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考点专题 > 现代文阅读Ⅱ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专题四 小说环境类题(教案+课件)

分享:杨老师 11-27 现代文阅读Ⅱ 下载支付:1.00点

教学目标:

1、熟悉环境类3大题型。

2、学习环境类题型的分析方法。

3、实战应用,规范答题。

教学重点:认识题型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讲解—应用体验—应用

媒体设计: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说环境分类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二、环境特点题

概括环境特点是高考考查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常见题型,主要考查赏析小说景物描写的能力。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区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概括环境特点的5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

“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

“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

“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的状态中分析概括,比如“激烈残酷”。

5.从“景”的角度思考

“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等角度分析概括环境特点,要看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尤其关注文中描写这些景物的修饰词。如果文中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来概括,比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以上提供的思考角度,文本中不一定都体现得比较明显,分析概括时要灵活。

特别提示:

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是考查的“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

四、小说鉴赏2012·江苏高考《邮差先生》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解析】 本题通过概括小城生活的特点来考查对作品结构及主题的把握。小说写了如下内容:邮差先生平静的工作状态,邮差先生对远方来信的感叹,邮差先生与学生家长的友好关系,邮差先生给一位老太太送信时费劲而亲切的对话,邮差先生对递送坏消息的歉意及忌讳,邮差先生跟一个小子的友好玩笑,邮差先生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及其恬淡的心境。邮差先生工作的闲暇、与老太太的对话及其心理活动,字里行间透露出舒缓的节奏。

【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第二课时

一、环境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包括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

1.鉴赏环境描写手法题的3大角度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等。

2.组织答案的规范模式

根据题干要求,先判定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具体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

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四、小说鉴赏

例1、《溜索》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本题题干比较隐晦,但“峡谷的险峻气势”已经把环境的特点表述出来,前面还有“描写”,后面有“表现特色”,可见是关于“描写特色”方面的题型,可以把题干变换一下问法: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这样就更能明确是“考查描写手法”的,然后调动知识储备,从不同方面考虑。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从细节、动静、修辞等角度和写景的观察点、写景的顺序等角度与画线部分对照。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描写技巧角度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既有粗笔勾勒整体气势,又有“亮亮”“隐隐”等细处着墨,突出峡谷险峻气势,这是____

_____________手法

写景角度

(1)观察角度:“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可见是以_____为观察点的定点观察。

(2)感觉角度:“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是_____;“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是_____;“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是_____,为内心感受。

(3)写景顺序:“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是仰视,“俯望那江……不敢向下看”是俯视,可见,写景顺序是由__到__;从“怒江自西北天际……一派森气”可以看出写景顺序是由__及__。

[参考答案] 以壁顶为观察点,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相结合手法(2分)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3分)

例2、(2015·高考湖南卷)阅读《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解析】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手法的赏析。“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人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中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三课时

一、自然环境作用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映射或暗示主旨。它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当然,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

二、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3步走

第一步: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③暗示社会本质特征。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四、小说鉴赏

例  2013·高考山东卷《活着》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回答:从内容上,①“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的环境,写出了乡间生活的特点(风貌);②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含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使表达更为含蓄。从结构上,结尾段“霞光”“逐渐退去”与开头“充满阳光的下午”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第四课时

一、社会环境作用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模板: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③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注意审题:1.审清所给文字的类别: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或者兼而有之,它决定了答题的基本走向。

2.审清所给文字及所在位置,尤其要把散见的写景文字找足找全。

3.审清问法:问的是景物特点还是景物作用。尤其区别好“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的答题方向。注意“环境特点”和“环境描写特点”的不同,“环境描写特点”是要答描写技巧的。

另外,环境这一考点,单一题型很少,往往是概括特点并阐释作用,或明确描写技巧并点明作用;即使题干的要求仅为阐释作用,答题时也要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阐释作用。为了保证答案的完整,可以兼顾这三方面:第一,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第二,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第三,点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考查得最频繁。

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平时养成“四循环”思维模式,就是答“环境作用”题时,既要从对环境本身的作用来考虑,又要综合从环境对情节、人物、主题这三方面的作用考虑。以此循环往复,才能避免答案要点不全的问题。

二、小说鉴赏:

例  2007· 宁夏、海南《林冲见差拨》

学生活动:

1、学生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内容。

2、检查阅读效果,学生复述情节。

3、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取长补短。

4、教师尝试答题,教师点拨指导。

答题点拨:

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精要点拨】

做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4)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模式: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提示:在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注意中国小说和外国小说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

解析 犯人介绍的牢营情况,可以看作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情节的推动或照应、对人物的刻画和对主题的揭示三个方面。就本文来看,在情节方面主要是设置了一个悬念,也为后文林冲先招骂后免打埋下伏笔,使故事更有波折;从人物刻画方面来看,则主要是交代了林冲所处的环境,也间接刻画了管营、差拨的丑陋嘴脸;主题方面,则反映了当时牢狱的黑暗,当然,这一点并非本选段的重心所在。

答案 

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三、考点对点练  洗礼

小说前三段所写“农庄”之景有怎样的特点?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特点:①植物五彩缤纷,动物充满活力;②氛围欢乐、美好、祥和;③充满生活气息。

作用:与神父的生活形成反差和对比,为下文表现神父“人性的复苏”提供背景,创设氛围。

四、作业

完成P390《征服》

 


阅读全文
在线下载列表 下载支付: 1点
小说专题四 小说环境类题(教案+课件)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