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15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美的概念在流行的美学体系中发展起来。美学家由流行的美学体系得出了如下的定义:美就是观念与形象之完全的吻合,完全的统一。这种基本概念(黑格尔由此得出美的定义)现在已被公认是经不起批评的,作为形而上学体系的结果(黑格尔哲学的主要思想)和一部分,这一美的概念随那体系一同崩溃。

一件事物如果能够完全表现出该事物的观念来,它就是美的。也就是说,凡是出类拔萃的东西,在同类中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美的。一件东西必须出类拔萃,方才称得上美,这是千真万确的。比方,一座森林可能是美的,但它必须是好的森林,树木高大,矗立而茂密。树木枯萎、低矮而又疏落的森林是不能算美的。玫瑰是美的,但也只有好的、鲜嫩艳丽、花瓣盛开的玫瑰才是美的。总而言之,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出类拔萃的东西。但并非所有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一只田鼠也许是田鼠类中的出色的标本,但却绝不会显得,对于大多数的两栖类、许多的鱼类、甚至许多的鸟类都可以这样说:这一类动物对于自然科学家越好,就是说,它的观念表现在它身上愈完全,从美学的观点看来就愈丑。沼泽在它的同类中愈好,从美学方面来看就愈丑。并不是每件出类拔萃的东西都是美的,因为并不是一切种类的东西都美。美是个别事物和它的观念之完全吻合。黑格尔的这个定义是太空泛了。它只说明在那类能够达到美的事物和现象中间,只有其中最好的事物和现象才似乎是美的。但是它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事物和现象的类别本身分成两种,一种是美的,另一种在我们看来一点也不美。

在这里我以为需要指出一点,认为美就是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这个定义,它所注意的不是活生生的自然美,而是美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定义里,已经包含了通常视艺术美胜于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美的那种美学倾向的萌芽或结果。

假如不能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统一观念在个别事物上的完全的显现,那么美实际上到底是什么呢?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由此可知,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无所不包、能够采取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最富于一般性的东西,因为只有最多种多样的对象,彼此毫不相似的事物,我们才会觉得是美的。在人觉得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欢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东西在本性上就恐惧死亡,惧怕不活而爱活。所以,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

(摘编自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在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就是发现,就是唤醒,就是照亮。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沟通,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我的心灵天地万物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也就是后来王夫之说的吾心大化相值而相取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    ①   :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棵树是客观的,那么这棵树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在于把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而是。西方艺术家喜欢称之为形式,中国古代艺术家则常常称之为物色景色。在审美活动中,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    ②   。在审美观赏者面前,浮现出来了。一座山,它作为,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却在变化。不能离开观赏者。是实在的世界,       。竹子是,眼中之竹则是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不能离开的活动,有的活动,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他说: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都含有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美学方面来看,一类事物的观念在个体身上表现得越完全,此个体就越丑。

B. 把美定义为观念与形象的完全统一的观点太空泛,因为这一定义只注意美的艺术作品。

C. 在审美活动中,我们面对的是“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的是“象”。

D. 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称“象”为“物色”“景色”,西方艺术家则称之为“形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本质源于现实生活,任何事物只要符合“应当如此的生活”即为美,强调美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

B. 柳宗元认为如果没有王羲之,兰亭的清湍修竹将芜没于空山,无人能知,可见美是人的主观审美体验,与外物无关。

C. 朱光潜认为美观赏都带有几分创造性,不是被动接受,可见“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样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D. 关于美的观点,车尔尼雪夫斯基与叶朗有相通之处,认为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的创造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在文段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

谈旭华

父亲说:你爷爷辈,有弟兄两个。你爷爷是老大,曾中过晚清举人,武昌起义后便在乡下教蒙童为业,人称大先生。你二爷呢,人称二杠子,三十多了还没娶媳妇,一直帮你大爷勤扒苦做养活一家人。我那时也就十二三岁吧,也没钱去念书,只得到西杨岗地主老财杨百川家去放牛混口饭吃。

其实,无论是我大爷还是二爷,我都没见过,因为他们去世时,我还没出生哩,什么事都是后来听我父亲讲的。

我这两位爷,身板都不算太高,也就一米六吧,容貌也相似,都是小头小脑的,但脾气不像,大爷性子温暾,做事慢条斯理,还张口子曰闭口诗云的;二爷肠子直心眼实,做事风风火火,说起话来像木杠两头一般粗。

大爷租了杨百川家的几亩田来种,立夏前种早稻,立秋抢插晚稻,秋收后还要赶播一季冬小麦,一年四季的农活儿多得像葡萄串一嘟噜一嘟噜的。大爷不擅干农活,也不屑做这累得血喷心的苦力,所以总变着法子耍奸偷懒。

正是犁耙水响的双抢时节。二爷挑着草头往返打谷场已经好几趟了,再回到田头时,仍见大爷躬着身围着草头打转儿,气就不打一处来。

二爷吼:哎,大先生,您做什么呢?拿着草腰子围着草头转圈,难道是要绑猪杀么?

大爷干咳说:非也,非也。这一担草头有一百多斤重,我挑不动哩。哥拿草腰子匀一匀,好把一担分作两担挑。

奶奶踮着小脚给大爷摇蒲扇,说:就是,把一个草头杀成两个草头,你哥才挑得动。哎,大先生,可别累着了。

二爷的鼻子都气歪了,嗬,这哪是干活儿的架势?都滚吧,别再在这儿丢人现眼了!

大爷立时羞愤难当,便一家伙扔了扁担说:兄弟,好生无礼!好,我滚,就滚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二杠子,那这些草头,就拜托了!说着还朝二爷作了一揖。

西杨岗街上有几家肉案子,其中一家黄姓的肉案除了卖肉外,但凡逢双日的大集,还赠送些骨头汤。骨头汤是用架起的大铁锅熬煮的,几根排骨、筒子骨在锅底劈柴的加持下不停地翻滚,诱人的肉香味就弥漫了整条街。大爷换上长布衫,步行大半个时辰后就来到了汤锅前,从怀里摸出十几个铜子,再打上二两吊酒,切上二两烤馍,然后就着一碗骨头汤滋润地喝起来。末了,还不忘给二爷也拎上一瓦罐。

大爷租的地与杨百川的田紧挨着,中间仅隔道狭长的田埂。杨百川做事绝,暗地让长工在犁田时不断地削田埂,后来越削越细,硬是把大半个田埂给削到他家了。二爷看不过,便去找扬百川评理。

杨百川耍横说:我削你的田埂?那泥埂上可有你的名字记号?别忘了,就连你家租的地,也是我杨家的!

二爷被呛得面红耳赤,就冲上去想揍杨百川一顿,结果反倒让人家给打得半死。

大爷就请来镇上的郎中闵三先生,给二爷看伤。闵三先生看后直摇头,说这伤淤在心里,难治啊。

闵三先生是镇上的名医,说话向来一言九鼎,他说难治,就等于给人判了死刑。大爷一听便哭:好你个二杠子呀,你跟杨百川杠什么呢?杠命吗?都怪哥无能,至今还没给你娶个媳妇哩!呜呜。闵三先生不忍,又撂下几副草药说:这些药吃吃看,好便好,不好便拉倒。如果他想吃什么,可别省,说不定以后就吃不成了啊。

草药一天天在减少,二爷也一天天在消瘦。奶奶记起了闵三先生的话,含泪问:二兄弟,你还想吃点啥?二爷嘟噜着喉结,语焉不详。大爷坐到床沿,紧握住二爷的手说:兄弟,你是说,明天是不是西杨岗的集?哦,你是想喝骨头汤吧?

第二天一大早,大爷抱着瓦罐去了西杨岗。到了中午,大爷没回来,瓦罐却回来了,是邻居肖福清抱回来的。

据《澴川革命史志》记载:1942617日,花园日伪驻军派出一个小分队蹿至西杨岗抢夏粮,屠杀群众36人。我大爷便是其中一个。

肖福清说:大先生本来是跟我一起逃跑的,但他抱着罐子,怕洒了骨头汤,就落在了后面,被鬼子追上,一刺刀给挑了。等鬼子走远了,我才敢从田沟里爬出来,找到奄奄一息的大先生,他还抱着罐子不放。大先生说,这汤一定要带回去,给二兄弟喝。说完了,便断了气。

土黄的瓦罐,已经染成血红色。奶奶掀开盖子时,骨头汤还有些热气,用筷子搅了搅,里面还漂着几片猪肉。

喝了骨头汤,再吃几副药,半月后,二爷竟神奇地下地了,又活了三十多个春秋。

是夜,杨百川家里突然失了火。

后来,我父亲投奔了在大悟山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直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今年清明时节,已是95岁高龄的父亲要去再给二位爷上一回坟。

大爷和二爷的坟紧挨着。两堆纸钱刚烧着,风一吹,烟灰便合到了一起,飘上了天空。

父亲咧着干瘪的嘴巴笑:肯定是你两位爷拿了钱,一起去街上喝骨头汤了。

(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爷最初“滚到西杨岗去喝骨头汤”是逃避农活的借口,符合他“不擅干农活”,不屑做苦力活的特点。

B. 二爷为田埂被削与杨百川争执,体现了他“肠子直心眼实”的性格,也反映了旧社会地主对佃农的欺压。

C. 骨头汤具有神奇的疗效,二爷喝了骨头汤后痊愈;痊愈之后的二爷为了报仇,放火烧了杨百川的家。

D. 父亲投奔新四军、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让家族故事与时代洪流形成关联,使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中过晚清举人”“武昌起义后便在乡下教蒙童为业”,表明了大爷的性格,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 盛汤的瓦罐“已经染成血红色”,里面的汤“还有些热气”,这一描写将残酷与温暖浓缩于一物,画面极具冲击力。

C. 结尾描写“我”的父亲上坟的场景,“烟灰便合到了一起,飘上了天空”,暗示了父亲心情的沉重,强化了悲剧色彩。

D. 小说通篇语言平实、质朴、简洁,富有乡土气息,作者使用这种语言风格是为了体现自身对乡村生活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

7. 文中引用《澴川革命史志》相关的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8. 小说中“骨头汤”贯穿全文,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多重意蕴。

(三)阅读Ⅲ(本题共7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9. 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赠送                                                                                         B.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结果实

C.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击破                                                                                         D. 吴王使之将    领兵

10.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剖之以为瓢  当其无,有室之用

B.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君子喻于义

C. 聚族而谋之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越人水战   则与一生彘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曰: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节选自《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注】①萌人:平民、百姓;萌,通。②比周:勾结。③雠:施行、用。

11. 材料一画出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古者B圣王之为政C列德而尚贤D虽在E农与工肆F之人G有能H则举之

1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避开,与《齐桓晋文之事》“放辟邪侈”中“辟”的意思相同。

B. 鄙,边邑,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中“鄙”的用法不同。

C. 去,除去,与《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中“去”的意思不同。

D. 弊,通“蔽”,被埋没,与《答司马谏议书》“以兴利除弊”中“弊”的意思不同。

1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从王公大人“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的为政愿望与现实国情不符谈起,由此引出观点。

B. 墨子以上行下效为起点,以不同人的反应为论据,反复强调,不厌其烦,使“举义”的观点无可辩驳。

C. 韩非子强调以法为度,指出英明的君主用法制来选择人才和衡量功劳,那么国家就容易治理了。

D. 韩非子说理冷峻深刻,在对比中指出君主根据声誉和朋党关系提拔任用人才将直接导致国家走向灭亡。

1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2)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15. 两则材料共同讨论了什么话题?论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谗罢官以后。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一、二句绘春景,桑芽吐绿,一“破”字尽显春之萌动,幼蚕孵化,“已生些”呈现出活力与生机。

B. 上片三、四句动静结合,空间具有层次感,“斜日”“寒林”“暮鸦”营造出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 下片起笔大处落墨,使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连绵的山峰与曲折的道路,与上片细腻描绘结合,跌宕多姿。

D. 该词作于辛弃疾罢官之后,虽词题“代人赋”隐含劝慰之意,但同时亦流露出词人聊以自慰的情怀。

17. 近代刘永济称“此词末尾两句可见作者之人生观”,请分析词作是如何在末尾两句的写景中透露出作者人生观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将进酒》中,借曹植的典故来劝朋友要尽饮者之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儒家对“士”的精神品格有着崇高期许。曾子在《论语·泰伯》中以“_______强调“士人”必须有远大志向和刚毅品格,因为他们“_______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写出词人与妻子天人永隔已久;“_______则直接道出妻子离世后自身心境的悲凉。

(4)古代诗人望月怀远时,时有奇想,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5)《〈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和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记者:       A       

吴必虎:如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逐步减弱,年轻群体愈发依赖社交平台来获取信息,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城市迅速成名的加速器。因此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与协作至关重要,政府的迅速应对不仅是放大城市影响力的关键,还能及时应对负面舆情带来的挑战。

记者:        B       

吴必虎:在打造网红城市这个话题上,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策略有助于保持城市的吸引力,使其实现长期发展。

首先,打造独特性是任何城市在竞争中(       )的基础。要打造独特性,就得深入研究,还得有专业团队来协助发掘本地特色。就像有些地方把森林、沙漠等简单地当成城市的主要卖点,这只是表面吸引眼球。

其次,①明确城市定位是网红城市保持长期吸引力的核心。②每座城市都得根据自身特色出发,③找准目标市场,④定位好目标游客群体。⑤不仅城市要找对目标市场,⑥还得持续跟踪调整,⑦防止过度网红化后失去吸引力。

此外,要抓住情绪消费这一城市新兴发展方向。如今,情绪消费成了新一代游客的主要消费方式。以前旅游城市靠自然遗产或历史遗迹吸引游客,现在好多网红城市靠的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像一碗热干面、一个小吃摊或一只流浪猫。年轻群体追求情感共鸣和个性化体验,这就要求城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间找到新的结合点。很多城市通过动漫或故事情境把历史文化转化为剧本化目的地来吸引年轻游客,就连图书馆都不只是看书的地方,而成了情绪消费场所。所以,城市要从情绪消费角度出发,给游客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情感价值。

19. 下列填入文中第五段括号内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颖而出                         B. 崭露头角                                              C. 锋芒毕露                                              D. 出类拔萃

20. 下列填入文中第五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底蕴,再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才能更有深度、更具长期吸引力。

B.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底蕴,再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才能更具长期吸引力、更有深度。

C.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重视文化底蕴,才能更有深度、更具长期吸引力。

D. 要想长期发展,必须结合优质服务和良好法治环境,重视文化底蕴,才能更具长期吸引力、更有深度。

21. 文中第六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根据访谈上下文的内容,请你推断记者提出的两个问题可能是什么。

三、写作(55+5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9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不仅实现了党和红军的战略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它包含着坚定信仰、不畏艰险、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依靠群众等深刻内涵。今天,我们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同样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长征精神”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认识?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