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第7期)
劝学
角度一: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学习
适用主题:成长提升、知识价值、时代需求
示范段落:“学不可以已”,荀子开篇便掷地有声地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与必要性。在他眼中,学习是改变自身、提升境界的关键途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通过学习,人能突破先天局限,实现质的飞跃。就像“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借助学习的“外力”,原本平凡的个体可塑造出全新的价值。如今,时代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不断加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认知愈发深刻。唯有秉持“学不可以已”的信念,坚持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成长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提升。
角度二:学习方法与态度的智慧
适用主题:科学求知、坚持探索、踏实积累
示范段落:荀子在《劝学》中,不仅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更蕴含着对学习方法与态度的深刻思考。他强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点明学习需善于借助外力——无论是书本典籍、师长教诲,还是现代的学习工具,合理借助外物能让学习事半功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则告诫世人学习需重视积累,点滴努力方能汇聚成知识的江海;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更凸显了坚持的可贵。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急于求成,忽视积累与坚持,最终收效甚微。若能践行荀子的学习智慧,以踏实的态度积累、以坚韧的意志坚持,辅以科学的方法,定能在求知路上稳步前行。
角度三:学习与修养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题:品德塑造、自我完善、精神追求
示范段落:荀子认为,学习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提升自身修养,实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学习能让人明辨是非、端正行为,就像“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通过学习与良师益友的影响,人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品德。在当今社会,部分人将学习等同于功利性的技能获取,忽视了精神修养的提升,导致出现“有才无德”的现象。而《劝学》提醒我们,学习与修养相辅相成——知识为修养提供认知基础,修养为学习指明价值方向。唯有将学习与修养结合,才能成长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在追求精神富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师说
角度一:尊师重道的文化传承
适用主题:教育伦理、文化延续、师生关系
示范段落:“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在《师说》中开篇便确立了尊师的传统,点明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核心职责。在古代,从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到荀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论断,尊师重道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核。韩愈所处的时代,“耻学于师”之风盛行,他挺身而出,批判时弊,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打破了身份与年龄的桎梏,重塑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念。如今,教育成为国之根本,教师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传承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更是对知识与真理的敬畏,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筑牢根基,让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角度二:从师学习的平等与谦逊
适用主题:求知心态、打破偏见、自我突破
示范段落:《师说》中,韩愈提出的“圣人无常师”与“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蕴含着从师学习的平等与谦逊智慧。他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例,证明真正的智者从不因身份差异而拒绝学习,反而以谦逊的态度汲取他人所长。反观当下,部分人或因骄傲自满,认为“向他人学习是示弱”;或因身份、年龄偏见,不愿向比自己年轻、地位低的人请教,最终陷入“孤陋寡闻”的困境。而《师说》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无关身份、年龄,只要对方“有道”,便值得学习。秉持平等谦逊的从师心态,才能打破认知局限,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思想,实现自我突破。
角度三:批判时弊与坚守真理的勇气
适用主题:社会反思、独立精神、责任担当
示范段落:韩愈作《师说》,并非单纯谈论教育,更暗含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坚守真理的勇气。当时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将从师学习与身份地位捆绑,导致人才培养受阻、文化传承断层。面对这种错误风气,韩愈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犀利的笔触批判时弊,直言“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的根源在于是否从师学习。这种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坚守真理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如今,社会中仍存在诸多浮躁、功利的风气,如学术造假、轻视基础学科等。若能像韩愈一样,以批判的眼光反思问题,以坚定的态度坚守真理,勇于发声、敢于担当,才能推动社会向更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反对党八股
角度一:文风革新与务实精神
适用主题:表达规范、效率提升、实践导向
示范段落: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痛斥了“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八大罪状,本质上是倡导文风革新与务实精神。党八股的危害,在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用空洞的语言浪费时间、阻碍工作推进;而务实的文风,要求“有啥说啥,空话少说”,以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的表达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无论是职场中的报告、方案,还是日常的沟通交流,都存在“文山会海”“语言冗余”的问题——有的文章堆砌辞藻却无核心观点,有的发言冗长空洞却无实际举措,既降低了效率,也拉大了与受众的距离。《反对党八股》的精神启示我们,文风即作风,唯有摒弃形式主义,坚持务实导向,让表达回归“解决问题、传递价值”的本质,才能提升沟通效率,推动工作落地。
角度二:批判形式主义与坚守群众路线
适用主题:作风建设、群众立场、价值回归
示范段落:党八股的核心弊病之一,是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需求。毛泽东指出,党八股的文章“不看对象,无的放矢”,写文章、作报告只考虑“自己想说什么”,不考虑“群众想听什么、需要什么”,最终沦为“群众不欢迎、不接受”的无用之物。而真正有价值的表达,应坚持群众路线,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思想。无论是过去的革命宣传,还是如今的政策解读、文化传播,这一原则都至关重要。例如,近年来“大白话”政策解读、“接地气”的文化科普走红,正是因为它们摒弃了形式主义,贴近群众需求。《反对党八股》提醒我们,任何工作都需坚守群众立场,摒弃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认可,实现工作的价值。
角度三:自我革命与持续改进的意识
适用主题:反思提升、与时俱进、自我完善
示范段落:《反对党八股》不仅是对外部文风的批判,更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持续改进的意识。毛泽东在文中强调,“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核心是通过批判问题,推动自身改进与成长。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是个人与组织进步的关键。在个人成长中,若能像对待“党八股”一样,定期反思自身的不足——如工作中的拖延、学习中的浮躁、沟通中的低效,及时修正;在组织发展中,敢于直面内部问题,摒弃落后的制度与作风,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反对党八股》的价值,早已超越文风批判,成为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进步”的方法论,激励着个人与组织在自我革新中不断前行。
拿来主义
角度一:文化借鉴的理性与智慧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开放包容、创新发展
示范段落:鲁迅在《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为喻,生动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既反对“闭关主义”的盲目排外,也批判“送去主义”的媚外讨好,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真正的“拿来主义”,是在辨别与筛选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优秀成果,要主动学习借鉴,为我所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要敢于摒弃,避免因循守旧。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部分人或陷入“全盘西化”的误区,忽视本土文化;或走向“文化保守”的极端,拒绝外来优秀成果。而《拿来主义》的智慧启示我们,文化发展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更需要理性辨别能力。唯有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对待文化,才能在传承本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角度二:自主选择与主动担当的精神
适用主题:独立思考、责任意识、价值判断
示范段落:“拿来主义”的核心,不仅是“拿什么”,更是“如何拿”——它强调“自己来拿”,而非被动接受或盲目跟从,体现了自主选择与主动担当的精神。鲁迅指出,“孱头”因害怕而“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因偏激而“放一把火烧光”,“废物”因无主见而“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三类人都缺乏自主判断与担当,最终无法真正利用“大宅子”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面对信息洪流的选择,还是国家在发展中的决策,都需要“自己来拿”的精神:个人需独立思考,筛选有效信息,避免被舆论裹挟;国家需结合自身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不盲目照搬他国模式。《拿来主义》告诉我们,自主选择是前提,主动担当是保障,唯有具备独立判断能力与责任意识,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实现目标。
角度三:批判现实与指引方向的价值
适用主题:社会观察、问题解决、未来导向
示范段落:《拿来主义》写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面临“闭关”与“送去”的双重困境,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的错误文化态度,同时为中国文化发展指明了“拿来主义”的方向。这种“批判现实+指引方向”的写作目的,让文章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价值。鲁迅没有停留在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上,而是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如今,社会中仍存在类似的“认知误区”,如对待科技发展的“盲目崇拜”或“过度恐惧”、对待商业浪潮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拿来主义》的写作逻辑启示我们,面对社会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批判层面,更要深入思考解决方案,以建设性的态度为未来指引方向,这才是批判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
读书:目的和前提
角度一:读书的本质与价值追求
适用主题:精神成长、知识内化、人生意义
示范段落: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明确指出读书的本质不是“为了炫耀或谋生”,而是“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他认为,真正的读书是“灵魂的相遇”——通过阅读,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汲取他们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健康、开阔”。如今,许多人将读书等同于“功利性学习”,为应付考试、获取证书而读书,忽视了精神层面的成长;还有人陷入“碎片化阅读”的误区,只追求信息的快速获取,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而黑塞的观点提醒我们,读书是一场长期的精神修行:它能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中沉淀下来,丰富内心世界;能让我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获得智者的启示。唯有回归读书的本质,以“充实灵魂、提升自我”为目标,才能真正从阅读中汲取力量,实现人生意义的升华。
角度二:读书的前提与方法
适用主题:阅读习惯、认知基础、深度思考
示范段落:黑塞强调,读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可教养的灵魂”——即具备“感受力、理解力与判断力”,同时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认为,读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读者需带着思考阅读,与书中思想互动,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阅读经典作品时,若缺乏前期的知识积累与思考能力,便难以体会其中的深刻思想;若只是“走马观花”式阅读,也无法与作者产生灵魂共鸣。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虽有阅读意愿,却因缺乏正确的方法而收效甚微。黑塞的启示在于,读书需做好“前提准备”——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与感受力,同时掌握“深度阅读”的方法:放慢速度、边读边思考、做好笔记,让阅读成为“与灵魂对话”的过程,而非简单的信息浏览。
角度三:经典阅读与文化传承
适用主题:经典价值、文化素养、精神根基
示范段落:黑塞在文中极力推崇经典阅读,认为经典作品是“人类精神的瑰宝”,阅读经典能“让我们了解人类精神的永恒内涵”,奠定文化素养的根基。经典作品历经时间考验,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思想与智慧——无论是文学经典中的人性探索,还是哲学经典中的真理思考,都能为读者提供精神滋养。如今,随着快餐文化的盛行,经典阅读逐渐被忽视,许多人更倾向于阅读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导致文化素养薄弱、精神世界空虚。而黑塞的观点提醒我们,经典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人精神成长的基石:通过阅读经典,我们能与先辈的智慧相连,理解文化的传承脉络;能在经典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能力与思想深度。唯有重视经典阅读,才能筑牢精神根基,成为有文化素养、有精神追求的人。
上图书馆
角度一:图书馆与求知之路的联结
适用主题:学习环境、知识探索、成长助力
示范段落: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忆了自己在不同图书馆的阅读经历——从“文华图专”的“灯光下的书籍”,到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的“古老与宁静”,图书馆始终是他求知路上的重要伙伴。对他而言,图书馆不仅是“存放书籍的场所”,更是“知识探索的殿堂”:在这里,他能自由翻阅各类书籍,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世界;能在安静的氛围中专注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今,图书馆的形式虽不断变化——从传统的实体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但它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为求知者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与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是学生在图书馆备战考试、查阅资料,还是普通人在图书馆阅读经典、拓展视野,图书馆都在默默助力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上图书馆》的回忆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激发求知欲,而图书馆正是这样一个“孕育知识、助力成长”的场所,值得我们珍惜与利用。
角度二:阅读经历与人生成长的印记
适用主题:童年记忆、精神启蒙、人生影响
示范段落:《上图书馆》本质上是一篇关于阅读与成长的回忆散文,王佐良通过讲述不同阶段的图书馆经历,展现了阅读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影响。在“文华图专”图书馆,他初次接触到“超出课本之外的书籍”,开启了对知识的好奇;在牛津大学图书馆,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拓展了学术视野,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奠定基础。这些阅读经历,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启蒙——它们塑造了他的认知方式、兴趣爱好,甚至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每个人的成长中,或许都有类似的“阅读印记”:一本启蒙书籍、一个常去的阅读角落,都可能成为人生的转折点。王佐良的回忆提醒我们,阅读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与人生成长紧密相连的过程: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段阅读经历,都可能在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成为成长的助力。
角度三:图书馆与文化氛围的营造
适用主题:公共文化、精神家园、社会文明
示范段落: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不仅服务于个人求知,更在营造社会文化氛围、构建精神家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王佐良笔下的图书馆,无论是“文华图专”的“安静有序”,还是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的“学术氛围”,都传递出一种“尊重知识、热爱阅读”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能感染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人,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同时,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向所有人开放,体现了“知识共享”的理念,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如今,各地不断完善图书馆建设,推出延时服务、数字资源共享等举措,正是为了让更多人享受阅读的便利,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上图书馆》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回忆的分享,更在于让我们认识到图书馆对社会文明的重要意义——它是公共文化的载体,是精神家园的象征,能推动社会向更有文化、更有温度的方向发展。
钱伟长的学习观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现在也搞计算机了。”90多岁高龄时,他还表示“到现在,晚上9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
适用主题: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等。
陈鲲羽:我可不算天才
2018年,央视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决出18岁总冠军陈鲲羽。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从实验推理到数据计算,节目中的他似乎无所不懂。加上随口而出的科普知识,滔滔不绝的原理解释,一人单挑23人的自信无畏,陈鲲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学霸”“鲲神”,点燃了不少年轻人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然而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陈鲲羽,在平时生活中却低调沉着、谦逊有加。对于那些赞美的标签,陈鲲羽一概不收,他不认为自己是人们所说的“天才”。和大多数同龄人有所区别的是,陈鲲羽的生活里没有抖音,没有微博,每天有效学习时间四到五个小时,他还认为自己并不是很努力。火遍网络之后,有一些节目找到了陈鲲羽,但他毫不犹豫地全部拒绝了。对自己的职业规划,陈鲲羽十分明确而笃定:本科毕业后读硕士、读博士,而后进入科研单位……“只要自己脑子跟得上,我就一直做下去。”如今,22岁的他,已是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做等离子物理的相关科研工作。
适用主题:高调与低调、天才之路、学习方法等。
佳作阅读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要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这让我这个当过医生的人都胆战心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方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
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加在一起,都不如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物美价廉,重复使用,而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们了解,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
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飘然而至,簇拥在你的颈间。(有删改)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