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原创备课 > 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

(统编教材必修下)《促织》教学设计+配套课件+课堂学案

分享:杨老师 06-01 必修下册 从隐藏内容下载支付:0点

【素养目标】

1.了解作家蒲松龄,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阅读时,要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促织》中“求神问卜”和“魂化促织”的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促织》的语言精练而生动,如描写成名之子投井后,“夫妻向隅”至“寻所逐者”的一段文字,叙事状物,细腻形象,要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品味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难点:品味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分析主旨。

【课时安排】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舍曾这么评价一本书,“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是的,这本书正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聊斋》中关于一只虫的故事,学习《促织》。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

活动: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三、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前预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四、精讲探究,研读课文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练习册第60页)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2.相关背景(练习册第60页)

3.了解《聊斋志异》(练习册第61页)

鲁迅:“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解题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qióng”。《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环节二:深度探究

活动一   初读感悟 疏通文意(略)

字音强调(幻灯片展示)

活动二:文本梳理

思考1:梳理故事层次

起因(1):朝廷征促织。(交代背景)

开端 (2):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觅促织。(山穷水尽)

发展(3-4):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得促织。(柳暗花明)

高潮 (5-7):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大起大落)

结局(8):成名献促织得福。(因祸得福)

尾声(9):作者评促织。(痛斥官吏警戒天子)

思考2:小说以“促织”(“虫”)为核心演绎出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请分别用含有“虫”字的词语概括小说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议虫

  思考3:围绕“促织”的主线,本文的故事情节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请简要分析是哪三次转折,然后思考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明确  (1)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2)这样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并且情节的跌宕起伏,还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情节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如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思考4: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情节有何用意?

明确:点题,开宗明义,点明故事的起因,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思考5: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明确  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活动三 抓情节、析主旨

 思考:这篇小说是对现实的批判,可是情节三大转折中前后两个却是虚幻的,结尾还是以喜剧收场,这样安排会不会削弱文章的批判性?为什么?

明确:这样安排并没有削弱文章的批判性,它体现出了小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取材特点。

第一个虚幻情节是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是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后,自会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个虚幻情节是成名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魂化蟋蟀本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小虫。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还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虽是喜剧结局,但同样引人沉思。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让读者能够想象出当时官场的黑暗。

由上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 

 思考:“异史氏曰”这段评论的主要观点有几层?分析概括。

明确: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这段文字内涵有3: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

(2)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活动四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阅读文章第6段,找出表示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并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怒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悲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喜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 喜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劣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恐 )。

作用:由怒而悲,由悲而喜,起伏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写出了这小小的促织是如此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主宰着人的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参照上一题的分析方法,找出文中其他部分的心理描写。

第4段,寻找促织时,成名的心理变化:( 希望 )→( 急切 )→( 愕 )→( 大喜 )    

第7段,“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 惭怍 )→( 大喜 )→( 骇 )→( 惊喜 )   

思考2:这篇小说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结合具体内容予以赏析。

明确  《促织》不但主人公形象刻画得很成功,就连次要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确属独树一帜。本文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神态描写。以课文第7段为例,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得“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毛来挑逗促织,但促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解令休止”,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此外,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练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如第5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把成子的“恐惧”心理和成妻的“惊”“怒”情态渲染得很成功。 

思考3:请赏析下列语段的妙处。

(1)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

明确  这段文字用词精练、生动,动词的运用恰当而精准,短短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

(2)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

明确  这是一段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菁,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

(3)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明确  这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语,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得细腻逼真。

(4)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明确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思考4:小说写小促织的才能和善斗,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龄敌领”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

②夸张: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以夸张笔法显示了小促织的神奇本领。

③对比:“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小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突出其虽小,却善斗。

④侧面衬托:写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从侧面作了渲染衬托。

思考5:概括艺术特色

①情节曲折,构思严谨。

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条理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②巧妙运用伏笔和暗示。

 文章多处运用伏笔和暗示,使故事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在情节上前后呼应。如第一段中“此物故非西产”,句中的“故”字既是伏笔,又是暗示。促织本不是陕西一带的特产,而上至宫廷,下至县令却每年在民间强征,这为成名一家悲剧的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③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如成名夫妇得子尸于井的相关描写,描绘出人物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衬托,以“茅舍无烟”“相对默然”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心理描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成名在儿子失手弄死促织到找到另一只促织的过程中,由“如被冰雪”而起,经过“怒—悲—喜—愁—惊—喜—惴”的心理变化。

④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促织》一文语言精练、生动。用词精练主要表现在对动词的运用上。如“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段字通过“怒”“奔”“腾击”“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

活动五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阅读吕毖《野史》中的一段文字并思考: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亦经焉。

 与此文相比,《促织》一文想象构思了很多情节。请把小说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明确    第一问:①问卜;②魂化蟋蟀;③喜剧性的结尾。   

第二问:①这些通过想象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②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③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作者在结尾时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人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五、达标检测,知能迁移

活动:学生完成《课堂学案》“课后固学任务”,教师点拨纠错。(略)

六、作业设计

完成挖空训练;预习《谏太宗十思疏》

七、板书

1.jpg


 (统编教材必修下)《促织》教学设计+配套课件+课堂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