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第3期)
一、知识记忆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一)《短歌行》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短歌行》是其代表作之一,属于乐府旧题诗。
艺术手法:运用了比兴手法,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易逝比喻人生短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将贤才比作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同时多处引用《诗经》成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使诗歌富有文化底蕴,委婉地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思慕。
【主旨提炼】这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渴望招纳贤才,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展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归园田居(其一)》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与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归园田居》共五首,此为第一首。
艺术手法: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官场比作“尘网”“樊笼”,将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还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与官场的污浊、拘束进行对比,突出归田的喜悦。
【主旨提炼】诗歌主要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自由、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回归自然的高洁志趣。
(三)《梦游天姥吟留别》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艺术手法:全诗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天姥山的雄奇壮丽以及仙境的奇幻美妙,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言天姥山之高;对梦境中天鸡报晓、熊咆龙吟、仙人登场等场景的描写充满奇幻色彩。同时采用了陪衬手法,以瀛洲的“信难求”陪衬天姥山的可睹、可寻。
【主旨提炼】这首诗通过对梦境中天姥山奇景及仙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同时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中体现出诗人蔑视权贵、不向权贵低头的傲岸性格,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登高》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被称为“七律之冠”。
艺术手法:对仗工整,句句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风急”对“渚清”,“天高”对“沙白”等,极为精巧。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后四句抒情,将诗人的羁旅愁思、孤独感、穷困潦倒以及对国运艰难的悲叹融入其中。此外,还运用了烘托手法,以秋风、高天、哀猿、飞鸟等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
【主旨提炼】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艰难,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琵琶行并序》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艺术手法: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描写音乐,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琵琶声比作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等,使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同时采用了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听众的反应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此外,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叙述琵琶女身世和弹奏过程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被贬失意之情。
【主旨提炼】这首诗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她的不幸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江州后的愤懑不平之情,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世态炎凉。
(六)《念奴娇・赤壁怀古》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
艺术手法:运用了烘托和映衬手法。以“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烘托周瑜,同时以周瑜的年少得志、春风得意与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未酬相互映衬。此外,借景抒情,描绘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引发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主旨提炼】这首词通过对赤壁古战场的描写以及对周瑜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同时借古伤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感慨,展现出诗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其词多抒发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其代表作之一,“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题目。
艺术手法: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如“孙仲谋”“寄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佛狸祠”“廉颇老矣”等典故,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看法和自己的情感。同时将历史与现实对比,如刘裕的英勇北伐与刘义隆的草率北伐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北伐的态度。
【主旨提炼】这首词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缅怀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和愤慨,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一样为国立功,但又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八)《声声慢》
【必备知识复习】
文学常识: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声声慢》是其后期的代表作之一。
艺术手法:运用了大量叠字,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层层递进地渲染出词人的愁苦心境,富有音乐美。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晚风”“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后的愁苦之情。
【主旨提炼】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展现了词人晚年生活的悲惨遭遇,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愁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成语积累
1.不以为然(近五年考频3次)
不认为是这样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然”侧重强调对观点表示不同意。
2.差强人意(近五年考频3次)
大致还能够使人满意。“差强人意”侧重强调总体满意。
3.弹冠相庆(近五年考频3次)
指因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也形容坏人准备登台掌权而洋洋得意的样子。“弹冠相庆”侧重强调得意的样子,含贬义。
89.等量齐观(近五年考频3次)
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
“等量齐观”使用范围较广,没有特殊要求。
“等量齐观”肯定、否定语境都可以。
4.独善其身(近五年考频3次)
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现指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或全局。“独善其身”侧重强调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5.独占鳌头(近五年考频3次)
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独占鳌头”侧重强调第一名,搭配对象比较广泛。
6.脚踏实地(近五年考频3次)
把脚稳稳地踩在地上。形容做事认真踏实。“脚踏实地”侧重指做事认真踏实,不表示有把握。
7.截然不同(近五年考频3次)
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截然不同”侧重事物之间完全不同,程度较重。
8.绞尽脑汁(近五年考频3次)
费尽脑筋,想尽办法,指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绞尽脑汁”是中性词,侧重强调费尽心思,想尽办法。
9.一蹶不振(近五年考频3次)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一蹶不振”一般指受到一丝打击后意志消沉,后续振作不起来。
10.博采众长(近五年考频3次)
广泛的采纳各家长处。“博采众长”明确限定是吸取众多人的优点。
11.耸人听闻(近五年考频3次)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耸人听闻”一般用于故意夸大或捏造的事件造成的影响。
12.无孔不入(近五年考频3次)
是空隙就钻进去,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无孔不入”侧重强调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为贬义词。
13.饮鸩止渴(近五年考频3次)
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饮鸩止渴”侧重于方法是有害的,且不顾长远的。
14.匪夷所思(近五年考频1次)
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匪夷所思”侧重强调非常离奇,很难理解。“匪夷所思”常搭配思想、言谈、事情等。
三、作文素材——“苏轼”
(一)苏轼的诗词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4、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9、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1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1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14、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1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17、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8、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9、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2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2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
24、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2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26、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7、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2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苏轼《稼说送张琥》
3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3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33、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3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3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3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冬景》
37、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39、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苏轼《行香子·述怀》
40、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二)与苏轼有关的故事
1.东坡吃草
苏轼和佛印是好友,经常互相调侃。一次,苏轼去拜访佛印,不料佛印不在,开门的是一个小沙弥。苏轼半开玩笑地问:“佛印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地指着远方说:“就在东坡吃草!”
适用主题:调侃,机智回击
2.“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在河边聚餐,边吃东西边闲聊。突然,佛印拿出一把题有苏轼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苏轼楞了一下,夹起一块骨头扔到河边上,让狗过来啃,然后笑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适用主题:调侃,机智回击
3.东坡说文
苏东坡曾经教人写文章,他说:“假如集市上的店铺各种物品都有,却有一种东西可以把它们取来,这就是钱。世上最容易得到的莫如物,最难得到的莫如钱。文章、华丽的词藻、事实,就像集市上的各种物品;立意,就像钱一样。写文章如果能先立意,那么,古往今来众多的事物就纷纷涌出,都来给我用。你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写文章了。”
适用主题:立意与选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4.苏轼感激韩琦爱人以德
苏轼科举高中后,显露出过人才华,宋英宗想让他进翰林院当值,授予重任。宰相韩琦表示反对,理由是这样做会引人嫉妒,让人猜度,反让苏轼受牵累。因此,应该缓着来,不宜突然重用。宋英宗于是授予苏轼史官类的基础职位。苏轼听到韩琦的话后,非常感激,认为韩琦爱人以德,是真正的关爱自己。
适用主题:爱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互相理解(知己)
5.苏轼退房
苏轼曾在常州花大价钱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时,偶然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就是自己所买的房子。于是当即焚烧了房契,把房子还给了老妇。
适用主题:善良,慈悲
6.苏轼相人
章惇曾和苏轼一同游山,到了一处紧挨着万丈深渊的石壁旁边。章惇要苏轼到石壁上题字,苏轼不敢。章惇踩着险石爬过去,在石壁上题字。苏轼大为惊悚,认为章惇以后要是做了官,一定会杀人不眨眼,因为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也不会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果如其然,后来章惇做了宰相,对政敌大开杀戒,甚至提议把已死的人开棺戮尸。
适用主题:爱惜生命,见微知著,预知(预判)
7.苏轼改诗
有一回,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遇王安石外出。他看见桌上摆着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觉得不合常理,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改完后颇为得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黄狗”是一种虫子,而“明月”是明月鸟。到此时,苏轼才明白自己改错了。
适用主题:对与错
8.苏轼为民请命
有一年元宵节,皇帝下令让京城百姓购买花灯,四处悬挂。苏轼上疏说:“陛下并不喜欢灯,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太后开心。可是不宜让百姓因买不需要的东西,浪费他们衣食所必用的钱财。”皇帝认为有道理,随后下诏免去此举。
适用主题:正直,为民请命。
(三)苏轼作文素材运用示例
主题1: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
在逆境的洪流中,苏轼如同凌寒傲立的松柏,坚韧不拔,又似山间清泉,流淌着乐观的旋律。他的一生,是风雨与彩虹的共舞,是贬谪与诗篇的共鸣。当改革的风暴席卷朝野,他如破浪的舟,直面风浪,毫不退缩。即便被贬至边陲,他仍心怀天下,以笔为矛,以诗为盾,在异地他乡书写着民生的疾苦与希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的诗词,如同他的人生,充满了对逆境的蔑视与对乐观的坚守。在逆境中,他找到了自我,也照亮了后世的心灵。
主题2:文学与人生的交织
苏轼的人生,宛如一首流淌千年的绝美诗篇,文学与人生在其中交织、共鸣,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他的笔下,既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壮阔,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柔情。即便在贬谪的逆境中,他也能以文学为魂,以词章为骨,将人生的坎坷与波折化作笔下的波澜与韵律。杭州的西湖,密州的古韵,徐州的雄风,都因他的笔墨而更显灵动与生机。他的每一句诗词,都是人生与文学交织的绝美乐章,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主题3:自由精神与个性解放
在历史的画卷上,苏轼以他独特的自由精神和个性解放,如流星划破夜空,璀璨而耀眼。他不羁于世俗的桎梏,以笔为剑,直抒胸臆,抨击时弊。即使面临朝廷的打压与排挤,他仍如孤舟独钓,坚守内心的自由与独立。他漫步山水间,倾听自然的呢喃,将豪情壮志挥洒于诗词之中,正如他诗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以他飞扬的文采和不羁的灵魂,诠释了自由精神与个性解放的浪漫诗篇,成为后世追寻自由与真我的典范。
主题4:人生观的多元性
他曾在朝堂之上挥毫泼墨,针砭时弊,发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深刻感慨;而当遭遇政治风波,被贬至偏远之地时,他又能寄情山水,品味“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展现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与超然。
在杭州,他修缮水利,造福一方,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情,描绘出对百姓的深情厚意;在密州,他捕蝗虫、求雨,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展现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苏轼的人生,就像他笔下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婉约,完美地诠释了人生观的多元与美丽。
主题5:自然与人的和谐
在苏轼的笔下,自然与人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当他漫步在黄州赤壁,眼见江水滔滔,心潮澎湃,不禁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自然的壮阔与历史的厚重相融合。当贬谪至杭州,他并未沉浸于忧愁,而是被西湖的柔美所吸引,描绘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将自然的美景与人的心境和谐统一。
苏轼的一生,如同与自然共舞的诗篇。他倾听竹林间的风语,感受山间清泉的流淌,与自然共呼吸,同命运。正是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使得他的诗词充满了灵性与美感,流传千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主题6: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苏轼以其卓越的个人品质,肩负起深沉的社会责任。他,一代文学巨匠,却心系百姓,情牵社稷。面对王安石变法的巨浪,他敢于直言不讳,即使触怒了当权者,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也未曾屈服。在黄州,他并未沉沦于个人的得失,而是积极投身地方建设,短短一年就完成了抗击蝗灾、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治盗安民的壮举,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不仅是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更是他面对社会变革时,不随波逐流,坚守个人信仰的写照。
四、精选作文题四、精选作文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中写道: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着我说:“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②有时,人生的顺利会产生一种惰性,而人生的曲折会书写一段传奇。傻傻地热爱,傻傻地坚持,傻傻地提问。这就是人在低谷之中,重获生命意义的三个法宝。
③在心理学家看来,真正的幸福人生,不是做惊天动地的事,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以“青春应该有的样子”为话题,谈谈你作为新时代青年对过往及未来的体会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注意】
1.不能脱离材料。因为是材料作文就不能够完全脱离材料,材料是引子,是出发点,不顾材料,自话自说是大忌。
2.不对材料断章取义。不全面理解材料,只抓住一点、一个词、一句话而谈,一定会偏离命题的意图。特别提示,不能写成“青春”的话题作文,这属于偷换概念。
3.不简单复述材料要对材料予以分析阐述。抓住几个关键词:青春、弯路、生命的意义展开议论。
4.要有完成任务的意识。任务驱动作文没有完成任务是不合格的,是扣分的硬伤。
5.要体现思维过程。各部分之间有逻辑关系,或并列、或递进、或正反对照,力求辩证的分析问题。
6.抓住几个关键词展开议论,表达思考,不宜用简单的堆砌事例来代替论述。
【优秀范文】
弯路自有价值,青年何须畏惧?
①同学们,我很高兴参加这次学校文学社发起的演讲征稿活动,借此机会,和同学们谈谈在青春的路口,我们面对可能弯路,必然的曲折,我们作何选择。(完成任务指令,符合格式要求)
②席慕容在《无怨的青春》中如是说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引用名言开头,增加文采)100个青年总走着100种道路,有的人听从母亲“那条路走不得”的劝导,循着一点光亮,小心安稳地走好每一步:有的人却坚信自己心底的呼唤,在黑暗中磕磕绊绊的摸索着。或许走了弯路,撞了南墙;或许开辟出一条没人走过的奇妙小径,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弯路自有价值,青年何须畏惧?(在引述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观点)
③怕走弯路会束缚青年人的思想。(分论点一,反面论述)有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还有人说,不撞南墙不回头,那是固执。可是,所谓老人言,与不走弯路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词儿吗?诚然,博学多识者、德高望重者总能以其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人生经验,可是,且不说由于个人倾向等原因给年轻人错误指导的可能性,青年一味的听从他人指导,看似顺风顺水,可久而久之,也许会丧失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丧失本该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灵魂内核,等没有老者再来指导他的时候,或许会变成人人云亦云之流。艾略特曾言,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的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在我看来经验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青年不应完全被经验的框架所束缚,应大胆的做出让自己无悔的选择,这才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
④同样的,走弯路也并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大错。(分论点二,正面论述)“撞南墙本就是青春应该有的样子,那是拥有青春心性之人的锋芒与职业所在。苏东坡撞了南墙吗?撞了。苏东坡知道自己若不快意口舌锋芒必露兴许就能在仕途上走的平稳一些,可他还是说了,写了,被一贬再贬。可他没有被打倒,没有停歇,他将这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他豁达乐观的心性,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了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好莱坞巨星史泰龙撞南墙了吗?他撞了。他撞了1850次,撞到痴傻,撞到疯狂。在他编剧并主演的电影《洛基》一炮而红之前,他在好莱坞的500多家公司一日又一日重复着自我推荐的经历,直到第1850次,他才迎来希望的曙光。也许在此期间,有无数的声音来告诉他去找一份安稳踏实的工作,维持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仍没有停歇。他的成名作《洛基》之中那个永不言败的硬汉,也正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⑤经历弯路有助于青年人收获独特的体验和生命的成长。(分论点三,与前两个分论点形成递进关系)青春时期的学生,要明确奋斗目标和幸福终点,敢于探寻和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追寻自己的幸福人生。而不是一味蹈袭前人道路,在别人安排的坦途上轻松前进青春的样子应该是果敢的、坚定的。(再扣“新时代青年”的身份)自己选择的青春道路很大可能是一条曲折迂回充满艰辛甚至挫折的道路,可能会绕远路,可能走不通要退回重找方向,可能要克服重重险阻,但是勇敢者终究能走出来,欣赏曲折的青春之路上的风景,收获独特的体验和生命的成长。
⑥亲爱的同学们,在青春阶段,新时代青年要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勇敢面对弯路,无所畏惧。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布,青春应该有的样子是这样的:弯路自有价值,青年何须畏惧?我们终将走出自己的幸福人生,书写青春传奇,收获生命意义!(再扣观点,发出号召,有感染力)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