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晨读素材 > 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13期)

分享:杨老师 10-12 高一年级

一、成语积累(必修下第五单元相关成语)

行将灭亡:指即将走向死亡、消亡。

例:资本主义制度在马克思看来是行将灭亡的,新的社会制度必将取而代之。

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

例: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坚如磐石,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其前进的步伐。

蛛丝马迹: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

例:马克思善于从社会现象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例:人类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抗争到现代的革命,从未停止。

豁然开朗:原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现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例:马克思的理论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豁然开朗,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不可估量:难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

例句: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可估量。

豁然开朗:原指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现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例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认识豁然开朗。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例句:对待科学研究,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像马克思一样深入探究。

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

例句:马克思在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中都卓有成效。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例句: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范围极广,有并吞整个天下的意思。

包举宇内:意思是并吞天下,占有一切。“包举”指总括、全部占有,“宇内”指天下。

囊括四海:“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该词意思是把天下全部包罗在内,形容有极大的野心或强大的实力。

追亡逐北:追击败逃的敌人。“亡”指逃亡的人,“北”指败北、败逃。

地广人众: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富国强兵:使国家富足,使军队强大。

卿卿我我:形容夫妻或男女间关系亲昵,情意绵缠。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独善其身: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

巾短情长:指书信篇幅虽短,但情意深长。

意映卿卿:源于文中林觉民对妻子的爱称,后可指代夫妻间亲密的称呼或深厚的情意。

二、作文素材(第五单元主题“使命与抱负”)

1.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幼年丧父,孤苦无依,少时力学。每日粗茶淡饭,范仲淹不觉苦。范仲淹认为“能及大小生民者,固惟相为然”“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为良相”和“为良医”皆是可以“利泽生民”的好差事。因此,他立志成为良相或良医。他说:“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范仲淹在官场沉浮数十载,逆境多于顺境,多次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但他始终初心不变,锐气和勇气都一如当年,他不曾被现实磨平棱角,也没有变得圆滑世故,“忠勇”二字,就是范仲淹生命的底色。他坚信人有多大的能力,就当承担多大的责任。他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2.“如果我是一条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润一片绿洲。”这句话出自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

1974年,17岁的张桂梅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996年,她来到华坪县教书。在山区家访时张桂梅发现,很多贫因家庭的女孩早早辍学,这让她产生了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想法。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2008年,华坪女高建成。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作为时代的“燃灯者”,张桂梅的故事让许多网民热泪盈眶。圣者渡人,40多年来,张桂梅笑对人生风雨坎坷,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教师岗位上。从寸寸青丝到头发花白,未曾改变的是她对山区学子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她帮助一个个孩子改变人生的轨迹,进而帮助一个个家庭改变困难的处境。学校创办以来,张桂梅家访行程累计十几万公里,帮助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张桂梅为孩子们埋下信仰的种子,让孩子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3.“海啸级后浪”曹原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青年人须把握当下,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光明未来。

物理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曹原,敏锐捕捉每一个疑惑丝缕、灵感火花,深耕钻研。仰望星空让他始终保持平和谨慎,将所属领域的视野拓展得愈来愈宽;脚踏实地,他将勤奋化作逐梦的灯盏,一步一个脚印,在科研道路上锐意前行。

曹原将才能天赋潜藏在低调与沉稳之中,将青春芳华奉献给理想与勤勉,经年的才思与奋进,让他在自己的领域开辟一番天地,“石墨烯的驾驭者”并不能定义他人生的全部,坚定初心,前路依然在脚下。

4.仰望家国天下,勇往直前。

《管子》中提到:“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心怀家国,洞察民意,汇聚民心,勇敢站出来,把握时代脉搏,实现民众的共同愿望,解决民众的共同疾苦,以此成就个人的人生价值。面对秦晋围攻郑国的危机,烛之武毅然前往秦营,展现了他的英勇与智慧。范仲淹虽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初心,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为民做实事。所谓“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当代青年只有将心比心,以天下为己任,才能不断前进,行稳致远。

5.对国家而言,使命是坚定不移追求国家强盛的梦想,责任重大且道路漫长。

正如所言:“你并非沧海一粟,而是整个海洋的一部分。”在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面临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青年们选择冷漠旁观,不问世事,那么个人的成长和“中国梦”的实现又从何谈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青年应有的风范和担当:顾诵芬,以坚定的强国梦,脚踏实地,推动了我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彭士禄,以强国梦为指引,致力于深潜事业,设计的核潜艇守护着国家的海域安全;袁隆平,以对强国梦的执着追求,无怨无悔地躬耕于稻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他们不惧艰难险阻,勇敢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他们,才是青年们应当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榜样!

6.抱负展于行,选择为理想添翼。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若想如红烛“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我们应将抱负投掷高处,并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的途径让理想落于实处,让初生的萌芽得以拥抱蓝天的广博。有志于打破神学枷锁,达尔文坐上轮船探寻物种起源的秘密;发奋于国家振兴实业,周恩来远渡重洋找寻兴国之本;深耕于“地下钢铁长城”,钱七虎勇迎黄沙誓寻守国之方。他们胸怀大志,且不将理想悬置,用心中梦想牵引人生的选择,为长久的抱负扎根实践,使自我生命不断被扩充,人生意义不断被延伸,最终与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情感交汇,升华自我,成就未来。

7.使命常在肩,来路亦归途。

颜宁在提升自我后毅然回国,是岁月的磨炼让心中的使命渐渐明晰,是忠于国家的人民本色浮动的隐隐红心。“一个人的价值,终究是取决于他对国家与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自我成长的意义与国家发展的脉搏在个人的能力得到社会认可并做出贡献时找到交汇点。林万东从家乡一路向北,又在学成后从华北平原回到云南,他将“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人生使命贯彻到底,将个人成长所得回馈家乡,回馈国家,回馈梦想。“做好本职工作,能够为人民做点贡献,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好,就非常有意义。”他的拳拳赤心便是个人与时代发展关系的生动注脚。离开不意味着离“心”,归来亦并非“弃梦”。

8.任正非一名企业家的胸怀。

一位美国记者采访任正非,问:“任总,你知不知道美国正以举国之力打压封锁华为,有人说华为早晚会消失的,你认为会吗?”任正非说:“我觉得这有可能啊。”美国记者又问:“我不遗憾,即便华为不再以企业的形式存在,但它所传递的精神和价值观,将永远在人们心中扎根,华为的理念已经融入整个大中国。”这番话传到社交平台上,立即引发热议。有人说,这就是企业家的胸怀,不愧是华为的创始人!有人感慨,华为已经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9.鸿星尔克“野性”捐款。

2021年河南暴雨,许多国货品牌纷纷慷慨解囊,其中捐款5000万元物资的鸿星尔克彻底“出圈”,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这个慢慢淡出大众视野的中国品牌。5000万也许对于大企业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个现金流短缺、即将面临破产的公司意味着什么?鸿星尔克用行动证明品牌主张:一个企业不应该只是关心自己企业的利益,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0.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

2023年8月24日中午12点(日本当地时间13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日本政府无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和质疑之声,漠视核污染水排海给全球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重重风险,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全人类长远福祉之上,其所作所为极端自私、极端不负责任。

三、联考作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说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既有一定的“拘束性”,又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

这对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优秀范文】

循规成方圆,破界绽芳华

梁思成先生在指出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具备“拘束性”与“灵活性”二元属性的观点,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深邃的思考之门。在时代的浪潮中,秩序与活力如同经纬交织,共同编织出璀璨的文明图景,于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而言,亦是指引前行的双重灯塔。

秩序为纲,筑牢稳健之基。

歌德曾言:“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若无秩序,一切发展皆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古有李冰父子遵循自然规律,修建都江堰,以精妙的水利秩序造就“天府之国”;今有中国航天团队严守科研流程,从神舟飞天到天宫筑梦,每一次精准发射的背后,都是千万次对秩序的坚守。正如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钱七虎,在国防工程建设中,他以严谨的标准和规范,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用一生诠释了秩序对事业的护航意义。秩序不是束缚,而是规则的守护,是为更长远的发展积蓄力量。

活力为翼,点燃创新之火。

朱熹笔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恰道出活力对发展的重要性。活力是打破常规的勇气,是突破边界的动力。君不见,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梦桃,在竞技体育的规则秩序下,不断挑战自我,以“翊”鸣惊人的勇气,在冰雪赛场上绽放光芒;君不见,苏炳添以“9秒83”的突破,打破亚洲纪录,在田径运动的秩序框架内,用速度与激情书写新的传奇;君不见,科研工作者们在学术秩序中大胆创新,从量子通信到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彰显着活力的无穷魅力。活力如同春日惊雷,唤醒沉睡的潜能,让世界在变革中焕发生机。

秩序与活力共生,方能行稳致远。

秩序为活力划定边界,让创新不偏离正轨;活力为秩序注入生机,让规则焕发时代光彩。这恰似敦煌壁画,既有千年传承的绘画程式(秩序),又有画师笔下灵动鲜活的飞天形象(活力);也如传统戏曲,在唱念做打的规范中,演员们演绎出百态人生。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既要遵守课堂纪律、制定学习计划,以秩序提升效率;也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用活力激发创造力。当秩序与活力相互交融,我们便能在成长的道路上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在时代的舞台上,秩序与活力缺一不可。让我们以秩序为舟,以活力为帆,在学习与生活的海洋中破浪前行,既遵循规则的指引,又保持探索的热情,在方圆之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青春在秩序与活力的交响中奏响最动人的旋律。

阅读全文
【晨读素材】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下(第13期)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