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文学短评题

分享:杨老师 05-10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2.00点

一、真题回放

(2023·新课标I卷)(陈村《给儿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甲组答案示例:(1)本文采用时空重叠的交错叙事,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以此旅行。(2)实际上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3)交叠未来与回忆,指向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过程,并期待儿子也能从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1)河流是文章最重要的抒情意象之一。(2)表现在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3)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二、试题解析

思考:仔细阅读题目和参考答案,想一想答案组织语言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学短评有怎样的特点?

甲组:(1)(2)小点结合文本具体阐释“未来”“回忆”的内容,(3)小点从“成长”主题的角度,分析时空重叠叙事的原因。

乙组:(1)(2)小点指出“河流”是意象,以及在文中的具体表现,(3)小点分析“河流”作为意象的内涵。 

文学短评的特点:

(1)深刻性:(时空重叠、意象都是文学鉴赏的理论术语)

(2)集中性:围绕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展开

(3)结合性:引述原文,加以分析,叙议结合

三、知识积累

1.什么是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2.什么是“因体而论”?

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对其作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比如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诗词时,则要注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意象,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夸张、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作用,这是由诗歌特质所决定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四、关键技法和能力

技法一:集中笔力,定点鉴赏

技法二:观点鲜明,开门见山

技法三: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技法四:叙议结合,以议为主

能力要求:

01.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写作文学短评之前,一定要细读作品,先进入而置身于作品之中,读懂作品,然后又要跳出作品,远而观之,客观、超然地评价作品。我们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先“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再“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最后“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全面完整的认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准确判断。

02.定题小巧,选准角度

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03.观点鲜明,视角新颖

文学短评,就是要“评”——要评论,要论述,要讲道理。写文学短评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应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阐释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首先要根据命题者的要求确定评论重点,有明确的评价。确定了评论重点,就确定了评论的中心,也就确定了鉴赏、评价的主攻方向。

评论、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短评的评论、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之外,关键是要说新理——要有新的评论角度,要提出独到的见解,写出独到的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视角要新颖,要能有独到的、恰当的见地与发现。

04.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

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

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真题汇编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给儿子  陈 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个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1984年8月5日

     (有删改)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试题分析:

2023年新课标I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围绕给定的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这一新题型源自统编教材高中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该任务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题干中给出的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也正契合了这样的指导方向。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因而试题没有给出参考答案,而是给出两个示例。考生的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试题答案:

甲组答案示例: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模拟考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烟花灿烂

周海亮

男人肯定知道他试图带上火车的属于违禁品,所以当值班警察把他叫到一边,问他纸箱里装了什么,他老老实实地回答,液化气罐。

你抽烟吗?警察问他。

谢谢。他抬起手。

警察笑了。以为我要给你烟抽?他说,液化气罐加打火机,如果你是警察,会不会怀疑这个人有不良企图?

夸张了吧。男人说,液化气罐当炸弹?坏人的设备应该比这先进得多……

为什么要带个液化气罐?

工地上用的,还剩半罐气,舍不得扔。男人说,回乡下,还能接着用。

舍不得扔也得扔。警察说,不扔的话,你连火车都上不了,怎么回乡下?

太浪费了吧。男人说,还剩那么多……

你可以送给你的工友,或者,卖给他们也行。警察为他出着主意,你现在就可以给他们打个电话。

都回家了,工地上早没人了。男人说,如果不是留我守工地,我也早回家了。要不这样吧!男人想了想,说,我把液化气放掉,空气罐拿回家。

在候车大厅里放液化气?警察哭笑不得,你以为这是你家院子?

那就去门口放。男人说,这么新的气罐,哪能丢掉呢?

警察问他,几点的火车?

男人看看墙上的大钟,说,还有一个小时。

那这样吧!警察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但你得保证把液化气放干净,还得保证一路上都要守着你的气罐。要装纸箱子里,用绳子扎紧……

男人笑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好咧。

警察开着车子,与男人来到近郊河边。男人打开气罐阀门,一股难闻的气味迅速在河滩上弥散开来。警察捂着鼻子,问,怎么今天才往家赶?

看工地啊!男人说,又是钢筋又是水泥的,万一被贼偷了……你以为我喜欢在大年三十往家赶?明天晚上才能到家。过年,过的就是个大年三十。对不对?看春晚,喝酒,打牌,吃饺子,放烟花,看烟花,多滋润啊!你喜欢烟花吗?我最喜欢烟花……

小孩子才喜欢烟花。警察撇撇嘴,说。

我是苗族人。男人解释说,我们崇拜和敬畏的,是蝴蝶,是水泡泡……

这跟烟花有什么关系?

漂亮呗。男人说,五彩斑斓的蝴蝶和水泡泡,生命却都如此短暂……烟花也是……

拽上词了?警察说,但是,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敬畏什么,不管你怎么说,你都别想把液化气带上火车。

你说,咱俩能不能合计点事?男人凑近警察,讨好地说,把气罐阀门开到最大,你躲远点,我拿打火机点上火……

你不要命了?警察睁圆眼睛,还点上火?轰!你要在这里煮饭?沏茶?你想干什么?

放个烟花看呗。男人翻翻眼睛,不让拉倒。

半罐液化气,一会儿放个净光。警察使劲摇动着气罐,他坚决不允许罐里面还存留有一点液化气。男人有些不满警察的谨慎,说,这么多的液化气,说浪费就浪费了。放个烟花看,又不让……

警察笑笑,说,把气罐扛车上,咱们该回去了。

车上的男人一言不发,就像生气的孩子。警察说,真受不了你!按道理,连气罐都不应该带上火车的。我给你三十块钱行了吧?三十块钱,你回乡下,再买半罐液化气。

刚才还能看烟花呢。

再给你十块钱!警察面露揶揄,你好买个大烟花。

给钱!男人挺挺胸脯。

给你个大头鬼!警察笑了,你还白坐了我两趟车呢。

警察将男人送进车厢,又嘱咐他,千万管好他的气罐。男人说,好啦好啦快下去吧。警察说,那再见了。男人说,见不到啦,这次回乡下,就不回来啦。警察说,那给你拜个年吧。男人说,这还差不多。

火车启动的时候,远处的夜空,盛开出一朵很大的烟花。烟花很灿烂,很鲜艳,转瞬即逝。然后,又一朵,又一朵。男人将脸贴上车窗,笑着,那张脸,一点一点变得扁平。突然男人喊起来,看到了吗?烟花正下面,就是我盖起来的楼房!

却没有人听到他的话。除夕之夜,偌大的车厢空空荡荡,除了他,再无一人。

也许那时,人们都在家里,看春晚,喝酒,打牌,吃饺子。当然,还有放烟花。

文本二:

周海亮写的都是小人物,他写小人物,不仅写他们的卑贱、龌龊、困顿,更写他们的高贵、浪漫、温情。他把美文中出于励志需要的人性之美移植到小说中,同样是虚构,这种人性之美体现在小说中远比体现在美文中来得真实,也更有深度和广度。美文中的人性之美是“说”出来的,小说中的人性之美却不是“说”出来的,是“酿”出来的。小说小说,大说则不说,这就接近小说创作的本质了,周海亮无疑深谙此道。

周海亮有一颗细腻、悲悯、多愁善感的心,惟其如此,他笔下的人物才如此高贵、浪漫、温情,越卑贱越高贵、越龌龊越浪漫、越困顿越温情,真正化腐朽为神奇。这高贵、浪漫、温情像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牧羊姑娘手里细细的皮鞭,轻轻地、轻轻地抽打在读者心上。我始终以为,在这个日益冷酷的时代,在人心日益金属化的当下,文学应当给人以光明和希望,至少应当给人以温暖,这也是文学的终极意义和神圣使命。周海亮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邱贵平《好你个周海亮》)

1.根据文本二的内容,如果写一则《烟花灿烂》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请从两个角度评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战士石

超侠[注]

海风吹来,带着腥甜的滋味,湿润、温暖、舒爽。岛边那几块巨石,相互勾连,彼此依偎,仿佛几个人肩并着肩。在一块石头的罅隙里,我发现了一个防水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这个奇异的故事……

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登上这座小岛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愉悦,我的双脚踏实又安定。

这岛是如此之小,从东走到西,不过一公里,从南走到北,也不过一公里。岛的北侧,面朝大海,有一个小小的山包,山包上立着旗杆,旗杆上高高飘扬着我们的国旗,那样鲜艳、灿烂。山包下有一间小小的两层楼房,第一层就是我的寝室和厨房,第二层是工作室和观测室。岛上只有我一个人。

一个人驻守在一座孤岛上,刚开始想法很纯粹;远离喧嚣;恰好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栽几株好看的植物,看湛蓝的天,看天边的云,看海浪飞卷、鲸鱼出没的奇异之景。那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呢?

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升国旗,奏国歌,行军礼,白天除了警戎、观察,就是自己做饭做菜、种地养花,有什么不好。我不理解,前面先后上岛的三个战士,怎么会好端端地当了“逃兵”?这茫茫大海,又能逃到哪里去?

这样清静的日子过了还没一个月.我似乎渐渐理解他们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人讲话,只有风,只有石头,只有一棵树。渐渐的,你能听到风的哭声,听到石头的喊叫,还有树的冷笑。这些,都能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大海像一个蓝色的男人,脾气古怪,时而狂风巨浪、暴躁野蛮,时而风平浪静、安静慈祥;石头就是一个傻傻的小孩,痴里痴气,愣征发呆,像是在沉思宇宙的奥秘;那棵树是一个妖娆的女郎,摇曳生姿,顾盼流波,时而发些小性子,遇到事情只会惊声尖叫。和它们在一起,我也变得时而暴躁,时而默然。

我是不是疯了?陡然渗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些不见了的战士们是因为发疯跳进大海里去了?我不认识他们。我有钢铁一般的意志,绝不会像他们一样。

当夜,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有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光。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我推开窗仔细观察,海岸边好像有影子在移动,我心中一惊:“难道是敌人来犯?”我提着枪冲了过去,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

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他手中发射出来的。我看得瞠目结舌,感觉像在做梦。

它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石,还是什么别的生物?

我的心突突跳动,岸边的三块石头在变化,渐渐露出人类的面孔,这形象有几分眼熟。记忆的火药线被点燃了,爆炸出清晰的图像,那不是在我之前守岛的三位战士吗?他们怎么成了石头?

我仗着胆子,靠前想去查看,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过了十几秒钟,这种状态才慢慢解除,那层外壳如烧融的蜡一般退却了。我试图联系指挥部,可通信线路因暴风雨中断,暂时无法联络。

我又回到海边,与那三块大石站在一起,对面的礁石正缓缓下沉,红色的光波已然消退。我听到身旁的石头发出声音。第一块石头说:“你也中招了,你的频率与我相同了。”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惊恐至极,想要跑回去,但已经动弹不得。我的双脚到腰部,全都成了石头,和脚下的海滩连成了一体。

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以供未来首长和战友们查证。

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我们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看到这里,不知不觉,眼中流下晶莹的泪滴,但很快就被海风吹干。我向着这四块石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海潮退去,海水中的礁石慢慢露出水面。我的脑际一片恍惚,感到有一道红光射来,炙热如火焰。

文本二:

超侠说:“主要创作的方向应该还是以科学、幻想、推理、冒险等为主题,当然是融和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希望写小孩子和大人都爱看的故事,能够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安慰,我希望写作不要有什么纯文学、非纯文学之分,因为问过好多作家,其实最后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是合二为一的,共同形成的就是好看的文学。”超侠希望那种古怪有趣和惊险的风格,能够一直都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超侠”标签,既超幻又奇侠。

注:超侠,原名尹超。云南德宏人。发表过科幻短篇小说等。文本一属于2020年度小小说排行榜第六名,文本二摘自鲁楠《超侠:每天都会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

2.如欲以“我看‘超侠’标签”为题写一则《战士石》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今朝教育:jzjy365.com收集。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这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风也越刮越紧。五金店门口的那个人抽着烟还在等。

他等了约莫二十分钟后,一位高个子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径直朝他走来。这人穿着长外套,衣领翻上来盖住了耳朵。

“鲍勃,真是你吗?”来者不敢相信地问道。

“吉米·韦尔斯,你来了呀!”站在门边的人高声叫了起来。

“哎呀呀!”刚来的人也高声叫,一把抓起对方的两只手,“果然是鲍勃。我只知道只要你还活着,一定会上这儿来。唉,二十年,可真不算短呀!鲍勃,老饭馆拆了,要是如今还在,我们可以到里面再吃上一顿。在西部混得怎么样,老弟?”

“好极了!一切如愿以偿。你变多了,吉米。奇怪,你怎么又高了两三寸呢?”

“是呀,二十岁以后我又长个儿了。”

“在纽约过得不错吧,吉米?”

“还过得去。我在市里的一个部门谋了个位置。走,鲍勃,我领你到一个熟悉的地方,咱们叙叙旧。”

两个人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归来的那个志得意满,讲起这些年的作为。另一个把头缩在大衣领里,津津有味地听。

十字路口有家药房,仍灯火辉煌。到了灯光下,两人同时转身瞪大眼看着对方的脸。

从西部来的那个突然站住了,松开手臂。

“你不是吉米·韦尔斯,”他惊叫起来,“二十年的时间的确长,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把鹰钩鼻变成个扁鼻。”

“二十年足可以把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鲍勃,你已被捕十分钟了。芝加哥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打了电报说想与你谈谈。放老实点,知道吗?老实才聪明。有人叫我带张条子给你,看完了我们再去局里。你到那儿窗户下看,是巡警韦尔斯写的。”

从西部来的人打开交给他的小纸条。刚看的时候他的手还正常,但到看完时却抖得厉害。条子上只写了几句话:

鲍勃:

我准时到了约定地点。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原来是芝加哥通缉的罪犯。我不便自己动手,便找了位便衣代劳。

吉米

(节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文本二:

契诃夫式的幽默讽刺在于对庸俗的生活场景和片断的戏仿,欧·亨利则擅长利用“偶然”“巧合”,以出其不意的情节营造幽默讽刺效果,欧·亨利不像契诃夫那样漫不经心地描述生活中的一些见怪不怪的事,而是着意于编排精巧曲折的情节,利用生活中的巧合和偶然,让出人意料的结尾给小说增添幽默效果。再者,欧·亨利小说中夸张大胆的情节设计也着实让小说的幽默感得到升华。

叙述语调与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有非常直接的联系。契诃夫属于那种天生冷静、沉稳、含蓄而又不乏幽默感的人,他向来主张要客观冷静地反映生活。欧·亨利的大部分作品叙述语言非常幽默,充满抒情和主观的议论,这使得作家的叙述语调显得热烈而夸张。作者在小说中不时会以叙述者的口气作一些幽默调侃,有时是对作品中人物的评论,有时是对某种观点的界定。尽管契诃夫与欧·亨利都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其小说都独具幽默和讽刺的魅力,但是在传达幽默讽刺层面两者的艺术表现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

(节选《一样的幽默,别样的风格》)

3.如欲以“论幽默”为题写一则《二十年后》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二,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

1.①《烟花灿烂》中的主人公苗族男子是生活中卑微的小人物,他的行为甚至有些让人厌恶,警察也是普通一警,但他们身上却体现出了人性的美好、生活的浪漫和对他人的温情,展示出真切的人性之美。②“烟花”在这里可以看作有某种隐喻或象征意味,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关心。空无一人的偌大车厢给人带来的感受,与城市冷冰冰的现状类似,但警察的行为却给了归乡的男子以无限的温暖,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①既有科幻的想象,又有真实的写实,人物富有传奇色彩。②以有趣和惊险的形式反映当今保家卫国的时代内容。③体现了科幻作家带有标签式的独特的小说观念。

3.①《二十年后》以鲍勃收到一张简短的便条为结尾是幽默的具体表现。这张便条揭开了读者之前的悬念,也包括鲍勃的悬念,突然出现给读者预料不到的震惊。②《二十年后》中叙述语言幽默,充满抒情和主观的议论。针对吉米和鲍勃的形象描写。将吉米刻画成“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鲍勃是西部的暴发户,意图在朋友面前炫耀一番。③《二十年后》夸张大胆的情节设计让小说的幽默感升华。针对通缉犯鲍勃面对警察镇定自若地交谈;鲍勃和便衣相认后,手挽手沿马路走着;从西部来的人在灯光下瞪大眼,惊叫起来。


教材链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一、概念梳理

1.什么是短评?

“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2.什么是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二、方法辨析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短评写作之前,一定要读懂作品。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和结构层次。结合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方面内容,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其次,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词,结合主旨进行分析鉴赏。

2.“窥一斑”以见全豹。

要想写好文学短评,一定要选择好角度,切题要小。

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⑷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

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

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

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

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⑸鉴赏作品的语言。

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也可以从表现手法角度进行考量。

3.“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写文学短评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或引用,“述评结合”阐释自己的看法。

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

此外,一篇好的文学评论要有新的角度,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4.安排结构,注重写法。

通常情况下,文学短评一般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和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要注意处理“叙”“议”关系——“叙”为轻,“议”为重。

三、实例分析

《声声慢》的文学造诣值得肯定,叠词被李清照用得出神入化,家仇国恨、悲愁无奈透于字里行间,其悲惹人哀叹。

这首词固是佳作,但透出的却是宋人对国家的无力。宋朝的文人,太平时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战乱时高淡阔论纸上谈兵,国破后凄凄惨惨戚戚,难怪宋朝会亡。

固然不要求李清照提刀上阵,且她也确是乱世的牺牲品,但她身后的那些文人,却是宋朝积贫积弱、腐朽不堪的根由。

若是这些文人能多点血性,也就不会催生出李清照这样凄苦的词人,当然也就难有山河破碎后如《声声慢》一般悲愁的名篇。

在《声声慢》中,我看到的是书生误国。

分析: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当时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浅析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叠词,是我们汉语中特有的一种修辞手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词连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所以说,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更丰富了语言的含义,有强调的作用,一箭双雕,常被古代诗人使用。

易安居士的《声声慢》一词运笔哀婉,凄恻动人,韵味无穷。篇首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由浅而深.含意深刻。开篇“寻寻觅觅”劈空而来,侧重写行为,恰当地表达了词人当时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词人如此“寻寻觅觅”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呢?是在寻找逝去的青春年华,还是在寻找流亡以前夫唱妇随的美满生活,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词人“寻寻觅觅”中的那种孤寂空虚却真实可感:她在孤寂空虚中总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一切仍然归于孤寂空虚。“寻寻觅觅”四字,顿顿挫挫,情附于形,恰当地渲染了情境;如果仅用“寻觅”二字就显得单薄,无此效果。词人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境界更加凄寂。“冷冷清清”侧重写词人的状态,既是她闺房独处清冷环境的描写,又是她抑郁寂寞、心事难照的心态描写,四字既明写环境,又暗示心情。“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描绘内心感觉,是她坐卧不宁、衷肠难述的悲凉心境的形象化描写。“凄凄”是外在环境与内在凄恻心情相联结的关键,承上启下。“惨惨戚戚”重在内心的诉说,中间用一“凄”字做媒介,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声声慢》开篇十四叠,蕴含了词人难言的沉重、无声的如泣,《声声慢》一词最大的成功,也在于叠词的巧用。

由此可见,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独具语言魅力,鉴赏诗歌时借助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深远的意境,洞悉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点评:本篇文学短评,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选取《声声慢》中的原句进行叙述,并且做到了叙议结合;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条理非常清晰。

 

《声声慢》叠词之妙

光阴荏苒,原以为前方会有设想过千万遍的细水长流,却不曾想,那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丈夫的离去,引起了词人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参戚戚”。

我寻寻觅觅着丈夫的身影,猛然回头,却发现只有冷冷清清的厅堂,一宵海棠零落尽,从此清秋再无人,剩下的,大概只有我心中的凄凄惨惨威戚了吧。

词人用的十四叠字,虽无一“愁”字,却无不言“愁”。绵长的叠字,将她的“愁”不断延伸。岁月蹉跎,故人已长逝,早已是几年踪迹几年心,而红颜白发,刹那芳华,独留一人,情何以堪。若词人舍去这叠词的用法,变成“寻觅,冷清、凄惨戚”的话,哪里还会有“期待是最漫长的绝望”之说。爱不可说,忆不可说,愁不可说,痛不可说,只能让这不断重复的字表达心中所感:

烟波渺渺梦几度,良辰美景虚无数。待到秋时花开尽,暮雨相思离人误。

分析:该评论语言很流畅,辞藻特別华美,显示了她很好的文学素养。本文段最大的特点就是文辞兼备。文学短评需要兼顾文学性,诗词是文学殿堂里璀璨的明珠,特别是面对这样的精品,用诗化的语言营造诗化的意境,是评论本词的必需。关注音韵,从叠词音律产生的绵长来写愁之不绝如缕,并且运用了对比论证。用最直观的方式感知两者的差异与差距。


名家赏析:同样是评论这十四个字,有人说,著名文学评论家傅庚生的评论最能传达开篇十四字的美妙----

《声声慢》中叠词之妙

……《词苑丛谈》云:“李清照《声声慢秋闺》词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辞亦不甚了了,若论其音韵,似稍有所会矣;若论其字之重叠,错落如珠,则只是皮相观耳,未尝搔到痒处也。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迭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迭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设使其征人为女,居者为男,吾知其破题儿便已确信伊人之不在迩也,当无寻寻觅觅之事,男儿之心粗故也。能词之士,多昂藏丈夫勉学莺莺燕燕者,故不能下如此之十四迭字耳。

分析:从行文的构思来看,对叠词的分析更深入且渐次分层,从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论述,不蔓不枝。文学短评在文体范畴上属于议论文,所以要求论点明晰,论证有条理性和逻辑感,这种逻辑推进可依托一些连词或者关联词来实现,如“不然”“且也”。论证方式多样,比如对比论证、正反论证、假设论证,由浅入深,有深度与见地。

四、实践把握

1.练习:从本单元作品中任选一篇,写一则鉴赏短文。

2.实例参考

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1】

①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被捕提和表现的。其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难于言传的。诗人白居易平日深厚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段。在白居易的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

②诗人描绘音乐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以及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是音乐描写中的亮点。

③在诗中的音乐描写中,诗人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瑟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有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听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喻乐声流动的婉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声比喻四弦齐拔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凡。在妙语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生动形象、具体之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2】

④音乐描写,做到了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诗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琵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情感,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亢明快,铁骑交锋,【3】无不生动地传达出演奏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

⑤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飘零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偏远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更是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已。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尽情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被推向高潮,戛然收束。【4】【5】

⑥总的来说,《琵瑟行》的音乐描写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典范的存在。它的创作手法,它表现诗人情感与琵琶女身世的巧妙结合,它的对音乐的透彻的理解,对我们现在和将来的文学创作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6】

亮点评析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

【3】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4】选择恰当的评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点评。第③段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点评,第④段从情感的角度点评,第⑤段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和人物命运的角度进行点评,注意了点评角度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5】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摘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读、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推动故事情节回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有机结合。

【6】采用文学评论的"总一分一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点评本篇文学短评有如下亮点:一是精心选点,以小见大;二是切口虽小,挖掘颇深;三是论据充分,评论深刻。同时能够做到“叙”“议”有机结合,是一篇规范的、有深度的、有见解的文学短评。

阅读全文
小说文学短评题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