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我的母亲》(附习题+答案)
人物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其代表作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以乡土题材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闻名,融合民间故事、历史与社会现实。
我的母亲
莫言
①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以童年“打碎热水瓶”的小事切入,通过“钻进草垛”的动作、母亲“抚摸头+长叹”的细节,勾勒出孩童的胆怯与母亲的宽容,以小见大,展现家庭生活底色,为全文塑造母亲形象奠定温情基调。)
——考点【开篇叙事作用,人物形象分析,体会“以小见大”写法】
②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捡麦穗被打”事件中,“摇晃着跌倒”的动作、“绝望神情”的神态,生动呈现母亲遭遇的屈辱;多年后母亲阻止“我”报仇的言行,凸显其宽容、放下仇恨的胸怀,对比中深化母亲的善良品性。)
——考点【人物细节赏析,情节对比的用意】
③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的时候,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中秋节“分饺子”场景,先写“我”打发乞丐的冷漠,再衬出母亲“倒出半碗饺子”的善良,通过“我”与母亲的言行对比,突出母亲悲悯、共情他人的品质,也体现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言传身教。)
——考点【对比手法作用,场景描写作用】
④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卖白菜多算一毛”的小事,以母亲“泪流满面+轻声责备”的反应,传递出母亲对“诚信”的看重;无打骂的教育方式,却以情感冲击让“我”铭记,展现母亲道德教育的力量。)
——考点【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⑤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____。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患重病时,“我”的“不祥之感”与母亲“阎王不叫就活着”的回应,通过心理、语言描写,展现母子间相互牵挂的深情,也凸显母亲坚韧、为家庭撑持的形象,传递困境中亲情的力量。)
——考点【人物情感刻画,人物形象分析】
⑥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而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便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我背后甚至当面嘲笑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面对“相貌丑陋被嘲笑”,母亲以“心存善良即美”的观点引导,既展现母亲的智慧与育人观,也为“我”后续面对外界嘲讽提供精神支撑,体现母亲对“我”性格、价值观的塑造影响。)
——考点【品味人物语言深刻含义】
⑦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向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有批评过我。
(写母亲“不识字却敬重识字人”,通过“满足买书需求”“宽容因看书误活”的细节,展现母亲对知识的朴素敬畏,以及对“我”读书成长的支持,从侧面体现家庭氛围对“我”文学道路的滋养。)
——考点【侧面烘托的手法,细节的象征意义】
⑧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感情充沛,仅用了83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万字的小说的初稿。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在这本书的卷首语上,我写下“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
(母亲去世后“写《丰乳肥臀》”的行为,以创作动机(献给母亲 )、创作状态(胸有成竹、情感充沛),体现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与情感寄托;“用母亲经历素材”“卷首语致敬”,强化文本与母亲的关联,收束对母亲的回忆。)
——考点【情感的艺术转化,叙事的收束作用】
⑨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由个人经历延伸到对“人性、文学”的思考,将母亲给予的生活滋养,转化为对文学创作的感悟(人性朦胧地带与文学品质的关联 ),升华主题,体现母亲影响不仅限于家庭生活,更渗透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文学观。)
——考点【主题作用】
(有删改)
【考题题型】
1.阅读①-④段,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段落 | “我”的事件 | 母亲对“我”的态度 |
① | A | 没有打骂“我” |
② | 想报复打母亲的人 | 拉住了“我” |
③ | B | C |
④ | D | 以“我”的行为为羞 |
答案:打碎热水瓶;没给乞讨老人饺子;训斥了“我”;多算老人一毛钱
2.(1)第②段中,母亲为什么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2)分析第⑨段“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中“悲悯”的具体含义。
答案:(1)因为时代、境遇的不同,人也有变化。多年之前,老人是“看守麦田的人”,他凶狠、霸道、贪婪;多年之后,他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如果我们忘记过去,他也只是一个赶集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
(2)①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原谅;②对苦难的承受和不屈,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③对世间的敬畏和自我心灵的净化,谦卑而自尊地活着。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母亲给了“我”哪些影响。
答案:①母亲对“我”、他人的宽容,让“我”心气平和、宽以待人;②母亲同情弱者,耐受苦难,批评教育“我”,让“我”了解人性,懂得“勇敢”和“悲悯”;③母亲对识字人的敬重,对“我”看书的支持,影响“我”走上文学道路。
4.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请给第④段中画线语句写一句批注。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批注:
(2)下列选项中,你认为最适合填入第⑤段“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 ”横线中的是(_____),并说说你的理由。
A.离家出走 B.上吊 C.自寻短见
理由:
示例:
(1)①母亲没有骂“我”,但是她轻轻说出的话,却深深刻在“我”的心里。②母亲的话虽然说得“轻轻”,但一字千钧,教“我”诚信善良。③“轻轻”二字,既写出母亲呵护“我”的自尊,又体现良苦用心。④占“一毛钱”便宜,却让母亲觉得“丢脸”,折射出母亲人性的光芒,体现作者对母亲的赞美。
(2)C,理由:前文说到“强烈的不祥之感”,后文说到“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可见,“我”当时担心母亲会自杀;作者在文中充满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恩之情,此处应该用“自寻短见”,委婉(婉曲)表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