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素材】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必修上(第4期)
一、知识记忆
第二单元知识清单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典型的思想、言行、事迹,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通讯文章。
人物通讯的特点:
①新闻性:通讯和消息一样,必须具有新闻性,不仅要真实,而且要新鲜,可以记录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等。
②文学性:通讯不同于客观记述事实的消息,带有较多的文学色彩,比如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典型,注重细节,记叙、描写是其主要表达方式。
③评论性:新闻有鲜明的主题,歌颂什么、赞扬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所以,抒情与议论也常常是其使用的表达方式。
人物通讯的类型
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
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2.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新闻评论的特点为:
①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②见解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③面向广大群众,展现时代风貌,传播时代精神
新闻评论的表现方法:
夹叙夹议、亦理亦情
新闻评论的基本思路:
摆现象→说观点→作分析→做总结
3.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六义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诗经》中的三种诗歌形式和三种表现手法。三种诗歌形式分别为:风、雅、颂。三种表现手法分别为:赋、比、兴。风就是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就是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颂就是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就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叙事;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打比方。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联想。
4.四言诗
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作为当时四言诗的代表。
5.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6.歌行体
歌行体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通常用“歌”、“行”、“歌行”命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高适的《燕歌行》等。
7.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
二、成语积累
(必修上第二单元相关成语)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语出《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溯流求源:比喻寻究事物的起始演变。同“溯流穷源”。
励精求治:励,振作,振奋;②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体贴入微:多指对人照顾和关怀十分细致周到。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戛然而止:形容一下子停住。
雷厉风行: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身体高大粗壮;魁梧。
有目共睹: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形容事实极其明显。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
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三、作文素材——
高中常见作文考试话题汇编(话题+事例+名句+主体段)
01适用主题:青春与担当、理想信念
事例论据:
“90后”航天工程师周承钰,担任火箭连接器系统指挥员,在文昌发射场执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面对复杂情况冷静应对,保障火箭成功发射;“00后”戍边战士陈祥榕,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面对外军挑衅,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信念,英勇捍卫祖国领土,用生命诠释担当。
名人名言:
“青年的担当,是时代的希望。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才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人民日报》
“青春的力量,是理想信念的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担当是青春的底色。周承钰在航天一线,凭借专业与坚韧,为探索宇宙贡献青春力量,让“天问”踏上逐火征途;陈祥榕在祖国边疆,以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守护山河寸土不让。正如《人民日报》所言,青年担当是时代希望。在脱贫攻坚战场,无数“80后”“90后”干部扎根乡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抗疫一线,“95后”“00后”医护人员逆行出征,与病毒较量。新时代青年正以行动证明,青春因担当而厚重,理想因奋斗而闪耀,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02适用主题: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发展
事例论据:
河南卫视打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其中《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光彩;苏州缂丝艺人吴欣玥,在传承缂丝这一古老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推出缂丝手包、装饰画等文创产品,使传统技艺走进大众生活,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名人名言:
“传承不是守旧,创新不是抛弃传统。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绽放新的生命力。”——《人民日报》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发展。河南卫视以科技为翼,让《唐宫夜宴》里的仕女穿越千年,从博物馆走向荧幕,展现盛唐文化魅力;吴欣玥用创意为笔,在缂丝技艺中融入现代审美,使古老手艺成为时尚新宠。《人民日报》指出,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从故宫文创让文物“活”起来,到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跨界融合,当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便能打破时空界限,以全新姿态走进人们生活,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03适用主题:科技与人文、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
事例论据:
浙江大学研发“智能导盲眼镜”,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视障人士感知环境,其语音交互功能更增添人文关怀;腾讯推出“数字藏经洞”项目,运用3D建模等技术还原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既实现文物保护,又让大众足不出户便能领略敦煌文化之美。
名人名言:
“科技是工具,人文是内核。让科技与人文携手,创新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
——《人民日报》
“技术进步的终点,是人的幸福;创新发展的方向,应指向人文关怀。”——《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科技的温度,源自对人的关怀;创新的价值,在于提升生活品质。浙江大学的“智能导盲眼镜”,用科技为视障群体点亮前行之路,语音交互设计让冰冷设备充满温暖;腾讯的“数字藏经洞”,以技术为桥,跨越时空,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实现文化保护与传播双赢。如《人民日报》所强调,科技与人文不可分割。从适老化产品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到AI助力古籍修复,当科技融入人文理念,聚焦人的需求,技术不再是冰冷代码,而是充满温情的生活助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类福祉的重要力量。
04适用主题:理想与现实、坚守理想与脚踏实地
事例论据:
“大山里的校长”张桂梅,怀揣让山区女孩走出大山的理想,面对办学经费短缺、师资匮乏等现实困境,四处奔走筹款,拖着病体坚守,创办华坪女高,帮助2000多名女孩圆了大学梦;“新农人”李娟,立志让家乡农产品畅销全国,扎根新疆阿勒泰牧区,从开淘宝店起步,克服物流不便、品牌无名等难题,通过直播带货,将哈萨克族刺绣、奶制品等特产推向全国市场。
名人名言:
“理想如星辰,照亮现实之路;现实似基石,承载理想之梦。在理想与现实间寻平衡,方能行稳致远。”——《人民日报》
“伟大的理想,需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孕育,在直面现实的磨砺中成长。”——《人民日报》
主体段示例:
理想是指引方向的灯塔,现实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张桂梅为了理想,在现实困境中披荆斩棘,用坚持与付出改变山区女孩命运;李娟怀揣梦想,在牧区的现实土壤中深耕细作,一步步将理想变为现实。《人民日报》曾言,理想与现实相互依存。许多创业者为实现商业理想,在资金紧张、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中拼搏;科研工作者为攻克技术难题,在实验失败、条件艰苦的现实里坚守。他们深知,理想的实现并非坦途,唯有将理想扎根现实,以汗水浇灌,才能让理想之花在现实中绚烂绽放。
四、精选作文题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并进行了盛大阅兵。观看阅兵的过程中,广大网友深情留言。
网友1:观看九三盛大阅兵,内心充满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网友2:九三阅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中华儿女奋进的征程。网友3:正是因为我们自强自立,才走出了坚毅的强国步伐。请结合以上最能让你产生共鸣的留言,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材料关联我国九三阅兵这一时事热点,材料核心是网友的几句留言。根据引导语“请结合以上最能让你产生共鸣的留言,写一篇文章”的要求,对三则留言要有所选择,不需要面面俱到。这几则留言各有侧重,下面是简要分析。(务必注意审题,不需要面面俱到)
网友1留言的关键词是“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观看九三阅兵的真实感受,而阅兵所展示的强大实力是网友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基底,有此实力,才支撑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写作时,一定要立足于九三阅兵所展示的实力,进而上升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侧重在人民个体的情感思考)
网友2留言的关键词是“照亮”“奋进的征程”。阅兵是历史课、思政课与动员课,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如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信息支援等新质力量首次亮相,展现面向未来战争的能力重塑,激励全社会以创新驱动跨越发展。(侧重在民族复兴的宏观思考)
网友3留言的关键词是“自强自立”。从抗战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今天“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一脉相承的自强基因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装备迭代。自主研发的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不只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民族走向未来的底气。只有自强自立,我们的步伐才更加稳健,更加坚毅。(侧重在国家富强的整体思考)
【参考立意】
1.关联历史荣光、当代成就,体现民族精神传承与身份认同。
2.可围绕精神指引、理想信念,阐述阅兵精神对当下奋斗的激励作用。
3.紧扣独立自主、攻坚克难,结合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案例,论证自强与强国的关系。
【优秀题目】
《于阅兵礼赞中,厚植民族自信》《借阅兵之光,燃奋进之炬》
《执精神火种,赴时代征程》《自立为基,方筑强国之梁》
《破困局靠自强,迈新步向复兴》《承荣光、燃微光、守自强》
《以自信之姿,赴复兴之约》《从九三阅兵看民族自信的精神密码》
《一束阅兵光,照亮奋进路》《执阅兵精神火炬,燃时代奋进之火》
《以自强为笔,绘强国图画》《从阅兵步伐里,读懂自立与自强》
《承抗战风骨,筑当代自信长城》《阅兵之光:照亮过去,指引未来》
《以自强作帆,扬强国之舟》
【相关名句素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
【优秀范文】
《自立为笔,绘就强国山河图》
2025年九三阅兵的壮阔场景,让无数人热泪盈眶。网友3感慨“正是因为我们自强自立,才走出了坚毅的强国步伐”,这话语掷地有声——从抗战时期的浴血奋战,到如今科技、经济领域的突破,“自立”始终是中国前行的核心密码。正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唯有自立,方能在世界浪潮中站稳脚跟,绘就强国山河图。
自立是科技突围的密钥,让中国从“跟跑”迈向“领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科技自立是强国的根基,更是抵御外部风险的盾牌。君不见任正非带领华为,在芯片被“卡脖子”的困境中,坚持自主研发鸿蒙系统,如今鸿蒙生态已覆盖数亿设备,打破了国外系统的垄断;君不见王兴兴创办宇树科技,面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空白,从零开始钻研,最终研发出国内首款消费级人形机器人,让中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反观一些依赖外资技术的企业,一旦外部供应中断,便陷入停滞——这恰恰印证了“科技自立者强,依赖他人者弱”。袁隆平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科技工作者们便是这样的“好种子”,在自立中生根发芽,撑起中国科技的脊梁。
自立是经济崛起的基石,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济自立离不开企业的坚守与创新,更离不开对核心技术的掌控。王传福带领比亚迪,从电池制造起家,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如今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产品远销海外,让“中国智造”走向世界;雷军带领小米,从互联网跨界智能制造,以“技术为本”的理念深耕高端化,如今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前列,推动中国电子产业升级。对比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多依赖“代工”“贴牌”,利润微薄且受制于外;如今,正是因为无数企业坚持自立创新,才让中国经济有了“坚毅的步伐”,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自立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让中国从“文化古国”迈向“文化强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文化自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当代文化的创新,它让民族精神有了扎根的土壤。君不见李子柒以短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传统美食、手工艺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中国风”风靡全球,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君不见樊锦诗扎根敦煌,不仅守护莫高窟的壁画,更推动敦煌文化创新传播,让千年敦煌焕发现代活力。若文化失去自立,盲目照搬西方,便会沦为“文化附庸”——正如抗战时期,若没有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便难以凝聚起全民族的抗争力量。如今,正是因为文化自立,我们才能在阅兵式上看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蓬勃力量。
从抗战时期的“自立图存”,到如今的“自立强国”,“自立”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让我们以自立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绘就强国山河图——这画卷里,有科技的突破,有经济的繁荣,更有文化的自信,终会让中国以更坚毅的步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