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采用了西方人类学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先描述出一个“他者”, 即西方的团体格局,然后再以这个“他者”为鉴,反照中国社会结构的镜像。只要我们仔细读《乡土中国》的原文,特别是在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便可以知道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而不仅仅是一个平面多结的网络。纵向的等级差别至少与横向的远近亲疏同等重要。然而,大多数学者在解读差序格局时,往往只解读其中的“差”,即以个体为中心的向外扩出去的人际关系网;而“序”指向的包含等级与尊卑的社会结构,却往往被忽略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误解呢?我认为这与费孝通使用的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比喻有关。所有的比喻都有夸张或形象化的特点,也因此无法精确界定任何概念或事物。水波纹自然是在水面上一圈一圈地平行地推出的。停留在这一意象上,所谓远近亲疏和自我中心就成了平面的、没有纵深感的蜘蛛网似的状态。这显然是指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而不是社会结构。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二:
有不少批评者赞成阎云翔的看法,差序格局的问题似乎出在使用比喻方法而自身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上,导致人们见仁见智,甚至产生争议。但依我之见,这些批评本身也有需要被批评的地方,那就是批评者固守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立场。而差序格局没有落入这一立场,非但不应被看成遗憾,反而算是一种侥幸。
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概念的陈述需要严密、精确,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下定义。有了明确的定义,才有可能运用概念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界定明确的概念很可能会失去内涵的丰富性。比如说,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最接近的、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帕森斯提出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这对概念有着清晰而严格的定义,使得帕森斯的学生可以发展出一套衡量社会或组织现代化的标准。但正因为趋于精准,其内涵的丰富性远不如差序格局。其实,即使在西方社会学中,也有概念难以定义的情况,诸如“文化”“功能”“结构”“场域”之类,却不影响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人们不对这些模糊性进行抱怨,或许是因为它们总有被不停地定义的倾向,至少会摆出要定义的姿态。而差序格局丝毫没有这样的倾向,连姿态也不摆,这就很容易招来批评。
为什么差序格局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费孝通自己晚年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文章不能直写的,背后都有东西,直接写出来就不好看了,好就好在隐喻上边。不直接说出来,懂得的人就懂了。”显然,费孝通对这个概念不做界定,虽在文风上可以理解为是讲课稿或散文体,但其本身也有一个隐喻方法的使用。以今天的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比喻非但不是一个学术上的失误,反而是一个学术上的贡献。在逻辑实证主义占上风的时候,这样的贡献容易被人们否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上,隐喻手法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比如:物理学中的黑洞、蛀孔、时光机器等,经济学中的泡沫、搭便车等,社会学中的有机论、社会资源、社会网络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比喻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比喻是一种不得已的定义方式。
从学术背景来看,费孝通使用比喻说明他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学术的“譬”的方法一脉相通。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概念不做定义,如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都没有定义。而且概念越重要就越没有定义,也就越需要作比喻,很多重要思想都通过比喻来阐释。比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的“君子不器”,孟子的“仁者如射”,等等,皆使用这样的方法。
其实,在西方社会学当中,最常见的“角色”概念,也是一个比喻,它借自戏剧。要说差序格局与它们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就是西方学术喜用死隐喻,中国学术喜用活隐喻。死隐喻开始也是从活隐喻中转化而来的,由于它在学科中已经约定俗成,所以人们不把它当作隐喻来看。但中国学术中的比喻大多没有约定。它们往往重视独特地或一次性地出现,而少有重复,也就不会向死隐喻上转化。这或许是差序格局用比喻说明引起争论的深层原因。
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中,恰当的比喻最容易引发深刻的洞见与启示。这也许比演绎、推理和论证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启迪后者的思维方向。尤为重要的是,这比喻赋予了差序格局以动态性。按照费孝通的说法:“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圈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虽然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在视角、方法论,特别是隐喻方法上所表现出的动力学特点,无疑是费孝通留给中国社会学界最宝贵的学术财富。
(摘编自翟学伟《再论“差序格局”的贡献、局限与理论遗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在研究中使用了西方人类学的比较法,以对比来凸显差序格局的特点。
B. 阎云翔认为,学者们对“差序格局”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费孝通所使用的“水波纹”比喻本身所具有的平面化、形象化特点。
C. 孔子的“君子不器”与西方社会学中的“角色”都用比喻的方法说明概念,不过前者具有独特性,后者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D. 材料二认为,阎云翔以及其支持者所揭示的“差序格局的问题”,本身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所以并不合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帕森斯的“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与费孝通的相关论述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两者的定义方式明显不同。
B. 翟学伟认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没有落入逻辑实证主义的窠臼,并非其缺陷,反而使其内涵更具丰富性与开放性。
C. 翟学伟通过列举物理学、经济学中的隐喻概念,旨在论证隐喻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通用语言,其价值已超越逻辑实证主义。
D. 中国传统学术“譬”的方法,有对概念不做定义的特点,这从儒家的核心概念都没有定义可以看出来。
3. 下列各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C.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
5. 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对观点差异原因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洗尘(节选)
迟子建
天灶觉得年关洗澡跟给死猪煺毛没两样——人搓垢显白嫩,洗完还得被拆被、蒸年糕缠成陀螺。
礼镇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日”,全年就这一天正经洗澡。郑家烧水倒水的活儿归天灶,从八岁到十三岁,他干了五年。这里人平日哪有这闲心?妇女路过水泡子只洗脚腿,男孩光脊梁晒得黑黢黢,脖子上的泥垢像爬着黑蝙蝠。
天灶的屋年年当浴室,火墙烫手,窗帘封得严严实实。洗澡次序是老规矩:先老人,再父母,最后才是孩子。爷爷在时,他还能蹭清水冲一把;爷爷走后,只能用家人剩下的脏水——飘着油星、皮屑,泡得浑身发紧。浴后屋子湿浊,灯泡爬满水珠,睡觉像躺猪圈。
“今年该在天云屋洗!”小年刚过,天灶憋不住抗议。“你是男孩,别脏了我屋子!”天云攥着红纸剪子反驳。“凭啥年年占我的屋?”“凭我是你妹,你得让着我!”天云把纸花摔在炕席上。
天灶嘟囔“我讨厌过年”,全家都笑了——奶奶笑得假牙都掉了。天灶是真烦:焚纸脏了雪,新衣裳紧绷,半夜吃饺子熬得困。他总幻想掌权后把年改到夏天,人人能去河里洗清水澡。
奶奶第一个洗完,湿发贴肩像结霜,老年斑被热气熏得发红。“天灶烧的水真热乎,”她走到灶房,“你就着我的水洗,我不出门,水干净。”母亲也帮腔:“省得费柴。”天灶没应声,拎起脏水桶进了屋。
他把脏水倒进桶里,溅湿裤脚。路过灶房时,奶奶攥着布巾,眼神凄凉:“你嫌奶奶脏?”天灶没敢看她,拉开门扎进寒夜。冰湖边,肖大伟正蹲在那儿抽陀螺,烟头一明一灭。“这水味真臭,肯定是你奶奶洗的!”肖大伟捂鼻,“我家年年我头一个洗,用新烧的清水!”
“我今年也用清水!”天灶吼道。“吹牛!你年年捡脏水!”肖大伟的话像针。天灶回头喊“等着瞧”,抬头望见银河清亮,清辉像要冲掉他的怨愤。回家时,奶奶的哭声从屋传来,滞浊得像山洞滴水。
天灶往澡盆倒热水,父亲拍他肩:“跟奶奶道个歉,她禁不起气。”天灶抿着嘴没应声,正添柴的母亲叹了口气:“你奶奶年轻时苦,过年洗回热水澡都难,就盼着儿孙承欢。”话音刚落,天云从里屋跑出来,攥着碎花布:“妈,我的新衣裳缝好了吗?我要穿新衣裳洗澡,洗完去拜年!”她晃着天灶的胳膊:“哥,这布做棉袄比你那件蓝布的强吧?”
天灶被晃得没法添柴,扯过布看:“花里胡哨的,像村头晒的被套。”天云气得跺脚:“这是供销社新来的!玲子说穿这能讨更多糖!”母亲笑着捡布:“衣裳明早好,你先洗。”天云立刻翻洗头膏催父亲:“爸你快点!”父亲笑着应:“这就去。”天灶看着妹妹蹦跳的样子,烦闷散了大半,帮她摆好洗头膏,又用碱面把脸盆刷得锃亮——天云总说他刷的比母亲干净。这时里屋哭声停了,传来奶奶翻箱子的窸窣声,天灶知道,她在找那件压箱底的蓝布衫。
天云洗完出来,头发用毛巾包成圆髻,裹着母亲的旧棉袄,鼻尖红:“哥,你用我的水洗吧,我就洗了头和胳膊,水还清着呢。”“才不,满盆洗发水沫子,像泡了肥皂渣。”天灶故意逗她。“妈妈!天灶骂我!”天云扑向母亲。母亲点天灶额头:“再欺负妹妹,年三十饺子没你的份。”
这时奶奶出来了,穿着蓝布衫,领口浆得笔挺,攥着布包:“灶儿,这是你爷爷留的压岁钱,我给你收着呢。”她顿了顿,“我知道你不是嫌我脏,是想洗干净澡,奶奶懂。”天灶鼻子一酸:“奶奶,我不要,您买糖吃。”“拿着,这是规矩。”布包塞进他手,还带炕的暖意,“以前你爷爷给,现在我替他。”天云凑过来:“奶奶,我的呢?”奶奶掏出水果糖:“你的等穿新衣裳再给红包。”她又说:“我年轻时过年洗澡,得走老远去镇上挤澡堂,你想洗清水,该的。”天灶低头:“奶奶,明天我帮您洗蓝布衫,用皂角,香得很。”奶奶的眼睛亮了,像夜空里的星星。
父亲洗澡时,母亲在灶房帮天灶烧热水:“你奶奶那蓝布衫是陪嫁,舍不得穿。你爷爷走那年,她卖鸡蛋给你买新球鞋,忘了?”天灶没忘,那年他球鞋破洞被笑,是奶奶偷偷买的。父母出来时,父亲拎着新木盆:“给你的,以后专用,年年能洗清水澡。”母亲把热水舀进新盆:“洗舒坦点,洗完糊灯笼。”
天灶关了灯,清水漫过脚面,暖意从脚底爬心口。窗外星星格外亮,像奶奶缝在旧棉袄上的补丁。他忽然觉得过年好——有新盆、清水,还有奶奶的布包,要告诉肖大伟他洗了清水澡,有了新盆。
热水裹住身体时,天灶舒了口气。窗外星星亮得像落在水里的皂角花。他忽然不讨厌过年了——除夕要亲手点红灯笼,还要跟肖大伟说,他用清水洗了澡。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灶“讨厌过年”的抱怨,源于年关洗澡的憋屈、焚纸脏雪的杂乱等琐事,其核心是长期用家人脏水洗澡的委屈,这一心理真实贴合少年心性。
B. 奶奶强调“自己干净”,即便话语夸张,也源于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更藏着乡土老人“怕被嫌弃、失去价值”的焦虑,是其在家庭中维系存在感的特殊方式。
C. 天云与天灶的争执、求糖的娇憨,不仅让家庭氛围更鲜活,更反衬出天灶起初的烦闷;她提议天灶用自己的水,也推动了天灶心理转变的进程。
D. 小说中脏水“飘着油星、皮屑”与清水“漫过脚面”的对比,既实写洗澡水质差异,也象征天灶从委屈压抑到获得理解与疼爱的心境变化,手法直白而有力。
7. 下列关于文本情节与人物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洗澡次序是老规矩”的叙述,点明礼镇人“先长后幼”的伦理观念,虽是乡土社会尊老传统的自然流露,但也有着等级压迫的属性。
B. 肖大伟“我家年年我头一个洗”的炫耀,是天灶“吼着说要用清水”的根本原因,这一情节既制造冲突,也为后文天灶获得新盆做铺垫。
C. 母亲提及“奶奶卖鸡蛋给你买新球鞋”,通过插叙补充往事,既解释了奶奶对天灶的疼爱,也让天灶的愧疚与转变更具合理性,避免情节突兀。
D. 天灶“帮天云摆好洗头膏”“用碱面把脸盆刷得锃亮”的细节,精准勾勒出他“嘴硬心软”的特质,这与《百合花》中用细节塑造人物的手法截然不同。
8. 天灶对“过年”的态度经历了从讨厌到接受的转变,请结合文本,分点概括天灶转变的原因。
9. 文本中多处描写“环境”与“器物”,如“火墙烫手”“灯泡爬满水珠”“新木盆”等。请任选两处,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氏长庆集》序
元稹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会宪宗皇帝册召天下士,乐天对诏称旨,又登甲科。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诗及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又云鸡林①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百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自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予时刺会稽,因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一百九十一首。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大凡人之文,各有所长。乐天之长,可以为多矣。夫讽谕之诗长于激,闲适之诗长于遣,感伤之诗长于切,赋赞箴戒之类长于当,碑记叙事制诏长于实。总而言之,不亦多乎哉!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注】①鸡林:即新罗,朝鲜古国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
B.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
C.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
D. 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诗/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予之微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籍:即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左传》
B. 甲科:甲是天干首位,用作第一的代称,唐代进士分甲乙两科,其中甲科为第一等。
C. 翰林:即文翰之林,这里指为朝廷草拟诏制的机构翰林院,供职其中者称翰林学士。
D. 邮候:邮是邮亭,指设在途中供信使和旅客歇宿的馆舍;候是斥堠,探望敌情的土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天赋文才,幼年即能识字,童年聪颖好学异于常人,少年时有志于诗赋写作,青年时应科举考试,连登甲科。
B. 白居易初入仕途,意气风发,勇于向朝廷进言,臧否时政;另一方面也致力于诗歌创作,写出了众多吟风弄月的作品。
C. 白居易的作品流传广远,影响很大,从京城到地方,男女老少贵贱穷达之人都喜爱他的诗歌,甚至外国人也欣赏喜爱。
D. 白居易的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以编定于长庆年间而得名,集中收入了两千多篇不同体裁的作品,风格多样,各具特色。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4. 虽然文末说“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但元白交谊于文中依然可见。依据文意,分条概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匡山[注]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 颔联描绘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 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美好景致。
D. 本诗的语言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豪放飘逸雄奇浪漫不同。
16. 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3)好的比喻往往取材生活,巧于运思,如《劝学》中“___________”,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
(4)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艺术,如果说它是一件集壁画、建筑与雕塑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的话,那么应该说,历史和自然都参与了它的创造。那荒野神奇而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不是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吗?那些壁画 ① 着岁月递嬗的痕印,或深或浅都成了黄调子。加上部分变色、褪色,斑驳剥落,隐显之间,倒反而更加丰富,更加奇幻。其沉郁浑厚处,光怪陆离处,更是 ② ,非人力所能及。正如当年锃亮闪光俗不可耐的祭器,后来竟变成了绿锈斑驳古朴凝重的青铜文物。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在这里变成了创造的力量。 ③ ,此之谓乎?
被那斑斓万翠的洪流带着,在千壁画林中徘徊而又徘徊,我有一种梦幻之感。想到历史无序,多种机缘的 ④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创造这些作品提供的保证多么难得;想到岁月无情,无数劫难的波及,在那么多风沙兵燹下能逃出生天残喘苟存更不容易; ,如此种种,令我心中不由得充满着一种深深的感激之情。
18. 下列能准确表达文中①②③④四处语意的一项词语是( )
A. 积淀 出乎意表 鬼斧神工 偶合
B. 积累 出其不意 巧夺天工 巧合
C. 积累 出乎意表 鬼斧神工 巧合
D. 积淀 出其不意 巧夺天工 偶合
19. 文中画线部分改成“那荒野神奇又深藏若虚的自然景观更增添了它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在文中横线空白处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贴切,不超过4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定居者的世界,通常是相对窄小的世界。两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亲戚的墙垣或者邻家的屋檐,还有一片森林或者一道山梁,常常挡住了他们投向远方的目光。因此他们是多虑近而少虑远的,或者说是近事重于远事的。亲情治近,理法治远,亲情重于理法就是他们自然的文化选择。①据《论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曾经对孔子说,他家乡有个正直的人,发现他父亲偷了羊就去告发。孔子对此不以为然,说我们家乡的人有另一种正直,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表现在这里面。这个故事揭示了中国法治的传统限度,即“法不灭亲”。《孟子》里有一个故事更凸现出古人对人际距离的敏感。孟子说如果现在有同屋人相互斗殴,你应该去制止他们,即便弄得披头散发衣冠不整也在所不惜;如果是街坊邻居在门外斗殴,你如果同样披头散发衣冠不整地去干预,那就是个糊涂人,关上门户其实也就够了。在这里,近则舍身干预,远则闭门回避,对待同一种事态可以有两种反应。孟子的生存经验无非是:同情心的标尺可以随关系远近而悄悄变易,“情不及外”是之谓也。孔子和孟子后来都成了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以家国天下为念,其实是不能虑远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循着这一思维轨道,②他们以“国”为“家”的放大,以“忠”为“孝”的延伸,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里及外,编织出儒家的政治和伦理。但他们无论如何勉力宣示道统和政统,上述两则故事仍泄露出中国式理法体系的亲情之源和亲情之核,留下了农耕定居社会的文化胎记。中国人常说“合情合理”,“情”字在先,就是这个道理。
21. 下列句子里的引号与文中“法不灭亲”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
B.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打了个寒战。
C. 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
D. 于是再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2. 文中两个加横线的句子都有表达不当的地方,请找出来加以改正。
①将__________ 改成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 改成__________
23. 材料中说“亲情治内,理法治外,亲情重于理法就是他们自然的文化选择”,其中的“亲情治内”在本质上属于《乡土中国》里的“________”的概念。而这种在社会治理中由内而外由亲及疏的人际关系的尺度变易,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________”是一致的。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杨万里的《插秧歌》这样描述:“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道尽了劳动的辛苦与繁忙。
材料二:科幻作家刘慈欣预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代替大量的工作,社会如果适应了与人工智能的共存,可能会不用劳动就拥有舒适的生活。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上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你对以上三则材料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word试题+答案详解 下载
下载支付:5点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江苏省南京市七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陕西省西北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四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天津市部分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