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14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

散文写作的自然意识或者说自然性的内在特征和表现,并非是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而应当是一个相当宽泛、无所不包甚至可以涵盖天地万物的普遍状态、包罗各种表现甚至是极致表现高度综合的生命、非生命的交互与探索平台。天下万物,不论大小、明暗、远近,皆是一个整体。它们虽然纷纭熙攘、种类繁多、各自不同,但都不是单独的、割裂的,正如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每个人都与他们的生身之人乃至周边生命有着难以割断的肉体与空间联系”。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或者自然文学的概念才得以成立。如果把人和万物分别、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世界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一个容纳所有地球生命的“肉身的、精神的、灵魂的鲜活现场”。这个“现场”之中,生命与生命相连,此物和彼物纠结,“众物”和“终生”相依,灵魂与灵魂沟通,现实与现实携手,精神与精神碰撞,“个体”与万物同在,它们和我们同样的丰饶、复杂、有趣、深刻、自成系统,一衣带水,同气连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论是哪一种生命存在,与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气息相通、相互作用。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荀子·修身》中说:“趋舍无定,谓之无常。”即       。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变化”和“不断变化”是其本质所在。其中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事物和事物、同类和同类、“我”与“他者”之间永在进行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

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以独特的品性与特质跻身于芸芸物种之间,它们会在某些时刻绽放和体现出诸多神秘的姿态和动作,以及意想不到的极致状态与变化中的诸多令人惊艳的特征。这些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

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规则既和其他事物趋于一致,却又千差万别。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达到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此及彼、由物及我的惺惺相惜,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不是“我”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

在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万事、万物全面的体察,即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而不是把事物看成自我的一种情绪化排遣与故弄玄虚。其中的“体恤”尤为重要,在很多时候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令读者从中体验到同声相求与同气相应。

诸多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既有复杂、丰富、悖逆、模糊的一面,也有互助、合作、相辅相成、彼此暗中或明确产生影响的秘密关系。对于自然书写而言,可以细微到粒子量子、昆虫的盔甲,也可以将整个天地纳入针尖、指缝、须臾之间。

所谓的自然写作,简单而言,即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自然文学写作,是一种大的人类意识,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躬身于草木”,观察和呈现其一般规律,而应当把地球上所有物种视为一体,发现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同类之间无所不及的联系。自然文学写作者更应当是优秀的科学家与博物学家,应当具有“我”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哪怕是一张废弃的纸片、一只落难的蚂蚁、一片将落未落的叶子、一只远在大洋彼岸的蝴蝶等,也能与写作者在精神、情感、思想上相互贯通。自然文学写作者,对世上万事万物始终心怀大爱与柔润的慈悲之情,这既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能力,也是文学书写更贴近甚至与笔下事物“同心同德”的要诀之一。

(杨献平《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因为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所以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的个性。

B. 万物的一些变化是不难被人捕捉和发现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规则既和其他事物趋于一致,却又千差万别。

C. 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

D. 自然文学写作,是一种大的人类意识,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于事物观察和呈现其一般规律的状态。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万物是一个整体,在自然文学的写作中,不能把人和万物单独看待和书写。

B. 文中引用福楼拜之语,有力论证了万物存有巨大爱意与写出优秀自然文学之间的关系。

C. 许多时候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让读者从作品中体验到相互感应。

D. 科学家与博物学家是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他们具有“我”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中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细腻地描绘了四季更替带来的景致变化,甚至将两只蚂蚁的微小争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描写不仅富有博物学家的精准度,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

B. 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揭示了农药滥用对环境的危害,引发全球对环保的关注。

C. 《沙乡年鉴》记录了环保之父利奥波德在沙乡的沉思与感悟,他在书中深情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以及各种生命在其中的生息繁衍,他的文字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D. 胡冬林在《山林笔记》中以一个作家的视角为读者描绘了他眼中的长白山森林世界,从这部以文学为出发点的笔记体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冬林深深地爱着森林中的一切生灵,把自己与自然合为一体。

4. 第三段中的“趋舍无定,谓之无常”在文中有何作用?根据上下文,横线处的句子可能是什么?

5. 下图是丰子恺创作的图文作品《雨后》,描绘了春郊木条堆下青草在雨后生长的场景,并配以五言诗句。请从材料中自然文学的角度来分析《雨后》。

谁将大木条,堆置在春郊。青草被堆压,生机将全消。岂知天地心,无处不好生。

一夜春雨后,木隙草头伸。草头日夜挺,枝叶何齐整。绘图与君看,君当发深省。

——缘缘堂主诗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麦苗兴致勃勃地繁荣生长,遍野是绿油油的一片。草木吐出了青芽、绿叶,桃花接着杏花,在山谷间、田陌上盛开怒放,喷着扑鼻的香气。山崖上,半空中,林木间,莺、画眉、百灵、燕子、黄雀等等鸟雀,得意地飞翔着、鸣叫着,鸟鸣和着溪水的流声,在春风里轻轻地回荡。

青年战士杨军的年轻的妻子钱阿菊,坐在村外小溪边,洗着杨军的和她自己的衣裳,①春风吹动她的衣襟和垂在颊上的头发,春阳沐浴着她的青春的脸,她的影子倒映在清澈透明的溪水里,洁净的、柔和的而又健壮的身姿、面貌,在这个自然景色的画图里,显得分外俊美。她手里搓揉着衣裳,水花飞溅,嘴里哼唱着她的家乡的江南山歌。

杨军仿佛听到了歌声,轻脚细步地向溪边走来。待他走近的时候,阿菊还在唱着。她听到脚步声,心一跳,截断了歌声,猛一抬头,见是杨军。

知道我在这里?阿菊问道。

我当你躲到老鼠洞里去了!杨军微笑地说,再唱一个听听!

阿菊把指头上的水珠,弹向杨军的脸上,冷下脸来说:你唱,我陪你!

她收拾了洗好的衣裳,顺便擦了擦脸,理顺了头发,坐到杨军的身边,把杨军拿来的布包解开来,问道:

做鞋子要这多布?

跟阿本、阿鹞也做一双!他们晓得你来了。

快点做!杨军说。

阿菊知道他天天吵着要到前方去,心里本就有点不安,现在,买来了鞋布,催着快做,像是就要动身的样子,③心就更是往下沉坠。她把鞋布卷叠起来,沉默了一阵,细长浓黑的眉毛迅捷地动弹一下,说:

来得及,半个月做一双,两个月一定做好四双鞋。

要两个月!杨军瞪着眼惊讶地说。

要糊鞋骨子,要纳底,要做鞋帮,要一针一线地绱。靠的两只手,又不是用洋机!半个月一双,还算慢?

当我外行?老百姓做支前鞋子三天两双。

我要就不做,要做就得样子好看,穿得舒服,牢靠,结实,经得住爬山过岭。阿菊想了一想,又抖动眉头,轻快流利地说。

杨军脱下脚上的一只鞋子,送到她的面前,说:你看看!人家做得不好?是苏中老百姓慰劳的,跑了几百里,打了四五仗,你看底没有通,帮子没有坏,线没有绽。

鞋子做得不算坏。三天两双,除非她是天工神手,我心钝手笨做不出来。

两天一双,总做得起来吧?

什么时候动身?真的走啦?阿菊在杨军的脚板上轻轻地拍了一掌,把鞋子套回到他的脚上,问道。

说走就走!他接着说:

你看!一个班捉四百多,一个班捉五百多,一个连总共捉了一两千。真倒霉!这好的仗,没参加得上!

……

阿菊早就知道杨军要到前方去。她前几天就对杨军说过:你从前参军,我赞成,你当了英雄,很多很多人都称赞你、喜爱你,我也有光彩,我还能拖你的后腿?我来找你,就是为的要你上前线报仇杀敌!她很爱惜杨军,不愿意杨军为了留恋她,在后方多留一天两日,落得人家说他给小媳妇拖住了后腿。但是,杨军负过伤,肩背上的疤痕,深刻地印在她的心眼里。杨军这两天只是催她缝呀洗的,今天又特地跑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赶集,买来了鞋料,叫她赶紧做鞋子,她的心又禁不住地慌乱起来,明亮的眸子便渐渐地模糊起来。

我?你不要管!她的话说得很响,但却抑制不住地带着颤声,眼里跟着渗出了泪水。

不要担心我!好待多待几天,不好待少待几天。你走,我也走!

走?到哪里去?杨军惊异地问道。

回天目山去!

反动派不害你?

我不怕!我当游击队去!

游击队?我们的游击队?

说得活灵活现,一共八十三条好汉,里面有两个女的,双胞胎两姐妹,十八岁,都能双手开枪。

真的假的?

听说打过反动派的汽车,缴了一门小钢炮,捉了九个俘虏。

真想回去?杨军沉思了一阵,问道。

阿菊点点头,微笑着说:

真的!好不好?

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我不管!

那我明天就走!

怎么走法?

我能来,就能去!冻不坏,饿不死!

阿菊说的玩笑话,但却像是真的一样。像是撒娇,又像是逞性子,她在用心眼儿试探着杨军。杨军仿佛没有识破她的心眼儿,呆呆地看着她。在他的感觉里,她比过去坚强得多,她的身上增长了女丈夫的气概。

布给你,鞋子你自己做吧!她把鞋布掷到他的面前,冷着脸说。

杨军把鞋布又掷还给她。

她又把鞋布掷到杨军手里。

要走,我们一道走!杨军板着脸说。

……

杨军告诉她,他在昨天晚上,把她要求参军的事跟留守处主任谈过,留守处主任已经批准她正式参军,她将和他一样,成为解放军的一个战士。

阿菊用力地把杨军拉站起来,问道:

也发军衣给我?也有这个?她指着杨军胸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胸章问道。

都要发的!

阿菊乐得几乎跳了起来,身子挺得很直,④骄傲地笑着,和杨军并立在一起。

时近中午,炊烟在山谷里向山顶攀缘而上,和乳白色的云渐渐地连结起来。

四双鞋子,包管在你动身以前做好!要多做,你再去买料子来!在村子口,正要分手各回自己住处的时候,阿菊大声地对杨军这样说。

(选自吴强《红日》第十章第三九节,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描绘春日美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也为革命夫妻的相聚营造了诗意的氛围。

B. 文中与“做布鞋”有关的情节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夫妻之间的情感,也将个人情感与革命事业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C. 阿菊哼唱江南山歌细节,既展现其温柔多情的一面,也暗示了她对故乡的思念和潜在的离愁别绪。

D. 结尾处炊烟“向山顶攀缘而上”描写,象征着革命事业的艰难曲折,暗示了革命前路充满挑战。

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青春脸”“洁净的、柔和的而又健壮的身姿、面貌”等语句运用肖像描写,突出阿菊因劳动而疲惫的状态。

B. 处通过动作“弹向杨军的脸上”和神态“冷下脸”的描写,表现阿菊对丈夫催促做鞋的不满。

C. 处的“心就更是往下沉坠”一句,以心理描写暗示阿菊对杨军即将离开的担忧与不舍。

D. 处“骄傲地笑着,和杨军并立在一起”,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体现了阿菊因参军而产生的优越感。

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揭示了阿菊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9. 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在夫妻日常生活与对话中展现革命战争年代的时代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节选自《道德经》第38章)

材料二: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节选自《孟子》卷七)

材料三: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节选自《汉书·艺文志》)

材料四: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节选自《韩愈全集》卷十一)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惑者A既失B精微C而辟者D又随时E抑扬F违离道本G苟以哗众H取宠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薄,减轻、减少。与成语“厚古薄今”的“薄”意义不同。

B. 事,侍奉。与《〈论语〉十二章》“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事”意义相同。

C. 恶,音,怎么,哪里。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恶”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D. 乐,乐于,乐意。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乐”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德经》中认为道德仁义是有先后顺序的。没有了“道”之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之后才有“义”,失去了“义”之后才有“礼”。

B. 孟子认为智的实质,就是懂得仁和义的道理并且坚持去做;礼的实质,就是对仁和义进行适度的调节和规范;乐的实质,在于高兴地做到仁和义,这样,快乐就产生了。

C. 道家是通过记载历代成败、存亡、祸福的规律,从而懂得把握要领、执守根本,秉持清静无为的准则以自我修养,保持谦卑柔韧的态度以立身处世,这正是君王治理国家的方略。

D. 韩愈认为道可以分为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也有凶恶的德和吉祥的德,而老子重视仁与义,他甚至会将小恩小惠都看作仁,也会把谨小慎微看作义。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2)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14. 你认为韩愈是崇儒还是尚道?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阐述你的理由。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裴十四

李白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裴政,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世说新语·容止》: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骑白鼋: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白鼋,白色的大鳖。④见《列女传》,楚成王夫人郑子瞀与成王登台,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笔以晋代名士裴叔则作比,又以“行玉山”为喻,盛赞裴十四仪容俊朗,风姿出众。

B. 黄河落天”两句,以奔腾入海的黄河水象征友人奔放不羁的性格和不可阻遏的精神气概。

C. 身骑白鼋不敢度”化用典故,表现了友人虽然胸怀大志,却对前路又有所畏惧的矛盾心理。

D. 金高南山买君顾”通过用典与夸张,极言裴十四品格高洁,难以用金钱等世俗方式打动

16. 本诗结尾“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写离别,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在情感的内涵和表达上的异同。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毕业典礼上,校长在致辞中引用《<论语>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全体同学胸怀远大抱负和坚定意志,勇挑重担,踏上人生长路。

(2)小李在工作中遇到了挫折,于是将《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挂在墙上,表明坚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乐观态度。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握墨家哲学精义,是推进其当代转化的基础问题。近代学者或推崇兼爱,或发掘其科学逻辑,或整合其贵义主张,可谓(       )。这些分歧既因学者视角不同,也因《墨子》体系庞杂,涉猎政治、伦理、科技等多领域。若仅从其具体内容入手,难免陷入片面。因此,必须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与明故、察类的思维方法这两个元层次进行探究。

墨家虽言贵义,但其核心是天下之公利。此非私利,而是指国家富强、社会治平,根本上是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普遍地爱利万民;天志悬设制高权威以约束君主,保樟民利;节用”“节葬等主张指在去无用之费,保全民生;甚至对暴君不非诛革命主张,也体现了维护民利的底限。

墨家极重理性思维方法。察类要求明晰概念、异类不比,例如严格区分正义的与非正义的明故则要求探究事物的原因、条件和规律。无论是论证兼相爱的政治主张,还是在实践中传承工巧之术,墨家都强调要求其故,遵循严密的逻辑链条。

总之,不管墨学内容庞杂,但爱民、利民的价值内核与明故、察类的理性思维方法共同形成了墨家哲学独特的精神标识。

18. 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中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独树一帜                         B. 众说纷纭                                              C. 言人人殊                                              D. 见仁见智

19. 文中第二段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三个并改正。

20. 请根据文中对“明故”阐述,用一个长单句为其下一个定义。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洁,不超过50字。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要求: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本文在阐述墨家哲学精义时,论证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层进式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论证结构是如何展开的。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4月23日,在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现场,某跳水世界冠军在留言板上写下:我们都在对抗引力,但真正的自由,是学会与引力共舞。这句充满哲理的话,引人深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