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4)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摘编自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材料二:
我读史书读到商鞅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不禁慨叹起我国国民愚昧,执政者煞费苦心,几千年来民众不觉悟、国家接近走向灭亡的悲惨命运来。
法令,是谋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让我们民众获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们民众正担心不公布这些法令,或者公布后担心这些法令不产生效力,一定竭尽全力来保障它,维持它,务必使它达到完善的目的为止。政府和国民互相维系,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没有幸福可言,而且还有足够让人恐惧的危害,我们国民又一定会竭尽全力来阻止这些法令。即使想要让我相信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与秦国民众之间具有同样的利害关系,却恰恰运用跟政府与国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运用徙木立信的办法去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试着翻阅一下我国四千多年的记载,寻求那些利国利民的伟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吗?商鞅处在秦孝公时代,中原局势极不安定,战事正盛,全国民力疲惫,达到了不能够言说和描述的程度。在这种情势下,却想战胜各诸侯国,统一中原,不是很难吗?在这种情势下,变法的命令出台了,这些法令惩罚坏人来保护人民的权利,鼓励种田织布来增加国民的财力,崇尚战功来树立国威,把贫困、懒惰者收为奴隶来杜绝人力、物力资源的损耗。这确实是我国从来没有过的重大政策,国民害怕什么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过搬移木杆来树立诚信,我从这里知道了执政者实在是费了苦心,我从这里知道了我国国民愚昧,我从这里知道了几千年来民众缺乏智慧、国家差点儿走向灭亡的悲惨境地是有原因的。
虽然这样,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开始出现时,百姓对此会感到惊惧。国民是这些国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担心这搬移木杆树立诚信一事,如果让东西方各国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国民听了,一定会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声讥诮。
(摘编自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译文)
材料三: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泽东的文章是典范。在毛泽东的政论文里,为了说服读者接受他的观点,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他的文章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
他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
他强调内容一定要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政论文是一种特殊的学术论文,细读毛泽东的政论文,发现他的文章能将政治思想讲出他自己的特色,后世发展成公认的真理,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是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的最佳驳斥。
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摘编自梁衡《关于毛泽东政论文文风的鲜明特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能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强大的内外反动派,我们就有信心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B.中国人民具有战胜困难的丰富经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必将会同时出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高潮。
C.毛泽东认为,如果法令是好的,国民就应该信任它;如果法令不好,国民就应该会竭尽全力来阻止它。
D.毛泽东的政论文说理形象,深入浅出,语言风格独特,为今天专门搞写作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一致的精神、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等都是我们在经济战线上获得迅速胜利的必要条件。
B.毛泽东严格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可见当时领导干部自己不写文章,而由秘书代笔的现象很多。
C.毛泽东读“徙木立信”的历史故事,慨叹民众愚昧、国家命运悲惨,足见作者能以小见大加以论述,思想深刻。
D.材料三结尾,作者关联现实,强调要研究毛泽东文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领导魅力,才能扭转当前不正文风。
3.下列选项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三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反对党八股》)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改造我们的学习》)
C.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整顿党的作风》)
D.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愚公移山》)
4.材料二多处使用了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概括毛泽东政论文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文本一:
非攻
鲁迅
墨子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指望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墨子说,“待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楚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捡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执着于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文本三: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墨子·公输》结尾)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勤恳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B.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
C.公输般先后碰了两个钉子,最后又把自己的作品收了起来,他的理屈词穷和最终转变,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又融入了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饭碗敲碎”“募捐救国队”等词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小说没有瑰丽诡异的想象,但行文逻辑性强,具有说服力。文中写墨子与公输般的较量,朴实无华,却极有力量。
8.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概括鲁迅笔下《非攻》中“墨子”的人物形象。(6分)
9.对待文本三中所说的墨子《公输》“因不合主旨而删掉”的结尾,鲁迅在《非攻》中却保留了,且描写得细致生动。鲁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结合文本一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墨子·法仪》)
材料二:
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子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孔子曰:“汝未之详也。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缓令急诛,是谓之暴;取善自与,是谓之盗,盗非窃财之谓也。吾闻之,知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怨之所由也。治官莫若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改也。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内不相训,而外相谤,非亲睦也。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故君子无所不慎焉。 ” (《孔子家语·辩政》)
材料三:
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期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劝功,则公事不犯;亲法,则奸无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战于民心。禁先其本者治,兵战其心者胜。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先战者胜。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故欲举大功而难致而力者,大功不可几而举也;欲治其法而难变其故者,民乱不可几而治也。故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韩非子·心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涂在答题卡上。(3分)天之行广A而无私B其施厚C而不德D其明E久而不衰F故圣王G法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而事君子”与“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
B.“是谓之伐 ”与“自伐者无功”(《老子》)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C.“是谓之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夺”含义不同。
D.“故圣人之治民也”与“诸侯之相攻国者”(《兼爱》)两句中的“之”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贡赴任信阳宰之前,孔子建议他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做“夺伐暴盗”之事。
B.孔子认为那些不懂为官之道的人遭致人们怨恨,是因为“匿人之善,扬人之恶”。
C.韩非子指出圣人治理民众,是从根本上考虑问题,而不是以满足民众欲望为目的。
D.韩非子认为民众服从法令,奸邪就无从产生,治理民众要把奸邪扼杀在萌芽状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民,爱之本也。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之道》)
14.三则材料都提到了“法”治,请分别概括三者以“法”治国的具体内容。(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①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③?
①籯: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明月生蚌胎:《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记载,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③灵台:《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两句劈空而来,采用鲜明的对比的方式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下句借用典故,意在祝愿胡家必定会如同蚌胎生珠一样金玉满堂财源广进。
C.颈联由前两联直叙其人而转入描写致虚庵的环境,间接表现人物的人格、胸襟。
D.尾联总收全诗,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山水之气自能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澈。
16.“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第三十三章》中,“ , ”两句表达了保持立身之本的人会持久,有道之人即使去世但道会长存的道理。
(4)孟子论及“仁义礼智”,如果不能扩充推广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的两句是:“ ,
。”
第II卷 表达题(76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好习惯人人都想拥有,但培养好习惯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复杂的神经机制。①《认知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了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该文将习惯理解为两种大脑调控系统之间的平横,即刺激反应系统和目标导向系统的信息交流。
刺激反应系统鼓励我们高效地重复熟悉的行为,它就像是一种条件反射,当刺激多次出现并导致相同的结果,我们的思维就会形成惯性,下次遇见这个刺激,大脑就会( )地做出同样的反应。目标导向系统则促使我们为实现目标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假如我们想达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后果,___A___。举列来说,当我们走在下班的路上,习惯性向着家的方向走去。这时,我们路过一个健身房,想到自己好久没有运动,应该去健身房锻炼。②回家,这是刺激反应系统在发出召唤;健身,这是目标导向系统在发出指令。③到底是回家还是健身呢?取决于哪个信号更加强烈,并得到位于前额叶皮层的决策系统的响应。
好习惯难以培养,根源在于即便此次我们听从了目标导向系统发出的指令,___B___。刺激反应系统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无形而常在,④随时可以把我们“拖回”原来的生活轨迹。要想超越刺激反应系统的控制,必须将好习惯反复强化,以替换原先的刺激反应系统。
神经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朔性,反复的刺激可以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突触连接,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如果原有的神经回路长期不被激活,那么突触连接也会蜕化,这也意味着新的习惯一旦建立,旧习惯就失去效用,经过一段时间会慢慢消失。这个过程就和我们锻炼肌肉的过程一样,用进废退,需要不断挥洒汗水、付出精力。
18.下列对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有两处语病,可以将“发表了”改为“发表的”,在句末加上“的过程”。
B.句②中的两个分句如果调换位置,会出现上下文衔接不当的问题。
C.句③中的“到底”与“到底还是年轻人干劲足”中的“到底”意义和用法相同。
D.句④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形象地表现了刺激反应系统对人的影响力之强。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直截了当 B.轻而易举 C.一挥而就 D.不假思索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2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2.如何才能改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请根据材料提炼出四个要点。(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庄子曾言:“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道出了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智慧。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亦应顺天应时,以思辨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与机遇。顺天应时,即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宇宙间的法则。它不是消极地随波逐流,而是积极地融入其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荀子·天论》中说:“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意思是君子慎重对待那些由自己决定的事,而不羡慕那些由上天决定的事。小人则反之。荀子要求人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被天地所累,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改变世界,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洋县中学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洋县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4-2025学年高一国庆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4-2025学年高二选择性必修上9月月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洋县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卷)语文(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语文考试卷(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2022-2023学年度五一假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巩固卷(word试卷+参考答案)
所属栏目: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