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主题写作

主题写作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 主题写作

分享:杨老师 01-14 主题写作 下载支付:1.00点

【作文素材】

一、名言警句

1.《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2.《乡土中国》: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

3.余光中:乡情落实于地理与人民,而弥漫于历史与文化,其中有实有虚,有形有神,必须兼容,才能立体。

4.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5.《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6.费孝通: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7.费孝通: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8.费孝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9.费孝通: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10.费孝通:不知道法律的人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

二、精选语段(关于费孝通)

1.“天下大同”的家国情怀: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

 

2.志在富民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学习费孝通志在富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思想境界。20多年间,费孝通七下甘肃定西,30余次到江苏吴江调查,足迹遍及祖国。费孝通一生著作等身,如今他的这些文字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张宝文

 

3.费孝通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第一件事发生于1945年11月25日晚,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第二件事是在1946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道:“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陈远

 

4.活到老学到老:1999年春,费孝通以浓郁的“蓝青官话”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能坐在讲坛上,是因为我的资历。中国人尊老,因此我受到大家的尊重。其实面对今天新的知识,我有许多都不懂,需要学习。我今天在南京大学天文台看天,那是一个神奇未知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啊!我虽然老了,但我依然是一个书生,要学习啊……也许我今天考南大的博士也考不上……”费孝通真诚的讲话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师生。主持报告的蒋树声校长也深受感动。全场以无限的敬意望着这位学贯中西的大知识分子。何谓虚怀若谷?费孝通在南大的演讲影响了这所著名的学府,其精神融入了这百年的沧桑!

 

5.真诚坦荡的大家风范:费孝通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赤子情怀,矗立起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1938年,他带着强国富民的愿望从英国学成归来,便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45年11月25日晚上,费孝通在西南联大演讲,面对着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断电、甚至开枪,他站在会场的最高处呼喊:“不但在黑暗中我们呼吁和平,在枪声中我们还要呼吁和平”。1946年1月,他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联名致函正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呼吁停止内战,成立联合政府,保障民主权利。

 

【作文模练】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相关作文:

角度一:乡土中国+数字化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数字化生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复兴中学校园内《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享总结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同学们看完《乡土中国》后讨论最多的话题有两个:一是“我们基本都没有乡土农村生活经历,乡土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是“元宇宙时代,我们应该学会数字化生存而非乡土生存”。有人疑问,有人肯定,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困惑和选择。

实际上,数字化是一种手段,乡土气息是一种内在气质,乡土中国未必与数字化格格不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栖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美中;

②适应时代发展,追求数字化生存的最佳状态;

③数字和传统并非格格不入。

【优秀范文】

乡土气息盈于中,数字手段扬于外

一面是“数字化生存”于全国两会期间引万众瞩目,一面是年轻学子对乡土中国和乡土气息的陌生与困惑。当乡土之气息遭遇数字化经济之局势,我们又应何去何从?随着数字化社会建设如火如荼,乡土气息是否该被束之高阁?

如果我是一位先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必将是炎黄子孙血液中流淌的那一股乡土气息;我会最欣赏什么?必然是时代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数字化手段”。依刍荛之见,数字发展与乡土中国并非格格不入,吾侪应将乡土气息盈于中,数字手段扬于外,去慨然迎接落崖惊风,云蒸葭蔚的崭新时代。

乡土气息盈于中,牢牢扎根!

乡土气息非局限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劳作,而是中国人的内在气质,是源自土地的厚重坚实,深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爆火出圈的“淄博烧烤”,我们看到的是当地居民的热情好客,听到的是游客“来时空着手,去时兜着走”的感叹。而这,正是“淄博烧烤”比食物更深一层的乡土气息的体现。试想,“进淄赶烤”难道是因为淄博烧烤甲天下的味道吗?人们纷至沓来的原因,更多的怕是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吧?如果它们没了乡土气息,而只是被数字化手段包装成的“商业大片”,还会有关注度吗?

数字手段扬于外,枝繁叶茂!

科技发展是展现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重要标准。随着元宇宙时代的逐渐兴起,数字化早已成为大势所趋。仰望时代之星空,有几颗“明星”正熠熠生辉:“肤若凝脂,手若柔荑”的李子柒静立于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而她以直播的方式去宣扬家乡之乡土生活,赢得中外网友之一致点赞;“半生黄沙为诗,深情守护敦煌”的樊锦诗将“敦煌”壁画数字化,让文化符号永不褪色,用数字技术将乡土气息镌刻保留,也让乡土中国永远闪光——是的,我们亦当胸中怀乡土中国之息,枕戈待旦;手中持数字化之利刃,劈波斩浪。

毋庸置疑,数字化是绿叶,焕发恒古的生命力;乡土气息是根基,汲取日月之精华。乡土气息之发展,正促进数字化手段之萌发;而数字化手段之应用,又可促进乡土气息之传承。二者的正反馈调节,正交织出一张密网,捕捉中华传统文化之光明前景!

乡土气息盈于中,数字手段扬于外。可以期待的是,乡土文化丰厚的“雪原”,恰逢数字化时代的花期,必将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角度二:留住乡土文化、留住乡愁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市精神文明办组织了“留住乡土中国”的主题照片征集活动,你翻开家中旧相册选出了符合主题的4张照片,分别是一次大家族聚会的合影、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一位值得敬仰的族中老人、一次传统节日活动的留影。

请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好的照片提交,并写一篇推荐稿,结合《乡土中国》相关阅读体验谈谈选择该照片的原因或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守护古村落,留住乡土国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古村古镇是叶,叶绿文化兴;乡土文化是根,根深文化固。只有开枝散叶,根深蒂固,才能留住乡土中国。

我推荐的照片是一张一处已消失的家乡建筑,那栋古老的建筑上斑驳的痕迹见证了祖辈的岁月,却在时代洪流中消逝。我不禁有些痛惜,那栋古建筑承载了几辈人的岁月,在几辈人的记忆里留下的足迹,就这样消逝了。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的母亲在他出国之际,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在他箱子底下,让费孝通在想家时,煮一点汤吃,这体现了我们中国的乡土本色,对土地的珍视,对土地的依恋。如今,不少游子出门在外总会带一点土特产,来寄托乡思。但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游子记忆里的家乡却大大改变了。这纵然是农村的发展的体现,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留住乡土味道,留住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

村落寄乡愁,保留古村落能唤起游子心中“望月思乡”的牵挂。游子犹如一叶孤舟,那古村便是那方港湾,守护着游子的心灵归宿。“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对故乡归心似箭时的欣喜若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孟云卿远在他乡,遥寄故乡的思念。游子归家多感慨,莫让乡愁成空叹。

文化需传承,保留古村落能促进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关于农村文化,大家想到的第一印象是“社会摇”和“土味喊麦”的生猛鲜活,但乡土中国的文化并不是这样。中国农村也可以有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田园诗意。春华、夏耘、秋实、冬乐,怡然自得。这是我们乡土中国的美好文化,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对于故土的眷恋。我们不能让古村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能让中国乡土文化湮灭在时代大潮中,而要让乡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我选择这张照片,也是因为中国的乡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目前乡土文化趋于解体:具有百年历史的古村人走屋空,流传千百年的民俗濒临失传。

唯有行动起来传承保护乡土文化!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行点滴积累,保护古村落,点亮乡土文化的启明灯!

 

角度三:乡村振兴、礼法互融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乡土中国》一书后,有同学感叹,书中谈到的许多风土人情在我国现代农村早已不复存在,乡愁的味道也越来越淡,未免有些遗憾;也有同学认为,时代变了,农村就应该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优秀范文】

礼法互融,乡村终振

《乡土中国》,我国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的大作,此书一经问世,好评不断,被誉为读懂中国传统乡村的第一力作,然而时过境迁,面对这正在剧烈变化的当代中国乡村,书中所讲的,如“礼治社会”是否还有当下意义?传统礼制理想与当代法治精神又该如何融合?当代中国乡村,到底要礼治,还是要法治?

关于这些问题,我的观点是:当代中国乡村发展,需要礼治,更需要法治。

首先,“礼治社会”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

什么是“礼”?孔子曰:“礼者,敬人也。”,意在说明“礼”就是对他人的关爱与尊敬。我们为什么要尊“礼”?因为我国的文化传统总是以他人为先,凡事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中,我们就产生了一个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温情脉脉的礼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之中,我们感到温馨,感到安全,感到愉快,具有强烈的归属感,然而这样的礼治社会,在当下的城市中,却越来越消逝殆尽。只有在乡村,我们还能找到些许踪影。

我记得过年随父母回老家,邻里乡亲见面都打招呼,唠家常,碰见熟悉的人,还主动邀请我进屋吃饭。除夕,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第二天互相之间串门,拜年,逛庙会,充满了浓浓的温馨和亲情。年过得也非常有氛围,非常有年味,这些氛围和年味,都是我在城里感受不到的,我想,这就是孔子所谓的“礼”吧!这种弥漫在乡间熟人社会中的“礼”,非常温馨,却逐渐消逝,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然而,虽说礼治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浓浓乡情,但是,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变化,如果乡村想要跟上时代的大潮,我认为:礼治之外,更需法治。

法礼之争,是一个中国历史的老问题。礼是道德规范,是用生活惯例指导人们的行为,而法是法律规范,是用法律条款规范人们的行为。礼是鼓励,法是惩罚,在熟人社会中,礼尚且可以发挥自己的功效,而在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乡村正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对大量来乡村投资、到乡村建设、去乡村旅游的“外地人”“外乡人”“陌生人”,仅仅靠墨守成规、约定俗成的“礼”去治理,定然会出现很多“礼”涉及不到的问题,产生大量“礼”边界之外的纠纷,甚至还会因为“礼”滋生很多社会潜规则,最终导致乡村裙带关系滋生,腐败现象频出,使乡村治理变得不透明、不可说,伤了立志于乡村建设的“外来人”之心,最终影响的是乡村自己的发展和前途。

有礼而无法,社会就没有统一的规则,人们的行动就没有基本的规范,利益也得不到基本的保障;有法而无礼,整个社会就只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现实且冰冷,没有一点点的人情味,因此,中国乡村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发扬礼的精神,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贯彻法的原则,让礼法互融,讲规则与讲人情兼顾,最终达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的大同致合境界,这才是我国乡村的发展之路。

 

角度四:闪烁人性之光,汇聚城市温情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人非常看重体现人际和谐、社会仁爱的“人情味”。乡村就是人情味浓厚的地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们“从熟悉得到信任”,因信任产生情感的联结。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逐渐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各地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打造“熟人社区”,使城市依然可以充满“人情味”。

根据以上材料,请以社区志愿者的身份,给广大居民写一份倡议书,呼吁大家积极构建熟人社区。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打造熟人社区,品味浓浓真情”倡议书

亲爱的社区居民朋友们:

你们好!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化管理是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管理体制。社区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如今我们的社区需要打造熟人社区,让社区充满浓浓的人情味,让我们的生活承载满满的幸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熟悉因血缘地缘而来,浓厚的人情味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老一辈人每每回忆乡村生活,脑海中除了乡村的山川河流袅袅炊烟,更有那挥之不去的乡村人热情质朴的面庞。人之所以留恋,是因为曾经触动过心弦,荡漾在空气中,挥之不散。然而,我们既奔赴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却不应该将人情味滞留在乡间,我们应该用它来提升城市的温度,那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怀和温暖,可以拉近你我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再靠近一点。

熟悉的人情味让家的小船有停靠的彼岸。山东省青岛市一直很重视邻里关系的呵护,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来自具有人情味的邻里关系。连续16年的邻居节,形成了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一家有忙大家帮,平时常见面、多互动,邻居也可以变“家人”。青岛的“熟人”社区,像一个个温暖的港湾,让一个个家庭靠岸。 

贴心的人情味让心与心的距离更近。黄昏日落,当工作了一天的你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迎面而来的是邻里的嘘寒问暖;当你正忧虑着家里年迈的老人无人看管却得知有工作人员上门关照聊天;当你参加社区组织的大大小小的亲子活动看到孩子满足惬意的笑脸……你会发现在自己在这座城市不再孤单,“我”变成了“我们”,人情味把人性最美好的东西都留在了身边。

温暖的人情味让“小家”融入“大家”。在曾经新冠疫情疯狂肆虐的时刻,各社区来自五湖四海人们、各行各业的党员组成一支支志愿队伍,夜间值守卡口,宣传防疫政策,入户摸底排查,组织核酸检测,运送生活必需品,对不理解的居民耐心劝导,对生活有困难的居民送去慰问。温暖的人情味让每一个“小家”都感受到了“大家”抗击新冠疫情的决心,每个人都是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的伟大战役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礼运·礼记》有言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必,是谓大同。”“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也是新时代我们对社区生活的美好向往。亲爱的居民朋友们,我们在此发出倡议,请和我们一起,发挥志愿者服务精神,倾力打造“熟人社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用浓浓真情点亮城市夜空。 

XX居委会

2023年12月


阅读全文
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 主题写作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