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的父亲》(附习题+答案)
人物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其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以乡土题材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闻名,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社会现实。
我的父亲
莫言
①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蒙师是我们邻村的范二先生。我听祖母说过,父亲因调皮被范二先生用戒尺打肿手掌的事。祖母说父亲将《三字经》改编成“人之初,性不善,烟袋锅子炒鸡蛋;先生吃,学生看,撑死这个老混蛋”。这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无法想象威严的父亲竟然也是从一个顽皮少年演变过来的。
(内容:开篇介绍父亲的求学经历,通过祖母讲述父亲改编《三字经》的调皮事,打破“我”对父亲威严形象的固有认知,展现父亲不为人知的童年侧面,增添人物的真实感与趣味性,也为后文进一步展现父亲形象做铺垫 。)
——考点【开篇背景作用,人物形象分析】
②在我参军离家前近20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是有几分可怕的,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你爹来了!”,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儿才能缓过劲来。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不仅是我们怕,听姑姑说,他们那一代人,我的那些堂姑、堂叔也都怕,我听姑姑说她们年轻时,姐妹们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慢慢活泼起来。
(内容:突出“我”及家人对父亲的“怕”,从“我”与伙伴玩闹时的反应,扩展到哥哥姐姐、姑姑等父辈人的表现,多维度渲染父亲的威严可怕,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强化父亲在家庭、家族中令人敬畏的形象,引发读者对父亲威严成因的好奇 。)
——考点【侧面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③曾不止一个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怕父亲,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也曾经与两位兄长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
(内容:承接上文对“怕父亲”的描述,以多人(包括“我”和兄长)都无法说清“怕”的原因,强化这种“怕”的莫名与深刻,使父亲的威严形象更具神秘感,也引发读者思考父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推动对父亲形象探索的进程 。)
——考点【段落作用】
④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表现过舐犊之情。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炎热的中午,在家门口右侧的那棵槐树下,父亲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头。我满头满脸都是肥皂泡沫,大概有几分憨态可掬吧,我听到父亲充满慈爱地说:这个小牛犊!
(内容:回忆父亲给“我”剃头时说“这个小牛犊”的细节,展现父亲难得的舐犊之情,与前文“可敬不可亲”“可怕”的形象形成对比,让父亲形象开始有了温情的一面,丰富人物性格层次 。)
——考点【考查人物形象的对比塑造,细节描写赏析】
⑤还有一次是我十三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因为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了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地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上下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内容:讲述翻盖房子时父亲让“我”抬石头,把杠子大部分让给“我”,事后关切打量并赞赏点头的事,再次呈现父亲对“我”隐晦的关爱,通过具体生活事件,从行动和神态角度,进一步补充父亲既有严厉又有关爱的复杂形象 。)
——考点【人物形象分析题】
⑥近年来,父亲有好几次谈起当年对我们兄弟管教太严,言下颇有几分自责之意。我从来没把父亲的严厉当成负面的事。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威严震慑,我能否取得今天这样一点成绩还不好说。
(内容:写父亲对当年管教严的自责,以及“我”对父亲严厉的正面认知,点明父亲威严对“我”成长、取得成绩的积极影响,从父子双向视角,深化对父亲教育方式及父子情感的理解,让父亲形象更立体,也体现“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恩 。)
——考点【考查对人物情感与成长关系的理解,段落作用】
⑦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他在私塾里所受到的教育确立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他轻钱财、重名誉,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在上学无望后,父亲就让我自学中医,并找了一些医书让我看,但终因我资质不够,又缺少毅力半途而废。
(内容:剖析父亲威严的文化根源(儒家文化、私塾教育),以及父亲轻钱财重名誉、鼓励子侄读书的观念与行为,如为“我”上学、学医努力,展现父亲的价值观和对子女前途的重视,从文化、观念层面深入解读父亲形象,让人物有了思想深度 。)
——考点【文化内涵分析及事件作用类题目】
⑧学医不成,父亲心中肯定对我失望,但他一直在为我的前途着想。有一次,他竟然要我学拉胡琴,起因是他去县里开会,期间看了一场文艺演出,有一个拉胡琴的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叔叔年轻时学过胡琴,父亲帮我把那把旧琴要来,并要叔叔教我,虽然后来我也能拉出几首流行的歌曲,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内容:讲述父亲让“我”学医、学拉胡琴的事,即便“我”都半途而废,也体现父亲始终为“我”前途操心,不断尝试为“我”寻找出路,进一步突出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与责任感,丰富父亲关爱子女的具体表现 。)
——考点【考查对人物行为背后情感与意图的理解,情节作用分析题】
⑨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里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美差,是因为叔叔在棉花加工厂当会计,这当然也是父亲的推动。我到棉花加工厂工作后,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月发了工资我交给母亲,交多交少,母亲也不过问。现在想起来我在棉花加工厂工作期间,家里穷成那样子,母亲生了病都不买药,炕席破了都舍不得换,我却图慕虚荣买新衣新鞋,花钱到理发铺里理大分头,与工友凑份子喝酒……挥霍钱财,真是罪过。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来,父亲从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内容:围绕“我”工作、花钱等事,写父亲从不问“我”挣多少钱、不要“我”的钱,以及把钱分给晚辈和朋友孩子,展现父亲轻钱财、重亲情且无私的品质,通过生活中钱财相关细节,凸显父亲的为人处世风格 。)
——考点【人物品质分析和写作手法赏析】
⑩1982年暑假,我接到了部队战友的一封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经下来的消息。我大哥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的那样冷静,那样克制。
(内容:写“我”提干消息传来,父亲看完信冷静喝水、继续下地干活的表现,以农村青年提干这一轰动事衬托父亲的冷静克制,展现父亲内敛的性格和对“我”成就的别样态度,使父亲形象更具个性 。)
——考点【衬托手法作用,人物情感分析题】
⑪我写小说30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地提醒我,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要记别人的仇。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发挥了作用。父亲经历过很多事,对近百年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变迁了如指掌,他自身的经历也颇有传奇色彩。但他从来不说,我也不敢直接去问他,只是在家里来客,三杯酒后,借着酒兴,父亲才会打开话匣子,谈一些历史人物,陈年旧事,我知道这是父亲有意识地讲给我听的,我努力地记忆着,客人走后我就赶快找笔把这些宝贵素材记下来。
(内容:讲父亲对“我”写小说的态度,从未发表看法但默默担心、反复提醒“我”做人写作的道理,以及借酒兴讲述素材给“我”听,体现父亲对“我”写作的默默支持(通过提醒、提供素材),展现父子间特殊的精神交流,丰富父亲在“我”事业上的角色 。)
——考点【细节赏析题】
⑫2012年10月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以他质朴的言行赢得了许多尊敬。所谓的莫言旧居,父亲是早就主张拆掉的,之所以未拆是因为有孤寡老人借居。我获奖后旧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些商人也想借此作文章,父亲说,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他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简单维修,后来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内容:叙述“我”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的言行,如主张维修并捐献旧居、代“我”回应身份与捐赠等事,展现父亲质朴、淡泊、坚守原则、不忘本的品质,通过社会关注下的具体事件,升华父亲形象,凸显其人格魅力 。)
——考点【人物形象分析】
⑬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两句话是:“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父亲不仅这样要求我,他也这样要求自己。儿子获奖前,他与村里人平起平坐,儿子获奖后,他比村里人矮半头。当然,也许会有人就我父亲这两句话做出诸如“世故”甚至是“乡愿”的解读,怎么解读是别人的事,反正我是要把这两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了。真心实意地感到自己比别人矮半头总比自觉高人一头要好吧。
(内容:借父亲“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的话语,以及“要求自己比村里人矮半头”的行为,生动刻画父亲 humility(谦逊)、低调,坚守质朴处世哲学的形象,展现其对自我和儿子在荣誉面前的清醒认知,使父亲形象因这份通透的人生智慧更显厚重 。)
——考点【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理解,语言特色】
(选自《青年文摘》2019年第21期,有删减)
【考题题型】
1.请完成下列批注。
摘抄 | 批注 |
父亲看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儿去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 ①
|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表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结合文章内容体会加点词所蕴含的情感) | ②
|
【答案】细节(动作)描写,运用“舀”“喝”“扛”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激动、自豪但又冷静、克制的心情;“从未”和“一直”写出父亲对“我”从事写作的尊重,从来没有停止对“我”的关爱,也表达对父亲的理解和敬爱。
2.本文描写了哪几个关于父亲的场景或细节?照样子试着归纳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一次“我”出版新书,父亲站在远离人群的地方默默地注视着“我”,向“我”挥手。
【答案】①换了金属人工关节的父亲,只要精神好总会拄着拐杖来“我”家转转;
②父亲最在乎“我”写的文章和书,总跑书店或邮局去寻找购买,然后认真阅读;
3.“我心里一热,笔下的字也写错了……”联系上下文,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想到这么多年以来,父亲总是在背后关注自己,默默鼓励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创作成果。这种山一般默默的关怀和爱,就是最伟大的父爱;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