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闹人群,从容地徜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在这样的漫步中,旅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人文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取材于江音、薛蓓等的文章)
材料二
2023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某网络平台上与“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地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目的地。
与先前兴起的“特种兵式”旅行不同,“城市漫步”既不要高强度的“千里奔袭”,也不要匆忙的“走马观花”,它强调慢节奏与松弛感。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用心品尝当地美食,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
“城市漫步”火了,因为这种方式更贴近旅行的本质,能够满足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探寻新趣的需求。按图索骥的“特种兵式”打卡旅行,易陷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套路,一天下来,赶路的疲累与照片的雷同,很容易影响旅行的好心情。而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更不必拘泥于“打卡清单”,只需随心而行。“城市漫步”既可跟随向导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印记,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城市漫步”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同样颇受欢迎,这反映了人们想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的精神需求。繁忙的城市交通和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深入观察与了解,遑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游逛、到滨河步道上吹风,这些日常化的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
“城市漫步”能够把我们从热闹、拥挤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菜市场、老街巷、小院落,投向寻常巷陌中的人间烟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逃离忙碌的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回归内心本真,寻找生命真谛。所以,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游走,人们离开高楼林立的职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精神生活。
有人认为,“城市漫步”只是一种随意的休闲活动,其兴起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其实,网红地标、风景名胜毕竟不是城市的全部,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才是城市的“血肉肌理”,只要人们对城市怀有好奇心,希望与城市深入对话,同频共振,那么,“城市漫步”就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
(取材于朱金宜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漫步”这种旅行方式悄然兴起,体现出人们的旅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与“特种兵式”旅行相比,“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
C. 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更注重旅行体验,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D. 选择“城市漫步”游客旅行前从不做攻略,也不事先准备和设定目标。
2. 根据材料二,下列海报宣传语不符合“城市漫步”理念的一项是( )
A. 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满眼皆是最美的风景。
B. 与拐角处充满格调的咖啡厅不期而遇,在香气四溢中找到“小确幸”。
C. 青春需要肆意地挥洒,挑战时间与体力的极限,来一场旅行的“拉练”。
D. 夜幕降临,盛夏的燥热褪去,沉浸在夜色中,感受升腾的烟火气。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特种兵式”旅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紧,游览景点多,强度高,花费少。
B. 计划性强,游览路线和项目容易雷同。
C. 热门景点、网红地标更受旅行者欢迎。
D. 旅行过程中旅行者无法获得意外惊喜。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特种兵式”旅行不能让人获得最佳体验,是因为参观景点需要排队。
B. 2023年上半年,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多倍。
C. 本地居民可能存在对其所生活的城市缺乏归属感与情感认同的情况。
D. 旅行者只要对城市怀有好奇,希望与其对话,就会选择“城市漫步”。
5.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城市漫步”的方式游览北京,下面这条路线受到了广泛欢迎。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这条路线受欢迎的原因。
路线:泰安里(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弄堂)——留学路(汇集当地居民喜爱的各色美食)——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片区)——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环境优美)——西兴隆街(有一座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示众
鲁迅
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盖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
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他旁边的破旧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荷阿!馒头包子咧,热的……”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电杆旁,和他对面,正向着马路,其时也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别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但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时,却正撞见这人的眼睛了。那眼睛也似乎正在看他的脑壳。他连忙顺下眼,去看白背心,只见背心上一行一行地写着些大大小小的什么字。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脚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这胖子过于横阔,占了两人的地位,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
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终于读起来:
“嗡,都,哼,八,而……”
胖孩子却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就只见满头光油油的,耳朵左近还有一片灰白色的头发,此外也不见得有怎样新奇。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
“他,犯了什么事啦?……”
大家都愕然看时,是一个工人似的粗人,正在低声下气地请教那秃头老头子。
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他于是仿佛自己就犯了罪似的局促起来,终至于慢慢退后,溜出去了。秃头又去看白背心的新草帽了。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踉跄。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
“好快活!……”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踉跄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恨恨地问道:
“什么?”
胖孩子就像小鼠子落在捕机里似的,仓皇了一会,忽然推开他,冲出去了。
“吓,这孩子……”总有五六个人都这样说。
待到重归平静,胖大汉再看白背心的脸的时候,却见白背心正在仰面看他的胸脯;他慌忙低头也看自己的胸脯时,只见胸前有一片汗,他于是用手掌拂去了这些汗。
然而形势似乎总不甚太平了。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苏州俏”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
“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好!”
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使全数回转去。连巡警和他牵着的犯人也都有些摇动了。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路对面是胖孩子歪着头,瞌睡似的长呼;路上是车夫们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大家都几乎失望了,幸而放出眼光去四处搜索,终于在相距十多家的路上,发现了一辆洋车停放着,一个车夫正在爬起来。
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胖大汉走不到一半,就歇在路边的槐树下。车上的坐客依然坐着,车夫已经完全爬起,但还在摩自己的膝髁。周围有五六个人笑嘻嘻地看他们。
“成么?”车夫要来拉车时,坐客便问。
他只点点头,拉了车就走;大家就惘惘然目送他。起先还知道那一辆是曾经跌倒的车,后来被别的车一混,知不清了。
马路上就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了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地一起一落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
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声音,瞌睡地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篇描写了“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给人的最初印象都是单薄和浅白。
B.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胖孩子,以胖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一众人在示众中的种种表现,折射出民众的精神状态。
C. 小说中所有的人几乎只有一个动作——看;他们之间只有一种关系—-一面“看别人”,一面“被人看”。
D. 小说中的“看客”和《祝福》中的柳妈等人一样,因空虚无聊而消费别人的痛苦,以此满足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
7. 关于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酷夏的闷热,渲染出沉闷寂静的生活气氛,隐喻着人们生活的懒散、百无聊赖。
B. “火焰焰的太阳”“狗都拖出舌头来”“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等细节刻画,突出了天气的炎热。
C. “铜盖相击的声音”“酸梅汤”“感到凉意”,运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多种感官,正面衬托街头环境的寂静沉闷。
D. 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相呼应,构成一种一成不变、无聊乏味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
8. 小说描写了一群“看客”,这群“看客”的性格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群“看客”请简要分析。
9. 小说标题“示众”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白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白传》有删改)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白尝乘舟A与崔宗之B自采石至金陵C著宫锦袍D坐舟中E旁若无人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客,指客居,与《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客”用法相同。
B. 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
C.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文中李白被永王李璘聘为军中幕僚。
D. 奇,意动用法,与《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第一个“乐”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崤山以东人氏,名字中有“白”字,是因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后向玄宗推荐李白,使其担任翰林。
C. 李白趁着酒醉,骑驴经过华阴县时,县令不知他的身份,十分生气,怒斥李白。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其死罪。
1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4. 李白曾自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那么在文本中如何体现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情?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交代背景,且从正面扣住题意“觐省”,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D.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悲凉惆怅,将国难家恨、对友人惜别之情共融一炉。
16. 这首诗的颈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三)课本内容回顾(本题共2小题,6分)
17. 下列对本单元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
B. 诗歌首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仅能”二字表示力尽于此,体现出了“我”的无可奈何,突出表现其痛苦之情。
C.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
D. 《致云雀》第5~7节,诗人以星光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之类的视觉形象,描绘视觉上的优美感受。
18. 下列是关于诗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宋朝贺铸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B. 《沁园春·长沙》中所描绘的万山、层林等一系列意象具有生机盎然、意境阔远的特征,这些特征刚好契合当时革命青年那种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C. 《红烛》这首诗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了它新的含义。赞美了红烛以“烧蜡成灰”来点亮世界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毅追求。
D.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新时代以来特别是2020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______,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这次拟表彰的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就是亿万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展现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时代风采,为全国上下( 甲 )、激发了强大精神动力。
新时代以来的这些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从载人航天事业______,到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再到粮食产量有史以来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2万公里、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______的经济建设大潮中干事创业、奋楫争先,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乙 )。正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的劳动热情、创造潜能,中国式现代化拥有了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
( 丙 )。回顾工运历史,党的一大就明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是领导、组织和推进工人运动。①中国工会成立100年来,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③围绕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④与党同心、跟党奋斗,⑤组织动员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团结拼搏、建功立业,⑥为建设、改革、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工会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和方向,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加强工会改革创新,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创新创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担当作为。
19.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加点的“中国梦·劳动美”的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钟杨也渴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B. 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 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D.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勇往直前 捷报频传 蒸蒸日上
B. 砥砺前行 捷报频传 千帆竞发
C. 勇往直前 大功告成 蒸蒸日上
D. 砥砺前行 大功告成 千帆竞发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既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样的谆谆告诫,也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之类的喃喃追问;与此同时,“佛系青年”(不思进取、甘于安逸的年轻人)、“积极废人”(喜欢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等青年“人设”热词也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传播。
在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我们学习到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闻一多先生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也感受到了郭沫若歌颂伟力的激情澎湃,昌耀勇攀高峰的英雄气概。对于青春的价值,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能套作;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达州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华大新高考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津南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