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第6期)
一、人物形象
(一)通讯员
1.性格特点
腼腆羞涩:向新媳妇借被子时,说话忸怩,不善言辞,表现出他在与女性交往时的局促不安。例如,他 “张皇地站在那里,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要借被子”,生动地展现了他的腼腆。
淳朴善良:尽管自己在战争中面临危险,但仍关心他人。如在护送 “我” 去包扎所的途中,主动为 “我” 开路边的野菊花,还在枪筒里插上树枝和野菊花,体现他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对他人的关怀。
勇敢无畏:在战斗中,他毫不犹豫地投身战场,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牺牲,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2.刻画方法
细节描写:通过对他肩上破洞这一细节的多次描写,如 “军装的肩头上,还打着一块蓝色的补丁,颜色不一样,仔细一看,原来是缝上去的”,既表现了他生活的朴素,也为后文他壮烈牺牲时新媳妇缝补破洞埋下伏笔,同时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动作描写:他在借被子时的一系列动作,如 “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等,细腻地刻画了他的腼腆和青涩。
神态描写:“脸涨得像个关公”“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等神态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在与女性接触时的紧张和害羞。
(二)新媳妇
1.性格特点
善良淳朴:她把自己唯一的嫁妆 —— 一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毫不犹豫地借给了部队,体现了她对革命的支持和对他人的关爱。
羞涩内向:在与通讯员交流时,表现出不好意思和羞涩,如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这一行为中透露出她的少女娇羞。
深明大义:在得知通讯员牺牲后,她不顾羞涩,坚持为通讯员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并将自己的新婚被子盖在通讯员的遗体上,展现了她对烈士的敬重和对革命的敬意。
2.刻画方法
语言描写:她简短而富有个性的话语,如 “是我的 ——”“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等,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性格特点。在借被子时的话语体现了她的羞涩和无奈,而在最后坚持为通讯员做事情时的话语则显示出她的坚定。
动作描写:“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这一 “瞟” 一 “缝” 的动作,深刻地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牺牲的悲痛和对他的敬重,在羞涩中蕴含着深情。
神态描写:“她看了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过对她眼神和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善良,最终选择了支持革命。
(三)“我”
1.性格特点
热情开朗:在与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交往中,积极主动地沟通协调,如主动与通讯员搭话,努力化解新媳妇借被子时的矛盾,展现出热情的性格。
善解人意:能够理解通讯员的腼腆和新媳妇的羞涩,在中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例如,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产生误会时,“我” 能敏锐地察觉到双方的情绪,并努力缓和气氛。
具有责任感:作为一名革命工作者,认真完成任务,对工作充满热情,在故事中积极参与到各项事务中,体现了较强的责任感。
2.作用
情节线索:以 “我”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情节发展自然流畅。从 “我” 与通讯员同行,到一起去借被子,再到包扎所的经历,“我” 的视角贯穿始终,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衬托人物:通过 “我” 与通讯员、新媳妇的互动,衬托出他们的性格特点。“我” 的热情开朗更加突出了通讯员的腼腆和新媳妇的羞涩,同时 “我” 的观察和感受也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其他人物的内心世界。
增强真实性: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仿佛亲身经历了故事中的场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情节结构
(一)情节梳理
1.开端:“我” 被分配到前沿包扎所,与通讯员一起前往,途中发生了一系列小插曲,初步展现了通讯员的性格特点,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2.发展:到达包扎所后,“我” 和通讯员去老乡家借被子,与新媳妇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和误解,但最终借到了被子,这一过程进一步刻画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百合花被子这一重要线索。
3.高潮:战斗打响,通讯员在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他的牺牲成为故事的高潮部分,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4.结局:新媳妇在看到通讯员的遗体后,不顾羞涩,坚持为他缝补衣服、盖上被子,展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也使故事在悲痛中蕴含着一丝温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结构特点及作用
1.结构特点
双线结构:明线是 “我” 和通讯员的活动经历,从相识到共同执行任务,再到通讯员牺牲;暗线是百合花被子的情节发展,从借被子到被子盖在烈士身上,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并行推进,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情节起伏:故事中穿插了许多小情节和细节,如通讯员的种种表现、新媳妇的态度变化等,使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避免了平铺直叙。
2.作用
深化主题:通过明线和暗线的交织,深刻地表现了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情这一主题。百合花被子象征着纯洁美好的军民情谊,它贯穿故事始终,将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主题更加突出。
塑造人物:情节的发展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空间,随着情节的推进,通讯员、新媳妇等人物的性格特点逐渐丰满立体,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转变。
增强感染力:结构的巧妙安排使故事充满张力,高潮部分的冲击力和结局的感人之处都因情节结构的精心设计而得到增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体会小说的艺术魅力。
三、环境描写
(一)自然环境
1.描写举例及特点分析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这段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小雨”“放晴”“青翠水绿”“清鲜湿润” 等词语,展现了雨后乡村的美丽景色,具有宁静、优美、生机勃勃的特点。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此段描写了战争前夕的夜晚,满月、野火、照明弹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紧张、危险的画面,与前文宁静的乡村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紧张氛围。
2.作用
烘托人物心情:在故事开始时,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出 “我” 和通讯员轻松、愉悦的心情,尽管身处战争时期,但他们对生活仍充满希望。而在战斗前夕,紧张的环境描写则与人物内心的紧张和不安相呼应,如通讯员在这种紧张氛围下更加坚定地执行任务,展现出他的勇敢。
推动情节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预示情节的发展。例如,恶劣的天气可能会给战斗带来困难,从而推动情节朝着更加紧张激烈的方向发展;而美好的环境在被战争破坏时,也能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性,引发后续情节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和行为反应。
暗示主题:宁静美好的自然环境与残酷的战争形成强烈反差,暗示了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从而深化了小说反对战争、追求和平以及赞美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在战火纷飞中,军民之间的情谊如同那雨后的清新空气,给人以希望和温暖,是对战争中人性美好的坚守。
(二)社会环境
1.描写举例及特点分析
通过描写包扎所的简陋条件,如 “包扎所就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显然,小学已有多时不开课了。我们到时屋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展现了战争时期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的社会环境特点。
从老乡们对借被子的态度,如 “老百姓死封建” 等话语,反映出当时农村存在的封建思想观念,同时也体现了军民之间在沟通和理解上存在一定障碍的社会现实。
2.作用
揭示背景:清晰地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即战争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苦,医疗资源紧张,为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提供了合理的社会依据。
衬托人物形象:在这样艰苦的社会环境下,通讯员、新媳妇和 “我” 等人物的行为和选择更加凸显出他们的高尚品质。新媳妇能够克服封建思想,借出珍贵的被子,体现了她的善良和进步;而 “我” 和通讯员在困难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为革命贡献力量,也展现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化主题:社会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进一步强调了军民团结、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显得尤为珍贵,是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关键力量,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主题思想
(一)主题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我” 和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向老乡借被子的故事,以百合花被子为线索,展现了军民之间纯真、深厚的情谊,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主题表现手法
1.人物形象塑造体现主题: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塑造是表现主题的关键。通讯员的腼腆、淳朴、勇敢,新媳妇的善良、羞涩、深明大义,他们在借被子、对待彼此以及面对通讯员牺牲等事件中的表现,生动地展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例如,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后为他缝补衣服、盖上被子的行为,将这种情谊推向了高潮,深刻地体现了主题。
2.情节发展展现主题:整个情节围绕着借被子展开,从最初的困难到最终的相互理解和牺牲奉献,情节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军民之间感情的逐渐深化。尤其是在战斗过程中,通讯员为了保护群众英勇牺牲,新媳妇对他的敬重和关爱,这些情节都有力地表现了军民在战争中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关系,从而突出了主题。
3.环境描写烘托主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对主题起到了烘托作用。宁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对比,凸显了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破坏,而军民之间的情谊则如同黑暗中的一丝光明,给人以希望,更加突出了主题。社会环境中对战争时期社会状况的描写,如物资匮乏、封建思想等,也从侧面反映了军民团结的重要性,进一步烘托了主题。
(三)与时代背景的联系
小说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但在战争中也涌现出了无数感人的军民互助事迹。《百合花》正是以这一时代背景为依托,通过讲述一个小插曲,反映了当时军民之间紧密团结、共同抗击敌人的伟大精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如人民对革命的支持、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封建思想的逐渐破除等,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理解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军民团结的力量。这种联系使小说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是对过去那段历史的生动记录,也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铭记军民鱼水情的重要性。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