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17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轴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东北地区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东北”,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国土。而生活在东北这块国土上的东北民族,通过与中原华夏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吉林前郭尔罗斯王府遗址、沈阳新乐下层文化遗址、吉林大安县长新南山遗址、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黑龙江兴凯湖附近的新开流文化遗址、海拉尔西沙岗文化、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都证明:中华文化的源头不仅仅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它还应该包括东北的辽河流域和黑水流域文明。辽河是中国古代先秦文献中的“六川”之一,与河水、江水、赤水、淮水、黑水并列,河长约1390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也是代表早期华夏文明覆盖面的重要水系之一。辽河东起鸭绿江水系(含朝鲜半岛北部),西跨大、小凌河和滦河,实际上是燕山以北,黄海、渤海北岸和长城地带东端的综合性的经济文化区。汉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渤海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农耕、游牧、渔猎不同民族的不同经济形式相互交融,创造了充满地域特色和智慧的文化,为东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丰富的基础。从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如果说长江文化的基础是“稻田农业”,黄河文化的基础是“粟作农业”,那么,东北文化的基础则表现出北方农牧与渔猎经济结合的特征。这些文化间的差异,恰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奠定了基础。

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华与夷、天下与四海的观念,并产生了以中央王朝为中心的中华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并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体系。而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逐渐打破了一元中心的传统观念,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一元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东北第一个取代汉族政权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并一统中原的是鲜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中华文化格局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契丹族自称“轩辕之后”,建立辽国之后,主张“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和“不异中华”,对南北文化进行了大整合。这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元素,加速了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进程。女真族继契丹族之后建立金,在原有的文化格局中不断发展,使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不断扩大。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彻底打破了“华与夷”的格局和观念,并形成了“华夷一体”的新格局和新观念,这些都为东北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此外,从文化功能的角度讲,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东北文化在接受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原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其自身增添新的内容。东北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但就总体而言,中原文化仍居于主导地位。东北文化在这种双向互动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以后,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屹立于文化之林并影响着世界。因此可以说,东北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杜有《东北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价值意蕴》)

材料二:

在“中华一体”中,东北各民族在流动中发展,人口流动迁移具有必然性,也加速了文化间的涵化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移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族移民东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末。《汉书·地理志》记载:“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先秦时期燕扩辽东,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是东北汉人急剧增加的时期。汉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在今辽宁省设辽西郡、辽东郡和右北平郡,在今吉林省设玄菟郡,在今黑龙江省设真番郡。历史学学者马平安曾说:“在当时东北汉族的人数达百万人,是各族中人数较多的一个民族。”隋唐时期,由于社会发展相对稳定,进入东北地区的汉人减少,而且多聚居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和朝鲜半岛,在松花江以北地区也有汉人足迹。宋辽金元时期,东北人口激增,并一直持续到明清,金后期汉人人数比辽代增加了许多倍,约达200万人,史书也有记载,“金上京城内为金主晟服役的汉人占半数”。清前期的封禁政策虽然限制了汉人进入东北,但仍有大量的汉人过关,清末以后东北封禁解除,汉人便蜂拥而来,这个时期迁往东北的汉人至少有2500万人。

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又具有流动变异性的特征。前者使一种文化与他种文化相区别,后者又使文化之间有沟通性。”移民运动也是文化的迁移。汉族移民迁移到东北后,中原文化也随之在东北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所承载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东北土著民族所接受,中原文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涵盖了从社会结构到个人思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原文化是东北文化的重要底色。

(摘编自杜有 李滕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东北多元文化因素探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东北辽河流域和黑水流域文明也应该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B. 蒙古族建立元朝,形成“华夷一体”的新的格局和观念,促进东北文化不断发展。

C. 东北各土著民族通过与中原华夏族的文化交融,撼动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

D. 在“中华一体”的形成过程中,人口迁移必然出现,并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辽河在先秦文献中被列为“六川”之一,该流域的经济文化区有综合性特点。

B. 农牧与渔猎相结合是东北文化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经济基础之一。

C. 第一个和汉族进行交流的东北少数民族是鲜卑族,这使中国文化格局多元化。

D.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东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3. 下列各项,最能支撑材料一“东北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其造型工艺与黄河流域同期玉器存在相似性,体现文化交融的痕迹。

B. 史料记载,金代统治者推行“尊孔崇儒”政策,在东北多地修建孔庙,将中原儒家文化融入本地社会治理。

C. 学者统计,近代东北工业发展迅速,其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多借鉴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D. 资料记载,辽代契丹族贵族多学习中原儒家经典,部分贵族子弟还赴中原地区求学深造。

4. 材料二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汉族移民对以汉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文化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泛黄相纸里的光

雁南方

我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外祖母。

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一本覆着蓝布的相册。我打开相册,褪色的绒面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外祖母穿着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站在拙政园的花窗前,身后斜斜伸出一支开败的玉兰,她右手挽着一个穿工装裤的短发姑娘,袖口处依稀可见细小的棉絮。两人的影子叠在青石板上,像两株并肩生长的植物。

母亲说那是柳惠,她们曾是纺织厂的工友。

1978年的春天,二十三岁的林月如站在上海国棉三厂的车间里,细纱机的噪音如潮水般漫过耳际。她的白手套很快被棉絮染成浅灰,袖口处沾着一些细小的纤维。当她第三次被锭子扎破手指时,旁边的女工突然塞来一块水果糖,说:含着就不觉得疼了。

那是柳惠,比她大两岁,笑起来时左颊有个酒窝。她的工作台永远收拾得最整齐,搪瓷杯上用红漆描着为人民服务,里面总是泡着浓茶。

午休时她会从帆布包里掏出铝制饭盒,里面的菜色永远丰富:油焖笋、酱爆肉丁、梅干菜烧肉,有时还会有一块用荷叶包着的糯米鸡。

我爸在苏州当厨师。她用筷子戳了戳林月如的搪瓷缸,里面只有清水煮白菜,明天给你带酱鸭腿,我们苏州的酱鸭最有名。

她们的友谊在纺织机的嗡鸣中悄然生长。柳惠教会林月如辨别棉线的支数,如何用废纱线编杯垫;林月如则把从图书馆借来的《红楼梦》念给她听,两人躲在更衣室里,借着廊灯下的昏黄光线,为黛玉葬花的情节掉眼泪。

车间主任的皮鞋声由远及近时,柳惠会迅速把书塞进更衣柜,往两人手里塞把水果糖:快吃,不然该被没收了。

198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柳惠的父亲病了,她要调回苏州的纺织厂。离岗前的最后一个夜班,她们坐在车间外的台阶上,看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柳惠从白绸布包里掏出两个绣着紫色鸢尾花的手帕:我妈绣的,一个给你,一个我留着。林月如摸出一张刚发的工资票,塞进她手里:去买双好点的皮鞋,别总穿那双磨破跟的。

分别那天,林月如沿着站台拼命奔跑,直到绿皮火车消失在晨雾里,才发现手里还握着半块没吃完的芝麻糖。糖纸在风里沙沙作响,像她们没说完的话。

后来的故事母亲记得模糊,只知道外祖母结婚后搬到了弄堂深处,柳惠偶尔会寄来绣着苏绣的帕子,再后来信件越来越少,最后一封邮戳停在1992年,信封上的字迹被雨水洇开,像滴在宣纸上的墨。

我盯着照片里那个穿工装裤的姑娘,突然想起上个月在苏州拙政园看到的场景。那天我蹲在花窗前拍木香花,有个穿姜黄色毛衣的老太太突然凑过来:小姑娘,这个角度要等风来,花影动起来才好看。她的普通话里带着吴侬软语的尾音,手里的拐杖雕着缠枝纹,腕间戴着只绿莹莹的玉镯。

现在我站在苏州古城区的巷子里,和母亲按着找到的地址,敲开了一扇漆着朱红漆的木门。门轴转动的声音里,飘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檀香。开门的老太太扶了扶老花镜,我看见她左颊的酒窝轻轻漾开,像春日里解冻的湖面。

月如……”她的声音有些发颤,身后的博古架上,摆着个样式老旧的白绸手帕,露出紫色鸢尾花的刺绣。

我们在雕花窗前坐下,她端来碧螺春,茶盏里浮着嫩生生的茶叶。相册在膝头摊开,旧时的阳光从相纸里流出来,落在她腕间绿莹莹的玉镯上——那是外祖母送的结婚礼物,她说她一直戴着。

暮色漫过青砖灰瓦时,她执意要留我们吃饭。厨房里飘来熟悉的酱香,是记忆中外祖母做的酱鸭味道。老太太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与照片里那个穿工装裤的姑娘渐渐重叠。

当她把油亮亮的酱鸭端上桌时,我看见她和母亲同时红了眼眶。离别时,她往我包里塞了包苏州的桂花糖,又把母亲的手握了又握,说:有空常来,我腌的糖蒜下个月就好了。

巷口的路灯亮起时,她站在门边挥手,银发在风里轻轻扬起,像朵开在暮春里的玉兰。

回程的高铁上,母亲望着窗外快速后退的夜景,突然说:你外祖母走前,总说梦见在车间找柳阿姨。我翻开相册,凝望着泛黄的照片中,外祖母袖口处的棉絮,突然明白有些东西从未真正消失,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终会在某个春天,顺着时光的脉络,重新长出新的枝叶。外祖母和柳奶奶跨越四十多年的光阴,终于在这个春天完成了一场温柔的闭环。

车窗外,万家灯火渐次亮起,像撒在夜空中的星星。我想起老太太说的话:人和人的缘分,就像棉线,看着断了,其实一直藏在布里呢。那些被岁月揉皱的时光,终将在某个机缘巧合的瞬间,被温柔展平,露出里面细密的针脚,那是时光织就的,永不褪色的友谊。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多次提及的外祖母袖口处的棉絮,既和她纺织厂女工的身份相符,又是她和柳惠深厚友谊的见证。

B. “明天给你带酱鸭腿”一句为后文写柳惠做出与“我”记忆中外祖母做的味道相同的酱鸭埋下伏笔。

C. 1992年柳惠寄来最后一封信,“字迹被雨水洇开”,这一细节暗示两人的联系因时空阻隔而逐渐减少。

D. 外祖母临终前总说梦见在车间找柳阿姨,表明她对自己与柳惠相识及共同工作的五年时光充满遗憾。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事,通过“我”的所闻、所见、所感将往事和当下“我”、母亲与柳惠相见的情节自然衔接,使叙事更加真实感人。

B.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人的影子叠在青石板上,像两株并肩生长的植物”,将友谊具象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两人的亲密无间。

C. 柳惠腕间戴着的“绿莹莹的玉镯”与她家里的博古架上绣着紫色鸢尾花的白绸手帕等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柳惠对二人友谊的珍视。

D. 结尾写万家灯火像撒在夜空中的星星,以明亮的夜景收束全文,与前文昏黄的廊灯形成对比,突出时光流逝给人带来的失落感。

7. 小说以“泛黄相纸里的光”为标题,具有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

8.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翻开相册的情节,小说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先君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材料二: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澶濮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逍遥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联床之约,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想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为谤,并摭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就逮台狱,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上见而怜之,自此一意宽释。会以曹太后泣问故,上意益解。于是黄州之命下矣。

(节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9.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命途[A]舛薄[B]遭此[C]荼苦[D]我死[E]易耳[F]乃竟不[G]得一见[H]吾子由乎!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撰写,与《赤壁赋》“举酒属客”中的“属”意思不同。

B. 当,应该,与《登泰山记》“崖限当道者”中的“当”意思相同。

C. 望,怨恨,责怪,与《赤壁赋》“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望”意思不同。

D. 下,下达,与《登泰山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中的“下”意思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年少时受母亲教导,通经史善属文,初喜贾谊等人著作,后读《庄子》产生共鸣。

B. 苏轼被贬黄州,闭门潜心创作,文风大变,令苏辙叹服,后研读佛典并融合孔、老思想。

C. 苏轼与苏辙七年未见后,彭城相聚百余日,他虽劝弟弟不必凄怆,自身却乡思渐深。

D. 苏轼任湖州知州时,因乌台诗案入狱,他托狱卒给苏辙送诗,狱吏隐瞒上级但被发现。

12.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

(2)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账”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自咏十律·其八

丁鹤年

六军遥驻墨河濆,故国丘墟讵忍闻。

露冷金铜应独泣,火炎玉石竟俱焚

虞渊日暮无还景,禹穴秋深有断云。

草泽遗民今白发,凭高无奈思纷纷。

【注】①讵:难道,岂。②金铜泣:源自金铜仙人辞汉。汉武帝曾铸造高2丈的金铜仙人,立于长安宫中,以求长生。东汉末年,魏明帝曹叡派人将仙人迁往洛阳,传说仙人被拆运时,竟乃潸然泪下。③玉石焚:源自玉石俱焚。昆仑山盛产玉,当山火燃起时,美玉和顽石会一同被烧毁。④虞渊:神话传说中日落之处。⑤禹穴:汉江北岸大禹治水遗址。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军遥驻”的画面点出战乱背景,“讵忍闻”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B. 五、六句描绘“虞渊日暮”“禹穴断云”等景象,暗含诗人对国运衰亡的绝望。

C. “今白发”和“思纷纷”抒发诗人年华老去无奈之情和对故国的无尽思念。

D. 本诗和李煜《虞美人》都借“故国”这一意象抒发诗人物是人非的深切慨叹。

14. 本诗颔联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音乐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表演箫独奏,其箫声之美妙,不禁让同学们联想到起舞的蛟龙和落泪的寡妇,正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国庆期间,小王和同学们一起去泰山看日出,被天边云层的色彩变化惊艳到了,不禁脱口而出姚鼐《登泰山记》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邶风·静女》中,描写静女送给男子的彤管的色彩,并表达喜爱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直接表现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份爱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最近学习压力特别大,心中充满愁绪。他在日记中用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自己的愁绪之绵长。

(六)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7小题,14分)

16.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渺渺兮予怀    渺小的样子

B. 苏子愀然    难言的样子

C. 自京师乘风雪    追逐

D. 绛皓驳色    杂

17. 下列选项中,全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