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新高考)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小说《地泉》是作家阳翰笙的代表作。上世纪30年代《地泉》再版之际,阳翰笙邀请作家茅盾为其作序。茅盾在文中直言不讳:《地泉》“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认识”“缺乏有感情地去影响读者的艺术手腕”。为人作序,像茅盾这般不仅指出作品不足,而且言辞如此犀利者,并不多见。在再版后的《地泉》一书中,阳翰笙不仅全文收入这篇序言,还收入了其它几篇含有批评意见的文章,目的就是“使我及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他们正确的批评中,得到些宝贵的教训”。
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总导演,曾针对戏剧界过于看重明星效用现象提出批评。他认为,即使靠明星赢得了眼前的票房,但从戏剧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看,得不偿失。所言理性中肯,并不怕薄了那些熟识的舞台明星的情面,对当时一味追逐明星的舞台倾向发出了清醒之声。
这表明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镜子与良药。今天,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层出不穷,尤为需要文艺评论增强朝气锐气,更好发挥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和锐气,是来自文艺现场的呼唤,也是推动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首先要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对文艺评论者来说,具备批评精神,意味着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作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碍于情面,避而不谈,要客观公正地从作品出发,对作品做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与评价。事实证明,那些不痛不痒、回避问题的文艺评论,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终将行之不远。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作家艺术家来说,具备批评精神的文艺评论能够帮助自己客观认识创作得失,提升艺术创作水准和思想认识水平。对读者观众来说,通过批评性的意见,能更全面地认识文艺作品,更深入地理解文艺现象。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有洞见的文艺锐评更能得到受众的信赖珍视和自发传播。倡导批评精神、强化褒贬甄别功能的文艺评论,还有助于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要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评论者要能够从思想、艺术等多个维度,对文艺作品做出精到的分析,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肯定优长,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观众。在20世纪戏曲艺术的现代转化中,古老的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去芜存菁、重获新生,一些理论评论家的专业眼光和评论引导功不可没。
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还要走出书斋和自我的小天地,深入广阔的文艺现场。只有深入文艺现场,文艺评论者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才能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及时捕捉到文艺创作、文艺生态与文艺思潮的新动向与新气象。这样写出来的文艺评论,也就跳出了“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等窠臼,言之有物、生机涌动,更容易引发共鸣,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更有人气。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文艺的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离不开强有力的文艺评论。增强朝气和锐气,新时代文艺评论必将大有可为。
(摘编自徐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
材料二: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是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但事实上,因为利益和偏好而对文艺作品进行无原则吹捧和无根据棒打的现象却总是存在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在《骂杀与捧杀》中就批评过这种“骂”与“捧”的乱象,并指出“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人人都是评论者成为现实,公号、微博、短评、短视频、弹幕等,构成文艺评论的大千世界。由于受到各种利益、动机、个人偏见、商业竞争的驱动,骂杀和捧杀现象常常出现。其恶果在于,扰乱文艺评论的生态,混淆观众和读者的视听,引发种种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文艺界的公害,不仅影响到创作生产者的利益,而且也伤害了观众和读者的权利。
这种骂杀和捧杀,其共同点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罔顾理性。有的对文艺作品过度拔高,甚至举劣为优,“艺术创新”“史诗”“才华横溢”“艺术高峰”“黑马”等帽子满天飞,背后其实反映的往往是票子、圈子、面子这所谓“三子”的利益;有的则是对文艺作品大打出手,指责作品一无是处,而事实上剧集才刚刚开播、电影还没有上映,他们只是根据演职员名称、幕后消息、映前广告等就盖棺定论,背后反映的往往是个人好恶、博眼球动机和种种不可告人的商业利益。与此相关,还有完全主观的选边刷高分和选边刷低分,党同伐异、硝烟弥漫,造成评论生态的种种不健康乱象。创作者们深恶痛绝,观众读者嗤之以鼻。
(摘编自尹鸿《肃骂杀捧杀之乱象,倡风清气正之评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茅盾坚守文艺评论的道德底线。“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直言不讳地对阳翰笙的小说《地泉》提出了批评意见。
B.文艺评论者须具备批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文艺作品,才能更好发挥文艺评论激浊扬清、褒贬甄别的作用
C.文艺评论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人人都是评论者已成现实,文艺评论的生态因而遭到破坏,引发人为的对立和冲突。
D.“骂杀”和“捧杀”表面上是矛盾的两种现象,但其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只顾利益,只讲立场,罔顾事实与理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评论者倘碍于情面,就会对所看到的问题避而不谈,甚至会把“史诗”类高帽冠于劣质作品。
B.文艺评论一旦失去朝气和锐气,也就会缺乏批判精神,不利于促进文艺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C.若抱“躲进‘书斋’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态度,文艺评论者就难跳出“自说自话”“隔靴搔痒”的窠臼。
D.“骂杀”和“捧杀”现象扰乱了文艺评论生态,几乎成为文艺界的公害,文艺评论者应该自律。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关于良药的名言,论证了文艺评论能够帮作家艺术家客观认识自己,让读者观众全面认识作品。
B.材料一举20世纪戏曲艺术重获新生之例,表明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需以扎实的专业素养为根基。
C.材料二引用鲁迅的话,论证了那种基于自身利益与偏好的骂杀与捧杀乱象由来已久,并使文艺批评失去威力。
D.材料二用两个“有的”一个“还有”,列举了三种情况,使读者对骂杀与捧杀的乱象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两则材料都是文艺评论,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活的火焰 (前苏联)叶夫根尼·诺索夫
奥丽娅大婶朝我的房间看了一眼,又碰上我在伏案写作,便提高嗓门,用命令的口吻说道:
“先别写啦!出来透透风,帮我拾掇拾掇花坛。”奥丽娅大婶从小贮藏室里拿来一个桦皮篓。我也乐得活动活动筋骨,使用耙子耧松湿润的泥土。她在墙根的土坎上坐下,把一包一包花籽抖落到膝盖上,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分开。
“奥丽嘉①·彼得罗夫娜,”我说道,“您怎么不在花坛上种罂粟②?”
“罂粟算是什么花?”她很有主见地答道,“罂粟是菜,是和洋葱、黄瓜一样种在菜畦里的。”
我笑起来:“瞧您说的。不是有一支古老的歌里这样唱吗:
她的前额大理石一样洁白,
她的脸颊罂粟花一样炽红。”
“它开花总共两三天,”奥丽嘉·彼得罗夫娜固执己见,“种在花坛里怎么都不合适:一下像团火,接着就马上熄灭了。过后,整个夏天就剩下光秃秃的小榔头,只会煞风景。”
可我还是在花坛正中悄悄撒了一点罂粟籽,几天之后便绽出了绿芽。
“罂粟是你种的?”奥丽娅大婶走到我跟前问道,“哎,你这个调皮鬼。种上也就算了,我可怜你,留下三棵,其余的全都拔了。”
我因事突然外出,回来的时候,两个星期过去了。炎热而又使人疲惫的旅途生活之后,走进奥丽娅大婶静谧的旧式小屋是十分舒坦的。刚擦过的地板透着一股凉意。窗下,茂密的茉莉花丛把丝织网络般的阴影倾洒到我的书桌上。
“喝点克瓦斯吗?”她看我满身是汗,疲惫不堪,同情地说,“阿廖沙③就很喜欢喝克瓦斯。从前,他总是亲自动手装瓶,然后封存起来。”
当初我租下这间小房子的时候,奥丽嘉·彼得罗夫娜抬头看看桌上面挂着的一个穿单军装青年的肖像,问我:
“不碍事吗?”
“您说哪儿去了。”
“这是我儿子阿列克赛。房子过去他住。喏,你收拾收拾随便住吧。”
奥丽娅大婶递给我一个盛着克瓦斯的沉甸甸的铜茶缸,说道:
“你种的罂粟花长大了,已经吐骨朵儿了。”
我到室外看花。花坛已经面目皆非,沿边覆盖着一块小小的花毯,密密实实,表面夹带着星星点点的花朵,酷似一块真地毯。稍后一些,花坛拦腰围着一条紫罗兰的带子,这是一种不爱出风头的、夜里放香的花。它不是用艳丽,而是用像香英兰一样的温柔清苦的芳馨取悦于人的。蝴蝶花黄色紫色的斑点,点缀着花坛。巴黎名贵花纤柔的紫帽,在细嫩的花茎上摇曳。还有许许多多别的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花儿。在群花交相辉映的花坛中央,我播下的罂粟花高高挺立,迎着阳光扬起三个圆鼓鼓沉甸甸的花骨朵儿。
第二天,它们开花了。
奥丽娅大婶出来浇花,可是立刻返回屋里,把个喷壶弄得叮咚直响。
“喏,去看看吧,开花了。”
远远看去,罂粟花如同点燃的火炬,火舌栩栩如生,迎风欢快地燃烧。微风轻轻拂动,阳光穿透薄薄的花瓣。不知怎么,罂粟花时而放出若隐若现的刺眼光芒,时而抹上绛紫颜色。大概,手碰上去会立刻灼得生疼。
花闪动着的灼人光彩使人目眩。旁边,那些巴黎名贵的花金鱼草和别的花中的名门望族全都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了。
罂粟花生机勃发燃烧了两天。第二天傍晚突然凋谢,火光熄灭了。美丽的花坛立刻因此而显得空空荡荡。我从地上捡起一片还没有发干的花瓣,放在手掌上抚平。花瓣上沾着露水。
“就这么完了。”我高声说道,欣喜的心情仍然没有平息。
“是呵,烧完了……”奥丽娅大婶叹了口气,像是哀惋一个生灵,“我以前怎么没留神这罂粟花呢!它的生命短暂,可是却义无反顾,顽强生存。人也常常是这样……”
不知怎么,奥丽娅大婶突然弯下腰去,匆匆进屋。
我听人说过她的儿子。阿列克赛是驾驶着轻歼击机向法西斯的重型轰炸机俯冲而牺牲的。
我现在住在城市的另一端,有时去看看奥丽娅大婶。不久前我又一次到她家做客。我们坐在夏天纳凉用的小桌后面,一面喝茶,一面谈扯些新闻。
旁边花坛上,罂粟花拼成的大地毯像火一样熊熊燃烧。一些花凋谢了,往地上洒下火星一样的花瓣,另一些刚刚吐出火舌。下面,从充满生机的泥土里,越来越多的鼓鼓的花骨朵儿正在出现,使这活的火焰绵延不息。
(李颜 译)
【注】①奥丽嘉是奥丽娅大婶的本名。②罂粟,一种观赏性植物,同时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在我国,种植罂粟属于违法行为。③阿廖沙,即下文中阿列克赛的爱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十分欣赏罂粟花,尽管奥丽娅大婶不喜欢,“我”还是悄悄地在花坛里撒了罂粟籽。
B.小说用大段文字写紫罗兰、蝴蝶花等各色花朵,是为了突出奥丽娅大婶对花坛打理很用心。
C.虽然罂粟花只开了两天就凋谢了,但是“我”却依然为罂粟花生机勃发的绽放而感到欣喜。
D.奥丽娅大婶突然弯下腰去,匆匆进屋,是因为她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内心充满了悲伤。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和突出的矛盾冲突,只描写了奥丽娅大婶种罂粟花的故事,节奏缓慢。
B.小说中对阿列克赛虽着墨不多,但在“我”和奥丽娅大婶的描述中变得丰满、立体起来。
C.小说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有限的视角使得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小说由花及人,从对罂粟花的描绘过渡到对人的赞美,感情由弱到强,形成一种运动感。
8.请分析本篇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4分)
9.有人说本篇小说的作者从散文中汲取营养,用散文的笔调完成了这篇小说。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以尚书令李严为副。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汉主又为诏敕太子曰:“人五十不称夭,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夏四月癸巳,汉主殂于永安,谥曰昭烈。五月,太子禅即位,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初,益州郡耆帅雍闿杀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吴以闿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皆叛应闿。诸葛亮以新遭大丧,皆抚而不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民安食足,而后用之。
六年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巂入,斩雍闿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门下督巴西马忠由牂柯入,击破诸县,复与亮合。孟获收闿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蜀军,且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悉收其俊杰孟获等以为官属,出其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给军国之用。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相关链接:成都武侯祠内有一副清代赵藩撰书的对联名扬遐迩,人称“攻心联”。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汉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殂,泛指人死亡,与“崩”的适用范围不相同,在古代指帝王、王后或太后的死亡。
B.改元,指中国封建皇帝即位和在位期间颁行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后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文中“夷”是指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
D.渠率,同“渠帅”,旧时统治阶级对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的称呼。也泛指魁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主刘备病重,一方面诏令诸葛亮辅佐太子,另一方面诏令太子要与丞相一起谋大事,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
B.黄初四年四月癸巳,汉王病逝,谥号为昭烈皇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大赦天下。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
C.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他让李恢与马忠从益州、牂柯两路进军讨伐,击破各县叛军之后,与自己会合。
D.诸葛亮生擒孟获后,在当地很有威望的孟获竟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觉得诸葛亮是具有天威之人,他保证不会再造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因士燮以求附于吴,又执太守成都张裔以与吴。
14.“攻心联”中的“攻心”与“审势”表现了诸葛亮的非凡智慧,这种智慧在本文中分别体现在什么事情上?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宿芥塘佛祠① 贺铸
青青 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迳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晓先烧柏子香。
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既借大麦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又暗示了自己在外求宿之由。
B. 颔联写诗人寻寺的过程,用了两个画面:“微迳断桥”“短篱高树”。
C. 颈联中的“未扫”“先烧”是写来客所见,也侧写宿寺的荒凉落寞。
D. 全诗虚实显隐,巧于安排,而读来又浑然一气,丝毫不见雕琢之迹。
16.有评论说这首诗“八句之间,承转无痕,潜相呼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谈到君子如果真的践行了“仁”,那么社会会发生改变的句子是“ , ”。
(2)《春江花月夜》中,蕴含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叹的句子是“ , ”。
(3)杜甫《登高》中“ ”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 ”一句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从军报国的优良传统。春秋时的先轸、孙武,汉代的班固、班超,三国时的周瑜、陆逊,西晋时的杜预、刘琨,宋代的辛弃疾、岳飞,等等,这些 的将领,皆为书生出身。他们或发出“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的豪言壮语 ,或在关键时刻作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人生选择,或则立志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则以无畏的战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召唤,开创了青年学生从军报国的新纪录、新气象。日寇侵略、神州陆沉之际,大批学生走出校园,寻找救亡之路。
他们抱着“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的决心,冲破国民党设置的一个个关卡, 地“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这次知识青年从军潮,我军的文化结构得以大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各技术兵种部队的发展和建立。他们迎难而上,不断锤炼 的战斗意志。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创造了青年士兵的时代辉煌。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赫一时 弃书捐剑 义无反顾 坚韧不拔
B.显赫一时 投笔从戎 义不容辞 矢志不渝
C.赫赫有名 投笔从戎 义无反顾 坚韧不拔
D.赫赫有名 弃书捐剑 义不容辞 矢志不渝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们在书写文化史上的许多壮美篇章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军事史上辉煌的业绩
B.他们在创造出军事史上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书写出了文化史上的许多壮美篇章
C.军事史上的辉煌业绩由他们创造,文化史上的许多壮美篇章同时也由他们书写
D.文化史上的许多壮美篇章由他们书写,军事史上的辉煌业绩同时也由他们创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次知识青年从军潮,大大改善了我军的文化结构,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各技术兵种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B.这次知识青年从军潮,大大改善了我军的文化结构,我军各技术兵种部队的发展和建立得到了有力促进。
C.这次知识青年从军潮,我军的文化结构得以大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军各技术兵种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D.这次知识青年从军潮,我军的文化结构得以大大改善,我军各技术兵种部队的发展和建立得到了有力促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的躯体面对外部威胁带来的压力时, ①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发现大老虎正从十几米远的地方向我走过来,这个时候我会感到心跳加速,身体发抖,额头和手心出汗,这些反应就叫“战斗或逃跑反应”。但这个反应管用的前提是,面对的压力是原始的生命威胁,如果是在文明环境中, ② ,而是社会性威胁,那这个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了,甚至会有反作用。比如你担心起期末考的成绩了,此时你感到了压力,你的身体就会启动原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你会发现,期末考带来的威胁,完全不是你鼓起勇气奋力一搏或全速逃离就能够解决的。因此,你不仅无法降低当前的压力,反而还会由于无能为力而感到压力更大。如果 ③ ,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长期处于这种能量持续消耗的状态,对躯体来说就意味着血糖水平长期过低,于是躯体就会见缝插针地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来提高血糖水平,确保有足够能量储备。经常过量摄入这些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结果就是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于是便“过劳肥”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文段信息给“过劳肥”下一个定义,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60个字。(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1917年蔡元培主持北大校务后,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教育思想。认为这是现代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材料二:1922年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他强调疗救国民“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身体没有疾病,心态积极向上、社会交往良好。在灾难面前,人们精神的作用则显得非常强大。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当代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
①读完《〈呐喊〉自序》感想颇多,给1922年的鲁迅先生写一封信;
②参加“我和2035年有个约定”青年作品主题征文活动的文稿;
③参加全市“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主题论坛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
2024-2025学年高一国庆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4-2025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9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五一假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巩固卷(word试卷+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一次语文月考(卷)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语文月考(卷)(附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 -
2021-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卷)(附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