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8-12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动漫娱乐产业佳作频出,《哪吒之魔童降世》《黑神话:悟空》等作品火爆出圈,在国内外收获高人气与票房佳绩,掀起全球中国风热潮。

为何中国动漫娱乐产业接连缔造市场神话

这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深层动能,是改革推动的文化生产力的持续解放,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水到渠成,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崛起的具体体现。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炼成中国动画的乾坤圈

B中国动画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中国动画曾享誉国际。但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动画在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创作与生产模式已跟不上现代电影产业的发展步伐。一段时间里,人们的视野被外国动画占据:狮子王”“蜘蛛侠”“机器猫……当花木兰、功夫熊猫这些中国元素被迪士尼、梦工厂制作成动画绽放于全球银幕,人们羡慕,人们沉思:中国动画,何去何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市场的繁荣,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影人才的积累,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动画,开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让中国动画找回了信心。至此,中国动画探索出吸引观众的创作路径: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对接当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不仅传承,更要创新表达。从撷取元素意象到提炼精神内涵,再到形成情感共鸣,中国动画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进步,在发展中崛起。

A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驱动动漫文娱发展的风火轮

B数字技术进步与工业化流程升级推动了动漫文娱产业的发展。

有好故事,并不一定就是好作品。技术不能让一部坏电影变成好电影,但能让好电影变成伟大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技术成就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效:捕妖队在巨树上列阵,一帧画面装了两亿多个人物,创造了从未有过的场景;在敦煌壁画、青绿山水间无缝切换镜头,重构了动画的蒙太奇语言;敖丙的每片龙鳞都能自主调整折射率,应用了程序化生成算法……

哪吒的成功,是中国动画技术的突围,其背后是中国智造的托举。

《哪吒之魔童闹海》拍摄之初,找过国外特效团队,但交出的样片不理想。片方只得转向本土,最终调动138家中国公司,4000多名中国动画人参与。这是中国动画和特效行业多年摸爬滚打积累的人才和技术力量的集结。

实现创新的,不只是技术研发,以动画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流程也日益成熟、严谨。

A动漫故事激活了文旅路线,衍生品成了抢手货,织就新动能的混天绫

B动漫故事激活了文旅路线,相关衍生品备受青睐,聚合起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火的不仅仅是一场电影,还赋能了整个文化产业,联动衍生品、文旅、品牌等多方面资源,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活力。

近年来,动画已深度融入生活,《长安三万里》带动西安研学游,《黑神话:悟空》带火陕北说书,熊出没IP打造出主题乐园,文化产业IP生态链不断完善,建立健康的产业链,能支撑创作者精益求精,催生更多精品。

从银幕到现实,从虚拟到实体,中国动画已成为撬动文化产业经济的新动能,赋能千行百业,构建起更完整的文化生态体系,让文化自信在产业繁荣中扎根生长。

《哪吒之魔童闹海》,5年;《黑神话:悟空》,7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8年……这些作品都有漫长的制作周期,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追求,激发出创作者心无旁骛的工匠精神,支撑着创作者走到最后,促成了更多的精品问世。

动画形象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是跨文化传播实现全球叙事的绝佳载体,能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同频共振。中国哪吒的故事正在引发全球共鸣。

(摘编自《光明日报》李蕾、牛梦笛《中国动画何以创造了世界第一》)

材料二:

鲁健(央视主持人):你好,饺子老师!

饺子(《哪吒2》导演):你好。

鲁健:《哪吒》好久不见。太震撼了!这从另外一个赛道把中国的动画电影拉高到了一个新层次。

饺子:我们有好多地方做的还不足,还是要更专心地做好自己的事儿。

鲁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家等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以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可能会快一点,但是没有想到又是一个五年。怎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你们对自己太苛刻了,要求太高了?

饺子:观众这么期待《哪吒2》,机会是不能糟蹋的,必须倾尽所有去实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

鲁健:从这个角度讲,后边的《哪吒3》也值得更多期待呀!

饺子:我跟团队一直在说,每一部作品都要当成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不要给自己留任何突破的可能性。你跨过这座高山,下一部再去挑战自己新的极限!

鲁健:过去这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可以用雨后春笋般(出现)形容,一批年轻的动画导演,一批处女作,怎么一下子就集中在这十年,出现这种集体爆发?

饺子:中国经济发展在这十几年突飞猛进,有这环境,动画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我们算是遇上一个好时代,才有这样的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创作,最终还能够得到回报。

鲁健:现在我们虽然有这么好的票房,作品又深受观众喜爱,但是好像我们在电影工业体系和流程方面和国际团队还是有差距的,是吗?

饺子:是的。像这一次,我们本来寄希望于一些国际制作团队,帮我们完成一些比较重点的镜头。但外包出去之后,发现效果不理想。哪怕是一些顶级的视效制作团队,但因为是中国项目,难免会对我们带有傲慢和偏见,而且中国的文化产品让西方团队做,因为文化差异,他们理解上也有难度,所以外包的很多镜头都不尽如人意。最后还是收回来,交给国内的团队用心去打磨、去兜底,最后才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由此也发现以往我们仰望的那些大山,其实慢慢地一步一步死磕也能走出来的。所有难做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就慢慢死磕吧!

(摘编自《鲁健访谈》之《对话饺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哪吒之魔童闹海》火爆出圈既是中国动漫娱乐产业兴盛发展的一个表征,又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崛起的体现。

B. 2015年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是个有转折意义的年份,《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上映让中国动画找回了信心,也探索出吸引观众的创作路径。

C. 中国动画技术的突围,离不开动画人心无旁骛的“死磕”,虽然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和流程与国际团队还有差距,但也在日益成熟。

D. 《哪吒2》用时5年才完成,主持人和饺子导演对此看法不一,主持人认为是创作团队对自己要求太高,导演说是不想让观众的期待落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动画发展经历的波折起伏的过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是同步的,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B. 材料一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第一处统领全文,引出对中国动漫娱乐产业接连缔造市场“神话”原因的探讨;第二处承上启下,启发读者思考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

C. 两则材料都提到国外特效团队制作效果不理想的例子,验证了毛泽东同志倡导过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意义。

D. 两则材料都谈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动画发展的影响,材料一从宏观角度来谈,材料二从创作者个人体验来谈,结合来看很具说服力。

3. 下列各项中,不能辅助诠释材料一中国动画创造世界第一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文化自信涵育了创作者,也涵育了观众。人们血液里流淌着传统文化基因,对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近年来的动画爆款都既传统又现代,契合观众心理及其背后的市场需求。”

B.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说:“动画是体现前沿科技应用的行业。动画叙事靠技术呈现,有了技术爆发力,好故事能让观众获得更强大的视听震撼。”

C. 美国休斯敦观众伊桑看完《哪吒之魔童闹海》后赞不绝口:“好久没这么激动了。电影让我联想到父母无私的爱,也仿佛看到自己和朋友的影子。”

D. 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柳所长表示:“一批高质量动漫品牌与旅游业发展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状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在成为推动动画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4. 请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个角度,设计材料二主持人和嘉宾访谈的一组问答,使其能自然衔接到材料二的结尾。

5. 材料一中标序号的①②③三处横线上填写的句子有A、B两种表达形式,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刷刷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刷刷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力量,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文本二:

《延河》是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协办的国家一级综合性纯文学期刊。杂志1950年以《西北文艺》之名初创,1956年经报请中办批准,以毛体字延河作刊名,正式更名为《延河》,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纯文学期刊之一。在将近70年的办刊历史中,《延河》屡开新中国文学风气之先,一直保持着非凡的文学表现,相继推出了一大批扛鼎中国当代文学星空的文学大家和优秀作品,聚焦着中国当代精神深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期待。

近期我社将增开农村青年栏目,旨在用文学积极回应时代,用作品传递乡村变迁的脚步声,鲜活而生动地记录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通过具有时代精神的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表现其创业、致富、成长的经历。积极倡导我国农村真情友爱、美好和睦的道德风尚。

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均在应征之列,风格不限,文学性强、艺术价值高者优先。期待您的作品!

(改编自《延河》杂志社征稿启事)

6. 小说中多次提到“钱”,对此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睡大炕也要两角钱,展示作者对社会情况的刻画,体现小说的时代特征。

B. 梁生宝不肯为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能体现出他有节俭、吃苦耐劳的品质。

C. 作为组长,梁生宝愿为互助组垫钱,充分体现其作为领袖的担当奉献精神。

D. 拣起最破一张五分票来付饭钱,展现了梁生宝过于守财,不为他人着想。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细节刻画生动可感,如第二段中对梁生宝的外貌描写,一身三条“麻袋”,描绘出朴实坚定、艰苦创业的庄稼汉子形象。

B. 生宝跟母亲逃难到下堡村,继父梁三收留了他们,小说插叙的这部分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凸显了歌颂亲情与济世救人的主题。

C. 小说人物语言生动切实,比如“生宝同志”符合区委书记的身份,“娃们就有馍吃了嘛”既带有口语色彩,又突出了乡土特色。

D. 故事以写“春雨”开端,使后文生宝滞留车站的情节展开自然合理。故事又在“春雨”中结束,使首尾形成呼应,结构更加严谨。

8. 结尾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请你代写推荐信,推荐本文参加《延河》杂志“农村青年”栏目的遴选,内容简明扼要,以传递不同时代下相同的赤子心。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秦之说六国,为六国也。张仪之说六国,非为六国,为秦也。欺诈诸侯如侮婴儿,虽均之捭阖,而仪又秦之罪人矣。然仪之入秦,苏秦实使之,虽欲止秦兵于一时,而卒以伐从约于异日,智者不为也。夫仪,秦友也。仪始谒苏秦以故人求益也秦不以情告仪使共谋六国,以缓秦兵,而直以权诡激之入秦,自贻后患,何耶?将仪之多诈不可告以情,抑秦自以不及仪,与之共谋六国,虑轧己耶。夫纵横之士,固不可以常情概之也。

(选自黄震《黄氏日抄》,有删改)

材料三:

苏秦约六国为从,强秦不敢窥兵于关外;张仪为横,六国不敢同攻于关内。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功著效明,载纪竹帛,虽贤何以加之?太史公叙言众贤,仪、秦有篇,无嫉恶之文,功钧名敌,不异于贤。夫功之不可以效贤,犹名之不可实也。

(选自王充《论衡》,有删改)

【注】①关外: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仪始A谒苏秦B以故人C求益也D秦不以情E告仪F使共谋六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质,见面礼,与《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的“质”意思不同。

B. 及,赶上,与《苏武传》中“及卫律所将降者”的“及”意思和用法均不同。

C. 卒,最终,与《陈涉世家》中“卒皆夜惊恐”“卒”意思相同。

D. “犹名之不可实也”和《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惠王原本打算攻打齐国,但担忧齐国和楚国已经结盟的现实情况,于是就让张仪去离间齐楚联盟。

B. 梦怀王征调重兵攻打秦国,魏国趁机偷袭楚国;楚军被迫从秦国撤退,因得不到齐国援助而陷入困境。

C. 苏秦认为自己比不上张仪,如果一起谋划六国事情可能会被他倾轧,所以用权谋诈术刺激他进入秦国。

D. 司马迁评价苏秦张仪,功名等同众贤;苏秦合纵,使秦国不敢侵犯关外;张仪连横,使六国不敢攻打秦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功著效明,载纪竹帛,虽贤何以加之?

14.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涉及对张仪的评价,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酬李穆见寄

唐·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①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清才。《酬李穆见寄》是对李穆《寄妻父刘长卿》的酬唱。②赊,远。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舍南舍北皆春水”,写出了作者的生活环境绿水缭绕,春意荡漾。

B. 杜诗“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一细节描写暗示了主客饮酒时盎然的兴致。

C. 刘诗“孤舟”“至天涯”含有凄楚意味,突出作者行程之远和旅途之辛。

D. “青苔黄叶满贫家”,用日常物象表现贫士的生活,以景结情,饶有余味。

16. 这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似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一文中写到,项脊轩“______________”,可见其非常窄小。

(2)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包含下图中所画物象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图片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       ……这种早衰现象不仅体现在生理上,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实,催人老何止岁月,还有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最直观、最即时的反映。我们经常会简单粗暴地将情绪二元分类,例如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或正面情绪、负面情绪。但是,这容易造成误解,即消极、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好的,会损害健康的,因此要尽量避免或努力压抑。事实上,情绪是一种信号,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就如愤怒,在面对不可理喻的人时,可能会让你失去理智、口无遮拦;然而,在面临暴徒威胁时,它也能成为你内心的动力,让你发挥潜能,勇敢地奋起反抗。总的来说,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①都具有外显信号性、体内功能性、情境适应性和行为动力性等特点,②帮助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决策和反应。③不过,相对于积极情绪,④消极情绪更容易带来负面行为,⑤因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不及,但又常常感到对其无能为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状态良好的人,很少被烦恼绊倒,自然无需在意眼角皱纹、发白鬓角;然而,对于心理状态欠佳的人,却可能陷入(       )的境地。

一些研究表明,身体衰老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单向的,心理状态欠佳的人会加速衰老,而衰老速度快的人也更可能在晚年出现心理问题。半年叠加半年,小小的数字不起眼,叠加起来却很伤身,心理状态和衰老速度之间形成了一个消极漩涡,会无情地裹挟着我们,使我们难以逃脱。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年龄没到,骨头已经脆了                                                                                         B. 年龄没到,却已百病缠身

C. 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                                                                                         D. 还没发福,却已百病缠身

20.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截然不同                         B. 一蹶不振                                              C. 不可自拔                                              D. 萎靡不振

21. 读者希望在文章后有简单易懂的思维导图总结梳理文本内容,请你帮他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22. 如果要为本文续写,最有可能写什么?请列出续写段的写作纲要,并说明理由。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