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1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有深刻的人学意蕴。

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长期形成的基本国情,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复杂多样的巨量需求,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优势、潜能与动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把巨量的人口规模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优势。

西方式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少数人垄断财富占有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人学视角看,共同富裕不仅是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命题,同时也是深刻的人学命题。只有充分打开人的发展空间,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前提条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能。

在马克思看来,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论证了人与自然界具有彼此依存、互为存在的本质关系。资本主义现代化片面追求资本增殖逻辑,逐渐暴露出反生态弊端,由此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从人学视角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的高度统一。因此,社会主义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从人学视角看,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也逐步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不仅要实现自身利益,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利益;不仅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同时也要追求彼此的共在;不仅要各美其美,而且还要美美与共。这与中华文明所追求的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高度一致,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宝贵理论资源。

(摘编自张梧《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

材料二:

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化、丰富化带来的问题是,应以何种价值观念作为价值规范来维持人类社会的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规范。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了中国人民独特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实现价值追求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概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涵盖不同层面主体的价值观念为依据进行建构。从现实的人出发透视人的价值系统,首先应看到的是现实的人展现的个人、群体、国家、类的层级主体样态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元价值维度,这也说明了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将人看成一个多层面的价值主体系统,才能达成对人类意义世界的合理把握。其三,不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西方价值观念对人进行原子化理解造成了主体间的广泛冲突和社会失序。西方式现代化筹划了自由”“平等”“人权等西方价值规范。然而,这些原本指向人类美好生活愿景的价值观念却因遵循资本的抽象同一性逻辑而在现代化实践中异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道德。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基本事实,反映人类共同利益和维系世界普遍性交往的共同价值准则。早期资产阶级在开拓世界市场的同时,将其奉行的价值观转化为普世价值推销至全世界,试图按自身的面貌创造一个新世界。然而,这种一元化的价值观不是真正体现人类共同利益和需求的价值规范。

明确价值评价标准的首要任务是确认谁具备评价资格这一关键性问题。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的基本观点深刻揭示了历史的人民主体性。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人格化的资产阶级为评价主体,这一原则具象化为现代化的多种界说,而人在现代化中的地位,尤其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问题被深深地遮蔽了。相反,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彰显了鲜明的人民性原则,它以为目的的目的性原则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以为目的的工具性原则,并且其始终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将人民的需要、利益、发展作为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摘编自李兵、宋淑梅《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哲学意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人口规模巨大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因意味着巨量需求所以也有不利一面。

B.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质不同:前者追求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后者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为少数人利益服务。

C. 在新中国,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价值追求,就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制度作为基础,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属于这样的政治制度。

D.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资产阶级所奉行的“普世价值”有根本性的不同,两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其是否为一元化的价值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可以变规模优势为人才优势,让“人口规模巨大”的作用充分发挥。

B. 材料一作者认为,人和自然界之间具有彼此依存、互为存在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追求违背了这一点。

C. 现实的人具有层级主体样态和多元价值维度,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面及建构特点决定的。

D. 西方式现代化把以“物”为目的的工具性原则作为价值标准,因为没有彰显人的地位,因此毫无价值可言。

3. 下列选项不能支撑“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B.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C. 美国对法国某公司采取了各种削弱措施,最终收购该公司重要业务。

D.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多个国际组织支持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4. 材料一第四段是如何得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注重生态优先这一结论的?

5.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哪些特征?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台青青

蒋萌

上一次独坐山头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白墙黑瓦的房屋背后有一座小山峰,约莫五层楼高,小山峰上长满了柏树、橘子树。橘树成林,占据着优渥的土地,柏树大多生长在边缘地带。上山的路就藏在柏树中,是人们踩踏出的蜿蜒小径。小径雨天泥泞,炎夏时节干涸开裂,野花丛生的时候最美。沿着小径进山,一路天际都被高挺而又横生枝节的柏树遮挡,走到山的最高处可以望见整个村庄。看的次数多了,村庄的形状早已烂熟于心。

小山峰里安眠着几位老人家,逢年过节,他们的后人会去祭拜,路过我家门口的时候,我会悄悄跟着,尾随在人流后边。就是在这样的机遇里,我发现山里有一块平坦的土台。土台并未经人工打磨,浑然天成,隐藏在重重树木之后。自那以后,土台就成了我一个人的秘境。

如果从春天开始探索秘境,土台会献上礼物。这座小山是一个天然的花园。它献予客人的花朵,不似牡丹、玫瑰那般久负盛名,但有着小山特殊的印记。从踏上小径的那一刻起,只要你细心,便可发现大量的原住民。如紫水晶一般剔透的五瓣堇菜,像漏斗一样的蓝色耧斗菜,球状细小的白色翠珠,还有白雪汇聚而成的石楠……它们有的从路缝里长出,有的铺满整个土台,有的藏在漫山金黄油菜中心的某处领域,安放着土台的热情。

在夏天,土台会用四季中最汹涌的热情拥抱客人。离开土台之前,我从未亲眼看到过向日葵,对这充满生机的花朵有着天然的向往,对向日葵的印象仅仅来源于课本插画。当我见到真正生长的向日葵后,我却想起土台草地夏季随处可见的、幼时不知名姓的小花。十余年光阴过后,我终于知晓,点点碎金的蟛蜞菊,轻盈飘飞的白滨菊,颜色各异但形状一致的粉菊、紫苑,醉蝶花卷曲且细长的花瓣像蝴蝶的翅膀,粉的、白的、紫的花儿在风中飘飞,似在表演一支永不落幕的舞蹈。我最喜爱的玉簪花,端庄优雅,宛若佳人头上的玉簪,萦绕着一种清幽之气,在我的心中刻下玉痕。

我还要向你介绍土台的秋天,秋天必须提及白粉合欢与石蒜。就是那种青肉似玉,像是用最细腻的蚕丝编织成的小灯,那美丽的合欢花。还有独特伞状的鲜红石蒜,在秋天,诉说着神秘凄美的故事。

冬日将近时,土台还有最后一场盛放。香兰雪、紫花风铃、风露草、油点草、蓝心花……它们共同构成一幅迎冬图。许多老一辈人口耳相传的名字,陪着我度过了一轮又一轮春夏秋冬。在后来,它们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陪我初次探索写作宇宙的朋友。

我与土台的友谊至今已有十余年,当我还能三五天地往土台上跑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它的距离和我是如此遥远。当我远离它后,我再也找不到和它一样能够拥抱完整的我的地域。

在异乡,这里不再有春与晚宵。坐在土台上,看过最多的风景便是黄昏日落。曾经山是自由的,云是自由的,晚霞是自由的,风是自由的,土台上的我也是自由的。天晴的时候,晚霞有时是金黄色,有时是紫粉色,有时却是蓝黑色,它们飘在土台对面连亘不绝的山峰上,飘在高耸入云的电线杆上,飘在我的眼里。

某一刻,这些司空见惯的风光不知怎的,跑入了我的心。从前它们只在我的眼里,在脑海里,但从未走入我的心。当它们走入心灵,我突然有了许多想说的话。夕阳之下,我成为空间的掌控者,所见之景均可化为文字,我迎来了最纯粹的写作萌芽时期。我最开始的写作就是在土台上,它赠予我力量。它不会说话,当然它不能说话。我自告奋勇,成为它的执笔者,替它讲述无法言语的心事,这便是我写作的初衷。我写土台花园,写村庄烟火,写庭院情深,写天地山川,写所有目之所及之处,从土台出发。

我承认,环境变换确实让我的笔发生变化,自发的纯真笔力被时间渗透,影响肌理。文字在崭新的地域蝶变,灵魂无助地观察前进路线,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左右这变化。中学时期,太多事物影响着我的笔墨,我称之为灰色的黯淡无光的段落。

曾经群山为黛眉,夹缝瓦莲是干旱的黑墙灰瓦上的荷花。清晨醒来环视周遭,一切皆入我笔。万物借我的笔墨表露心迹,世间一切都真切地活在我的眼里,眼眸映射之处皆有其生动的风景。而今,我从生活的转述者,变成生活的看客。生活不愿与我分享它的点滴,岁月无情地将我拒绝在灵性之门外,这于我而言就是煎熬的黑夜。噩梦反复,不知何时悄然手刃了伟大的创作灵感,还凶狠无情地掐灭我心生的烛火。

困于黑夜的时间里,我小心地保护着更早以前的记忆。孩童眼见之景,我认为那是最美的,正是因为那些记忆我才如愿以偿地走到了白昼。踏出黑夜的感觉是什么?枷锁尽断,身心归于平静,我的笔再一次属于我。它异常兴奋地大叫着,要我立刻写出无尽的海。我紧紧地拥抱它。生活果然让人捉摸不透,你不知晓它何时狂风骤雨,亦不知晓它何时天晴。

黑夜太凉薄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以“上一次独坐山头是什么时候的事了”这一问句作为开头,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为下文的叙写做铺垫。

B. 我”在跟随家人前往祭拜地的机遇下,发现了一块独特的土台。这块土台未经人工打磨,且深深地藏在丛林之中。

C. 作者描绘曾经与土台亲近的日常状态,那时的作者对土台的熟悉与依赖就如同对身边好友,并未在意与土台的距离。

D. 文中连用多个“自由的”,强调回忆中土台周围环境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烘托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自由与畅快。

7. 下列关于文中对四季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形象地展现出各种花朵的形态特征,这些野花虽不出名却独具特色,能让读者感受到春天土台周边的生机与活力。

B. 夏天的土台很热情,离开土台前“我”只在课本里看过向日葵,当“我”亲眼见到向日葵后,“我”回想起自己过往的艰辛岁月。

C. 秋天必须提及白粉合欢与石蒜。作者在行笔时不仅写出了石蒜的独特外形与鲜红颜色,还赋予了石蒜神秘凄美的色彩。

D. 作者虽未细致刻画冬日土台上各种植物的形态,但通过列举香兰雪、风露草等花草名称,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8. 文章大量运用颜色去描绘事物,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结尾“黑夜太凉薄了”这一句过于刻意,应当舍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伯行于野,见枯骨,命瘗之。吏曰:此无主矣。西伯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吾即其主。遂葬之。天下闻之曰:西伯泽及枯骨,况于人乎!西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归之。

九侯有女入之纣;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大悦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西伯因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之刑。纣大喜,许之,赐之弓矢铁钺,使专征伐。

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与朝周。入其境,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者不提挈。入其庙,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感而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让以其所争之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而归者四十余国。

西伯寝疾,谓世子曰: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世子再拜受教。西伯薨,葬于毕。

(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二·商纪》,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注]①西伯:周文王。②瘗:埋葬。③醢:古代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的酷刑。④脯:文中指把人杀死后制成肉干的酷刑。⑤太公:姜尚。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乃相让A以其所B争之田C为闲田D而退E天下F闻之G而归者H四十余国。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中,又称日正,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之一,今对应时间为11点至13点。

B. 因,通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意思相同。

C. 辟,同“避”,躲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不同。

D. 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盍反其本矣”的“盍”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纣王杀了九侯的女儿和九侯后,鄂侯极力地为九侯申辩,结果也被纣王杀害。

B. 纣王收到散宜生、闳夭等人送的礼物非常高兴,认为一件礼物就足以释放西伯。

C. 虞、芮两国之君相互争夺田地,纠纷不断,西伯出面,平息了他们的纠纷。

D. 孟子认为,诸侯中如果有施行文王之政的,七年之内必定能统有整个天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2)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

14. 西伯的仁德表现在哪些事情上?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车载板(其一)

王安石

荒哉我中园,珍果所不产。

朝暮惟有鸟,自呼车载板。

楚人闻此声,莫有笑而莞。

而我更歌呼,与之相往返。

视遇若抟黍,好音而睍睆

壤壤生死梦,久知无可拣。

物弊则归土,吾归其不晚。

归欤汝随我,可相蒿里挽。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闲居金陵期间。次年王安石去世。车载板:鸟名,据传它可预知人的生死,被楚人视为不祥鸟。②抟黍:黄莺。③睍睆:形容鸟羽鲜亮美好或鸟鸣和谐悦耳。④壤壤:同攘攘,形容纷扰喧嚣。⑤蒿里:坟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园中荒芜的境况,这与诗人变法失败以后晚年的孤寂心境形成呼应。

B. 车载板被楚人视为“不祥鸟”,但诗人与它为伴,高声回应它的啼叫,与它一来一往地唱和。

C. 视遇若抟黍”指诗人将车载板当作黄莺精心饲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现实的逃避。

D. 全诗借鸟来寄托诗人深刻的哲思,将平凡的事物变成承载思想的载体,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点。

16. 王安石晚年诗风含蓄深婉,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由江面到天空,描写出辽阔旷远、空明澄澈的景象。

(2)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叙写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身着柠檬黄制服,腰别小蜜蜂,头戴小黄帽,张立文手上指着方向,嘴里说着幽默段子。简单重复的工作,他做得有声有色。问候语随着日出日落、四季更替而不断变换,听到的人会心一笑,心里一暖。有人说他将地铁引导做成了一门艺术。他却说:我说的不是段子,都是生活。观察生活的细心与服务群众的真心,让每一句真挚的问候都能打动人心。

一句提示或许    ①    ,但正是这些微小的积累,构筑起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基石。每个工作日早晚高峰,6号线列车要驶过上百趟,张立文一次次    ②    地提醒过往乘客有序上下车、注意安全。悉心引导下,尽管高峰期人潮如织,但站台依旧    ③    。每一次微笑引导,每一次耐心解释,都是对文明观念的一次播种,让守护公共文明内化为公众的自觉和习惯。

平凡的工作何以赢得点赞,引发共鸣?或许正是因为,在地铁站这样一个人员快速流动的公共场所,张立文的热情,抚慰了奔波的人,温暖了繁忙的路。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都使用了引号,选出其中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身着“柠檬黄”制服                                                                                         B. 头戴“小黄帽”

C. 嘴里说着幽默“段子”                                                                                         D. 将地铁引导做成了一门“艺术”

20. 请根据文段内容,为张立文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观察一个人,    ①    漏窗被誉为古典园林的眼睛,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一个美人,漏窗就是她顾盼生辉的眸子。

一般窗户都兼具开敞闭合功能。    ②    ,通体透空,且在窗洞内饰以各种镂空图案。如此构造,显然另有巧思。《营造法原》载: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中空谓之花墙洞,亦称漏墙、漏窗,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内隐外之意。可见,凭眺风景,区隔内外,营造意境,乃漏窗审美之要旨。

   ③    。空窗是在墙上留出不装窗芯的窗孔,往往用来框景、借景。花窗是窗框内装饰着各种镂空花纹的窗芯,花窗除了借景,还能体现园主的趣味和品格。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语句。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伽利略指出“光速是有限的”之后,如何测出光速就成为科学家研究的方向。但光速太快了,根本测不出来。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斐索也参与其中,忙碌了八年多还是没有结果,和他一起研究的人都放弃了,而斐索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好友艾尔克对斐索说:“光速根本测不出来,你不如和我一起研究电磁吧。”斐索说:“不,光速一定能测出来,只是方法不对。”艾尔克不住地摇头说:“这绝不可能,光速太快了,现在的设备根本无法捕捉。”斐索却坚信能。斐索研究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终于想到了办法,成功测出光速,震惊了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