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晨读素材 > 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11期)

分享:杨老师 10-12 高一年级

一、   成语积累

1.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哀”是悲愤、悲壮之意,不可理解为“悲痛、悲哀”

2.安贫乐道:安于贫困的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①近义:安贫守道;安贫乐贱;②反义:争名夺利)

3.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①近义:餐风沐雨、风餐露宿;②反义:席丰履厚)

4.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5.举步维艰:抬脚行走十分困难。形容已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多用于表示处境艰难。

6.大器晚成:大器,大的器物,引申为人才。本指大器物的制作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后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成名或取得成就都较晚。(近义:百炼成钢)

7.大义凛然:大义,正义。凛然,令人敬畏的样子。形容为了坚持真理而表现出的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

8.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

9.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比喻有志者及时奋发努力。

10.扶危济困:扶,帮助,支持。济,接济。帮助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也作“济困扶危”。

11.爱不释手:释:放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反义“弃若敝履”)

12.爱屋及乌: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13.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14.大喜过望:因结果超过了原来的期望而特别高兴。(反义:大失所望)

15.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二、作文素材

(一)主题金句名言速记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二)精彩语段

1.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回溯历史,中华民族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觉,保持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们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明特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无论是苏州园林的精致典雅,还是敦煌莫高窟的宏伟壮观,都是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代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彩画卷。
   
3.“如果没有生生不息、丰厚滋养的根与魂,如何在波涛汹涌的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如今,各种文化潮流让人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我们唯有深植中华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方能在世界文化的大舞台上独树一帜,展现中华光彩。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大气磅礴,深沉厚重,以独特的方式讲述文化瑰宝的前世今生,也以巧妙的匠心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更是彰显自我、对外交流的精神标识。【适用主题:民族文化,文化自信】
 
 4.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是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适用主题:非遗文化,文化自信】

5.一些村镇、城市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垂涎的美食、氤氲环绕的烟火气,更在于处处在、时时有的文化气息和传承下来的精神气质,沧桑厚重却让人心安,沉静无言却充满生命力。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这里的人们用汗水和勤劳耕耘着这方土地,用歌声和笑声热爱着这片土地。【适用主题:旅行文化】

6.针线虽小,可纳星空浩瀚;坚守虽难,可创盛世华章。绣娘陈英华绣出的不仅是熠熠星空,还是精彩人生,更是传统苏绣的光明未来。她的成就绝非一朝一夕间可得,而是在无数个孤寂日夜中凭一针一线坚守所成。【适用主题:传统文化,人物素材】

7.一个个考古发现,既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也述说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丝绸遗迹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蚕丛及鱼凫"的认知;象牙残片上的云雷纹和羽毛纹微雕,印证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的频繁交流;青铜神树、鸟形金饰片等,丰富着人们对古蜀文明的想象。人们关注三星堆,不仅在于文物之精美,还在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适用主题:考古文化,文化载体】

8.我们当然应该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但同时也应该以更平和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当我们以更自然、更松弛的姿态拥抱传统文化时,传统文化才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只有让传统文化的根脉扎根于鲜活的当代文化土壤之中,才能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永葆生命力。【适用主题:文化传承】

9.醉心于水墨丹青里的江山如碧,金丝锦绣下的繁花如缀,浴火新粹后的玉瓷青花,这些无不凝聚成传统工匠精神的缩影,演变至今,底色未变,底蕴却更为丰富深厚。工匠精神从精妙绝伦的技艺体现应运而生,不仅转变为专注、创新精神的体现,还转变为修身格物之道。【适用主题:传统文化,工匠精神】
   10.
中华文化浩浩汤汤,先是醉心于蜀绣、《千里江山图》袅袅泛崇光,沉湎于颐和园、故宫,匠心独运,此去经年,种种文化经烈火峥嵘熔铸,"故宫口红"爆红于网络,博物馆文创《粤光宝盒》蛋糕热销……中华文化深蕴博远,又如地下的泉水,汩汩涌动,生生不息。【适用主题:文化创新】

1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2.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三、作文范文(第三单元主题作文:科学家精神)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卓有贡献的科学家,如课本第三单元中的屠呦呦、梁思成,如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的杨振宁、彭士禄。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学校文学社举办“中国精神”专题报告会,你作为文学社的一员,请以“中国科学家身上的中国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勇于挑战、敢于质疑      2.追求真理、坚持自我

3.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4.勇于创新、深入探索

5.以求真求实之心走向未来

【范文展示】

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培育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持。”其言信然,无数科学家们之所以能克服万难,打造国之重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坎坷逆流中凝聚起我们中国独有的崇高的科学家精神,这些精神指引着他们不断前行。

筑牢强国之基,需要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爱国不是干瘪的文字,而是最动人的故事。对于科学家来说,爱国不是潮流,而是流淌在骨子里的责任。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就一定能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光荣业绩。

筑牢强国之基,需要有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白头不染风尘雪,一生只为心中业。三尺讲台上是他严谨治学的身影,烛光案牍下,是他笔耕不辍的执着。“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呕心沥血二十二载打造国之重器,鼎立时代,肩负荣光,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耄耋之年不辞劳苦,在广袤无垠的沙滩戈壁种下水稻,赢得世界瞩目。无数科学家们始终把使命放在心头,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功绩写在中华大地。他们的不辞劳苦,铸就了我们的强国之基。

筑牢强国之基,需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神舟13号飞船成功发射。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过程却刻骨铭心。火箭托举飞船腾空而去,照亮天穹,这一刻,凝结了探索与勇气,创新与智慧的中国航天事业,无疑是星空下、地球上最耀眼的星。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培育时代新人。我们青年一代富有朝气,富有梦想。我们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做中国科学的继承人,不忘初心,扬帆起航,少年心中有丘壑,科学精神壮山河!

我的演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阅读全文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11期)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