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晨读素材 > 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9期)

分享:杨老师 10-12 高一年级

一.成语积累

(一)课内积累

1.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2.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3.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勇敢地接受任命。

4.洞若观火:指清楚得就像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透彻分明。

5.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指以谦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

6.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7.胜之不武:不武,意为:不是凭勇气(引申可理解为:智慧、能力等等)。胜之不武,意为:胜过对方,不是凭勇气、智慧等因素。引申意: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胜利。

8.言归于好:言:句首助词,无义;归于:回到;好:和好。指彼此重新和好。

9.秣马厉兵:喂饱战马,磨快兵器,指做好战斗准备。

10.秦晋之好:原义是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

11.唯利是图:指只谋求利益,不顾及其他。

(二)课外延申

1.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2.笔走龙蛇——形容书法或文章洒脱雄健,很有气势。

3.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别开生面——生面,新的格局。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

5.不经之谈(贬)——经:正常,合理。荒唐的没有根据的话。

6.不孚众望(贬)——孚(fú),使人信服。没有使群众信服。

7.不负众望(褒)——没有辜负大家的希望。

8.不刊之论——刊:削除,删改。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9.不堪设想——对将来的结果不能想象,预料将来的结果很坏或很危险。

10.不以为然——含有认为不是、不对的否定的意思。

11.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二、文化常识

1.人物称谓

(1)封号加姓名。如“留侯张良”,留,古地名,刘邦得天下后,封张良为“留侯”。“沛公”,文中用以称刘邦,是因为公元前209年,刘邦响应陈涉起义于沛,被立为“沛公”。

(2)官职加姓名或字。如“左司马曹无伤”“都尉陈平”是官职加姓名;“左尹项伯”是官职加字,项伯,名缠,字伯。

(3)尊称“君”。如“君安与项伯有故”,“君”是刘邦对张良的尊称。

(4)谦称“臣”。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臣是刘邦对项羽谦称自己。

(5)贱称“竖子”。如“竖子不足与谋”,“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是范增表示对项羽不满时说的。

2.官职

【左司马】将军下面的属官,参掌军政。

【左尹】楚国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

【将军】武官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统帅。

【都尉】职位仅次于将军的武官。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3.座次【古代座次】

古代的座次尊卑有别,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古代宫室内的座位有堂上(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和室内之分。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向西。古书中“东家”“西宾”的说法,是就室内而言的。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向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

三、作文素材(人文主题:中华文明之光)

(一)金句名言速记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4.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

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8.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商鞅《商君书·更法》

(二)佳作展示

1.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经受万种磨难总能重塑辉煌,是因为在我们的文明中有着无数道光照亮着历史苍穹,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对于中华文明之光,有人说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担当,也有人说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心肠;又有人说是唐诗宋词里的雅韵风流;还有人说是屠呦呦这些当代科学家在科研路上的孜孜以求……

你对中华文明之光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材料分析

材料开篇指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能重塑辉煌,得益于中华文明中的光芒照亮前行方向,接着列举了对中华文明之光的不同理解:有儒家倡导的责任担当,如“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仁爱精神,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文学艺术领域的唐诗宋词雅韵风流;还有当代科学家如屠呦呦的科研精神等。

3.范文展示

执担当之笔,绘文明华章

中华民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却屹立不倒,屡屡重塑辉煌,正是那如繁星般璀璨的中华文明之光在指引着前行的方向。有人赞其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精神,于我而言,这担当之光,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我们当执担当之笔,绘就文明华章。

担当是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古有林则徐,在列强用鸦片侵蚀中国、国家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彰显民族气节。他不顾个人安危与仕途风险,勇敢地肩负起拯救民族于水火的重任,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定决心。今有钟南山院士,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已是高龄却毅然逆行奔赴抗疫一线,日夜操劳,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不懈努力。他们跨越时空,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种担当情怀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家国奋斗。

担当是文化传承者的坚守奉献。樊锦诗,这位“敦煌女儿”,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五十余载坚守敦煌莫高窟。大漠孤烟,条件艰苦,她却从未退缩,致力于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让这颗古老的文化明珠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光芒。她担当起传承文化的使命,凭借着对敦煌文化的热爱与敬畏,克服重重困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正是无数像樊锦诗这样的文化传承者,以默默奉献的担当精神,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他们的坚守让我们在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更加丰富多彩。

担当是平凡人在岗位上的默默付出。快递小哥汪勇,在武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组织志愿者团队,为医护人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他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奔波,协调车辆、物资,解决医护人员的出行和生活难题。他本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在特殊时期展现出非凡的担当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一座城。在日常生活中,还有无数的教师坚守三尺讲台,培育祖国的未来;工人在生产一线,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农民辛勤劳作,保障粮食安全。他们虽平凡,但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用担当诠释着生命的价值,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担当之光,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每一个角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传承这份担当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担当之笔,饱蘸奋斗之墨,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华章。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我们都将坚定信念,勇往直前,让中华文明之光更加璀璨夺目,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二、写作指导与佳作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李子柒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她用多年时间沉淀自我,精心打造古风田园生活视频,以细腻的镜头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田园美学,在国内外收获海量粉丝。然而,商业合作中的利益纠葛、舆论场里的无端争议等风波接踵而至,使她陷入困境。她选择暂别大众视野,深入到田园生活的细节中。离开三年之后,她荣耀回归,不仅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引发新一轮的传播热潮,还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热销。“子柒三年沉淀,回归依然王者”引发热议。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展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题目】

《深潜田园,方得清流》              《深耕方见月,静水自流深》 

《文化守夜人,归来仍少年》          《暂别不是退场,沉淀恰是远航》

《退一步观天地,进一寸有山河》      《子梁三年沉淀,文化千年传承》

《沉淀酿得千日酒,归来仍是弄潮儿》  《三年沉淀一壶春,归来犹带泥土香》

《暂别喧嚣寻本真,深耕文化再出发》

【优秀范文】

于静默处扎根,在喧嚣中绽放

当李子柒的竹筏划破晨雾,当她的素手拂过青瓷,当镜头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涅槃重生。在这个信息如洪流的时代,她选择暂别聚光灯,在静默中扎根,最终在喧嚣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她们在洞窟中沉睡千年,却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夺目。

沉淀是生命的必修课,是破茧前的静默。李子柒用三年时光深耕田园,在青石板上打磨技艺,在晨露中采摘食材,在月光下编织梦想。这种看似“慢”的生活,实则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抚摸。正如苏轼在黄州的四年,他褪去了翰林学士的华服,穿上芒鞋竹杖,在赤壁的江风中领悟"物与我皆无尽"的真谛。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迷茫时,不妨学学古人"守静笃"的智慧,让心灵在静默中沉淀,让思想在独处中升华。

静默中的坚守,是对初心的深情告白。李子柒在争议中选择回归田园,如同敦煌学者在黄沙漫天中守护莫高窟。二十世纪初,王圆篆道士发现藏经洞时,敦煌文书正面临着被瓜分的命运。罗振玉、王国维等学者在乱世中坚守学术净土,用生命守护着这些文化瑰宝。他们在静默中书写的不仅是经卷,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这种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者的担当,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光芒,从来不是流星般的转瞬即逝,而是恒星般的持久照耀。

破茧后的绽放,是生命最华丽的转身。李子柒的回归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盛宴,更创造了商业的奇迹。她的视频播放量屡创新高,传统文化产品热销全球,这让人想起故宫文创的逆袭。曾经的故宫博物院,在互联网时代一度显得庄重有余而活力不足。单霁翔院长带领团队打破常规,让文物“活”起来:朝珠耳机、故宫口红、数字文物库……这些创新让故宫从"高冷"的文化殿堂变成了"亲民"的文化IP。这种破茧,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文化的深情拥抱,是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智慧。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文化传承者,从来不是喧嚣中的弄潮儿,而是静默中的深耕者。敦煌壁画在洞窟中沉睡千年,却在今天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富春山居图》在火海中涅槃重生,却在今天惊艳世人。李子柒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更需要"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耐心。当我们学会在静默中扎根,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就能像敦煌飞天一样,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绽放。

阅读全文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9期)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