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专题三 小说人物类题(教案+课件)

分享:杨老师 11-27 现代文阅读Ⅱ 问答

教学目标:

1、熟悉人物类3大题型。

2、学习人物类题型的分析方法。

3、实战应用,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讲解—应用体验—应用

媒体设计: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形象特点题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①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题型一: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题

这一命题角度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往往结合小说中对人物的某一方面的描写来进行,多侧重要求考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情感活动。

准确分析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性格的“4个注意点”

1.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人物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涉及人物复杂内心活动的这一方面。

小说鉴赏:例1 2016·高考全国卷乙 《锄》(详见教材 略)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问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解析】 本题题干已经提示了答题的角度,即六安爷和小说主旨两个层面。六安爷层面上,这句话是六安爷面对村民的反复劝阻时所作的回应,体现了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而“过瘾”也表明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和痛心。小说主旨层面上,在土地上劳作成为一种瘾,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而耕种从劳作变为“过瘾”,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答案】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题型二: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题

 (一)5个思考角度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这是概括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3.从分析情节入手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从分析环境入手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如《祝福》一课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环境的烙印。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①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二)2个答题模式

题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作答“×××的性格特点:①……;②……;③……”。(分条作答)

小说鉴赏:例2《玻 璃》(详见教材 略)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问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 题干中要求回答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形象特点,因此他的身世遭遇等外在特征不必答出;在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时,要先用严谨的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具体作答时,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概括分析,答案要全面、不要重复。根据文中关于王有福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可知其性格特点主要有胆小怯懦、狡黠固执、善良本分等。

【答案】 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弯腰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些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善良本分:怀疑酒店的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

 

 

第二课时

一、形象手法题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塑造人物常用手法为人物描写手法和手法同诗歌一样,这里重点讲解人物描写手法: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作用阐释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直接描写 (正面

描写)

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

展现人物性格品质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特别提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小说鉴赏:例  2013·高考重庆卷《枪口下的人格》(详见教材 略)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赏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塑造贝尔蒂的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说明霍夫曼虚伪的本性。“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说明贝尔蒂真诚的性格。“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体现了迈尔对待俘虏时冲动的行为。“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说明贝尔蒂对待俘虏的理性行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说明迈尔面对死亡的胆怯。“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说明贝尔蒂面对死亡毫无畏惧。

【答案】 (1)对比。(2)①贝尔蒂与霍夫曼之间的对比,即霍夫曼的虚伪、卑劣与贝尔蒂的真诚、高尚相对比;②贝尔蒂与迈尔之间的对比,即迈尔对待俘虏时的冲动与贝尔蒂的理性相对比,迈尔在死亡面前的恐惧与贝尔蒂的视死如归相对比;③在霍夫曼狼一样的眼光下,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贝尔蒂的镇定自若相对比。

 

第三课时

一、形象作用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而小说中的人物又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物象,高考在人物形象作用方面的设题也体现在这三方面。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挖掘其典型性,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题型一:主要人物的作用题

从2个方面考虑主要人物的作用

1.从结构方面,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从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1)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2)考虑对社会的作用

考虑主要人物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

小说鉴赏:例  2015·高考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详见教材 略)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问题: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解析】 本题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小说中的老头是一个又老又丑,邋遢且遭人鄙夷的老人,然而他却能在别人说自己坏话时捍卫自己的尊严,即使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但这种行为是令人尊敬的。文章最后写老人攒了不少钱,这件事说明老人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有想法的,其内心世界是很复杂和丰富的。同时,文章最后的文句也告诫我们,要对底层人士多一些关怀、尊重和理解。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

题型二:次要人物的作用题

4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2.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

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特别提示: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小说鉴赏:例 《陆地上的船》(详见教材 略)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结合原文,审视题干中“我”“作用”两个关键词,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牵线搭桥,

推动情节

通过文中“我好奇地望着他。……他迎着……”“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我们乐了。他焦虑不安地跑过来……”等等,可以看出,文中“我”是一个

____人物,文中是以“___”的视角来描写疯子船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侧面烘托,

个性鲜明

本文中“我对他生出敬意”“我真想过去支援他”“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等等,侧面烘托了疯子船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形象,可以说“我”对疯子船长形象的塑造起到辅助作用。同时也刻画出“我”对疯子船长的_________________

揭示主题,

增添魅力

行文中多处提到的“我”的内心感受,特别是结尾处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_____更为丰富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我”是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是见证人,是叙述者,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________,引发读者的

_________,也便于抒发感情

[参考答案] ①“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

②以“我”这样一个山村孩子的视角写疯子船长发疯的过程,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在塑造疯子船长这一人物上,“我”起到辅助作用。

④通过写“我”学着他的样子,想体验船长的感受,要去见识大海,使小说的意蕴更为丰富。

题型三:物象的作用题

“物象”作用可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

2.为下文做铺垫(伏笔)作用;

3.对人物的衬托作用;

4.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5.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小说鉴赏:2014·高考全国卷Ⅱ《鞋》(详见教材 略)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问题: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答案】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二、考点对点练     《不吆喝的卖刀客》

三、作业

完成P389《北京邻居》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支付: 10点
小说专题三 小说人物类题(教案+课件)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