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晨读素材 > 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10期)

分享:杨老师 10-12 高一年级

一、成语积累

1.白驹过隙——白驹(jū):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错例〗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般一闪而过,快捷异常。

2.稗官野史——稗(bài)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3.鞭辟入里——形容言词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

4.坂上走丸——坂(bǎn),山坡,斜坡。形容事情发展很快。〖错例〗从某种意义上讲,搞财务工作犹如阪上走丸,有一定的风险,只有精通业务,严于律己,才能“化险为夷”。

5.暴虎冯河(贬)——暴,徒手搏斗。冯(píng):徒步。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6.暴殄天物——暴,损害。殄(tiǎn),灭绝。原指残害灭绝天生的自然资源,后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7.暴戾恣睢——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8.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9.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10.半青半黄——庄稼半熟半不熟。也用以比喻其他事物或思想未达到成熟阶段。〖错例〗他气得脸色半青半黄,嘴唇哆嗦了半天,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11.半斤八两(贬)——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错例〗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95)

12.筚路蓝缕——筚(bì)路,柴车。蓝缕(lǚ),破旧的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辛。

13.敝帚自珍——家里的破扫帚也被自己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却非常珍爱。从意义可言看出“敝帚自珍”适用于对自己,而不能用于别人。例句中的“作品”是“已故著名作家”的,而不是“编辑”自己的,当属于对象用错。〖错例〗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14.杯盘狼藉——狼藉:杂乱的样子。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错例〗劳动节那天,爸爸的三个老友来我家聚餐,饭桌上觥筹交错,杯盘狼藉,十分热闹。

15.杯弓蛇影——比喻因疑虑不解而自相惊扰。

16.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二、素材积累(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

(一)人文主题金句名言速记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中国战国思想家)(注:恻隐即悲悯,是人性中善的起点。)

“没有良知,权力即暴力;没有悲悯,文明即野蛮。”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

“真正的良知是听见远方哭声的能力。”

——阿尔贝·加缪《反抗者》(法国哲学家)

“悲悯是人类最后的尊严,也是对抗荒诞的盾牌。”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法国作家)

“致良知,便是将心与万物一体同悲。”

——王阳明(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

“在仇恨蔓延的地方,播种爱;在伤害发生的地方,给予宽恕。”

——特蕾莎修女(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若对苦难视而不见,良知便已蒙尘。”

——鲁迅《呐喊》(中国现代文学家)

“人类所有的智慧,最终指向两种品质:对真理的良知,对弱者的悲悯。”

——阿尔伯特·史怀哲(德国哲学家、人道主义者)

(二)人文主题人物素材

1.特蕾莎修女

关键词:贫民窟的圣徒

出身富裕家庭却选择在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服务一生。她创立“仁爱传教修女会”,收容垂死者、孤儿和流浪者,曾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不关心。”她以行动证明,悲悯是跨越信仰与阶级的人类共同语言。

引用:“我们无法做伟大的事,只能用伟大的爱做小事。”

2.辛德勒

关键词:黑暗中的良知之光

二战期间,德国商人辛德勒倾尽家财贿赂纳粹军官,用工厂名义庇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屠杀。战后他贫困潦倒,却被称为“地狱中的天使”。他的故事揭示:在极端恶行中,个体的良知可以成为救赎的火种。

引用(幸存者评价):“他让我们相信,人性从未彻底死去。”

3.白求恩

关键词:跨越国界的悲悯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放弃优渥生活,投身西班牙内战与中国抗日战争前线。他在缺医少药的战场上发明移动血库,最后因手术感染殉职。毛泽东评价他“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引用:“我们必须用技术去服务人,而不是利润。”

4.张纯如

关键词:为沉默者发声的良知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通过《南京大屠杀》一书,揭露二战期间日军暴行,让西方世界首次关注这段被遮蔽的历史。面对威胁与抑郁,她坚持书写真相,最终以生命唤醒集体记忆。

引用:“遗忘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5.伍连德

关键词:科学家的悲悯担当

中国近代防疫先驱伍连德在1910年东北鼠疫中,突破传统观念推行隔离、火葬,发明“伍氏口罩”拯救数万人。他拒绝国外高薪,坚持为中国公共卫生奠基,诠释了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融合。

引用:“医者的使命,是站在死亡与生命之间。”

(三)人文主题写作指导

1.主题解读:构建思想深度

关键词定义

良知: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是辨别善恶的内心准则。

悲悯:对他人苦难的共情与关怀,是跨越个体利益的情感升华。

关系:良知是悲悯的根基,悲悯是良知的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人性的光辉。

立意方向

个体层面:坚守良知的选择(如《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自我救赎)。

社会层面:悲悯推动文明进步(如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资助贫困生)。

哲学层面:人性善恶之辩中良知的价值(可对比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

2.结构设计: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经典议论文框架

标题:融合诗意与观点(例:《以良知为灯,照悲悯之路》《莫让心灵的旷野寸草不生》)

开头:引用金句+现象分析(例:加缪说“真正的良知是听见远方哭声的能力”,而当下网络暴力、冷漠围观等现象,恰是良知蒙尘的写照。)

主体:

分论点1:良知是人性不灭的火种(素材:张纯如揭露南京大屠杀、孔子“仁者爱人”)。

分论点2:悲悯是跨越隔阂的桥梁(素材:特蕾莎修女、苏轼抗蝗灾时“吾为尔食”)。

辩证段:驳斥“良知无用论”(例:商鞅“弃灰于道者刑”的严法失民心,对比王阳明“致良知”的教化)。

结尾:比喻升华+呼吁行动(例:良知如星火,悲悯似长风,唯有点燃心灯,方能照亮人类文明的暗夜。)

叙事类散文框架

核心:以小见大,通过个人经历或历史片段折射主题。

场景化开头:描写一个充满冲突的细节(例: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的街头)。

插叙对比:回忆古籍中“路不拾遗”的典故,或特蕾莎修女的事迹。

主题爆发:借景抒情(例:暮色中终于有人伸手,霞光“撕裂了天空的冷漠”)。

3.素材运用:避免堆砌,追求“精准化”

经典文学

《悲惨世界》冉·阿让因米里哀主教的悲悯重获新生;《活着》福贵在苦难中坚守对生命的悲悯。

历史人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悲悯;南丁格尔提灯照亮战地医院的“护理良知”。

热点事件

张桂梅创办女高的“教育悲悯”;疫情期间志愿者逆行中的“平凡良知”。

技巧:用“金句+细节”增强感染力(例:伍连德口罩上的血渍、辛德勒名单上颤抖的笔迹)。

4.语言提升:打造“人文气质”

修辞手法

排比:“良知是屈原投江前的《天问》,是杜甫笔下的‘朱门酒肉臭’,是李文亮医生的哨音。”

类比:“失去悲悯的社会,如同荒漠中干涸的河床,再多的物质也滋养不出生命的绿意。”

思想深化联系哲学:引用康德“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对比升华:将“算法时代的精准推送”与“良知的模糊判断”对照,凸显人性温度。

5.避坑指南

避免空洞说教:多用具体场景和人物细节,少用“我们应该……”的句式。

慎用极端案例:过度渲染暴力或煽情易偏离主题核心。

平衡古今中外:避免仅用古代素材,需结合现实事例体现时代性。

三、范文欣赏(第二单元人文主题“良知与悲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在本单元的悲剧作品中,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这些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悯情怀,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结合以上材料,请以“心怀悲悯,坚守良知”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内怀良知以正身,外化悲悯以济世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被黑暗社会迫害,鲁侍萍被无情生活摧残,哈姆雷特被可怜命运捉弄,这些悲剧无不刺痛着人心,而良知与悲悯也激荡于我心。吾辈青年身处新时代,更应高举良善之风帆,内怀良知以正身,外化悲悯以济世。

因为拥有良知与悲悯,才会对悲剧及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我们看得到悲剧所悲窦娥的善良遭受黑暗社会的摧残,鲁侍萍的美丽遭受周朴园冷酷伪善对待,哈姆雷特的正义遭受现实丑恶的打击,于是我们悲他们的不幸,叹他们性格上的不足,哀他们所处时代的黑暗。但同情与悲悯之余,我们也在呼唤灵魂深处的尊严感、价值感,从而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仁爱之心、有责任担当的人。当我们碰到盲人过马路时,会伸出手扶一程;当我们遇到同路人淋雨时,会共撑一把伞;当我们看到有车辆停在道上时,会及时劝阻。正是良知与悲悯,让我们能够推已及人,而当真善美遭受假丑恶的摧残时,我们也会坚定地支持善行正义,对抗黑暗丑恶,从而坚守正道与美德。

心怀良知,以道德规范自身,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良知是人的“自我立法”是心灵深处的裁判官,更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的内在要求。坚守良知是海瑞的官居二品家无余财,清廉寡欲、铁面无私;良知是宋仁宗身居帝位仍心系百姓,拒绝大兴土木而主动削减用度、援助灾民;良知也是高中生陈奕帆不慎擦伤车辆后,没有因无人看见而逃跑,而是选择留下道歉信和仅有的现金。正是在一次次对良知的坚守中,让我们这些尚在成长的青年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才能慢慢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

外化悲悯,对他人不幸伸出援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德,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悲悯是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抗议;悲悯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百姓苦难的感同身受;悲悯是白居易在目睹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后,生发自我愧疚的《观刈麦》;悲悯更是鲁迅在作品中对下层社会被压迫民众的哀其不幸,以手中的笔为匕首和投枪,呼唤人民觉醒。常怀悲悯之情,可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若人人都用爱关怀他人、帮助他人,那么世界将充满温馨与和谐。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良知和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碾碎,不能被奔涌的激流冲淡。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胸怀良知与悲悯,能看到社会上的不幸,更能将爱心惠及他人,用小善汇成大爱。

愿世人都能内怀良知以正身,不断提升人格,外化悲悯以济世,促进社会和谐,在提升人类文明之路上行稳致远。

阅读全文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10期)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