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周测试题

周测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9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详解)

分享:杨老师 2025-11-10 下载支付:2点 立即下载

  命题范围:选必修上第3单元及古诗词诵读  总分:60分  命题:杨朋潮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一、(选做题)论述类文本阅读26分)

材料一:

《诗》的题材多取诸作者身边,是“当代”的。无论是农夫对一年周而复始的农业生活的“铺陈其事”,还是平民通过“以彼物比此物”对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的讴歌,或是贵族依靠“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对政治隐晦曲折的慨叹,其赋、比、兴无一不采撷自身边常见之物、习遇之事。所谓“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既是对这种“当代”题材绝妙的证明,亦可视为对这种以“当代”题材表现“当代”主题方式形象的描绘。《诗》中诚然不乏非“当代”题材的作品,如《大雅·生民》,但它却往往拨去那本应笼罩诗中的神秘氛围,转而围绕农业、民族生存而铺叙,从而在格调上失去了初民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籁之音。且人神之际、后裔祖宗之间,乃判然有分,其间鸿沟,不可逾越。从人对神,后裔对祖宗毕恭毕敬之态投射而出的,仍然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愿望。

与《诗》相较,《骚》却走上了离“经”叛“道”之途。由于《骚》的作者历史、文化涵养丰厚,因而藉以表达其情怀、展示其主题的题材,并不完全取于“当代”,还采撷自历史、神话。诗人“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乃通过洪荒时代的天神地祗至传说中三皇五帝的种种表现,云蒸霞蔚一般折射而出。现实中的诗人既可被望舒、飞廉、鸾皇、云霓等前导后随,杂然纷陈地簇拥着走向天帝之门,亦可与先祖重华遨游于昆仑瑶圃……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把这种题材与主题上时空的巨大反差用一个专门的术语命名之,称为“悬隔”。

从文艺学的角度判断,没有悬隔的文学作品在创作方法上是写实的。即使如《周南·汉广》这样在今人看来充满了朦胧意识,令诵者常产生无穷遐想的诗歌,其诗在当初虽然未必确切如《诗小序》所说,就是歌颂文王之化行乎江汉之域,表现人们“无思犯礼”,或者讽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但汉水游女也好,蒹葭白露也罢,却都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习见习闻之物之人,主题与题材之间并未形成悬隔。

而《骚》主题与题材之间的悬隔正好决定其写作的非写实性。神话和历史传说纷纷被诗人驱遣至诗歌之中。诗人之意本在表现自身“当时”的情怀,但是诗中纷至沓来的神灵、欢歌达旦的祭祀,却真的起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聋”的作用。所谓“五音纷兮繁会”“观者兮忘归”,一时之间,读者似乎真的忘却了诗人所欲传达的“当代”主题,而徜恍迷离于深沉久远的历史追溯和五光十色的原始宗教氛围中。

(摘编自李诚《<诗><骚>异同简论》)

材料二: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其间不仅发生了从“言志”到“缘情”的改变,还发生了“诗”字内涵的演变,其中后者才是从“言志”到“缘情”的根本原因。魏晋以来走上轻绮之路的“诗”,早已不是《诗经》时代承载着政治教化功能的“诗”。此“诗”非彼“诗”,这是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时代基于《诗》学阐释的“诗言志”的根本原因。

在从《诗》到“诗”的拓展过程中,《诗经》时代原属一事的“志”与“情”,于春秋末年出现了“志意”与“情感”的分化。当“情”能兼包“志”,而“志”不能兼指“情”时,文学家所倡导的“发愤以抒情”就让诗文创作超越了“言志”的传统观念,与“情”建立了更为直接的关系,并在之后“抒中情而属诗”的陈述中再次得到确认。另一方面,经学阐释中对“《诗》以言情”的认可,又进一步刺激和推动了“诗”与“情”的关联。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言志”的表述被“诗以言情”取代,成为当时的一种共识。

诗言志”是一个《诗》学阐释的命题,而“诗缘情”则是一个基于创作机制的命题。从“言”所代表的阐释与批评立场,到“缘”所表达的创作主体立场这一改变,是“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另一个不同。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代表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创作主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真正主体的过程。

然而,以“诗缘情而绮靡”为纲领,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六朝诗歌,在经历过“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发展,成就了永明体“调与金石谐”的声律和谐之美后,最终在宫体诗绮丽浓艳的追求中沦为“亡国之音”,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

六朝诗歌“亡国之音”的定位,让人们反思“缘情”之说的局限,基于《诗》学阐释的“诗言志”命题中的十分鲜明的政教观念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以《毛诗正义》的撰作为契机,唐代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在充分肯定诗歌“抒情”的正当性之后,又张扬了它的教化功能。

孔颖达既从“作之者”的角度充分肯定了诗歌“畅怀舒愤”的抒情作用,又从“闻之者”的角度强调了诗歌“止僻防邪”“塞违从正”的政治教化功能,使“诗言志”与“诗缘情”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得以相互补足,在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中建构起了新的诗学理论,这奠定了唐代及以后历代诗歌理论的基础。从此,“言志”与“缘情”就成为中国诗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在“志”与“情”和而不同的融合发展中,撑起了既言政教之志、亦抒个人之情的诗歌传统,在情、志并重的发展中,形成了刚健昂扬的理想追求与精诚由衷的情感表达完美融合的唐诗气象,并对后世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马银琴《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的作品均是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当代的主题,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和愿望。

B.《骚》的内容能展现创作者丰厚的历史、文化涵养,由此也可看出其创作者的才能远高于《诗经》的创作者。

C.魏晋时的诗学命题诗缘情不同于《诗经》中的诗言志,其根本原因在于字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D.孔颖达从创作者与接受者的角度肯定了诗歌畅怀抒愤及政治教化功能,将诗言情诗言志进行整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骚》中,诗人不仅选取当代的题材来表现主题,还借助历史、神话故事来表达当代的思维和道德判断。

B悬隔是一种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在时空上出现巨大反差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手法表明其作品的非写实性。

C诗以言情取代诗言志的表述,说明诗缘情已被时人广泛接受,并成为人们研究诗歌所遵循的唯一标准。

D.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言志说和缘情说,虽然诗学内涵不同,但在文学研究中,都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是在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魏晋时期,文学不断发展,诗歌的抒情功能更为明显,陆机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的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即从《诗经》时代具有②                      的“诗”,转化为抒发个人性情的文学之“诗”,但③                        的一味追求却使六朝诗歌沦为“亡国之音”,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之后人们开始反思“缘情”说的局限性。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诗的关系的演变。(6分)

                                                                                       

                                                                                    

                                                                                      

5.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诗歌《诗经·秦风·无衣》的创作手法及创作目的。(8分)

                                                                                       

                                                                                    

                                                                                      

                                                                                  

二、外国文学阅读19分)

一个难忘的生日  狄更斯

三月间,我的生日到了。

我甚至难以相信自我回到萨伦到我生日这期间竟有两个月的时间。

我还能感到那天弥漫在空中的雾气;我还能透过那雾看到幽灵般的冷霜;我还能感到被霜打湿的头发垂到我脸上;在那个雾气沉沉的早上,一根流着蜡泪的蜡烛幽幽点燃在阴暗的教室里供照明之用,我还在那里张望,能看到同学们呵气暖和手指和跺地板取暖时呼出的白气在那清冷的空气中盘旋缭绕。

吃过早饭,夏普先生走进来说:

大卫·科波菲尔去会客室。

我心想准是皮果提又送来好多些吃的了,所以听到这命令心中为之一振。我附近的一些学生在我慌慌张张离开座位时还请我分发好东西时千万别忘了他们。

别着急,大卫,夏普先生说,我的孩子,来得及呢,别着急。

如果我当时有点头脑的话,就会对他说话时那动感情的语调有些奇怪了。我急急忙忙来到客厅,看到克里克尔太太手里拿着封打开了的信,但是那儿没有一大包吃的。

大卫,我要和你很好地谈谈。我有件事要告诉你,我的孩子。

你还年轻,不知道这世界每天有变化,克里克尔太太说,也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在这世界上逝去。我热切地看着她。

你在假期结束离家返校时,克里克尔太太停了一会儿又说,他们都好吗?又停了一会儿,你妈妈好吗?

不知为什么,我发抖了,但我仍然热切地看着她,不愿回答。

因为,她说,我很伤心地在今天早上听说,你妈妈病得很重。

在克里克尔太太和我之间升起一层雾,她的身影似乎在那雾后动了一下。然后,滚烫的泪水顺着我的脸颊往下淌。

她病情很险恶。她又道。

我这时便明白了。

她死了。

我已经伤心地大哭了起来,我感觉得到我已是这么一个广漠世界上的一个孤儿了。

第二天下午,我离开了萨伦学校。我们直到第三天早上九十点钟才到雅茅斯。我往车外看,是一个胖乎乎的小老头。这小老头穿着黑衣,他穿的袜子也是黑的,还戴着大宽边礼帽。他大喘气地走到车窗前说:请跟我走吧,少爷。

我们来到一条窄街上的铺子里,铺门上写着:欧默,丧事用品。这家店铺逼仄,令人透不过气来,走进铺子后的一个小客厅里,看到三个年轻女人正在用堆在桌上的一大些黑色衣料做着活。

那三个看起来又勤快又舒心的年轻女人抬头看看我又继续做手头的活。这时,窗外小院那一头的一个作坊里传来很有规律的铁锤声:咚——嗒嗒,咚——嗒嗒,咚——嗒嗒。

嘿!我的引路人说道,你们做得怎么样了,明妮?

在试衣的时候我们能完工,她头也不抬,愉快地答道,别担心,父亲。

欧默先生说:那我想我要给这年轻的学者量身子了。请进铺子去吧,科波菲尔少爷。

他量了我的各种尺寸,并记在一个本子上。

我坐在那儿向四周张望,听着屋里穿针引线声和院里那边由锤子敲打出的音调。

咚——嗒嗒,咚——嗒嗒,咚——嗒嗒。从院子那边传来这声音。

你知道我的小弟弟怎么样了吗,先生?我问道。

欧默先生摇摇头。

咚——嗒嗒,咚——嗒嗒,咚——嗒嗒。

他在他母亲的怀里。他说。

哦,可怜的小家伙!他死了?

别多想你无能为力的事,欧默先生说,是呀,那婴儿死了。

听到这消息,我的伤口又裂开了。走到那间小房间的一个角落的一张桌子前,把头靠在那儿,明妮忙把那张桌子收拾好,要不,放在那上面的丧服就会被我的眼泪弄脏了。她轻柔慈爱地把我的头发从我眼睛上拨开;可她和我完全不同,她此时因就要按时完成活计了而很快活。

一到家,我就尽快地从后面爬下马车。那些窗子一度曾那么明亮亮而现在却好像耷下了眼皮。

我还没走到门口,皮果提就抱住我,一看到我,她就悲痛迸发。

我走进客厅,谋得斯通先生在客厅里,可他并没注意到我,只是坐在火炉边的扶手椅上默默流泪,默默深思。在铺满信件和文件的书桌旁坐着正忙着的谋得斯通小姐,她向我伸出凉凉的手指,然后低声而严厉地问我是否已量过丧服尺寸了。

我说:量过了。

你的衬衣呢?你带回来了吗?

是的,小姐。我把我的衣服都带回来了。

这就是她那种坚定所给予我的全部安慰。

她的弟弟有时拿起一本书,盯着书,好像在读,却整整一个小时没翻过书。他很少对她说话,根本不对我说话。

出殡那天,我们围着墓穴而立。我觉得那天好像和所有别的日子都不同,连阳光的颜色都不同,是一种格外凄惨的颜色。

在那一小群人中,有许多我熟悉的面孔,有我在教堂里看来看去时认识的面孔,有当年看到我母亲如鲜花初放时来到这村里时的面孔,我看到了这些并认识这些,我甚至看到我背后很远处站着的明妮,以及她朝她那离我很近的情人飞送的眼风。

一切结束了,土填进去了,我们散开回去了。在我们眼前我们的住宅,那么漂亮,依然如旧。

正如我说的,这一切宛如在昨天发生的一样。而后来的许多事已飘往彼岸,将来,一切被忘却的事都会在那里重现,可是这一件事会像一块巨大的岩石立在大海中。

躺在坟墓中的母亲,是我孩提时期的母亲;她怀中那小人(就像我也曾躺在她怀中一样)和她一起长眠了,那是我。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夏普先生让大卫去会客室时,大卫是兴奋与喜悦的,因为他知道今天是自己的生日,皮果提又要特意给他送好吃的了。

B.克里克尔太太和大卫谈话时,停了一会儿”“又停了一会儿,两次停顿,说明她并不打算把大卫母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大卫。

C.孩子对生日是充满期待和快乐的,大卫却在生日当天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文章以一个难忘的生日为题,强化了这天在大卫生命中的印记。

D.出殡那天,大卫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有见证过年轻美丽母亲的人,也有向情人抛去眼风的明妮,这让大卫对人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的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同时也奠定了全文伤感的情感基调。

B.文中一个广漠世界一个孤儿形成鲜明对比,母亲的去世使大卫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大卫知道自己将不得不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感受,如文中我觉得那天好像和所有别的日子都不同,连阳光的颜色都不同,是一种格外凄惨的颜色

D.画线句是成年大卫对母亲去世生发的感慨,像一块巨大的岩石立在大海中借助比拟形象地写出母亲去世对大卫造成的影响。

8.小说中对欧默丧事用品作坊的铁锤声——嗒嗒,咚——嗒嗒,咚——嗒嗒有多次描写,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9.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请简要说明。(7分)

                                                                                       

                                                                                    

                                                                                      

                                                                                 

三、诗歌鉴赏9分)

 

悼亡三首(其二) ①  [宋]梅尧臣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注】此诗写于庆历四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精爽:指精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以出门如梦游奠定全诗基调,既写出自己精神恍惚之态,又写出大家强迫他忘记痛苦时的尴尬。

B.颔联通过归来抒寂寞孤独之感。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

C.颈联中作者对窗中飞人的孤萤、天空的一声雁叫,皆能察觉,以此刻画出长夜难眠之苦。

D.尾联中世间无最苦,世上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诗人借近乎夸张之语,写出了镂心刻骨的丧妻之痛。

11.悼亡诗为情所致,试比较本诗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在抒情手法上的不同。(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有类似的表达:“                                     ”。

(2)《将进酒》中由乐转悲,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实际上是在宣泄激愤之情,暂时沉醉酒乡的诗句是“                    ,                    ”。

(3)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和“砧”来表现思妇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句子是 “                     ,                    ”。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语文第9次周测(word试题+答案详解)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