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4-05-04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4.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图片1.png

A有恒产  不能尽心  能尽心       B.有恒产  能尽心  不能尽心

C能尽心  无恒产    有恒产       D.能尽心  有恒产  无恒产

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弦歌

李骏虎

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西南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这是午后时光了,正午时分日本飞机曾光顾过。 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今天我们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这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而在这满世界的轰鸣声中,闻一多先生却感到了莫大的宁静。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

①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它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

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营了。

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赶上一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

闻先生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②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我钻进这故纸堆里,为的是看清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才好开出我的药方!”

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③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日。“又没有带画板!”闻一多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严肃地表达着遗憾。

……

“青年们都去了哪里?一直都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回来,难道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闻太太轻声问。闻先生望着眼前那东去的江水,心想:青年如同激流,滚滚入海,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而他何尝不似那滚滚入海的大江,引领着激流,也受着激流影响。“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抗战,不要内战的。我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地开出了药方!”他慢慢地说。

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

是放下刻刀。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日本投降的消息沸腾了昆明。④闻先生剃去那长过胸口的蓬大胡须,再度露出了倔强的大嘴和下巴,配上刚毅的眼神,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闻一多先生出现了。大家都向他的决心表示敬意,闻先生却依然不曾展露他的笑容,端着烟斗说:“我们得到了期待中的胜利,还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和平,我们还面临着更重大的问题。也许我们真正的奋斗才刚刚开始吧。”这不是他的宣言,但他的确从这一刻起成为一个民主斗士了。

闻先生几乎日日都在演讲,或者是在去演讲的路上。这时候他身边的青年空前多起来。

昆明的青年学生积蓄起海啸般的力量,就要冲垮和消灭这旧世界了。五月,教育部宣布联大解散,三校师生复原北返。联大走了,昆明的大学也放暑假了,高原上几乎每天都在落雨,铅灰的彤云笼罩着空荡荡的教室。特务们隔三岔五跑教授们家里吵闹,威胁他们离开昆明……

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在高原的雨中进行着,面对特务的哄笑和谩骂,闻先生内心的火山爆发了,他冲上台去拍着桌子,像擂响了战鼓:“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他的演讲震惊了中外,现场的一千多名青年注视着他,为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语气鼓掌。青年们紧盯着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斗士,而他早就准备好为民主而牺牲了。

下午。昆明又响起了枪声。几天前,闻先生还告诉朱自清先生,他正在把屈原的《九歌》改编成歌剧,好叫青年们到舞台上去给大众表演。现在,他无法完成这件事了,那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也永远成为了残篇。他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就是当天上午脱口而出的《最后一次演讲》。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轰炸的日本飞机尚未远去,不同高校的学生就上街游行、高歌,可以看出青年们抗日救亡的热情。

B.自闻一多研究中国文学史后,学生们渐渐离开了他,表明学生对远离现实的学术研究不感兴趣,对闻一多心怀怨愤。

C.从“绝望的死水”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和青年们挣扎、呐喊,表达了他们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的愿望。

D.作者把《最后一次演讲》称作闻一多“最后一部光辉的作品”,既有赞美、崇敬之意,也有遗憾、痛惜之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独立成段,感情强烈、语气坚定,表达了闻一多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

B.句子②中“杀蠹的芸香”运用比喻。闻一多以“芸香”自比,表现出高洁自守的品质。

C.句子③中暴雨后“江山”“鲜亮夺目”,既写出雨后江山的壮美,也暗含守护家园之意。

D.句子④照应前文的闻一多著须明志,此时他剃去胡须,是因为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8.面对闻一多不同的革命斗争方式,青年们的反应也有所不同,请加以梳理概括。(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弦歌·激流·担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新生。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王遣张耳与韩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破代兵,禽夏说。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之。’令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材料二:

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将军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

(节选自《乾坤大略》)

【注】①李左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韩信对他以礼相待,虚心求教。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使韩信收复燕、齐之地。②淮阴:指淮阴侯韩信。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A 韩信兵 B C 数万 D 其实不过 E 数千 F 能千里而袭 G H 亦已罢极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爨,指灶,《项脊轩志》中的“迨诸父异爨”指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

B.麾下,文中指部下,其中的“麾”与“麾之即去”中的“麾”意思不同。

C.儒者,指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汉以后泛指一般的读书人。

D.按,文中指收拾、放下,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左车认为韩信进攻的锋芒锐不可当,他请求成安君一定不要出来应战,而是由他率领三万奇兵对敌。

B.李左车的建议未被成安君采纳,成安君认为韩信军队势弱,如不出战,诸侯会认为赵国胆怯,进而轻视并讨伐赵国。

C.李左车认为韩信很快就打败了赵国二十多万大军,威震天下,但是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实际上难以再战。

D.李左车建议韩信按兵不动,派能言善辩的人带着书信到燕国去,展示自己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4分)

(2)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4分)

14.李左车分别为成安君和韩信献策,这两种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文本一: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文本二:

书喜

陆游

宠辱元知不足惊,退居兀兀饯余生。

冰鱼可钓羹材足,霜稻方登籴价平。

邻媪已安诸子养,园丁初葺数椽成。

乡闾喜事吾曹共,一醉宁辞洗破觥。


【注】①《书喜》为诗人嘉泰四年(1204)冬作于家乡山阴。②陆游于此句自注:“闵氏媪以贫甚,弃诸子而去,今始得复归。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愤》首联“那”为“哪”,以问开篇,“早岁”之志与现实之艰,暗含对比,引人深思。

B.《书愤》中的“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所写的《出师表》,诗人追忆先贤,矢志不渝。

C.《书喜》尾联诗人与邻居共饮,醉而归家,留下热情的乡邻收拾酒桌,洗净酒杯,其乐融融。

D.《书喜》表现诗人赋闲居家的所思所见所感,温情洋溢,与《书愤》悲慨激昂的风格有所不同。

16.钱锺书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爱国”与“爱民”本是无法割裂的情怀。请结合上述两首诗歌,简析陆游“爱国”精神之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实甫《长亭送别》中“                        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的“秘籍”是“                        ,这既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3)古人对荷情有独钟,或描写其绰约身姿,或借助它描绘夏日胜景、抒情言志,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这样的名句,例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18.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4分)

20.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4分)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二)语言文字运用II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的界线,_________学术专著《说文解字》_________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用“往”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_________出自大学者,_________都是通过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

又如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生的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使        虽然    

B.即便        非但    

C.即便        非但    

D.即使        虽然    

22.材料列举了汉字“俗解”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字中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俗解”。 (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png

以上数字等式隐含学习或生存的智慧,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意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