺应世界潮流、追求文化的百花齐放确无可厚非,但也不乏有人“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热衷于“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究其根源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不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缺乏自信。君须记,一个民族一旦遗忘了传统民族文化,就如同一课参天大树失去了根,终归会枯萎;又如同一条大河失去了源泉,终归会干涸。这样的民族不会有未来,这样的国家不会有希望。(驳论段,先破后立)
所以,我等切记勿忘祖先创造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坚守文化阵地,守牢文化自信的根基。(重申中心论点)
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是中华民族力量的源泉。先人有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此言不虚,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的民族伴随的必然是强大的国运和强健的民族。反之,一个民族如果对自身传统文化缺乏自信,甚至不认同,伴随的必然是日渐衰微的国运和虚弱的民族。今天,从鸟巢、水立方、二十节气、冰墩墩、双奥之城到蓉宝、琮琮、莲莲、宸宸......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繁荣、和谐、自信、强大的中国,看到了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的崭新的文化奇迹,看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无比自信的文化胸襟。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时代在变,文化自信不变。(分论点)
诚然,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力量的源泉,但也不可以走极端。自信一旦走向极端就可能沦为盲目自信,盲目自信则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没有力量的,这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对此我们要警惕。(辩证分析段)
当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从一个追赶者变为一个迅速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参与者和领跑者,所以我们尤其需要保持足够的文化自信,以饱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联系现实进一步分析)
请坚守文化阵地,牢记文化自信。(结尾重申中心论点)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