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1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太爷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量,频次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解释格里高尔为何变”“如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理解了这种重复频次也就拿到了打开小说艺术的钥匙。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制作又销毁小金鱼的细节,似乎在象征着人类永不停息地劳作、永不停息地抗争,但这种抗争又是徒劳的。这个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实现了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效果。

(摘编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能鲜活刻画人物,典型细节可使形象超越情节被铭记。

B. 细节或隐喻社会背景,或象征人物命运,从而提升艺术境界。

C. 材料二指出,部分推理小说因细节过密而陷入“细节肥大症”

D. 《变形记》以“细节的洪流”为主体,细节自足,不依附情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细节的准确运用可以提升作品的品格,但细节的冗杂和与人物性格不符的描写会导致作品品格产生消极的变化。

B. 因为细节描写能提升作品品格,所以优秀作家会将细节描写作为作品创作的核心要素,而轻视情节架构。

C. 细节的洪流”使小说摆脱了对情节发展的依赖,众多细节自成体系,共同构建起小说的独特艺术世界。

D. 小说中运用多频次的细节描写,就能实现制造悬念、推进叙事、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因此细节的频次越高越好。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神变化,从最初的“顺着眼”到后来的“直着眼”,通过细节展现了她的精神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促织》中描写村中少年“掩口胡卢而笑”的细节,表现了市井之徒的势利心态和嘲弄态度,折射出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

C.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反复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强化了人物保守、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性格特点。

D.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贯穿全文,风雪越来越大,林冲的处境也越发危险,这些细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紧张氛围。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则材料关于细节描写的核心观点,并各举一例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而文字,完成小题。

次洛的可可西里(节选)

龙仁背

太阳快要落山了。荒野上的风看着太阳就要收工回家没人管它们了,慢慢变得张狂起来。次洛从车窗里看到大风在荒野上肆意地奔跑着,一不断掀起一个个的旋风,原本就很稀少的枯草被风卷起来,漫天飞舞着。偶尔也有一股莽撞的风,忽然刮向大货车,让行进中的大货车微微抖动一下。次洛心里想,外面一定很冷吧,如果这会儿阿爸在路口等他,一定会被冻坏了。这样想着,次洛脸上出现了忧心忡忡的神色。①正在这时,他感觉到货车司机看了他一眼,他急忙调整脸上的表情,转过头来,冲货车司机笑了一下。

货车司机也朝着次洛露出他满嘴的牙齿,说道:唱首歌吧!”

货车司机的这句话说得有点突如其来,次洛愣怔了一下,还没想好应该怎么回答,货车司机便清了一下嗓子,唱起来:

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哈哈哈哈哈哈!

次洛好奇地看着他的嘴不断张开又不断闭合。最后他哈哈大笑的样子让次洛感到新奇又疑惑。

怎么样?师傅唱完了,意犹未尽地吧唧着嘴巴,他问次洛。

你笑什么呢?次洛看着货车司机,满脸笑意地问他。

师傅似乎没听见次洛的话,他继而说:我再给你唱一个你熟悉的。说着,便猛地按了几下喇叭,清清嗓子,又唱了起来: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嗦,那就是青藏高原。

师傅唱完了,侧脸看了一眼次洛,说:这个熟悉吧。

熟悉……”次洛说着,鼓起掌来。他虽然一路上受着忽冷忽热的折磨,肚子也已经饿扁了,但大货车司机的情绪还是感染了他。

谢谢谢谢我亲爱的观众朋友!”货车司机说着,按了一下喇叭,喇叭声长长的,穿透了呼啸的大风。

伴随着喇叭声,货车司机接着说,今天真痛快!”货车司机说着,又哼唱起了刚刚唱过的一首歌。

你唱得真好听。次洛由衷地说。

谢谢你,我会继续努力的!”货车司机用电视里歌手谢幕的语气说着,又问次洛,你知道我今天为啥要拉你吗?货车司机侧头看看次洛,又急忙盯住前方的路。

不知道!”

我每天开车出来,到了荒野上,就开始唱歌。大声地唱,可惜没有人听。师傅说,今天我见你在路边拦车,心里就想,终于有个人听我唱歌了真痛快!”

太阳偏西,整个天空昏暗下来。渐渐到来的黑夜,点点吞噬着荒野,让广袤无边的荒野一点点地变得逼窄起来。货车司机打开了车灯,车灯照亮了前方的路,荒野也就变得只剩下前方的路了。不知道货车司机唱了多少首歌,每次唱的时候,他都给自己报幕,称自己是歌手大货车司机。次洛一直静静地听着,不说一句话,司机唱完了,他就给他鼓掌。

货本司机唱了一路的歌。开始的时候,他每唱完一首歌,次洛就给他鼓掌,到了后来,次洛就不开理他了,他也似乎把次洛忘了,接连不断地唱着歌。

在大货本司机的歌声里,汽车进入了可可西里腹地。次洛看着窗外荒芜的风景,想起了扎门西老师。有一次,扎门西老师讲到了可可西里,当他提到可可西里这四个字时,双眼里闪烁着熠熠的光芒。③他说,可可西里是世界自然遗产,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是我们的骄傲说到这里,扎门西老师的目光扫过所有同学,忽然就停在了次洛的脸上。次洛以为老师要向他提问,躲开老师眼睛,低下了头。但老师并没有提问,却说:次洛同学的家就住在可可西里!”随着老师的话,同学们都传向次洛,次洛的头就更加抬不起来了。

可可西里是什么样子呢?如果简单点儿说,就是在两座绵延不断的大山之间有一片广袤的荒野,很大很大,在荒野的中间,还有一座山,就叫可可西里山。这片荒野被叫作可可西里,也是因为有了这座山。

这里的海拔很高,几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会下雪,下了雪,这里的山顶上就终年积雪,甚至还形成了巨大的冰川。这些雪和冰川,在太阳的炙烤下,慢慢、慢慢地融化,就形成了数不清的网状溪流,它们流淌着,一点点聚集在一起,又形成了许多许多的湖泊。

可可西里太高了,也太冷了,所以这里很少有人来,这反而给动物们提供了安然生活的空间,所以,那些大型哺乳动物,比如藏羚羊啊,野牦牛啊,藏野驴啊,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上学之前,次洛并不知道他的家乡这么厉害,更不知道他家所在的地方已经到了可可西里腹地。自从听了扎门西老师讲了可可西里,每次提到家乡,次洛就觉得很荣耀。

次洛就这样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正在唱歌的大货车司机忽然停了下来,他侧脸看看次洛,对次洛说:喂,小孩儿,你在听我唱歌吗?

此刻的次洛显得神情有些恍惚,听到货车司机问话,急忙从回忆里抽身出来,强打起精神:听着呢,一直听着呢!”次洛说着,又鼓起了掌。

天已经完全黑了,夜幕笼罩着可可西里,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荒原上的沙尘。

要不,你也唱一首?货车司机忽然说。

我唱得不好听!”

那不要紧,来一首吧!”说着,货车司机又大声说道:各位观众,下面有请来自可可西里的小歌手……嗯,对,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我叫次洛。

对不起!”货车司机说着,又提高声音,下面有请来自可可西里的小歌手次洛为大家唱一首歌,大家欢迎!”说着,使劲按了几下喇叭。

次洛一下想起了他的阿爸经常唱的一首歌,便说:那好吧,我唱。说着,便唱了起来:我的家乡啊,家马和野马一起奔跑,藏羊和羚羊一起觅食哦,我的家乡啊……

次洛唱完了,货车司机立刻按了几下喇叭,接着高声喊道:再来一首要不要?

!”喊完了,他侧脸看了一眼次洛,扬了扬下巴,示意次洛再唱一首。次洛急忙摆手,又指了指前方的路:我要下车啦!”

次洛刚说完,货车司机便踩着刹车,减慢速度,把车停了下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画线句中次洛“急忙调整脸上的表情”,表明他既不想让司机知道自己内心的担忧,也不愿意传递负面情绪给他。

B. 第②处画线句写“车灯照亮了前方的路”,荒野的黑暗和车灯的光亮形成视览冲突,象征身处困境的次洛对光明追寻。

C. 第③处画线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可可西里在生态保护中的地位,旨在引发读者对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等问题的思考。

D. 第④处画线句写货车司机忘记了次洛的名字,从中可看出货车司机一直沉浸在“歌手”的世界中,忽视了身边次洛的存在。

7.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货车司机清嗓子、使劲地按喇叭、模仿电视里歌手谢幕的语气说话,这些描写使货车司机的形象更鲜明。

B. 次洛从上课时“躲开老师眼睛”到现在主动唱歌,这一转变说明他在司机的感染下,敢于主动表现自己。

C. 文章插叙了扎门西老师对可可西里的介绍,这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为后文次洛唱家乡的歌做了铺垫。

D. 本文主要通过货车司机和次洛的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从他们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8. 文中多次出现时荒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9. 本文以“歌声”贯穿全文,但在货车司机和次洛的心中,“歌声”有着不同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三:

臣闻先王之制禄也居其位而不行其职者诛是以上无虚授下不隐情。臣窃观今之备位素餐不得其职者,莫过于臣辈。臣闻太宗文皇帝时,王圭、魏征为谏官,文皇虽宴游寝食之间,王、魏实在其所。用至于文皇发一言,则王、魏善之而后出,举一事,则王、魏虑之而后行。以文皇之明,合王、魏之智,是以举无遗事,言有典常。文皇犹以为视听之未广也,因命三品以上入议军国大政,必遣谏官一人随入以参验之。当是之时,司股肱耳目之任者,有君臣之义焉,有父子之恩焉,有朋友之欢焉。是以否无不替,可无不行,不四三年,而天下大理,蛮夷君长带刀入侍者,不可胜计。岂干戈征伐之所致乎?盖拥蔽之患销,而幽远之情达也。若此然后可以称天子之诤臣矣。近之司谏诤者则不然,大不得备召见,次不得参时政,排行就列,累累而已。

(节选自元稹《论谏职表》)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闻先王之制[A]禄也[B]居其位[C]而不行其职者[D]诛[E]是以上无虚授[F]下不隐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B. 藉,同“借”,借给,与《陈涉世家》“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C. 则思知足以自戒”与《齐桓晋文之事》“树之以桑”的“以”用法不同。

D. 盖,表示原因,与《庖丁解牛》中“技盖至此乎”的“盖”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斯在分析五帝三王天下无敌的原因之后,指出驱逐客卿会导致天下人才不敢入秦的严重后果,前后形成对比。

B. 魏征认君王若能做到“十思”,并光大九德,文武大臣就不必再劳神苦思,而可以享受出游之乐、颐养天年。

C. 元稹指出,唐太宗倚重谏官王圭、魏征,宴乐休息将二人带在身边,发言举事都要经他们思虑谋划后方才施行。

D. 李斯之“书”重视说理,魏征之“疏”分条陈述,元稹之“表”言语恳切,三者都体现出身为臣子的责任担当。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以文皇之明,合王、魏之智,是以举无遗事,言有典常。

14. 元稹认为谏官的职责是什么?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 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 醉袖”用借代的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之美。

D. 词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合理。

1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杜甫登临而作的《登岳阳楼》。结合具体诗句,比较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谴责了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做法。

(2)舟与古代文人似乎有不解之缘。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含有“舟”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体现了民主的教育风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类成语别巨一格,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殊意义,还韵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深遂涵义,能从独特视角竭示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模式。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    甲    。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例如,成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或精力,使之能够持久,体现了人们对持续和谐状态的追求;山清水秀,形容山水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类成语还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客观、平等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正义,保持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成语上善若水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上善中的    乙    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即最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无私、柔和、包容、适应等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的体现,    丙    。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向水学习,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

类成语宛如一面镜子,②映照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③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提供了宝贵资源,④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⑤使之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力量。

18.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19. 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山清水秀”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高水长                         B. 水乳交融                                              C. 源头活水                                              D. 饮水思源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向水学习,请另写一个包含“水”字的成语(试卷中出现的“水”字成语除外),并分析该成语中水的特点及其带给你的启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春秋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散文光耀日月,化育后世。读了以上四句话,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句话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