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分为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第Ⅰ卷 选择题(36分)
一、(12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人沈德潜说,李白“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正因为如此,“太白所以为仙才也”。李白的风格豪迈、奔放,充满着激情,所以他的奇是超俗的、变化无穷的、豪放不羁的, ,令人目不暇接。诗中的历史神话传说富有悲剧的崇高美,而描绘景色则用大幅度的跳跃手法,忽而山,忽而水,忽而峰巅,忽而深渊,犹如一组组()的电影镜头拼接在一起,在我们的眼前快速掠过,读者的心为之震荡!李白的奇,并不表现在用僻词冷字来做文章,而是一种压倒一切的气势,一种行气如虹、走云连风的艺术境界。《蜀道难》这首诗遣词造句自然流畅,如同大江一泻千里。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紧紧地攫住读煮的心,它控制着读者的情感脉搏。这样,作者、作品和读者常常(),当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似乎和诗人一同()了蜀道的艰难,对于那些险峻的蜀地山川,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惊艳 融会贯通 体验 B.惊险 融为一体 体验
C.惊艳 融为一体 体悟 D.惊险 融会贯通 体悟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瑰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
B.通过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瑰丽的神话传说,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
C.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
D.通过瑰丽的神话传说、一连串奇丽峭拔的蜀地风光,诗人的笔下展现出了天马行空似的驰骋想象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有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
B.它有一种感染力,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感动着读者的情感脉搏,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
C.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驾驭着读者的情感脉搏。
D.它感动着读者的情感脉搏,紧紧地攫住读者的心,它有一种感染力,使之和作者一起跳动。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芣苢》《氓》
《插秧歌》均选自《诗经》。
B.《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写法,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善于运用比喻来证明观点,蕴含着强烈的批判力量。
C.老舍,原名舒庆春,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D.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叙议结合、直抒胸臆,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现象,被称为汉字“失写症”。近年,诸如“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这类与汉字“失写症”相关的话题屡屡引发众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竞争更加激烈,个人的文字应用能力愈显重要。对一个人而言,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应用。事实证明,一个人倘若患上了汉字“失写症”,即使写个简短的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也是错别字连篇,轻则会闹笑话,给个人形象减分,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错失人生发展机遇。所以,每个人都应当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唐代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汉字“失写”现象提醒我们,身处信息时代, “快浏览”和“深阅读”不可偏废。一个人的学历再高,也不能忘记要常怀“本领恐慌”,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加强深度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学以致用,并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提升文字应用能力。
从全社会角度看,消除汉字“失写”现象,须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书香社会建设。这方面,北京的做法可圈可点。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如今北京已初步构建起以公共图书馆、综合书城、特色书店、社区书店等为支撑的15分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北京市居民阅读总指数、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未成年人阅读率、数字阅读接触率四大指标均领跑全国。各地都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并引导公众加强“深阅读”,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提升球
(摘自《消除汉字“失写症”,呼唤加强“深阅读”》)
材料二:
当下“提笔忘字”已是普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提笔写字的机会太少了。别说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不多的上班族,就连文字工作者,在写字时也经常“卡壳”。提笔忘字,甚至有一个专业称呼,叫“失写症”。
为什么会“失写”?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当然是重要原因。如今人们的“写字”,基本是在电脑和手机的键盘上“敲字”。拼音输入法自带的联想字词功能等便捷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提笔书写的应用场景,弱化了人和文字的连接。随着电脑和手机在工作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人们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就会对文字逐渐产生生疏感、模糊感。久而久之,就容易提笔忘字。毕竟,写字是一桩实践性极强的事,只有反复训练,才能记得牢固、持久、准确。
但也还有别的原因。比如,随着外来文化和碎片式阅读的侵袭,人们基于文字的表达,常满足于简单的信息交流或猎奇八卦,所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单一,人们也不会关注汉字本身的结构之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导致一些不常出现在指尖的常用字,逐渐沦为“生僻字”;即便是常用的字,人们也会容易因缺乏深度的联想记忆而忘记。为了追求效率或交流的轻松感,很多人敲出错字也不会改正,而是将错就错,这会降低人们对文字正确与否的敏感度。在网络和自媒体空间,充斥着大量错别字、谐音梗、乱改成语等现象,干扰人们对正确汉字的识记,尤其误导青少年。
(摘自汪灿《“我拿起笔不会写字了……”“失写症”盯上大学生?》)
材料三:
“书者,著也,以手执笔,着于竹帛。”曾几何时,写得一手好字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文明的薪火相传中,书法更作为一门艺术,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而在互联网进入人类世界前,中国人也曾有集体书写的民族记忆。然而在今天,无论是研墨润笔,或者拿硬笔书写,在很多时候都已经可遇而不可求,相反,在键盘上敲打、在手机上按压,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常态”。
这种常态让纸上书写成为偶然的选择,凭借的是高效便捷的写作优势,更是即时沟通的人类需求所致。然而,“失写症”成了“键盘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曾经有人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访者(94.1%)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比“失写症”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汉字的态度趋向淡漠:打印技术甚至无纸办公,让“一手好字”看上去越来越没价值;而网络语言不断更迭,则让“新式表达”成为习见。在追求更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下,慢下来读读书写写字,已经算得上难得之事了。
当人们习惯在键盘上“轻飘飘”地表达,有人怀念起纸上书写的那份厚重度、真挚感;也有人说,时代变了,人们应该顺应历史向前看。的确,精心书写、鸿雁传信的时代,家书被认为抵得上万金;但现今,电话、简讯早已让社会巨变,人们很难有耐心去体验“等待的美好”。从进步的角度讲,键盘代替了一些书写是发展规律的必然,然而,文明的传承和更新,也正需要不断回头,重拾历史精粹。在今天,书写虽然不断变换形态,但它从来没有过时。
如何让汉字流行起来,让书法普及起来,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从小学生教育开始,从课文选择、书写教育切入;让孩子们体会汉字之美,避免文明断层的出现;对于全社会,应该在传播引导上下功夫,提升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地位,让大众来体味汉字之精妙和重要。无论在哪个时代,想要写得一手好字,恐怕都要下番苦功夫。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虽然没必要成为书法家,也不需要全部回到笔墨时代去,但依然都需要正视汉字的价值。汉字独矗世界之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优美的文字;汉字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中国人的血脉相依相生;而书写最能传递出汉字的美好,更是中国人所要传承的文化瑰宝。
(摘自扶青《从“失写症”中重新认识汉字》)
5.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患上了汉字的“失写症”,就会闹笑话,导致事业的损失,错失发展机遇。
B.那些日常与文字打交道的上班族,包括文字工作者,写字时也经常“卡壳”。
C.对北上广等12个城市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受访者都曾遇到提笔忘字的情形。
D.在键盘上敲击的“轻飘飘”的表达,比不上在纸上书写那么有厚重度和真挚感。
6.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造成“失写症”原因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写字是实践性极强的事,人们不愿反复训练,记字不牢、不久、不准。
B.需要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需要提笔写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C.电脑和手机被广泛使用,拼音输入法自带的联想字词功能等操作更便捷。
D.随着外来文化和碎片式阅读的侵袭,人们所使用的文字越来越单一。
7.为了消除汉字“失写”现象,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人的学历无论有多高,都要常怀“本领恐慌”,不断加强深度阅读。
B.努力培养自己勤于动笔的好习惯,不断实践与总结,提升文字应用能力。
C.城市构建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城市品位。
D.在追求更快节奏的社会氛围中,逐渐倡导打印技术甚至是无纸办公方式。
三、(15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消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二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经③采药,决渠灌草,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 一种鸟。②“若夫”四句: 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 纺织。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杂莳草药 莳:种植,移植
B.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 居:占,占有
C.而林薄茂密 薄:靠近,迫近
D.逍遥相羊,惟意所适 相羊:同“徜徉”,漫游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踽踽焉,洋洋焉 盘盘焉,囷囷焉
C.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因利乘便
D.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B.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C.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D.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引用先贤关于乐趣的论述,通过与“王公大人之乐”“圣贤之乐”的对比,提出自己“尽其分而安之”的“迂叟之乐”,进而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莳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C.本文叙述详尽平朴,间有形象性的生动描绘;议论看似不经意,却蕴含发人深省的哲理。叙议结合,衔接自然,以“独乐”贯穿,浑然一体。
D.本篇名为叙写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居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心灰意冷,决定归隐不再出仕的情感。
第Ⅱ卷 非选择题(11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4分)
(2)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7分)
送梅龙图公仪①知杭州
[宋]欧阳修
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②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①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为人心志淡泊。嘉祐二年(1057)九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欧阳修赋此诗送行。②传说杭州灵隐寺中桂树是月宫之种,中秋之夜月宫常有桂子飘落,寺僧也能拾到。“桂子”遂成为杭州诗词中常见意象。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意思相近。
B.第三句“渔樵”代指隐居生活,写友人乐于“处江湖之远”,在地方上为官。
C.颈联对仗精工,清丽畅达,典型而传神地写出了杭州诗酒生活的闲雅之美。
D.尾联介绍了作者与友人虽然相隔两地,但是仍保持着频繁的信息交流的状况。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6.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 也“ ”。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六国论》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
江州寻陶潜
钱红莉
我心里只有陶潜。
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
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
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铜。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月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①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 .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
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坦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
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不曾崩溃过?他蛰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
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缀。
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
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
何等自责啊。
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
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②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
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
17.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恬淡(tián) 罹患(lì) 体恤(xù) 抑扬顿挫(cuò)
B. 崩溃 (kuì) 蛰居(zhé) 愧疚(jiū) 伫立江畔(zhù)
C. 孜孜(zī) 和谐(xié) 迥异(jiǒng) “和陶诗”不缀(hè)
D. 怨尤(yóu) 一月(pán) 厘清(lí) 千疮百孔(chuāng)
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
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
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
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
E.文中①② 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
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的高度赞美。
19.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20.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21.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六、(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2~23题。(6分)
2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古人以“奇怪”为美的赏石观念是一种关于石头审美欣赏的形式主义观念,它代表了古人赏石的最浅层部分————只是外在地欣赏石头,只关注石头外在的形、色和声音等特征。这是一种对石头的肤浅欣赏,尚未涉及石头所具有的内在特性。与此同时,赋予石头某种其自身并不具有的人文价值,使石头具有某种深刻内涵。这种行为虽然丰富了石头的人文意蕴,却并不符合石头自身的客观特性。于是,我们从中国古代赏石传统中发现了一对悖论 。
①在此情形下,赏石活动蜕变为一种赏石者借石头以言说自我的行为,赏石者是在以自然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②要么有深度地欣赏石头————“以石比德”“借石抒情”“点石成境”,可是又落入一种主观地欣赏石头本身并无之物的荒诞之境。
③要么以“奇怪”为美,只是形式主义地欣赏石头的长相,但这属于肤浅地欣赏自然。
④作为自然审美的赏石————欣赏石头自身之美便徒有虚名。
A.③④②①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23.以上语段摘自某报纸,下列版面和标题与其最匹配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版《浅谈中国传统赏石文化》 B.社会版《用赏石文化助推乡村旅游》
C.国学版《赏石是如何“道法自然”的》 D.教育版《赏石之美,直指人心》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请从《祝福》《边城》《老人与海》中任选一个人物(要写出名字),以“你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为开头,写一段文字,谈谈这个人物打动你的原因(至少两点)。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00~120字。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是一个敢于做梦,也愿意和大家分享梦想的人。”
“枝繁叶茂是你能看见的,但支撑枝繁叶茂的是它的根系。”
“我相信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
以上经典名言出自当今知名企业家、著名演员,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不少于800 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南开区南开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部分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福建省厦门市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安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