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18个)用法归类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一)而
1.代词,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例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并且”。
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例: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
(3)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例: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6)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8)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为了”。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注】“而”表承接(顺承)关系还是修饰关系,有时比较难以区分,记住一点,表承接(顺承)关系时,“而”前后的内容有时间或顺序上的先后关系,表修饰时则没有。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宾语,译为“什么”。
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2)作谓语,译为“为什么”。
例: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作定语,译为“哪”“什么”。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并序》)
2.副词
(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足,何也?(《谏太宗十思疏》)
【注】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作疑问副词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拿什么”。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三)乎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例:天乎!吾无罪。(《秦始皇本纪》)
2.句中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3.助词,用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介词,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四)乃
1.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副词
(1)表判断,译为“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例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例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答司马谏议书》)
(3)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复音虚词
“乃尔”,译为“这样”“如此”。
例: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并序》)
(五)其
1.代词
(1)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指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例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例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3)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我(自己)”。
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些、这里)”“那(那些、那里)”。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并序》)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2.副词
(1)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例:其可怪也欤!(《师说》)
(2)表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表祈使或商量语气,译为“一定”“还是”。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
(1)表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2)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例: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5.复音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六)且
1.副词
(1)译为“将要”。
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
(2)译为“将近”“接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译为“暂且”。
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又……”或“一边……一边……”。
例: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2)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3)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况且”。
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复音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七)若
1.代词
(1)人称代词,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例1: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例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2.连词
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助词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4.复音虚词
“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句式
例: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3.复音虚词,“所以”
(1)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九)为
1.介词,读wèi
(1)译为“被”,表示被动。(表被动时读wéi)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译为“给”“替”。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3)译为“对”“向”。
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2.语气助词,读wéi
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组合,表疑问或反诘。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动词
(1)做、干。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2)发明、制造、制作。
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活板》)
(3)作为、当作。
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
(4)成为、变成。
例: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察今》)
(5)是。
例: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6)谋划、策划。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焉
1.代词
(1)代词,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之”。
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兼词
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助词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3)用于句中,表停顿。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4.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相当于“于是”。
例: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
(十一)也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3)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例: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4)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例: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2.句中助词
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十二)以
1.介词
(1)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例: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2)表处置,译为“把”。
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3)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凭……身份”。
例: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4)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例: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谏逐客书》)
(5)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和”“而且”“并且”。
例: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而”。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
(3)表原因,译为“因为”。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4)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5)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副词
同“已”,译为“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复音虚词
(1)“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例: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2)“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凭什么”。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3)“以为”,认为,把……作为。
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4)“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做什么的办法、手段、方式……”“没有用来做什么的办法、手段、方式……”
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十三)因
1.副词
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介词
(1)趁,趁机。
例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例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2)顺着,就着。
例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例2: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3)凭借,依靠。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4)经由,通过。
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苏武传》)
(5)因为,由于。
例: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6)依据。
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
3.名词,机会
例: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并序》)
4.连词,接着,继而
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动词,沿袭,因循
例: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一般作介词用。
1.在
例: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2.自、从
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至、到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对、对于
例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例2: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
5.向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6.由,由于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7.表示被动,译为“为”“被”
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8.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十五)与
1.介词,译为“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连词,译为“和”“跟”“同”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注】作介词用的“与”和后面的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而作连词用的“与”常常连接两个名词或两个代词,所构成的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
3.句末语气助词
同“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十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假设关系。“则”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那么”“就”。
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4)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译为“可是”“却”。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表示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例: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七)者
1.代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例: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3)用在时间词语的后面,不译。
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2.助词
(1)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例: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3)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用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1.代词
(1)指示代词,译为“这”“这个”“这些”。
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2)代词,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有时也译为“我”。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有时可不译。
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2)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结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5)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动词
(1)求得。
例:及其所之既倦。(《兰亭集序》)
(2)到,往。
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