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第1期)
一、知识记忆
古诗歌鉴赏知识:意象与意境
古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是诗歌艺术的核心要素,二者相互依存又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审美空间。以下是具体解析:
意象
定义: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体,是诗歌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它既可以是自然景物(如山水、花鸟),也可以是人文事物(如乐器、建筑),通过诗人的情感投射,赋予其超越现实的内涵。
常见类型:
送别类:杨柳、长亭、酒等,象征离情别绪。
思乡类:月亮、鸿雁、芳草等,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等,烘托忧愁哀怨。
抒怀类:菊花、梅花、松柏等,体现高洁品格或壮志豪情。
作用:意象是诗歌的细胞单元,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通过选择和组合意象,诗人构建出独特的艺术世界,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
意境
定义: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的组合与渲染,营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超越了具体意象的局限,融合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和读者的想象,形成一种整体的审美氛围。
常见类型:
雄浑壮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现宏大开阔的景象,体现豪迈情怀。
清幽静谧: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营造宁静淡泊的氛围,表达隐逸之志。
苍凉悲壮: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描绘荒凉景象,抒发孤独愁苦。
闲适恬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悠然自得的心境,追求自然和谐。
作用:意境是诗歌的升华,是诗人与读者共同构建的精神家园。它通过整体的氛围和情感感染,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诗歌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相互依存: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没有意象的组合,就无法形成意境;而意境是意象的升华,为意象赋予了整体的意义和情感。
相互作用:意象通过其独特的形象性和象征性,为意境的营造提供素材;意境则通过对意象的整合与提升,使诗歌呈现出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
相互促进:生动具体的意象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引导他们深入品味意境之美;深邃悠远的意境又能够提升意象的内涵和价值,使它们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符号。
意境(画面)类
(一)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诗中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解题思路
1.题型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即“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意象、画面、情感三个方面。
2.解题步骤: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景、物);
②依据诗句内容,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由意象组成的画面——(语言优美);
③点明画面的意境特点,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等——(用词准确);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准确)。
(三)答题模式
诗中描写了意象,描绘了的画面(景象),(点明意境特点),表达了作者(体现了“主人公”)的情感(心情,心境)。
(四)例题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岳阳楼、洞庭湖、大雁、山峰、明月、云间、凉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画面,意境雄浑辽阔、飘渺优美,表达了作者流放遇赦后,与友人登楼远望,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之情。
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画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岳阳楼、洞庭湖、大雁、山峰、明月、云间、凉风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画面,意境雄浑辽阔、飘渺优美,表达了作者流放遇赦后,与友人登楼远望,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之情。
二、作文素材(“青年与青春”话题)
(一)名人名言
1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李白
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
3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4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林伯渠
5你是一个青年人,应该有一点“泼皮”精神。什么都不怕一试,试的不对,不怕丢开再来。
——茅盾
6青年人,珍重地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
——冰心
7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塞缪尔·厄尔曼
8明确地爱,直接地厌恶,真诚地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
——黄永玉
9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胆量。
——林语堂
10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史铁生
11不是玫瑰,却觉自己在盛开;不是飞鸟,可是在遨游以太。
——艾米丽·狄金森
12你会忘掉那观众的嘲笑,和那阵失败的耻辱。你会为自己找一条合适的路——不要再去做挨拳头的选手。
——罗曼·罗兰
13青春终究是幸福的,因为它有未来。
——果戈里
14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
——马克思
15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
(二)典型人物素材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生于1930年,袁隆平的童年几乎在逃难与挨饿中度过。1949年,他报考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成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23岁,他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我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让老百姓不挨饿。”毕业后,他被分配至湖南安江农校,起初主要从事红薯育种研究的教学工作。随着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袁隆平深感责任重大,研究重心渐渐转向水稻育种。
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专家)
1922年,吴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市,5岁时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1939年,他目睹祖国深陷战火,决定回国参加抗日。他辗转多地从云南入境,却发现去延安的路更加漫长凶险,于是下决心以科学救国。他决定学医,成为了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吴孟超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当代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他请教老师,今后该往哪个方向努力?裘法祖回答:“我国的肝胆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你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从此,他与肝胆外科结缘,投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1926年3月,黄旭华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祖辈大多从医,父母希望他将来能够治病救人。但在外敌入侵的年代,他目睹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从此暗下决心,要学造船。随后,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系统学习造船专业理论和技术,又辗转船舶建造所、海运局、港务局等单位工作。1956年,31岁的黄旭华“神秘失踪”,隐姓埋名,投身中国核潜艇建设事业。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
1936年,钟南山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常常买来小白鼠在书房做实验,而他承担起了养鼠工作。总有邻居说:“闻到什么地方老鼠味道大,就是他们家。”为什么要不停做实验?少年钟南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父亲对他说:“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半点弄虚作假都来不得。只有反复实验得出的数据和结论,才能用于临床实践。”钟南山的医学启蒙由此开始。
叶嘉莹(古典诗词研究专家)
1939年,叶嘉莹15岁,看到一只白蝴蝶落在院中再也飞不起来。她写下:“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大学二年级,她遇到了著名的古典文学学者顾随,在诗词之路上有了更为深入的钻研。1944年,正值抗战期间,20岁的她写下:“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晴朗版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叶嘉莹的青春,虽有离乱困苦,但她却因诗词而选择珍重自己,珍重希望。
沈从文(中国现代作家)
1923年,21岁的沈从文从乡下前往北京。他渴望上大学,但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经济来源。面对生活中完全陌生的起点,第一件事就是怎样活下去。在北京的严寒中,他靠一件破夹衫对付了两个冬天,手足都冻得发了肿,有一顿没一顿更是常事。“好在年青气概旺,也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受不住的委屈。”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刊物上发表,在北京大学旁听的困窘也引起了其他文化人士的注意。一名作家,正在困境中缓缓酝酿、成熟。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
21岁,史铁生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他进医院时没有料到的:他再也不能走路。之前没有及时就医落下的疾病发展成了不可逆的脊髓损伤,导致他下肢彻底瘫痪。怀着对未来的恐惧,他变得喜怒无常,母亲的照料渐渐使他重拾生活的信心。在他瘫痪的第六个年头,母亲因肝病去世。史铁生始终记得医院的医生对他说过一句话:“人活一天就不要白活。”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和生活的信念,他开始不断寻找生命的价值。
冯攀龙:青年托起飞机的双翼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冯攀龙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冯攀龙是飞机铆装钳工首席操作技师,也是一名年轻的“大国工匠”。作为90后,他已经在先进战机及大飞机研制生产一线上工作了十年,他所在的工作团队从未缺席过歼-20的生产过程,堪称战机的守护者:“你在天上看到的每一架歼-20,它的某些部位,都由我们参与制造。”
王秋婷:青年深入广大的乡村
2017年,王秋婷来到云南省大关县打瓦村驻村扶贫。尽管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但她没有畏惧或退缩,而是访民情、摸家底,在入驻两个月内,走遍了全村22个小组。那段时间,她每天的步数都超过两万步,走烂了两双运动鞋。对于乡亲们的困难,王秋婷一件一件解决,做“微商”帮忙售卖蜂蜜,劝厌学的孩子回校读书,寻找水源建设饮水工程,解决村民“喝水难”的问题……11月19日,王秋婷从打瓦村返回单位报告驻村工作情况的途中意外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生命定格在26岁,在乡亲的心目中,她是永恒的青年。
江梦南:青年发出自强的声音
1992年出生的江梦南,在半岁时因患肺炎误用药物,被诊断为极重度的神经性耳聋。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学习唇语是个艰难的过程,“一个字,可能要读1万次、10万次。”到了上学的年龄,她被学校破例录取,凭借惊人的努力和记忆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入吉林大学的本科、硕士,更于2018年考上清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的博士。目前,江梦南在西湖大学做博士后,她的目标始终明确:成为一名救死扶伤,为他人祛除病痛的医生。
宋玺:青年在战场与学海中护航
1994年出生的宋玺有着让人惊叹的履历:考入北京大学,大三时参军入伍,成为海军陆战队两栖侦察兵。之后又被选拔作为唯一一名女陆战队员,加入中国海军第二十五批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2017年,宋玺退伍回到北京大学继续学业,还作为学生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回报了自己求学、当兵的经历。面对全校师生,宋玺许下承诺:“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今,她已经成为北京大学的专职辅导员,为北大学子的成长护航。
刘屹靖:青年投身兴趣的风暴
“00后”刘屹靖是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身为“追风者”,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十三个省市自治区,总行程近八万多公里。他的风暴影像作品层多次成为SCI期刊封面,他本人也曾因此受邀在北京大学作报告,讲述追逐风暴的经历和背后的科学原理。高中时代,刘屹靖曾把气象预报员当成自己的理想职业,但备战高考期间的一场大病让他没能如愿以偿。然而,青年永远有从头再来的胆量和能力,进入大学后,他没有放弃学习气象,并将目光投向了摄影,顺应兴趣,追逐风暴。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