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panxuemei】注册本站,赠送点数已到账,请查收!

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0-06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诗人之一,其影响非常深远。有人论杜甫诗,称其为“诗史”,这是看到了杜甫诗作之现实主义的一面,这其中犹有史学价值的当数他的“三吏”与“三别”。令人惊讶的是,杜甫诗作中不乏包含“物理”一词的作品,他甚至为“物理”这门学科提供了最正确的定义。

    杜甫对物理的定义见于《盐井》一诗: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榾榾(gǔ),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tián)。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这首《盐井》描述了用木制水车从井中汲取卤水、用大锅煮盐的场景,以及后续官盐买卖中的曲折,最后引出了“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的感叹。食盐,学名氯化钠(NaCl),是生命的必需品,因为生命自水中来,而水体中一般来说会溶解足够多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地表上的水大部分是咸的,淡水是例外。陆地上如人类这样的大型动物饮用淡水,但是又要规律地摄入盐分,其对盐的需求的优先级不亚于对食物本身的需求。滨海地区可以用海水晒盐,内陆地区则是从盐矿、盐湖获取盐。如果地下水的盐分够高,则可以凿盐井汲水煮盐——把卤水烧开让水分蒸发掉,盐就结晶出来了。这首《盐井》诗,杜甫有自注“盐井在成州长道县,有盐官故城”,这应该是在今甘肃天水地区。过去由于运输能力太差,任何稍微远离盐产地的地方都缺盐,因此盐是极珍稀、极昂贵的生活物资。盐业官办,官方渠道流通的盐即是官盐;有官办就有走私,走私渠道流通的盐即是私盐。盐业是一个理解人类历史特别是有经济行为以来的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不管官盐、私盐,倒手就要加价,因此才有了诗中的这句“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以一斛五斗论,这一次倒手价格就涨到四倍之多。对这种事儿,有啥好感叹的呢,事理儿本就是这样的啊。杜甫诗中的“物理”一词,应分开作“物—理”解。物,指实在的存在,理则是指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所遵循的原则,后者可谓之道。

    杜甫的这半句“物理固自然”,笔者以为可以作为物理学这门学科的中文定义。不妨就把“物理”依中文字面理解为“存在—存在之道”。近代物理学来自西方,西语中的物理都是对希腊语的转写,如英文的physics。而恰是大自然的意思。我们现在一般把英语nature翻译成“自然”,这是误解,nature一词本意与生殖、生长有关,nature在很多地方对应我们汉语的“禀赋,生来就有的特征”的意思。唐代钱起的《过瑞龙观道士》有句云“灵山含道气,物性皆自然”,笔者斗胆将其英译为The nature of matters is of all physics。物理学的nature(生来的秉性)就是它囊括万物,世间一切存在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就是关于大自然的学问(①我们的小学有“自然”课算歪打正着?)

    杜甫诗作中多次使用“物理”一词,他不仅提供了“物理固自然”的定义,还指出了物理学者应有的情怀以及学习、研究物理时应有的态度。杜甫在《赠郑十八贲》一诗中有“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句。②虽然杜甫原意也许是要说“(郑贲的)高尚品格属于本性天然”,但后人宁愿将之曲解为“品格高尚方得见事物之理趣”。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对联“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可资为证。杜甫还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物理、究问物理时的正确心态,见于其《曲江二首》之一,诗曰: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笔者作为一个物理学工作者,因为“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仔细推究存在之理,应该有行乐的心态,何必让虚名束缚自己呢!)这句而愈加佩服杜甫。杜甫的这句诗,我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们把它带进各级课堂,让广大的学子们都能体会杜甫的这种境界。追求学问、追求真理是否非要抱着行乐的态度?那大可以商榷,但是不要追求浮名绊身却是属于高境界的识见。给大家讲个有说服力的实例吧。量子论奠基人、物理学巨擘普朗克年轻时在慕尼黑大学求学时,教授约利对他说“干嘛学物理啊,物理没啥做的啦”。普朗克回答道:“我没想有什么成就,我就是想学会物理。”“我就是想学会物理”,就是这么朴素的想法,让普朗克后来成了量子论的奠基人、相对论的奠基人和统计力学的奠基人,基本物理常数中的玻尔兹曼常数和普朗克常数都是普朗克引入的。③不知道晚年的普朗克会不会说“我没想有什么成就,我就想开创一个新时代”!默诵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以及“高怀见物理”,对照自己这些年来学物理、做物理时的心态,笔者感到实在惭愧,且觉得自己没学会物理这件事儿从物理上讲得通。                             (摘编自曹则贤《物理视角读唐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三吏”“三别”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极具史学价值,但人们大都忽略了其中独特的“物理”认知视角。

B.英语physics源于希腊语后者意为大自然,侧重万物本质规律,与英语nature的本意侧重其实不相同。

C.根据对联对仗的要求以及上下文来看,“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下联意思是:心境平和能保持天真之心境。

D.在杜甫的《赠郑十八贲》和《曲江二首》两首诗中,可见物理学者应有的情怀、态度,但作者对其并非一味认可。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盐业倒手加价情况的存在之“理”应包括:运输能力有限导致盐的稀缺,供需失衡。

B.杜诗中“物理”一词蕴含对事物规律的探索,与《礼记》“致知在格物”的观点有相似性。

C.倘若同桌问“什么是物理学”,你借用杜甫诗句“物理固自然”作为定义,可以合理阐释。

D.文章多处使用假设性、猜测性表述,如三处画横线的部分,主要增添论证的生动趣味性。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因为生命起源于水,且水体大多溶解着包括   。食盐因此成为了与人类生存紧密相连的生命必需品。不同地区获取盐的方式各不相同:滨海地区采用海水晒盐的方法,    ,而杜甫《盐井》所描绘的,正是内陆地区凿盐井汲水煮盐的场景——用木制水车从井中汲取高盐分的地下水,再通过     ,最终让盐结晶析出。

4.同桌认为“学习科学知识是为了获得高分、荣誉”,请根据本文向同桌表达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引证法,观点明确,有理有据。(4分)

 

 

5.本文探析杜诗《盐井》《曲江二首》等之物理视角,苏轼《石钟山记》一文同样理趣盎然,发人深思。杜诗和苏文中的“理”趣有何异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龙关战事(节选)

周诠

    夜里,徐昆躺在炕上,梦见他在巍峨的龙关长城上行走,看见一个日本军官笑眯眯地向他走来,两人握手的时候,日本人的胳膊突然变成一条蟒蛇,往自己脖子上盘绕,徐昆拼死挣扎,嘴上连骂三声,才从噩梦中醒来。

    “徐团长,你咋了?做梦啦?”孟排长问。

    “一做噩梦就骂人,老毛病了。”徐昆下地倒了口水,喝下去,发紧的嗓子舒服了些,重新躺到炕上,伸手去拉灯绳,就听到门外响起凌乱的脚步声,肃杀感瞬间挤进了破败的小屋。

    腊月初八,徐昆奉命到锁阳关下的三贤庙工作,途中住在上虎村。住在上虎村老乡家的还有孟排长和警卫员小马,八区的白代表前来迎接他们。会开到后半夜才结束。躺下后,徐昆听小马聊了两句龙赤地区长城,就睡着了,还做了噩梦。

    醒来后喝水,上炕,熄灯,日伪军突然包围住处,令人猝不及防。徐昆从门缝儿里看到院里人头攒动,个个端着枪,顿生疑团,这个疑团比冬日里冻在缸里的黏馍馍还硬,但他来不及多想,立刻去腰里摸枪。他们四个人有两把枪,徐昆一把,孟排长一把。孟排长的枪里只有三颗子弹,徐昆把自己的子弹扔给他一夹,跟外面打起来。

    开始是徐昆射击,后来警卫员小马从他手里夺过枪,把他护在身后,自己跟敌人打起来。小马有一颗手榴弹,但是他不急于扔出去,总想着最后跟敌人同归于尽。两分钟过去了,徐昆觉得凶多吉少,开始烧文件。白代表搭手一起烧。小马的右手食指被打断了,改用左手射击。

    鬼子和伪军蜂拥而入。小马忍住断指的疼痛,趔着身子去拿掖在腰里的手榴弹,却被冲在最前面的鬼子一枪托砸在头上,晕了过去。此时,屋里全是鬼子兵和伪军的得意,好像他们抓到了八路军总司令。徐昆看着他们骄狂的样子,嘴角浮起一丝鄙夷。

    去龙关的路上,天已放亮,朝霞映红了天际,古老的城墙在晨曦中逶迤沉雄,生机勃勃。徐昆脚戴镣铐,望着远处的土长城,飘忽的心忽然变得沉实起来。他摸了摸腰裹,笔记本还在,他轻轻叹了口气——那上面有他昨天夜里睡前记下的一段话:

    龙赤地区有三段长城,一段是北魏长城,一段是北齐长城,一段是明代长城……

    日本人对龙关很重视,认为龙关与满蒙接壤,战略地位重要,其得失关系到华北的布局。他们在龙关驻了四个中队,五六百人,由松井中佐带领,还有两个警察中队、三个特务队,总兵力两千多人。

    龙关监狱是日本人的模范监狱,它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这里原来是一个地主家的宅院。一进的院子也称前院,住着普通犯人;二进的院子称作中院,住着战场俘虏;三进的院子为后院,住着要犯——日本人认为最有转化价值的中国军官。

    徐昆被安排在后院的北房,宽敞,亮堂。后院的北房有十间,但监舍只有四间,其余六间是值班室、转化厅、狱长室、宿舍、伙房,伙房占了两间。后院的东西房同样做监舍,算起来有监舍十间。犯人们喜欢把监舍叫作笼号。

    大寒那天,安里提审徐昆。安里是监狱的首席“改善官”,号称“华北地区改善中日关系的典范”——在他的手上,许多中国人被“转化”或“改善”了。安里旁边站着翻译官。

    安里笑眯眯地望着徐昆,半晌不吱声。徐昆没理他,越过他头顶的目光旁若无人。后来安里熬不住了,终于开口。

    “这里是‘龙关’,我喜欢这个名字。徐桑,你呢?”安里会说汉语,徐昆没想到。

    “中国的地方我都喜欢。”徐昆眯起眼睛。

    “不不,我是说长城,中国有长城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我喜欢。旅团调我去洛阳,我不想去,那里没有长城……我喜欢长城,无论是延庆的八达岭,还是赤城的独石口,我都喜欢。中国人了不起,很了不起!”

    徐昆抬头看了眼安里,略感意外。“那当然。”

   “中国人把自己比喻成‘龙’,其实,长城就像一条龙。你们是‘龙的传人’。”

   “长城万里,是我们老祖宗在不同时期修建的军事工程,就像这龙关县,既有唐长城,也有明长城,它们都是天然屏障。”

   “这里有唐长城?”“长城是中国的魂。”徐昆没接他话茬儿。“唐长城在哪里?”“万里长城永不倒!”“不不,它已经倒了,任凭它再坚固,也挡不住我们大日本帝国的雄师!”徐昆不知道说啥好,只是冷笑了一下,心里像被针扎出了血。“咱们可是朋友。”“‘朋友’?你是日本人,我是中国人,你拿着枪来中国杀人,能跟我是‘朋友’?”“中国有两个词儿,一个叫‘化友为敌’,一个叫‘化敌为友’,你喜欢哪个?”徐昆不屑地“切”了一下:“我喜欢‘化敌为鬼’!”安里没有生气,问:“你摆什么架子呢!你是军分区司令吗?”“当然不是。”“司令在哪儿?司令部在哪儿?”司令是郭汉,司令部在延庆。徐昆都知道。但是他不能说。“不知道!”徐昆从座位上站起来,伸伸懒腰,“要杀就杀,要剐就剐,废什么话呀!”

    转化室里挂着许多镜框,里面镶着奖状、报纸、照片,都是日本字,间或有两个汉字。安里身后的墙上挂着一个镜框,镜框里是一张横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四个字:东亚共荣。徐昆默默地看着它,嘴角浮起冷笑——这个细节被翻译官发现了。翻译官瞥了眼站在那儿有些尴尬的安里,眼睛里闪过一丝诡谲。他走到安里身旁,用日语叨咕了两句,安里瞟着徐昆说:“我喜欢长城,你也喜欢,咱们应该成为朋友。”说完转身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昆梦中笑眯眯的日本军官突然幻化为蟒蛇,渲染出日军的凶恶可怖,为下文被日伪军

包围、囚禁设下伏笔。

B.文中将“疑团”比作“冬日里冻在缸里的黏馍馍”,突出悬念,根据叙事逻辑推测节选之外或有对如何暴露的追叙。

C.文中的战斗场景与《荷花淀》水生嫂等人的芦苇荡战斗,均通过密集的动作描写、紧凑的叙事节奏凸显战争的紧迫感。

D.文中详细介绍龙关监狱的结构布局、人员配置等,不仅展现出日军对龙关的重视,也能烘托出徐昆等人处境危险。

7.关于文中“安里提审徐昆”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里以“喜欢龙关”“热爱长城”为切入点与徐昆交谈,实则试图通过文化认同软化其抵抗意志。

B.安里身后“东亚共荣”的书法作品,与他“化敌为友”的言论相呼应,表达他对中日合作的友好立场。

C.对话中,安里夹杂的日语词汇、徐昆有关延庆司令部的心理独白,这些细节增添故事的历史真实感。

D.对话中,安里“笑眯眯”的神态与徐昆“冷笑”的反应对比更显张力,让人物形象更鲜明立体。

8.小说中的重要物象通常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或隐喻性,如《哦,香雪》中的“铅笔盒”、《我与地坛》中的“地坛”,请简要分析本文中“长城”的丰富意蕴。(4分)

 

 

 

 

 

9.作者在创作谈中说:“故事在小说中的作用永远不可替代,它就像一件美丽的蝉衣,读者的眼球总是先被它吸引,然后才能通过它看到思想的胴体和精神的躯干。”请简要分析这一观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适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来,红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二》)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填写在相应答题区域,每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腹饥不得A食B肤寒不得C衣D虽慈母E不能保F其子G君H安能以有其民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廪,指古代储存粮食的仓库。与《苏武传》中“廪食不至”的“廪”意思相同。

B.末,指与农业相对的工商业。与成语“舍本逐末”“强弩之末”中的“末”意思相同。

C.东,名词作动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仓皇东出”的“东”用法不同。

D.“则天下知所归矣”与《六国论》中“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所”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君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不是因为国君能亲自给其衣食,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蓄积资财。

B.晁错认为西汉时期的土地和人口规模都不亚于汤禹时期,但积蓄却不如的原因是土地未尽其用。

C.按照商鞅颁布的新法,没有军功的王室宗亲不能列人家族的名册,即使很富有也不能显荣于世。

D.郦生认为项羽只派些有罪而谪戍的兵卒分守成皋,是天赐良机,不可贻误,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2)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


14.材料三中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哪些内容印证了材料三的这一说法?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南送别

韩偓

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馆棠梨叶正红。

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顾似衰翁。

关山月皎清风起,送别人归野渡空。

大抵多情应易老,不堪岐路数西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题材为送别诗,描写诗人与故人在江南异乡偶逢、相聚至分别的场景。

B.全诗以“忽”字统摄全篇,以忽然相别为主线,蕴含匆匆离别的无奈怅惘。

C.颔联以细节写共嗟往事、彼此对望场面,“似衰翁”寄寓时光流逝之叹。

D.送别之时月皎风清,送别之后野渡空寂,颈联的景象中蕴含着复杂的感情。

16.本诗尾联蕴含着怎样的情思?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对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的感慨。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文字如何写得简洁有力,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一向以精略见胜。“韩潮苏海”是就文章气势而言,二家文字并不泛烂成灾。从汉语本质上看,它也是言短而意长的,每每凌空遣字,求弦外之音。这个特质在汉语诗歌中   ①  为明显。五言与七言诗中的一联,  ②  只用了十个字或十四个字,  ③  能绘成一段最美丽的图景或道出极其深刻而复杂的感情,既简洁又有力。

从心理上说,一个知识丰富、经验丰富的人,口讲问题或发为文章,总愿意一语道破,说到事物的根儿上,解决问题。反之,一个对事物略知一二的人,就很容易屡屡“然而”,时时“所以”,敷演成篇,以多为胜。是的,心中没有底者往往喜欢多说。胸有成竹者必对竹有全面的认识,故能落墨不多,而雨态风姿,各得其妙。知道得多才会有所取舍,找到重点。只知道那么一点,便难割爱,只好全盘托出,而且也许故意虚张声势,添上些不必要的闲言废语,以便在字数上显出下笔万言。这么看来,(    )。

对了,文字本身没有什么头等二等的分别,全看我们如何调遣它们。我们心里要先有值得说的东西,而后下工夫找到适当的文字,文字便有了力量。反之,只在文字上探宝寻金,而心中空空洞洞,那就容易写出“夫天地者宇宙之乾坤”一类的金玉良言来,虽然字皆涉及星际,声音也颇响亮,可是什么也没说出,地道废话。

18.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方面面的知识多了解些确有必要

B.文字简练与否不完全是文字技巧的问题

C.知道的多寡与言语的冗简恰是相反的

D.写得越多反而暴露出他知道得越少

19.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金玉良言”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3分)

A.现在骗子“聪明”极了,总能让人心甘情愿打开钱袋子。

B.他“虚怀若谷”地听取问题,转头就把提出问题的人撵走。

C.在“高瞻远瞩”的规划中,这个核心业务团队被解散了。

D.小王“锱铢必较”,二十年的工作从未有一点差池。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关联词语。(4分)


21.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


 

22.成语极能体现汉语简洁有力的特征,“胸有成竹”一句的阐释非常契合语境。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庖丁解牛”和“画龙点睛”,再各写一句。(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回家,是因了将行的离别;团圆,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6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